非遗工匠——根雕
象山竹根雕:化腐朽为神奇

象山竹根雕:化腐朽为神奇1. 引言1.1 象山竹根雕:化腐朽为神奇象山竹根雕,是一种将废弃的竹根雕刻成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
这项手工艺源自于中国浙江省象山县,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品。
在象山竹根雕中,工匠们利用竹根本身的纹理、形状和色彩,精湛地雕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象山竹根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其制作工艺独特而精湛。
工匠们首先要挑选合适的竹根,然后经过几十道工序进行雕刻、打磨、上色等处理,最终呈现出精美的成品。
这种工艺不仅要求工匠有高超的技术,更需要他们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象山竹根雕的艺术特点是以"竹"为主题,注重雕刻的细腻和生动。
作品面貌各异,有的展现了自然的景色,有的刻画了动物的形态,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些作品不仅美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被广泛用于装饰和收藏。
在今天,象山竹根雕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赞誉,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它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前景也逐渐凸显。
象山竹根雕的艺术魅力无穷,传承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展望未来,它将继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发挥独特的魅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象山竹根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起源于浙江省象山县的山区村庄。
据传,象山竹根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村民利用山间茂密的竹林资源,开始雕刻竹根制作各种工艺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根雕逐渐演变成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和传统工艺的保护,象山竹根雕也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统的制作工艺得以延续,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审美理念和设计元素,使得竹根雕在当今艺术市场上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市场需求。
象山竹根雕的历史渊源丰富而悠久,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象山竹根雕必将继续传承下去,并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枯木根雕的历史介绍

枯木根雕的历史介绍关于枯木根雕的历史介绍枯木残根雕神韵2009年6月,根雕被列入宝坻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宝坻根雕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主要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以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根雕创作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
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硬度几乎接近化石,更是制作根雕的上好材料。
根材造型的选择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此类素材在自然界极为难得。
一般生长在平原或土层较厚山地的树根,由于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
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雕的理想用材。
宝坻区的根雕艺术以史各庄镇63岁的郭寿臣为代表,他能将看似断根残须的用材,施以匠心,立刻成为神形各异、意境深邃,集奇、巧、美于一体的根雕艺术品。
他的根雕作品曾代表宝坻区参加天津市第四届农民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农村民间艺术节。
近年来,从郭寿臣手中诞生了近百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无论哪一件都是自己最中意的。
郭寿臣说,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他全都视若珍宝。
“大自然鬼斧神工,这些树根在大自然的巧力下已经初步有了形态,我只是根据树根的形状和质地又进一步做了加工。
根雕

根雕的起源
• 20世纪70年代末,根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 和展览活动。近几年,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 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艺术构思不落俗套,造 型简洁明快,传神寓意,作品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 的和谐结合,产生了一批具有精、细、雅、奇为特 色的优秀根雕艺术作品,如方建庆的《草枯鹰眼 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绣球》, 王留根的《真正像》、《升腾》,张克俭的《头 像》、《风采》,王良的《婆娑弧影》、《临寒独 放》等,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 •
根雕的起源
• 艺在中国复苏并蓬勃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人超过历史上 任何时期。1980年后,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繁荣,带动 了苏州的“根艺热”,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 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苏州 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积极开明清 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 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 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 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 《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 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 品。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 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 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根雕的起源
• 21世纪初,根雕艺术界百花齐放,2011年中 国最有代表性的根雕艺术展览——“中华圣根 艺术展”在北京故宫端门举办,展览展出了根 雕名家洪建宁先生近三十年创作的部分根雕艺 术精品30余件,及大型根雕作品展示图片20余 幅。盛世出宝物,被中国林科院命名为“古木 一号”的《中华圣根》在根雕艺术界引起极大 轰动。这件作品从艺术风格上讲,它所追求的 的不是“像、静、细、雅”,而是粗犷、质朴、 苍劲;从艺术创作上讲,“它反映的既不是纯 个人化的思想情感或艺术探索,也不是对自然 万物具象的摹写,是人与自然沟通的精神与情 感活动,是顺自然大法的心性表达……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根雕非遗项目是指利用天然根材雕刻出各种形态的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精髓。
根雕非遗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世代传承,已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对根雕非遗项目进行介绍,探讨其历史背景、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介绍根雕非遗项目。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中介绍根雕非遗的历史背景,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根雕非遗的传统工艺技术,包括其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和传统工艺师的技艺传承。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讨论根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包括目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根雕非遗的意义和发展前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根雕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以及意义和发展前景。
通过对根雕非遗项目的全面介绍,旨在增强公众对这一传统工艺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根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根雕非遗项目在当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传承作出贡献。
2.正文2.1 根雕非遗的历史背景根雕非遗作为一种传统工艺项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雕起源于中国唐代,当时以雕刻实用器具为主,如盘碗、器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明清时期,根雕工艺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成为宫廷贵族和富商巨贾喜爱的艺术品。
根雕作品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极高的雕刻技艺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被誉为“艺术品中的瑰宝”。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根雕非遗项目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根雕是一门综合性的工艺艺术,它既包含了雕刻技术,又融合了工艺韵味和艺术表现力。
从材料的选择到雕刻工艺的运用,从表现技巧到创意设计,都需要工匠们具备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
根雕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可以根据设计者的创意和想象力进行创作,有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各种题材,展现了多样化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根雕作品不仅在形态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上也兼具了极高的价值。
根雕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文化机构、工匠、爱好者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根雕文化,保护和传承根雕非遗项目,许多相关部门和组织纷纷发起了一系列的活动和工程,包括成立根雕协会、举办根雕展览、组织根雕技艺培训等,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根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在当今社会,根雕非遗项目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艺术魅力。
通过传承和发展根雕非遗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和韵味,体味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精神价值。
根雕非遗项目将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根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非遗项目,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瑰宝。
根雕的制作过程需要选取优质的树根,经过精心雕刻后,制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根雕在中国各地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都有着著名的根雕艺术家和工艺传统。
根雕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选材、设计、雕刻、打磨等。
选材是决定一件根雕作品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选取硬度适中且有纹理美观的树根。
设计是根雕作品的灵魂,需要根据树根的形状和特点来设计出合适的造型。
雕刻是根雕制作的核心环节,需要工匠们细心耐心地用刀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细节。
打磨是根雕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需要将作品的表面打磨光滑,使其更加美观。
根雕艺术概述范文

根雕艺术概述范文根雕艺术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特色工艺,以雕刻树木根部为主要材料,通过雕刻和加工形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和工艺品。
根雕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
根雕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宋时期,当时被用于宫廷装饰和宫殿建筑。
根雕技艺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并逐渐传播到民间。
在农村地区,人们常常用根雕艺术来装饰房屋和工具,以增添生活乐趣和艺术氛围。
根雕艺术的材料以树木根部为主,通常使用樟木、榆木、楠木等质地坚硬、纹理清晰的树种。
从树木根部中取出的根木经过处理和加工,然后进行雕刻、打磨、上色等工序,最后形成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艺术品。
根雕艺术的形式多样,可以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植物花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树苗人”和“树人”为代表的人物形象。
树苗人是指将小树干雕刻成人物形象,细腻而富有生命力;而树人则是将大树根雕刻成具有人的线条和特征的形象,寓意着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根雕艺术除了形式的丰富,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树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生命力和休养生息的象征。
根雕艺术通过将树木根部雕刻成各种形象,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达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根雕艺术作为中国特色工艺的代表,既有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创新和变革的力量。
根雕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材质和形态,以及传达出的深刻的文化意义。
在传统和现代的交汇点上,根雕艺术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表达方式。
根雕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根雕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根雕是一种利用树根、树干等植物根部进行雕刻创作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文化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传承:根雕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根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使古代的艺术技艺得以传承并延续至今。
艺术审美价值:根雕作品常常具有精致细腻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艺术家对自然、生命和人文的理解和表达。
根雕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美轮美奂,更在精神内涵上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自然生态保护:根雕作品的原材料来自自然界的树根、树干等植物部分,因此根雕艺术也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通过根雕艺术的推广和发展,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
民俗文化表现:根雕作品常常融入了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收藏投资价值:由于根雕作品的独特性和稀缺性,一些优秀的根雕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
一些珍贵的根雕作品在市场上拍卖价格不菲,成为收藏家们追捧的对象。
综上所述,根雕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根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俗文化、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收藏投资价值,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赞美根雕的句子

赞美根雕的句子根雕,是一种以树木根部和树根为材料,以刀、凿、锉等工具进行雕刻的艺术。
它源自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根雕作品多以自然风景、神话传说、人物形象等为题材,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赞美根雕,不仅是对根雕艺术本身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是对艺术家智慧和创造力的赞美。
首先,根雕作品富有生命力。
根雕作品常常以树木的自然形态为基础,艺术家通过精湛的技艺,将树木的形态、纹理、色彩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灵性。
一根普通的树根,在艺术家的巧手下,可以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动物,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或是一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生命力无穷。
这种生命力的表现,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为之感叹,为之动容。
其次,根雕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根雕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
在根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龙、凤、狮子、孔雀等,这些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美好、祥瑞等寓意。
同时,根雕作品还常常以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作品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最后,根雕作品富有审美价值。
根雕作品常常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根雕作品的造型生动,细节精致,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根雕作品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山水画、花鸟画,又有人物形象、神话传说,给人以审美愉悦。
在根雕作品面前,人们可以尽情地感受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美的力量,感受生命的意义。
总之,根雕作品以其生命力、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成为了艺术殿堂中的一颗明珠。
赞美根雕,是对根雕艺术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愿根雕艺术能够继续发扬光大,愿根雕艺术能够走向世界,愿根雕艺术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工匠——根雕
根雕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工艺起源
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
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
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
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创作工艺
根艺创作劳动耗时长,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
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
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
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造型上的选择标准则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
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
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
在制做根艺作品时,根材表皮早已被剥去,韧皮上的纹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逝平。
这两种特征不足以说明根雕作品的“人为”与“天成”的成份,根材内部的肌理绺花,却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日趋美丽,而这绺花与色调也最能证实其取材的部位,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最难以仿制的部分。
根雕造型要具备足够的空间体量,完美的体面转换,流畅的曲线过渡。
保证轴线的完全观赏面,作品要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文之精美”。
根雕造型要体现材料的美,尊重根材的
物质结构,以凿刻的减量加时间将混璞开明物象。
作品要独根成器,原材质色、打磨精细,配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