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_模板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1张PPT)

梅岭三章
③
②
①
8.拓展延伸: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你能联想到《梅岭三章》中 的哪两句诗?说说理由。
8.拓展延伸: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各章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请完成下列填空。 1.从内容看,第一章侧重描写今日面临的危难,第二章侧重回顾
革命经历,第三章侧重 展望未来 ,具有一定的 时间 顺序。 2.从结构看,第一章首句设问,作用是 总领全篇 。第三章末句回
答第一章首句提出的问题, 首尾照应 ,结构严谨。 3.从情感境界看,由 面对个人危难 层面到 国家人民 层面,再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小贴士:
读诗方法:
1.知人知世 2.解读意象 3.品味词语
4.解读意象
一
二
三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一柱天南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
2.了解背景:
① 一九三六 年冬,②梅山被 围。③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 ④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 ⑤旋围解。
批注:
①交代时间。
②
③
④ ⑤交代结果:侥幸脱险。由此
可见,小序是后来补写的。
2.了解背景:
① 一九三六 年冬,②梅山被 围。③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 ④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 ⑤旋围解。
梅岭三章 (共45张PPT)

断头今日意如何? ——身在险境 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征程 此去泉台招旧部, ——死后英魂 旌旗十万斩阎罗。 ——继续战斗
视死如归的 气概,誓与反动 派血战到底的革 命精神。
现 实
断头今日意如何? (设问)
创业艰难百战多。 (目的)
崇高 目的
对 敌 人: 除恶务尽
第 一 章
此去泉台召旧部, 想 (引用) 视死 象 如归 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代)
第三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投身革命,就要 把革命当作家,将革 命进行到底,国民党 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 血腥镇压也应该到头 了。今天,我为了人 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 明天共产主义将在全 中国实现。
1 借喻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
用典:取义成仁”引用《论语》
《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 的典故
2 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 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 修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应有涯。
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今日事,
1.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组诗歌 主要表达什么呢?
2.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3.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今日面对断头心 里想些什么呢?回首 平生,经历过大大小 小无数次战斗。这次 到阴间也不放下武器, 再招起为革命牺牲的 同志,浩浩荡荡杀向 反动势力。
梅岭三章精品ppt课件

梅岭三章的文化内涵
梅岭三章的文化价值
梅岭三章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和历史意义。
梅岭三章的文化精神
梅岭三章体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胜利的坚 定信念,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
02 梅岭三章景点介 绍
梅岭三章的景点分布
梅岭三章由三章组成,分别是梅 岭一章、梅岭二章和梅岭三章, 每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特色。
相关材料收集与整理
收集关于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 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确保资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制作相应的PPT幻灯片,并确保内容准确、生动、形象。
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
陈毅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 时期都曾在梅岭一带战斗过,他对梅 岭有着特殊的感情。
梅岭三章的历史
梅岭三章的历史渊源
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梅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时所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 要文献之一。
梅岭三章的历史意义
梅岭三章反映了革命战士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胜利的信念和英勇不屈的精神 ,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珍贵财富。
梅岭三章的旅游发展策略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 梅岭三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合作
与相关产业和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梅岭三章 的旅游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提高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 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梅岭三章的未来展望
打造旅游品牌
现混乱。
物品的准备
根据行程计划,准备必要的物品 ,如相机、雨具、舒适的鞋子、
防晒用品等。
旅游中的体验
《梅岭三章》PPT优质课件

合作探究
2.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 年知识分子形象。
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 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 觉醒。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 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 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期 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 的渴望。
精读细研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 象征意义。
冬夜的“冷气袭人,象征着“五四”前夕处于 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萧索的环境。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 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性格独立不倚
月 月光——照(明朗)
坚强果敢
夜
追求独立自由
我、树——并排立(思想独立)
写作特色
意境简洁、含蓄,语气委婉,节奏舒缓。 四句诗的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 充分地表现了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整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 声词“着”,使诗歌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清新质朴,富于 散文之美。
板书设计
霜风——吹(寒冷)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整体感知
2.《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 绘出来。
2019春部编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0张ppt)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设问,交代了写 作背景。 结构上:总领全诗(后面三句 为“意如何”的具体内容)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❶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 ❷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 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 战斗到底的决心。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心里想些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人死后埋 过去的部 旗帜的总 即阎罗王,民间
今葬即的将地兵方,败下身,死指我为该称写,些这什里么?传说身中经掌百管战阴间 才也创指立阴了间这革番命革牺命牲事借业指,军多士么的神不。易文啊中!比喻 这次我要到的阴同间志去召集已经牺牲凶恶过残的暴同的志人。 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后两句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视死如归的壮烈 豪情和强烈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 为什么?
不能。❶ “飞”形容轻而快、形象感强烈❷用 在句中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 的艺术感染力。❸“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 “传”,显得呆板、无形象感。 所以不能换。
二、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❶回首 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 区,豪情满怀;❷表现视死 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 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二、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 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 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 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 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梅岭三章》PPT优秀教学课件

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 ➢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的险境,表达革命理
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整体感知
➢通读全诗,思考诗歌小序的作用。
➢解析:小序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及时代 背景。小序告知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遇险,面临“断 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 者从容、淡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 决心。小序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 浩然正气和高理想以及大无畏精神、乐观精神。
整体感知—第二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解析: ➢1、“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典故,化用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
了诗人关心革命、死不暝目,想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胜利的愿望,表 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贰的崇高品质。 ➢2、“正”字,从时间上表现了往日斗争的漫长、艰苦,也显露出一个革 命者回顾自身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 ➢3、“须”字,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把 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势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 2、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解析: ➢(1)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①设问。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巨百战多”。 ➢②借代。如诗中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 ➢③借喻。用“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中的内
梅岭三章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梅岭三章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
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
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
“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文中有两处: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
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
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
“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
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1.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梅岭三章》ppt课件

修辞:“血雨腥风”借喻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 情 景.
读: 重读关键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梅岭三章
拓展背诵
乌江 清照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向生活学习语文 用课堂升华语文
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品味佳词妙句. 2.培养豪迈情怀,学写美文佳篇.
本无十全十美,心是十全十美
你我的风采尽在 其中,拥有慷慨正气 吧,我们都是龙的传 人
读准下列带下划线的字音:
• 旌旗 ( jīng ) 悬 ( xuán ) • 当纸钱(dàng ) 即为家( wéi ) • 应有涯( yīng )( yá ) • 遍种( zhòng )
对照注释,理解诗前的一 段小序,说说其作用.
诗前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 记的,它交代了写诗的时间、 地点及缘由.
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表现作者对胜 利充满了信心.
修辞: “烽烟”借代战争.
小结:
(内容三:)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
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乐 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关键字:“应有涯”对反动统治的诅咒,同时又是 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学习导游:
熟读梅岭诗文,力求成诵能吟. 体会豪迈情怀,铸成浩然正气. 品味精妙词语,陶冶睿智文心. 学写美文佳篇,最美学子遍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_模板
[教学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方法。
3 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修辞手法中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教学安排]
1.安排一课时。
2.利用幻灯片、教学录象等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1. 导入课文
由红军1934年10月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其中讲清陈毅同志留在老区坚持打游击等事情。
2. 解题⑴、三章:三首
⑵、梅岭:梅岭山脉的两座山。
3. 读准写准下列字词:
丛莽()旌旗()涯()当纸钱()应有涯() 4.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
旌旗烽烟血雨腥风取义成仁
5.. 教师范读课文
⑴、注意体会三首诗有何不同。
⑵、划出押韵的字。
(多、罗,押uo韵;年、悬、钱押an韵;家、涯、花押a韵)
⑶、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和结构。
.6.学生齐诵课文梳理结构和内容。
内容: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7.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
⑴、开头设问句的作用:总领全诗,三首诗都是对这设问的回答。
⑵、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及其作用:
①去: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
②招:有声势,有号召力。
③斩: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力度强,速度快。
④多:表达了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希望。
⑤飞:轻快、欢欣,想象胜利喜讯来得又多又快。
⑥应、遍:预言,坚信反动派一定失败,共产主义必将在全球实现。
⑶、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作分析。
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⑷、本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设问: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②、借代:旌旗十万斩阎罗(代指部队)
南国烽烟正十年(代指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
争。
)
③、借喻:血雨腥风应有涯(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
人间遍种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
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
⑸、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的各自的侧重
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⑹、现实、想象、理想的完美结合。
1. 现实:创业艰难百战多、南国烽烟正十年
2. 想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捷报飞来当纸钱
3. 理想:人间遍种自由花
8. 学生齐读课文,直至背诵课文
9. 学生背诵课文,并能默写课文。
10.布置作业:
⑴、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⑵、将小序改写成语体文。
11.板书:
时间内容精神
第一首:过去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第三首:将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点击浏览该文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领悟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理解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中蕴含着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鹤群翔空、鹤鹰之战、救助伤鹤中体现的精神。
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在天空中翱翔的鹰,那鹰的雄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欣赏鹤在空中的壮美。
(出示教学目标)
二、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给自然段标序号,并划出生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反馈:1(出示小黑板)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蜿蜒伫立绮丽湮没剽悍飓风飞飏飕
②理解下列词语:
无可言喻:(不能够用语言说明白。
)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
(针对问题2学生讨论、教师提问、总结,教师板书)
第一部分:(1—9)鹤群翔空(雄姿)
第二部分:(10—16)鹤鹰之战
第三部分:(17—25)救助伤鹤
三、学生读第一部分(思考:鹤群翔空美在哪里?)
反馈:(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一)队形美(雄壮)
(二)姿式美(轻柔)
四、教师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一只苍鹰来袭击?
2、为什么弱小的鹤能战胜苍鹰?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3、在鹤鹰之战中使用了许多动词、形容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来。
4、鹤鹰之战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并归纳)
五、让学生自己分析第三部分
(学生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找学生简述救助伤鹤的场景,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鹤的心里活动(出示幻灯片)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
六、让学生自己总结本文的中心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教师点拨)
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动描写,赞扬了鹤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七、本节课小结(略)
八、质疑(内容略)
九、课堂练习:
1、口头小作文“谈谈你学习本课后的感想”;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设计
鹤群翔空
江口涣
第一部分:鹤群翔空雄壮轻柔外在美
(1 — 9)
第二部分:鹤鹰之战团结勇敢内在美
(10—16)
第三部分:救助伤鹤互助坚强
(17—25)
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描写,赞扬了鹤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点击浏览该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