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艺术概述

合集下载

根雕艺术浅谈

根雕艺术浅谈

根雕艺术浅谈根雕艺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

根雕艺术创作手法自由、材料广泛、特点凝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下面就来浅谈一下根雕艺术的发展和应用。

一、根雕艺术的发展历史早在中国古代,根雕艺术即已广泛应用于寺庙、宫殿、宅第、园林等建筑艺术领域中。

如隋炀帝的龙舟,就有根雕装饰,此后几代著名的帝王宫殿、园林建筑中也有大量根雕装饰,如明代紫禁城中的大量根雕建筑装饰、清代颐和园中的大小根雕等等。

根雕艺术的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从古代的神话传说题材,到现代的彩色根雕工艺,根雕艺术一直都是我们重要的文化宝藏。

二、根雕艺术的应用领域根雕艺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既可用于室内家居装饰,也可用于公共道路、广场、花园、园林等场所。

一、室内家居装饰:根雕艺术可用于家具的雕刻装饰、室内装饰雕刻、艺术品等方面的制作。

如根雕茶几、雕花欧式床、吊顶壁龛等等。

这些根雕艺术品都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和制作工艺。

二、公共道路、广场、花园、园林等场所:根雕艺术在建筑和城市景观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如广场上的浮雕、雕塑、园林里的景观、户外雕塑等。

这些根雕作品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了美化城市、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更是向我们展示了根雕艺术的无穷魅力和力量。

三、根雕艺术的鉴赏与欣赏根雕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士来进行鉴赏和欣赏。

根雕艺术的鉴赏需要从根雕的历史、材料、题材、技法等方面进行考虑。

如,历史方面要了解根雕艺术发展的历程及流派,题材方面要能准确识别作品所表现的故事或寓意,材料方面要能根据根雕器物的材质、质地、纹理等判断其质量等等。

根雕艺术的欣赏需要从艺术表现形式、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考虑。

如,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要看重刻画人物肖像、描绘花鸟鱼虫、雕刻器物地形等方面是否真实丰富;意境方面要看重作品所带来的情感与思维的冲击力以及观后感受,若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则说明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根雕艺术浅谈

根雕艺术浅谈

根雕艺术浅谈根雕艺术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工艺,它利用根部和树根等植物的天然材料进行雕刻艺术创作。

这种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中国,根雕艺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时至今日,根雕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工艺品制作、园林景观等领域。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根雕艺术的特点、风格和发展。

一、根雕艺术的特点根雕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原材料的自然属性和雕刻方式的独特技艺。

根部和树根的原始形态、纹理和色彩,决定了根雕作品具有天然的美感和独特的韵味。

树根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艺术品,而根雕艺术家通过巧妙的雕刻技艺,将这些天然美丽的线条和纹理保存下来,创作出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

根雕艺术的制作过程非常考验雕刻师的技艺和耐心。

因为根部和树根的纹理复杂多变,硬度不均匀,很难控制,所以雕刻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雕刻技巧和对原材料的丰富经验,才能够将自然原始的树根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

由于树根和根部的形状各异,所以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增加了根雕艺术的珍贵性和艺术性。

根雕艺术的风格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树种、年代、形态和风格来划分。

一般来说,根据雕刻的题材和造型,根雕作品可以分为传统根雕、现代根雕和民间根雕等不同的风格。

传统根雕风格多以古典文化和宗教主题为主,如佛教造像、神话传说等,造型古朴、工艺复杂;现代根雕则更注重形式和创新,常以自然景观、抽象造型为题材,造型简约、气韵自然;民间根雕则多以民间传统工艺、生活场景为题材,形象生动、富有民俗风情。

根雕艺术还有一些特定的地域风格,如岭南根雕、川西根雕、滇越根雕等,每种地域的根雕风格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些不同的根雕风格,都充分展现了根雕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了根雕艺术的内涵和魅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和审美需求的提升,根雕艺术正逐渐走向世界。

在中国,根雕艺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国内外游客和收藏家的青睐。

根雕艺术浅谈

根雕艺术浅谈

根雕艺术浅谈根雕艺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树木的根部为材料,通过雕刻的方式来表现出各种生动形象。

在根雕艺术中,雕刻作品常常具有华丽精致、形态各异的特点,并且常常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动物等元素,让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根雕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候,根雕艺术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

在明清时期,根雕艺术逐渐演化成独特的风格,其技法和艺术风格逐渐成熟。

在这个时期,没有精美的工具和设备,雕刻师们多采用手工雕刻的方式,向木材中挖掘,以期创造出更生动形象的雕刻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雕艺术逐渐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一度成为东亚地区的流行艺术。

在根雕技巧方面,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是选用侧面有凸起的横伐木根部,另一种是选择主根部分。

这需要雕刻师具备严谨的技术和创新的思维。

根雕作品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先用刻刀将根部形状大体地刻划出来,而后用成功的刀子来细化雕刻,最后采用打磨和上色的方式来完成整个工艺。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艺术家们需要非常注意雕刻的深浅和力度,尤其是在雕刻形象的面部和细节部位,更要注意每个细节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根雕艺术作为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家居、酒店、庭院等场所。

在中国的许多旅游景点中,也可以看到许多根雕作品。

根雕作品种类琳琅满目,有菩萨、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等形象,还有盘龙、九龙、竹子等主题。

总的来说,根雕艺术是一个注重细节和精细的艺术形式。

它的历史悠久,富有文化底蕴,极大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财富。

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贡献。

无论是欣赏根雕作品的美感还是体验根雕艺术的制作过程,都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根雕艺术的保护和发扬,让它继续在未来的发展中闪耀光芒。

根雕艺术的表现手法

根雕艺术的表现手法

根雕艺术的表现手法
根雕艺术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常见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根雕艺术通过在树根或树干上雕刻、雕塑而成,展现出自然的纹理和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以下是根雕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形态表现
- 根雕作品常常利用树根原有的形态和纹理,通过雕刻、雕塑等手法,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形态,如人物、动物、植物等。

2. 纹理利用
- 根雕艺术通常会充分利用树根本身天然的纹理和纹路,巧妙地将这些自然纹理融入作品中,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自然美。

3. 空间处理
- 根雕作品在雕刻时会考虑空间的处理,通过对根部的削凿和空间的利用,打造出层次感丰富的作品,增加立体感和空间感。

4. 色彩运用
- 有些根雕作品还会通过染色或上色,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视觉冲击力。

5. 题材选择
- 根雕作品的题材广泛,可以是人物、山水、鸟兽、花卉等各种题材,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技艺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表现。

6. 形式结构
- 根雕作品的形式结构多样,有的作品注重雕刻细节,有的作品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艺术家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选择适合的形式结构。

7. 文化内涵
- 在根雕作品中,艺术家常常会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哲理道义等元素,使作品更富有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根雕艺术通过对自然材料的巧妙处理和创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传递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根雕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启迪。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根雕非遗项目是指利用天然根材雕刻出各种形态的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精髓。

根雕非遗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世代传承,已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对根雕非遗项目进行介绍,探讨其历史背景、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介绍根雕非遗项目。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中介绍根雕非遗的历史背景,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根雕非遗的传统工艺技术,包括其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和传统工艺师的技艺传承。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讨论根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包括目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根雕非遗的意义和发展前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根雕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传统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以及意义和发展前景。

通过对根雕非遗项目的全面介绍,旨在增强公众对这一传统工艺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根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根雕非遗项目在当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传承作出贡献。

2.正文2.1 根雕非遗的历史背景根雕非遗作为一种传统工艺项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雕起源于中国唐代,当时以雕刻实用器具为主,如盘碗、器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明清时期,根雕工艺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成为宫廷贵族和富商巨贾喜爱的艺术品。

根雕作品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极高的雕刻技艺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被誉为“艺术品中的瑰宝”。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根雕非遗项目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根雕艺术浅谈

根雕艺术浅谈

根雕艺术浅谈
简介
根雕艺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工艺技术,它以树根为原料,在树根的外表形状上加工雕刻、刻画,将树根变成可以用来装饰的雕塑,利用木雕艺术的技巧,用它装饰空间使空间更加美观,全国各地都有传统的根雕艺术。

历史渊源
根雕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到千年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雕艺术,比如客家人根雕“铺香”、苗族的“汗血宝马”等。

又如,在西藏拉萨,根雕,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被当作是藏族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被藏民视为珍贵的礼品,他们用它去表达他们的用心树立的严谨文明,让人们有感慨不已。

传统工艺技术
制作根雕工艺很复杂,首先要选用合适的树根,一般要挑选出坚韧、直挺、较轻便、可以形成艺术形态的树根。

然后,利用雕刻工具,根据自己在脑海中所构想的图案,从树根中挖出一些雕刻图案,从而形成根雕的艺术形象。

在雕刻的过程中,要力求匀称美观、和谐统一,使得雕刻出来的图案能够反映那种皇家特色,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根雕艺术的审美美学价值。

现代应用
如今,根雕艺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中国,几乎每个城镇都有根雕艺术团体。

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室内外装饰空间,利用根雕艺术来装饰花园、庭院及各种空间环境,充分利用空间,使空间美观而有个性,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好。

结语
根雕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传统特色,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文化理念,向人们传达和谐、和平、友爱的理念,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一种千古流传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世界各地的欢迎。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

根雕非遗项目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根雕是一门综合性的工艺艺术,它既包含了雕刻技术,又融合了工艺韵味和艺术表现力。

从材料的选择到雕刻工艺的运用,从表现技巧到创意设计,都需要工匠们具备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

根雕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可以根据设计者的创意和想象力进行创作,有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各种题材,展现了多样化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根雕作品不仅在形态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上也兼具了极高的价值。

根雕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文化机构、工匠、爱好者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根雕文化,保护和传承根雕非遗项目,许多相关部门和组织纷纷发起了一系列的活动和工程,包括成立根雕协会、举办根雕展览、组织根雕技艺培训等,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根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在当今社会,根雕非遗项目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艺术魅力。

通过传承和发展根雕非遗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和韵味,体味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精神价值。

根雕非遗项目将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根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非遗项目,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瑰宝。

根雕的制作过程需要选取优质的树根,经过精心雕刻后,制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根雕在中国各地都有着悠久的传统,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都有着著名的根雕艺术家和工艺传统。

根雕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选材、设计、雕刻、打磨等。

选材是决定一件根雕作品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选取硬度适中且有纹理美观的树根。

设计是根雕作品的灵魂,需要根据树根的形状和特点来设计出合适的造型。

雕刻是根雕制作的核心环节,需要工匠们细心耐心地用刀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细节。

打磨是根雕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需要将作品的表面打磨光滑,使其更加美观。

根雕的相关知识

根雕的相关知识

根雕的相关知识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根雕艺术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

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根艺创作劳动耗时长,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

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肃根雕艺术概述薀螀根的艺术,俗称根雕,简称根艺。

即人利用根的自然美,施以造化之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艺术。

袇根艺的基本特征是,奇巧结合,天人同构。

根材是天然生成的,并不十全十美,或凸凹疤节,或扭曲迂回,或残缺洞窟⋯⋯。

然而,在人的审美视野里,越发显示出残而不废、缺而不亏、雅而不俗的特色。

正是这种奇异局限的、似与不似的物态,给人提供了一个巧籍天然的创作空间,使每一件作品在世界上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造型,倍受人们青睐。

蒄根艺,历史悠久、源渊流长。

它的产生和发展,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文化历史的不断进步,逐步萌生发展的。

节到目前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根艺品,应是战国时代的“辟邪” 。

1982年湖北江陵一号楚墓出土的“辟邪” 和几年后荆门二号楚墓相继出土的“角形器”,这两件根艺品的出土,不仅印证了其历史的悠远,更佐证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发展和制作工艺的完美。

蕿有文字说,根艺始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根的艺术在历史上,由于人们的审美理念、艺术创作的自由化程度,以及社会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总体上创作面是很窄小的,特别是理论方面的记载很是少见,根艺作品除少数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品赏之外,人民大众与之无缘。

正如著名美术史家常任侠先生说:“根艺的历史,虽则久远,但在旧社会里,认识这门艺术的并不很多。

”羇根雕艺术的真正掘起,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根雕热,根雕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象山花烂漫,竞相开放在祖国大地。

袅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运转,高科技服务的氛围,都市化的繁荣,给人们寻找自然的心理带来了失落。

于是产生了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寄情于山河天地之间的欲望。

随之,旅游事业发展了。

城市里力求挽回失去的自然,着力解决发展与自然的矛盾而设置公园,楼堂馆所里也造作园林趣味。

然而,旅游必竟不是人人、天天的事,园林趣味也只是盆景。

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把根、石自然美的艺术品供置于自己的厅院、卧室,看到它仿佛就像拥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品赏之余,向往大自然的心灵无疑得到了慰藉。

蝿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给根雕艺术带来了众多观赏群体和巨大的创作空间,这也许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吧!莈现如今的根雕艺术,已不再是昔日的寥若星辰之状,它简直像春天盛开的百花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其从业队伍之大,艺术佳作和名师高徒之多,创作技巧之精美,史无前例。

正如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在2005年纪念中国根艺20年大会和中国根石美术精品展览开幕式上讲到的:“ 1985年建会初期,只有会员32人,现已发展到1500多人和40多个团体会员单位,拥有基层会员上万人,全国根艺爱好者已达数十万人。

”“20年来,共评定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31名,一级高级根艺美术师38人,二级高级根艺美术师141人,根艺美术师255人。

”20年来,仅此一家一级学会共颁发“刘开渠根艺奖”约2072人,其中金奖267枚,银奖561枚,铜奖1244枚。

肇昔日,根雕艺术被视为雕虫小计的民间把玩,如今,犹如阳春白雪,走进了千家万户,登上了祖国的艺术殿堂。

在国内被人们称为“神奇的艺术”,在国际上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 。

无疑,根雕艺术已经成为我国艺术领域里的一枝不可缺少的艺术奇葩。

肂根雕艺术的普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自然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流派,艺术领域自古有之,没有流派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

一家之谈、停滞不前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

风格,则因材质、地域以及作者的爱好和师承关系的不同,尽显所长。

比如,有的作者含而不露,以虚拟的手法善长;有的则以质朴、写实为主等。

大体说,以江浙为代表的南方的创作,多以手头精巧、工艺细腻面世;北方的硬杂木多,以粗犷豪放之状居多。

创作风格虽各人、各地、各异,但最常见的还是具象形、意象形、抽象形三种。

具象形,无疑是有较为明显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是什么。

比如,动物、人物、山水、花鸟等。

这类作品,目前在市场上看好,因为它最容易被人民大众接受;意象形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有以形传神,意在形外之感;抽象形的则无具体形象,其意蕴完全靠观赏者领悟、想象。

一时读不懂的,则依命题作导游,像红楼梦中曲径通幽一样,慢慢品之,余味深长。

蒁初学者,多习惯于找具象形的根材。

其实,这样的材料是十分少见的。

不管什么样的材体,只要蕴藏着形式美的形状,便都具备创作的属性。

肆此外根雕艺术就型别、体积、实用、书法、观赏等方面还有多种分类。

但不管哪一种风格、类别,其共同之处都是以根为载体的,都必须遵从“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原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根艺的创作程序而创作,即选材、去污、脱皮、除虫,依形度势,联想、立意、构图、确立主题、三雕七磨、上漆打蜡(有的作者或作品忌用此道工序)、蹭擦抛光、配座、命题等。

膇根艺创作技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缺非易事。

同一件材体放在不同作者的面前,创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这里不仅会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技巧,更能显示出作者文化素养的功底。

有作者说,制作出好的作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即奇特的根材,丰厚的文化功底,精湛的创作技巧。

我颇为赞同。

蒂奇特的根材,需要寻奇觅美。

根雕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发现的艺术。

有人说,有了奇特的根材,便是成功的一半。

此话不无道理。

但发现并不是运气和拾趣,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只有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的人,具有敏锐艺术审美眼光的人,才更多有缘遇之。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

”衿丰厚的文化功底,指的是面对杂乱纷繁,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材体,从联想、构思、立意,到整个创作过程,使材体自然美,得以充分的显现和提升,并和人工美有机的交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腿任何一件作者满意的作品,都是有强烈思想性的,作者的思想水平、审美层次、文化修养都要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并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

艺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根雕艺术的学识越渊博,想象力越丰富,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越能震撼观赏者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思。

所以,文化素养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位根艺创作者都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我国根雕艺术发展、沿革的历史,从中汲取传统的经验。

同时,还应尽最大可能多学一些外围知识,如雕塑、美术、历史、文学、诗歌等。

芇精湛的技艺,指的是勤动手、多实践练出来的手上功夫。

根材中所蕴藏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联想、构图,都要从技法中表现出来。

因此,技法是很重要的。

罗丹曾告诫说:“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达到目的,就象一个忘记给马喂料的骑马人。

袃因此,凡施以刀工雕磨之处,要尽力处理好过渡,使之不留痕迹,没有匠气。

凡是好的作品,都是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艺术是最不自然的东西,但要使人感到是最自然的。

创作中切忌卖弄技巧,那样会成拙的。

创作“永勿娇揉造作,哗众取宠,要简单,率真。

”罗丹说。

蚁总之,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上升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必须处处留心生活,涉猎百家,博采众长,勤学苦练。

技巧虽有悟性快慢、天份高低之别。

记住,天才是来自勤奋的。

袈根雕艺术的创作目的,原本是陶情冶趣、供人欣赏的。

但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它远不值把玩手艺、装扮生活。

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作用是值得引以重视的。

它那诗情画意般的艺术造型,天姿阿娜之娇态,挥宏奔放之气势,飘飘于然的韵味,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享受中,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情思,从而崇尚、爱戴、保护大自然,自觉地和大自然间的天地万物、生灵造化和谐共处。

根雕艺术精神方面的作用,便是它那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遂的意境,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人们透过视觉传导快感,为之陶醉的过程中,不免产生无限的遐想,从中领悟出某些哲理,从而激发人们奋发向上。

鉴于根雕艺术品的现实意义,商品艺术问世了,艺术商品化的出现,不仅使废弃的枯根朽木林业资源得以利用,也给根艺爱好者开辟了一条就业的门路,增加人民收入,给国家换取外汇莇艺术是脉脉相通的,天地、人世间的事,只要是人听到、看到或体味感悟到的,都尽显其中。

有人说,根雕艺术品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

我想,它又何尝不是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奇幻的神话呢?芄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的造诣,给人们带来了无穷快感,同时也促进和提升了人们在艺术享受中的文化品味。

正如马克思讲过的:“你想要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聿综上之管见,是笔者在创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学习众家经验之感受。

我本不是搞艺术行的,业余的登山爱好,大自然陶醉了我,使我和根雕、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多年来,在寻根觅奇,学习根雕文化知识,习练雕磨技巧的路上,始终不渝。

蚇愿根雕艺术,在党的“二为” 、“双百”方针指引下,根艺家们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精品佳作,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