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赏析

合集下载

梅岭三章赏析例题

梅岭三章赏析例题

梅岭三章赏析例题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括《梅岭三章》、《梅岭二首》和《梅岭三首》。

这些诗作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情感。

下面我们将对梅岭三章进行赏析,探讨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首先是《梅岭三章》。

这首诗描绘了梅岭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写道,“梅岭高悬翠岩奇,百丈飞瀑挂空崖。

日暮云收山影动,翠岭千重玉树开。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形象描写,如“梅岭高悬翠岩奇”、“百丈飞瀑挂空崖”等,展现了梅岭的壮美景色。

同时,诗中还有“日暮云收山影动”、“翠岭千重玉树开”等意象,使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意境和诗意。

其次是《梅岭二首》。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梅岭的春夏景色和秋冬景色,展现了梅岭四季的变化和不同的风情。

其中《梅岭二首·春夏》写道,“春至梅岭万木舒,百花争艳绿阴初。

溪边细草芳菲满,山上轻风暖日舒。

”这里描绘了春天的梅岭,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溪水潺潺,山风暖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梅岭二首·秋冬》则写道,“秋来梅岭叶凋零,山色空蒙水色清。

寒风萧萧草木白,日暮寒鸦归树鸣。

”这里描绘了秋冬的梅岭,景色萧瑟,草木凋零,山水幽深,充满了凄凉和萧瑟之感。

最后是《梅岭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梅岭的春夏秋景,展现了梅岭不同季节的风情和景色。

其中《梅岭三首·春》写道,“春风吹雨润梅岭,绿草芳菲万木生。

山色欲明花已落,日斜风定鸟空鸣。

”这里描绘了春天的梅岭,春风拂面,绿草如茵,山色欲明,花已落,日斜风定,鸟空鸣,充满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而《梅岭三首·夏》则写道,“夏至梅岭炎日炽,满山翠翠一片碧。

溪流潺潺山影动,风起云收日影移。

”这里描绘了夏天的梅岭,炎日炽热,满山翠翠,溪流潺潺,山影动,风起云收,日影移,充满了夏天的清凉和活力。

而《梅岭三首·秋》则写道,“秋来梅岭叶凋零,山色空蒙水色清。

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赏析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歌创作者,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代的诗人张登仲。

他的一部脍炙人口的诗作《梅岭三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其作品被认为是清代书法与诗歌创作的完美结合。

《梅岭三章》共分三章,每章分为三节,也就是说每章有九节,构成一个完整的诗篇。

诗歌描写了北京梅岭景色的变化,这里的景色比喻了生命的变迁,不断的消极转变以及改变的把握。

第一章从“梅萼收,梅枝凋”开始,描述萧飒风雨,梅花凋零的景象。

这一章以写梅花落花的景象为主,展现出一幅残缺而萧条的景象,唱出了落花引发的寂寞哀鸿,表达出对冷暖无常生活的哀叹。

第二章以“半夜鸡鸣,次第梅”为开头,梅花此时正在绽放,发出如钟声般的鸣叫,把它从夜幕中抽离出来,使它夹杂在萧瑟的夜晚中获得暂时的安宁,表达了生活中转变无常的变迁。

最后一章以“收作一篇,梅岭三章”开头,表达对生活变迁的把握和串联,采取了一种比喻的手法,表达出生活的更替,要抓住生活的节奏,以不断的转变来实现完美的未来。

《梅岭三章》不仅描写了一幅以梅花为比喻的生活景象,更涵元的生命的意义和真谛,表达了人生的变迁和不断的改变,启发人们要勇敢面对挑战,以把握生活中节奏为目标,勇往直前,取得辉煌成就。

《梅岭三章》在文学史上曾经引起巨大的关注,让许多人深受启发,同时也展示出清代书法与诗歌创作的完美结合,是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的一部精美的作品。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 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  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在革命斗争时期,战士们精忠报国,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至死不渝的气魄令人敬佩。

下面是整理的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这是诗人写作的地点;三章就是三首的意思。

梅岭三章是诗人被敌人围困时写下的三首绝命诗。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yán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jié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xīng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

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二、主题概述《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三、文章结构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

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四、问题讨论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三首绝命诗表现出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大义凛然。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 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  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在革命斗争时期,战士们精忠报国,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至死不渝的气魄令人敬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这是诗人写作的地点;三章就是三首的意思。

梅岭三章是诗人被敌人围困时写下的三首绝命诗。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y n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ji 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xīng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

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二、主题概述《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三、文章结构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

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四、问题讨论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三首绝命诗表现出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大义凛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梅岭三章单句赏析

梅岭三章单句赏析

梅岭三章单句赏析梅岭三章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诗史上的奇迹”,其诗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梅岭三章中的经典句子,感受王之涣的诗意之美。

1.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这是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通过对梅花和雪的对比,表现了梅花的傲骨和坚强。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傲立,而雪虽然洁白无瑕,却不及梅花的香气。

这句诗用“梅”和“雪”这两种自然景物进行对比,表现出梅花的坚韧和香气的独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2.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这是梅岭三章中的第二章,通过对梅花的生长环境进行描写,表现了梅花的顽强和生命力。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绽放,不畏严寒,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句诗用“近水”和“经冬雪”来暗示梅花的生长环境,表现出梅花的坚韧和生命力,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

3. “可怜梅花扑地雪,应照春光才可开。

”。

这是梅岭三章中的第三章,通过对梅花与雪的互动进行描写,表现了梅花的坚韧和顽强。

梅花在雪中依然坚强地绽放,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句诗用“梅花”和“雪”来表现梅花的顽强和坚韧,给人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

梅岭三章中的这些经典句子,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梅花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

王之涣通过这些句子,让人们感受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这些句子不仅在形式上优美,而且在意境上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

正是因为这些句子的魅力,梅岭三章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总的来说,梅岭三章中的这些句子,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梅花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

这些句子不仅在形式上优美,而且在意境上深远,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正是因为这些句子的魅力,梅岭三章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赏析
梅岭三章是一部历史上著名的绘画《梅岭三章》的综述性文章,它也被称为“国画三大家”之一。

三章是描写梅岭的三个题材:梅岭日出、梅岭雪景、梅岭洪崖。

画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是明清两代艺术家的杰作。

梅岭三章被誉为“国画三大家”之一,除此之外,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汇集了这三位画家艺术修养和现实生活的重要体现,突出了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用意和精神追求。

画中显示了一个清新安详的山水风景,这表现出了他们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情调。

首先,梅岭三章的特点是表现梅岭的日出、雪景、洪崖三个题材,在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在表现形式上,三章是由三幅梅岭山水画构成的,通过对梅岭日出、雪景和洪崖的形象表现,画家以其独特的笔法表达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其次,梅岭三章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描述了梅岭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其中的自然风光。

梅岭三章中可以看到梅岭的景色,如,梅岭的洪崖,悬崖,以及梅岭的瀑布,树林,山头等等。

而梅岭的日出和雪景,则是梅岭山水画的精华所在,能够勾起人们对梅岭佳丽的记忆。

综上所述,梅岭三章不仅代表着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征,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达出来,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让我对梅岭三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赏析,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起中国山水画的美感和情感,让梅岭三章一
直长存于历史中。

2.梅岭三章

2.梅岭三章

2.梅岭三章◇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格律和谐,意境宏伟。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面对当时险恶的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的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了诗人英勇面对险恶处境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抱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语言上,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2.学习诗歌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格律美。

2.联系写作背景,学习和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这三首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勇于献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2.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并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下的“绝命诗”。

二、预习检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赏析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本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

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

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

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

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

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

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

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

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

陈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马前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

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

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

三章比秋月,一字皆华星。

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