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文学 40年代小说

合集下载

四十年代小说·赵树理、孙犁的小说..

四十年代小说·赵树理、孙犁的小说..

《小二黑结婚》出版那点事

四三年春天,赵树理从农村回到北方局调查研究室, 交给我一篇他写的通俗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他 到辽县 ( 现今左权县 ) 搞农村调查,了解到一桩农村 干部迫害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农民岳冬至致死的案件, 他就以此为直接素材,运用了他长期在农村生活的积 累写作而成的。我看了这篇稿子后,觉得很不错。因 为这篇小说是写男女婚姻和反对封建势力的,我送给 了彭德怀同志,他看了,很满意,就给了北方局妇委 书记浦安修同志看。她看了也很喜欢,随后即由彭德 怀同志交给了太行新华书店去付印。
《小二黑结婚》故事内容

作品叙述的是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 烟自主的故事。小二黑、小芹的自由恋爱,既要面对 金旺、兴旺兄弟这样的农村封建恶势力的破坏,还要 面对来自父母家人基于封建迷信和旧婚烟观念而产生 的阻挠 ,最终在区长的支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品所着力刻画的小二黑和小芹,是解放区农村的新 人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农村新 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阶段的精神面貌。作品描写了农 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 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 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烟,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 思想的胜利。小说魅力: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现代演绎。
孙犁的诗化小说
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
A.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显示时代风貌,于平 凡中见伟大。 B.淡化情节,抓取生活片段、场景、细节 描写人物
C.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3. 分析代表作《荷花淀》 A.解放区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识大体顾 大局,爱丈夫,更爱祖国的美好心灵 B.跳跃性的生活片断:夫妻话别――马庄寻夫 ――湖上遇敌――回村建队 C. 诗味浓郁的意境

17四十年代小说(二)

17四十年代小说(二)
4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现代通俗小说是有别于新文学 作家小说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 观念上看,政治功利性要弱些,商 业目的性要强;从趣味上看,倾向 于消遣、娱乐、游戏;从创作方法 上看,有明显的古典小说特征,模 式化、程式李涵秋、包笑天、 周瘦鹃、张恨水。
另一方面,她毕竟是本世纪 初的现代女性,她在新式学校 读过书,受到过资产阶级个性 解放的启蒙教育,憧憬着资产 阶级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有一 定的反抗意识和坚强个性。
因此,在金府她能洁身自好,一尘 不染,一旦看清金燕西的本性便能做 出抉择,表现了性格上的刚毅和果决。 尽管作者由于当时思想的局限,将这 个人物塑造成新旧合璧的形象,但是 人物性格本身还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反 封建时代精神。她的悲剧折射出了半 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现实生活的罪恶, 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为了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更 加完整和生动,作者还运用间接心 理描写的手法,通过冷清秋一系列 反常的行为神情,揭示人物丰富复 杂的内心世界。也揭示出主人公曲 折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外柔内刚的个 性特点。
2、艺术特色 1)结构布局精密,深受《红楼 梦》影响 2)注重心理描写。 3)用细节描写营造氛围烘托人 物。 4)白描手法的运用。
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 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 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 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 来》)。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 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 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 《牛马走》)。抗战胜利后,他的一些作品 致力于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创作了《五 子登科》等小说,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
20~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 笑姻缘》,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 治下的黑暗现实。后者更是风靡一时, 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 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 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

40年代文学小说1

40年代文学小说1
6
二、文艺思潮的论争 对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 (一) 对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二)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关于“民族形式” (三)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关于文艺与政治、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 争 (五)对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7
• (一) 对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对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 • 针对抗战初期文艺小型化、群众性、概念化 针对抗战初期文艺小型化、群众性、 的特点,梁实秋基于新月时期的文艺思想, 的特点,梁实秋基于新月时期的文艺思想, 认为文艺的超阶级性和表现普遍的人性,批 认为文艺的超阶级性和表现普遍的人性, 判抗战文学中的“抗战八股” 判抗战文学中的“抗战八股”,要求文艺游 历抗战、游历政治与宣传。梁实秋“ 历抗战、游历政治与宣传。梁实秋“抗战无 关论”得到沈从文是应和, 关论”得到沈从文是应和,从京派的自由主 义文艺思想出发, 文学运动的重造》 义文艺思想出发,在《文学运动的重造》一 文中提出把文学从“商场”和官场解放出来, 文中提出把文学从“商场”和官场解放出来, 建议作家做些与抗战、政治、 建议作家做些与抗战、政治、宣传无关的事 情。
9
• (三)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关于“民族形式”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要把“国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要把“ 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 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 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毛泽东的号 召和指导下,直接推动了“民族形式”的讨论。 召和指导下,直接推动了“民族形式”的讨论。 • 在国统区展开了民族形式的讨论,论争的焦点主要是民族形式 在国统区展开了民族形式的讨论, 的来源问题。一方主要以林冰为代表,重视民间旧形式, 的来源问题。一方主要以林冰为代表,重视民间旧形式,在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章中, 《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章中,提出了创造新民族 形式以及创造新民族形式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民间形式, 形式以及创造新民族形式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民间形式,偏执处 主要是强调民族形式的同时, 主要是强调民族形式的同时,排斥了对外国文学以及其他形式 的借鉴,这与文学五四传统和文学发展的实践是不符的。 的借鉴,这与文学五四传统和文学发展的实践是不符的。另一 类观点是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的合理成份, 类观点是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的合理成份,认为 旧形式都是封建“没落文化” 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旧形式都是封建“没落文化”,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忽视了 新文学中确实存在与人民大众脱节的弱点。 新文学中确实存在与人民大众脱节的弱点。胡风等人综合了以 上两种观点,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必然与必要,同时, 上两种观点,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必然与必要,同时,也不 应该排斥外来经验,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应该排斥外来经验,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但 对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承续关系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和重视。 对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承续关系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和重视。 10

40年代文学小说1

40年代文学小说1
18
二、钱钟书
• (一)钱钟书简介 •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
聚,江苏无锡人。 • 作品主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6年)、长篇小说《围城》(1947 年)、诗学著作《谈艺录》(1948年)、 学术著作《宋诗选著》、《管锥篇》等。
• 爵青的《欧阳家底人们》。
• 冯至的历史诗剧:《伍子胥》。
• 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结 婚》等。
• 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文化小说的路子,《复 仇》、《老鲁》、《鸡鸭名家》
• 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
• 夏衍的《春寒》
17
• (四)通俗与先锋——都市新小说 • 予且的新市民小说 • 张爱玲(1920-1996):见后。 • 苏青的《结婚十年》、《歧途佳人》 • 梅娘的《蚌》、《鱼》、《蟹》(水族系列) • 徐訏的《鬼恋》、《风萧萧》 • 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
22
• 5)小说的艺术特点
• 学识与智慧:小说是充满机智和书香的讽刺大文章,被 称为“学人小说”。语言博喻多讽。
• 象征与讽喻:小说的标题就是一个整体象征寓言。 • 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智慧的讽刺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一
四十年代文学
1
• 一、战争对文化的制约
• 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 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文学自 觉的担负起了民族救亡的使命,战争与救亡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 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 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 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 本阶段文学的区域化特征很明显,可以分为:国 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 (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 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

二、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既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又受到中国 古典小说、诗词的熏染,还受到“五四”新文化 的、新思潮的影响,她的创作反映了较为复杂、 丰富的色彩,表现出中外艺术、新旧文艺、新旧 意境的揉和与交错,极具艺术个性。 1、苍凉的底色 2、中西、雅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3、丰盈而繁富的意象 张爱玲善于捕捉各种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官 现象,使意象常新。如《金锁记》几次出现的月 亮的意象,《茉莉香片》中“绣在屏风上的鸟” 这一意象

路翎是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创作,带有“七月派”作品
的典型特征:注重主观感情的渗 入,追求心理描写的深度,富于 慷慨悲壮的悲剧美。

其作品写出了爱好思索的知识者 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及痛苦 紧张的精神历程。在整个现代文 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


第二节 沙汀
一、生平与主要作品 沙汀,原名杨朝熙,四川安县人。1921年就读 于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1年在上海开始 创作。在上海时期,著有《法律外的航线》、 《土饼》、《苦难》、《祖父的故事》等短篇小 说集,成为左翼文坛中具有独特现实主义风格的 新人。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代主任。1939年冬回四川工作。皖南事变后还 乡蛰居七八年,专事写作。

4、卓越的心理表现技巧 她善于在苍凉的铺叙中,把客观世界“内化” 于心头,又将内心动作“外化”为行为与言 语。内在与外在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她 笔下人物的动作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涵量, 如七巧对姜季泽的掷扇子动作,流苏和范柳 原的接吻,许小寒同他爸爸的对话,人物的 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呈现出内心的搏 斗与变动 5、富有色彩感的语言
(1910~1941)
2.社会批判和世情讽刺小说 重要作品有张天翼的《华威 先生》 、艾芜的《石青嫂 子》 、张恨水的《八十一 梦》、钱钟书的《围城》 等。

大学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

大学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

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三十年代的小说(一)新感觉派:定义: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征:1.快速的节奏,频繁描写都市生活现代派方法描写现代都市。

2.追求感觉印象3.心理描写,潜证描写(强化人物内心世界,弱化现实存在),重视心理情绪。

4.在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冲突中着力刻画人物两重人格,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智与情感相冲突。

三十年代的小说(二)老舍:1.老舍的知识结构:①赴英留学期间系统通读中国古代小说与古典诗赋;②在英国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古希腊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使小说具有一种气魄;③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等西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2.老舍对人情世态与人物性格的深刻体验与把握:老舍从小生活与底层社会,十分了解底层人物的性格,熟悉当时的3.老舍早期创作小说的得与失:得:①老舍早期作品通过对“市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关注;②他在写人性、人伦的时候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划分,而非阶级;③他的小说早期创作了四种市民人物:老派的市民、新派的市民、底层市民、理想市民。

老舍通过“老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病态,批判了传统文化;老舍通过“新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虚荣、浅薄、堕落,以及对西方文明以及五四新潮的反思与批判;老舍通过“底层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化对人伦的影响,试图寻找市民“劣根性”的源头;老舍通过“理想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对传统道德观的向往。

④老舍的早期小说以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展示了古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与共存的社会现状。

⑤老舍早期小说所描写的古都都是在他离京时所写,带有回忆性。

同时是在新的环境下对旧生活的重新认识,具有一种现代意识。

失:①他早期的小说时代感不强,背景大多是五四特定时期的冲动与激情,但并未写出新思想鼓动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②他的小说格调油滑,刻意追求笑料、诙谐,追求过分了就是一4.老舍小说的特点:①浓郁的京味儿;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④小说文体的创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40年代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40年代小说

简析张天翼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思想:1、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揭示了绅士淑女们的“礼仪廉耻”,鞭挞了小官僚、小政客的自私、虚伪。

《善女人》中的长生奶奶平时吃素拜佛。

事实上,她却用高利贷压榨自己的儿子,对儿媳也施加虐待。

2、鞭挞了小市民包括职员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

《包氏父子》中老包当了一辈子的仆役,为的是让儿子将来能做大官,而他的儿子却是个不读书的草包。

作者抓住“望子成龙”以向上爬这种普遍于社会的文化心态,冷然审视对象,以含泪的讽刺刻画了老包的愚妄心理。

艺术:1、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

如《华威先生》中的华威先生除了“忙”外,还有一个特点:假。

2、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3、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

钱钟书(1910-1998),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分析《围城》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思想内容:1、《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3、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艺术特色:1、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

2、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

四十年代小说

四十年代小说

第三节 张爱玲的小说
一、身世与审美基调:苍凉 二、小说题材与主题 大多以自己熟悉的生
活——“沪港洋场社会”中的畸形人生-— —为题材,用参差对照的笔法,描绘了时髦 的洋风气与顽固的旧传统错综交织的光怪陆 离的社会人生景象(沪港洋场社会中封建主 义文化同资本主义文化的尖锐矛盾),尤其 在挖掘人物的病态心理和文化情结方面达到 了相当深度。
• 张恨水是四十年代我国通俗小说的集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者。
赵树理
赵树理
第五节 解放区小说
• 一、 解放区小说的四种类型: • ⑴赵树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 • ⑵孙犁为代表的浪漫抒情小说。 • ⑶刘白羽为代表的新闻体小说。 • ⑷丁玲为代表的社会分析小说。
二、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 1、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特点 • A、对农民精神弱点的善意嘲讽 • B、诙谐幽默的轻喜剧风格 • ①选择喜剧性的情节和细节表现人物的
《围城》的艺术特色
• 1、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式的结构间 架,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来布设格局。
• 2、与众不同的讽刺艺术——反仿、反 讽、反论构成的机敏的讽刺。
张爱玲
• 张爱玲像一位洞悟 人生而又难以接近 的“巫女”,以冷 峭、阴郁甚至有些 刻薄恶毒的眼光注 视着社会与人生, 揭示了人性阴暗的 一角。
孙犁
孙犁
三、孙犁的抒情小说的创作特点
• 1、孙犁的乡土小说总是与特定的时代密切相联。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都在他的小说中得到 表现。`
• 2、一系列青年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他认为女性比 男性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又总与她们有关。 如水生嫂、春儿、吴召儿、秀梅、妞儿、九儿等。
• 3、对大自然的礼赞。孙犁小说中充满诗意的风景画、 风俗画、风情画描绘,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 装饰,而是他的乡土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也是与山药蛋派小说的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主底儿女们
写的是苏州首富蒋捷三一家的分 崩离析。财主的儿女们在大时代 浪潮冲击下的苦难心灵历程。 小说主要人物: 苏州首富蒋捷三及三个儿子: 蒋蔚祖 蒋少祖 蒋纯祖
《财主底儿女们》
小说的背景:从“一 ·二八”到“七七”事变。
小说的主旨: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
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
蒋纯祖的形象:从追求理想到碰壁再到狼狈而逃,最
后病逝。蒋纯祖的生命之路一部分是现实的,社会性的,又 有一部分是纯个人式的、心理的,他仿佛穿行在人世间古往 今来能遭遇到的崇高和卑下、抗争和败退、正义和邪恶、理 性和疯狂、生存和死亡之中,感受了一切,领悟了一切,最 后被作者在大时代中送上死路。这个人物从社会层面上可以 看作是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仍未能与人民结合,没 有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同时表达了作者与极度 动乱的世界上对生命的不可重复的深刻体验。
二、文学风格
远离文学主流,以纯粹个人化的人生体验和 文学理念进行创作,形成独特的讽刺文学风 格。
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洞察了人生的虚 无、荒谬,然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芸芸 众生进行辛辣的嘲讽。
三、《围城》
1、情节:以方鸿渐的三 次旅行结构情节,围 绕着上海和三闾大学 两个地方展现了其留 学、恋爱、求职、婚 姻等人生过程。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三记”(《淘金记》 《困兽记》《还乡记》)
艾芜《山野》《石青嫂子》
吴组缃《山洪》等。
Hale Waihona Puke 3、文化分析小说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沈从文《长河》 巴金《憩园》《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师陀《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等。
——




赵 辛
, 可

是 全




(六)《围城》的三重意蕴
现实批判层面。通过方鸿渐的人生历程, 广泛地触及了三四十年代社会面众生,尖 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种种人生病态和社 会弊端。
文化反省层面。诸如高等学府中的勾心 斗角,反动政府的思想文化控制,“新 式”文人(新儒林)的种种心态等等。
(五)方鸿渐的性格特征
1、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 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 情世态的炎凉。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 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满足他人虚荣心买假文凭 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 被苏文纨纠缠然后报复 被孙柔嘉诓骗然后驾驭
2、性格和顺。思想大于行动, 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无能。 时常卖弄小聪明,滑稽玩世。
3、1936年后,通俗文学为新文学接纳并 获得高度评价。文学的雅俗竞争渐演成 雅俗合作。
通俗小说集大成者——张恨水
原名张心远,“恨水”是笔名, 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 东”之句。
杰出的章回小说大师 。拥有 庞大的读者群。“国内唯一的 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老舍)
1895-1967
1918年任《皖江日报》总编。1924年接编 《世界晚报》副刊《夜光》。第一部有影响 长篇《春明外史》在该副刊连载。
2. 新文学产生后通俗小说被忽视以至被批判。 3. 通俗文学被迫调整并在民间生长着。通俗
小说开始构建攻守堤防。星社。
现代通俗小说发展阶段
1、1912年徐枕亚旧派言情小说《玉梨魂》,骈 文小说风靡一时,开创旧体言情时代。
鸳蝴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 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2、新文学诞生后,通俗小说与新文学并驾齐驱, 现代通俗小说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言情、武 侠等各类小说。
哲理思考层面。小说隐含着西方现代主 义的人生感受和宇宙意识,失望感与孤 独感。有看破红尘的味道,也有人生虚 无的感觉。
第四节 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一、如何理解“现代通俗小说”
“通俗”的含义是指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 容易叫群众理解和接受。“通俗文学”指适 合普通读者的水平和需要的、大多数读者能 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学。
从文学观念看,现代通俗小说的政治功利性 弱,商业目的性强;
从趣味上说,现代通俗小说更倾向于消遣、 娱乐、游戏;
从创作方法上看,现代通俗小说有明显的古 典小说特征,规模化、程式化的倾向比较突 出。
二、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轨迹
1. 在小说领域,新文学产生以前,通俗小说 曾是“正宗”。创作队伍和作品都很壮观。
第三节 钱钟书与《围城》
一、钱钟书及其创作
字默存。江苏无锡人。是 一位独特的学贯中西、博 古通今的学者型作家。
“现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
文学作品三部: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
《人·兽·鬼》包括 《上帝的梦》《猫》 《灵感》和《纪念》。显示出作者讽刺 文化人和进行心理描写的才能。
40年代小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路翎与《财主底儿女们》 钱钟书与《围城》 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1、抗战题材小说
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战地实感。 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第七连》 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2、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小说
张天翼《速写三篇》(《谭九先生的工作》 《华威先生》《“新生”》)
4、《八十一梦》
以梦的形式来构建小说 ,以犀利的锋 芒批判社会的黑暗。
国务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 由恋爱、结婚到反目、离散的故事。再 现豪门的盛衰过程。
借鉴《红楼梦》的艺术手法,运用多种 手段塑造人物性格。被誉为“民国红楼 梦”
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很受读者的 欢迎。
冷清秋
美丽清高才学出众,追求人格 尊严和自我价值。
有聪明善良、恪守礼仪的淑女 特征,又有清高自负、知书达 里的才女气质。
虽略有虚荣心,但很快觉悟。
3、《啼笑因缘》
视线转向城市下层社 会,对社会生活多方 面描绘。
成功地塑造樊家树、 沈凤喜、何丽娜、关 秀姑等形象,尤其是 樊家树。
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的故事,离奇曲折,变幻莫测。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市井风味。 多角度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语言通俗生动,具有可读性。个性化。
一生创作逾百部中长篇通俗小说,代表作 《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
1、《春明外史》
成名作。写20年代军阀统治下首都北京 的社会生活。
报人杨杏园和青楼女子梨云、才女李冬 青的故事。由此展开了当时社会上下层 各种纷繁的生活。
2、《金粉世家》
112回,100万字。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 的通俗巨制。
4、人生探索小说
表现知识者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 钱钟书《围城》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 苏青《结婚十年》等
第二节 路翎与《财主底儿女们》
天才的小说家——路翎
1943年(20岁)发表《饥饿的 郭素娥》而引起文坛关注。 1945年长篇《财主底儿女们》 1955年因胡风问题受牵连被捕, 随后精神失常;后被投秦城监 狱达二十余年。80年代复出。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 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 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 基本根性。
——钱钟书《围城·序》
象征人生的困境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 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 的欲望大都如此。”
——杨绛题电视剧《围城》
(四)《围城》解读
1、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 揭露讽刺世态和社会弊端:新儒林的病 态灵魂;学者、名流、教授、名媛、淑 女的爱情纠葛;人事倾轧及道德堕落。
2、人物: 方鸿渐 鲍小姐 唐晓芙 赵辛楣
苏文纨 孙柔嘉
(三)“围城”二字的涵义和主题
“围城”二字表面上看,取自法国的一句古语, 其含义是:爱情、婚姻或一种人生,“好象是一座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 想逃出来”。小说似乎也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等人 “冲进”“逃出”的人生经历。其实整部小说所反 映的远比这些要深广的多,作者将这种心理倾向扩 展到人生万事等诸方面,小说中的许多人物进进出 出于事业、爱情、家庭等“围城”,结果几乎是屡 屡败北,象征着当时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 可去的去处”的困厄,反映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 子的生活和心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包含深 刻的人生哲理。
2、新“儒林外史”小说
小说表现了社会病态,知识分子阶层的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虚伪龌龊的丑恶 灵魂。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苏文 纨,范懿。
3、象征性小说
方鸿渐的旅途是一个精神追寻的历程,是逐渐 失败以至于全部人生价值彻底丧失的过程。更 是精神上的彻底萎缩和人生信念的空无。
方鸿渐“进城→出城→进城→出城……”从一 座“围城”进入另一座“围城”,进进出出盲 目地行为,且终究都是无用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