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PPT27页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与暴露的文学

1.主要作家作品
–小说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李家庄的变迁》,孙犁《荷花淀》,丁玲《太 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 传》,柳青《种谷记》,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柯蓝《洋铁桶的故事》,康濯《我的两家房东》 –戏剧 : 马健翎的新秦腔《血泪仇》 , 新秧歌剧 《兄妹开荒》,贺敬之等的新歌剧《白毛女》 –诗歌 :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 阮章竞《漳河 水》,张志民《死不着》
2.抗战中期理性沉思的文学(1成了以郭沫若 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热潮。 –思索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萧红 《呼兰河传》、老舍《四世同堂》、曹禺《北京 人》 –探讨战争环境中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与发展道路。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沙汀《困兽记》、艾青 《火把》 –文学呈现出强烈的史诗格调,重要文学形式是长 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
4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
40年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 发生了紧密联系,战争与救亡成为这个时 期文学的特色。 受战争影响,40年代文学的格局由 四个区域空间组成:
• 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 • 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 • 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 • 孤岛文学(上海为中心)
国统区文学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讽刺与暴露的文学 (1944.9-1949.9)
–文学的主题集中于两个领域:
• 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的否定
• 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总结
–几乎所有作品都笼罩着时代大转折时期所特有的
氛围:紧张、愤激、嘲讽和痛苦,希望、期待、
焦躁与不安,与解放区文艺的明朗单纯形成鲜明 对比。
1.抗战初期的救亡文学(1937.7-1938.10)
第三章1949-1962小说新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又歌颂了运动中农村妇女的形象。
孙喜旺:原来是一个守旧,落后,有私心,“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人物,但在李双双的影响下,他的思想 有了很大的进步。
孙犁 (1913—2002)
白 洋 淀 孙 犁 故 居
《孙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版
《风云初记》(1961)
《铁木前传》(1958):
合作化小说中的另类
背景:农业合作化 内容:铁(匠傅老刚)木(匠 黎老东)两个老人及其儿女 (六儿、九儿)在解放前后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 交恶,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 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 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 刻影响。
路翎 (1923—1994)
表现了志愿军的一段跨国恋爱
小说以朝鲜姑娘金圣姬和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 真实朴素而又微妙的爱情为中心情节。 王应洪的内心搏斗: 爱情的快乐——军纪
批判与反批判
志愿军战士不准和朝鲜姑娘谈恋爱的军纪,认 为路翎不应该违反军纪写这样一个故事, “歪曲了士兵们的求实的精神和神圣的责任 感”。
短篇:《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 《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原坚) 另:姚雪垠《李自成》“农民革命战争的英雄颂歌”
2.农村题材
数量最大。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 作家有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马 烽、康濯、秦兆阳、李準、孙谦、西戎、 束为等。
群体:山西作家群 用长篇形式反映农业合作化具有代表性的作 品: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一、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在“文协”的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等一系列提案。
选出了郭沫若、茅盾、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郁达夫、朱光潜、王平陵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之后,又选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这是当时中国文艺界规模最大的组织,其成员包括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除汉奸以外的各抗日阶级、阶层,各种流派的文艺工作者,而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又是其中的主体。
她的诞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文协”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创办了各种会刊。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刊物,是《抗战文艺》。
它于1938年5月4日在汉口创刊,之后移往重庆,共出版印行了十卷七十一期,直至抗战胜利。
它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及与文艺相关的其它文章,极大地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它自己也成了抗战时期一颗璀璨的文艺明珠。
其二,团结了最广大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左联”时期的关门主义偏向。
同时,也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习班”、“座谈会”等,培养了许多青年文艺工作者。
二、1940年,对“战国策派”的批评1940年,当一个特别的文艺派别“战国策”派出现以后,围绕这一派别,又展开了一场思想交锋。
这一派别的骨干成员是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
他们是聚集在昆明的教授和文人,其主要活动阵地有《战国策》半月刊和《大公报》副刊《战国》。
这一派别虽主要从事文艺活动,但却有明确的政治倾向。
2他们的政治观是“争于力”,他们认为,“科学发达的国家,随时可以用科学的力来支配其他落后国家的生命”,战争,“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标准,只有力,力就是正义。
”中国昔日的“战国时代”,“也就是现在(抗战时期——引者注)的整个局势的特点”。
同时,他们认为:“抗战以来,中国最有意义,最切合实际的口号,莫过于‘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系统学习“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进程,阐明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内在的兴衰规律和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
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二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3、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4、创造社的文学思想5、鲁迅的文学思想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创造社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
(二)三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瞿秋白的文学思想;现代主义流派的文学思想;京派作家的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1.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双簧信》提出三大主义。
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3.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4.1921年1月,北京,文学研究会,创作,人生派或为人生文学5.语丝社,语丝文体,湖畔诗社,情诗闻名。
6.林纾,文言小说,《荆生》《妖梦》7.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8.学衡派。
提出,仓明国粹,融化新知9.章士钊《甲寅》10.《台湾日报》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11.鲁迅,1918年5月《新青年》强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改造国民性问题。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标志者五四新文学创作伟大的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揭露了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
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大胆的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发出了“救救孩子”呐喊。
12.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13.《野草》还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14.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和《而已集》15.王统照,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说。
真正能够“冷静的谛视人生,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的卑锁的人生。
16.许钦文的《鼻涕阿二》,《惨雾》冷峻而沉重,为人民描述了一场乡村的惨酷场景。
《活鬼》嘲讽了旧中国乡村的小孩子娶打媳妇的风俗习惯。
17.蒋光赤代表作品《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
在中国文学史最早塑造了革命的形象。
18.1922年,台湾就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19.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也是称作“台湾的鲁迅”。
20.叶绍钧,《校长》《前途》《外国旗》《潘先生在难中》,表现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自私与猥琐。
15四十年代文学思潮

p 15
5.1945-1949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长期论争 论争始于1945年1月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 发表的文章《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舒芜的 《论主观》同时发表。胡风的主观意图是反对文学 创作的教条主义,公式化倾向,推进现实主义的创 作风气,他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舒芜从哲学上支持胡风的观点,他把主观提到决定 性位置,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引起了普遍批评。 何其芳、冯雪峰、乔冠华等都有文章批判他们。 1948年,胡风又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中进一步阐 述自已的观点,对批评文章,一一加以反驳,论争 到建国前结束,双方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p 13
3.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这一讨论于在1939-1941年间,国统区、 解放区都进行。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 族形式的来源,论争的一方是向林冰,他 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一再 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 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的形式代替 中国作风,是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 反对的一方是葛一虹,他在《民族形式的 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等文中 全盘肯定五四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 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
40年代文学思潮
p1
40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指 从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 日)的12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
p2
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国国土被分 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 (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日伪 统治下的沦陷区和上海英法等外国租界 的孤岛四大部分。文学也因此构成国统 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孤 岛文学。
p 12
2.文化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战国策” ,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不是一个 纯文学或以文学为主的社团,而是一个政治、哲学、 历史、文学相统一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以汇集 于西南的一些教授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为代表。 他们在昆明创办《战国策》,于昆明共出17期,在 重庆创办《大公报·战国》副刊共出31期,他们的 哲学基础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他们声称 当时是战国时代的重复,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 欢和虔恪作为创作的“三大母题”。他们着重宣扬 以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主观唯心论,鼓吹自我中心, 强调心灵表现,提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这一派中只有陈铨是作家,剧作《野玫瑰》是其代 表作。
1-40年代文学

文艺问题的论争很快被政治斗争所粗暴 地取替。
王实味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被清算,戴上了‚反革 命托派奸细分子‛、暗藏的‚特务‛‚探子‛和‚反 党集团成员‛等莫须有的罪名与帽子,受到不容置辩 的严酷的批判,后来又随意地被处决。 王实味、丁玲、艾青、罗烽等人的上述讨论文章也长 期被视为毒草,一再受到政治审判式的批判。
抗战初期文学的特点
从文体看,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 热门的体裁。 其次,是诗歌朗诵向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 再次,是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一种独特的现象是:作家们大都真诚地放弃了自己的个性 追求,希望和广大民众一起高唱时代的进行曲:“新的年岁带 给我们新的力量/祝福!我们的人民/艰苦的人民,英勇的人 民/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雨巷”诗人戴望舒。 一位评论家如是说:抗战初期文学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倾 向”,作家们满足于“廉价地发泄感情或传达政治立场”, 这是新文学运动里的顽症,由于战争以来“政治任务”过于 急迫,也由于作家自己的过于兴奋,不但延续,而且更加滋 长了。
文艺问题的论争在国统区重庆也存在。
1945年11月,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与夏衍的
话剧《芳草天涯》,有人认为存在着‚有害的非 政治的倾向‛。 冯雪峰曾以‚画室‛的笔名发表《题外的话》一 文,对《讲话》的有关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但在以后的政治运动中,冯雪峰的不同意见却被 当作了‚反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罪证‛。
群猴剧照
解放区文学思潮
如果说抗战及其后国统区创作基调是沉郁凝重,或间杂 有喜剧性的批判色彩,那么解放区创作的基调则是明朗、素 朴,两者形成鲜明的比照。 解放区文学呈现出明朗、素朴的色彩,政治上翻身的农 民,要求文化上的翻身,专业作家与群众文艺相结合,表现 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文 学的视角转向了普通的民众,文学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
第一节概述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
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名族未来服务。
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
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在于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
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第二节国统区文学创作
1.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不同的风格流派的许多进步诗人都以政治讽刺诗为武器进行战斗。
郭沫若的《进步赞》、臧克家的《有的人》、邹荻帆的《幽默的人》等,都是政治讽刺中的力作。
2.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3.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
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
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解放区文学创作
1.根据地早期诗歌主要是朗诵诗和接头诗。
接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
抗战后期在人们军对中兴起的“枪杆诗”与朗诵诗、街头诗运动一脉相承。
2.解放区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丁玲为代表。
她的作品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等,文艺座谈会结束以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代表作家有赵树理,孔厥,刘白羽等也曾名重一时。
3.解放区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方面,较为著名的散文作家有华山,吴伯萧,刘白羽,孙犁等,他们这一时期写下了不少反映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生活的散文作品。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第一节概述
1.1949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它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导,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绩,也因为“左”思潮的不断干扰而屡受挫折,其
发展轨迹是曲折起伏的。
“文革”十年中,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文学事业遭到空前的劫难。
2.“十七年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实绩和明显不足
总体看来,“十七年”的文学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直线延续。
各种载体的文学创作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
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剧、电影,都曾涌现过一批较好的作品,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实绩。
“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其明显的不足。
不少作品因其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而被迫付出真实性受损的代价。
第二节“十七年”的小说
1.“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等。
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批评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2.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小说创作的几种形态
(1)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以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2)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意味,以林海音,陈映真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3)表现海外中国人生活的作品,以聂华菱等人的作品为代表。
(4)通俗文学作品,以琼瑶的创作为代表。
第三节“十七年”的诗歌
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颂歌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不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描写: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
凡此种种,均导致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的诗坛未能摆脱“大统一”的创作格局,而作品艺术风格的趋同,诗人艺术个性的萎缩,都是不利于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四节“十七年”的散文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化功能。
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常常从言行中发掘美质,赞颂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作无私奉献的情操。
艺术风格:首先具有诗意的艺术构思。
其次精巧的艺术结构。
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思想主题: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他善于凭借精细的观察叙述,描写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轶闻趣谈。
艺术成就:首先,联想与想象能放善收,做到杂而不乱,散而归一。
其次文笔生动,深情并茂。
最后秦牧散文的风格特征是多姿多彩的。
刘白羽的时代气息和艺术特色。
时代气息:刘白羽的散文擅长抒写激情,表现理想,政治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
艺术特色:他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深刻的主题;擅长融情于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显示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
第五节“十七年”的戏剧
“十七年”中工业题材戏剧的创作
这一时期的戏剧在工业题材的写作领域获得了成功。
著名戏剧作家夏衍1949年以后完成的第一部话剧作品《考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另外,刘印、刘相如、胡零创作的《在新事物方面》、崔德志的《刘连英》等也都塑造了较为鲜明的工人形象,成为工业题材领域的重要收获。
第六节“文革”文学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创作
“地下文学”不像主流文学那样通过常态的媒介运行被大众接受,而是躲避高压的政治专制,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自发的传播。
作者在创作中面临了受压迫、收缴、查禁、围剿,甚至批斗、坐牢、杀头的危险。
主要作品有:穆旦《智慧之歌》,华汉的《华南虎》,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郭小川的《秋歌》,舒婷的《船》《赠》,北岛的《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