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儿歌《蝈蝈和蛐蛐》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3.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询问他们喜欢哪些小动物。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蝈蝈和蛐蛐分别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3.教师提问:蝈蝈和蛐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感受蝈蝈和蛐蛐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写一篇小作文。
2.观察身边的动植物,选择一个进行介绍,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激发他们对蝈蝈和蛐蛐的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
1.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故事中所展现的品质,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来体验和传达角色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想象力,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写作。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蝈蝈和蛐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甲:我见过蝈蝈,它的叫声特别响亮。
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蝈蝈和蛐蛐》

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蝈蝈和蛐蛐》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蝈蝈和蛐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听懂并跟随歌曲《蝈蝈和蛐蛐》的节奏和旋律。
2. 学生能够通过歌曲感受到昆虫的声音和节奏,并能够模仿。
3. 学生能够通过动作表达歌曲中的内容。
教学材料:1. 歌曲《蝈蝈和蛐蛐》的录音或视频。
2. 图片或卡片,用来表示蝈蝈和蛐蛐。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歌曲(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坐在圈内,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歌曲《蝈蝈和蛐蛐》。
2. 教师播放歌曲的开头部分,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Step 2:歌曲学唱(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跟随歌曲的节奏摆动身体,感受歌曲的节奏。
2. 教师逐句教学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口型模仿。
3. 教师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跟唱,巩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Step 3:动作表演(10分钟)1. 教师展示图片或卡片,分别代表蝈蝈和蛐蛐,并引导学生模仿这两种昆虫的动作。
2.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歌曲的歌词和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表演。
Step 4:练习合唱(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蝈蝈和蛐蛐。
2.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分组合唱,并在合适的时机做出相应的动作表演。
Step 5:展示与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表演歌曲,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歌曲中的动作。
2.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记住歌曲的歌词和动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蝈蝈和蛐蛐》,让学生感受昆虫的声音和节奏,并通过动作表演来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跟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唱歌,并能够模仿蝈蝈和蛐蛐的动作。
同时,通过小组合唱和个人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整节课教学生动和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利用音乐形式来教授其他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大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

大班音乐教案《蝈蝈和蛐蛐》1200字【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并朗读歌曲《蝈蝈和蛐蛐》的歌词;2、了解蝈蝈、蛐蛐的生活习性和形象特点;3、学会模仿蝈蝈、蛐蛐发声;4、培养大班儿童的合作精神,感知集体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歌曲《蝈蝈和蛐蛐》、蝈蝈、蛐蛐的图片、发声器材、音乐鞭。
【教学过程】一、热身启蒙1、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各位同学,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引导孩子多说几种声音,为下面的活动打好基础。
2、自由发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大声地说、唱、叫、笑。
二、歌曲介绍1、听歌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让孩子们听到“蝈蝈和蛐蛐”这样有趣的歌曲,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歌曲学唱教师给孩子们分发歌词,让孩子们听读跟唱。
【歌词】1、蝈蝈,蝈蝈,蹦跳在草丛中。
2、蛐蛐,蛐蛐,跳跳跳不停。
3、蝈蝈和蛐蛐,一起唱歌儿。
4、蝈蝈和蛐蛐,一起跳舞儿。
三、边唱边做1、发出蝈蝈、蛐蛐的声音让孩子们伸手做出蝈蝈、蛐蛐的形状,模仿它们发出的声音。
2、模拟蝈蝈、蛐蛐打斗选择几个小朋友站在教室中央模仿蝈蝈、蛐蛐打斗场面,其他的小朋友围观呐喊加油。
四、巩固训练1、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一起看图并描述2、发声训练。
教师引导孩子们用发声器材模仿蝈蝈、蛐蛐声音。
五、小结归纳1、让小朋友接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教师说的蝈蝈、蛐蛐的形象。
2、轻声地唱歌词,引导孩子们聆听歌词中的各种词汇和语言。
六、课后延伸回家后可以在花园或公园玩耍时找到蝈蝈和蛐蛐,对照图片生动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习性和形象特点。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以歌曲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模仿、感觉等多角度的方式感知“蝈蝈和蛐蛐”的形象特点和声音,培养模仿能力,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
同时,锻炼了大班儿童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了合作意识,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蝈蝈和蛐蛐》教案与反思教学目标一、过程目标:学生在学习、表演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歌曲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认知目标:能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歌曲。
三、情感目标:学生在学习、表演歌曲的过程中逐渐感受、体会到做人要踏实,不能吹牛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师:我看得出来,同学们今天学习状态非常的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
(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生:(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
绿色的这只叫蝈蝈,褐色的这只学名蟋蟀,北方人叫它蛐蛐。
现在同学们就来听一听这小哥俩在干什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生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及演唱特点。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儿童歌曲有什么区别?生:诙谐、幽默;像京剧。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
《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
京剧的演唱特点是什么样的?(拖腔较长、一字多音,如:《我是中国人》)这首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并提问:如果把这首歌曲按演唱情绪变化划分段落,该怎样划分?生:划分,并说出每段的演唱情绪,教案《《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学唱歌曲并巩固实践师:教师按段落弹奏歌曲旋律。
生:逐段学习。
第一段以对唱形式解决。
第二段重点模仿狂妄自大的神态来学唱。
第三段重点抓“蝈蝈越吹……入迷”和“一口一个……”到结尾乐句的准确演唱,多示范生模唱。
师:完整弹奏歌曲旋律。
生完整演唱全曲。
生:分角色演唱全曲。
(男生扮演蝈蝈,女生扮演蛐蛐,老师扮演大公鸡。
)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进行歌表演。
(四)课堂小结《蝈蝈和蛐蛐》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推荐幼儿园大班语言:儿歌《蝈蝈和蛐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推荐幼儿园大班语言:儿歌《蝈蝈和蛐蛐》【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双响筒。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在草地上玩过呀?师:听听看,这是什么声音呀?(蝈蝈录音,同时出示PPT国画背景)这是什么声音呀?再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放蛐蛐录音)哟,你们都听出来了,是什么声音呀?哦,蟋蟀,是吗?我们来看看,(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是谁呀?这是谁?(蝈蝈)这是?(蟋蟀)。
哎,我们南方人呢叫它叫蟋蟀,北方人呢,叫它叫蛐蛐儿。
叫什么?(蛐蛐儿),对。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师:今天呀,蝈蝈儿和蛐蛐儿来了,你们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谁来说说看。
(根据小朋友说的,出示PPT)如果小朋友说到颜色不同,就在PPT的表格中出现不同颜色,如果说到大小,就出现大小标记。
谁大呀,谁小?蝈蝈大,用……蛐蛐小,用小标记来表示。
蝈蝈大,我们叫它哥哥,蛐蛐小,我们叫它弟弟。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师:这小哥俩儿呀,今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下面请听陆老师来说一段。
我是蝈蝈儿,我是蛐蛐儿,我是哥哥,我是弟弟。
南山坡守着那块青草地儿,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儿。
好不好玩,想不想再听一遍?这一遍呀,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听听看陆老师讲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挺好了。
我是蝈蝈儿,我是蛐蛐儿,我是哥哥,我是弟弟。
南山坡守着那块青草地儿,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儿。
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蝈蝈和蛐蛐》

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蝈蝈和蛐蛐》一、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蝈蝈和蛐蛐》的优美旋律,理解歌曲内容,学会演唱歌曲。
2.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3.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蝈蝈和蛐蛐》,理解歌曲内容。
2.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较复杂的节奏和旋律。
三、教学准备1.课件:歌曲《蝈蝈和蛐蛐》的音乐和歌词。
2.教学道具:蝈蝈和蛐蛐的模型或图片。
3.音乐器材:音响、话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蝈蝈和蛐蛐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教师简单介绍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引发幼儿对它们的兴趣。
(二)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歌曲中出现的动物,并简单描述它们的活动。
(三)歌词学习1.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帮助幼儿学会歌词。
2.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歌词中的寓意,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四)节奏练习1.教师带领幼儿练习歌曲中的节奏,重点指导较复杂的节奏部分。
2.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歌曲演唱1.教师组织幼儿集体演唱歌曲《蝈蝈和蛐蛐》。
2.教师关注幼儿的演唱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教师鼓励幼儿表达对歌曲的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教学,我以歌曲《蝈蝈和蛐蛐》为主线,通过导入、歌曲欣赏、歌词学习、节奏练习、歌曲演唱等环节,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歌曲,并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观察、体验、参与中感受音乐的美妙。
同时,我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学会演唱歌曲《蝈蝈和蛐蛐》,特别是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歌曲内容,能够描述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幼儿园大班语言:儿歌《蝈蝈和蛐蛐》

教学资料范本幼儿园大班语言:儿歌《蝈蝈和蛐蛐》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双响筒。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在草地上玩过呀?师:听听看,这是什么声音呀?(蝈蝈录音,同时出示PPT国画背景)这是什么声音呀?再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放蛐蛐录音)哟,你们都听出来了,是什么声音呀?哦,蟋蟀,是吗?我们来看看,(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是谁呀?这是谁?(蝈蝈)这是?(蟋蟀)。
哎,我们南方人呢叫它叫蟋蟀,北方人呢,叫它叫蛐蛐儿。
叫什么?(蛐蛐儿),对。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师:今天呀,蝈蝈儿和蛐蛐儿来了,你们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谁来说说看。
(根据小朋友说的,出示PPT)如果小朋友说到颜色不同,就在PPT的表格中出现不同颜色,如果说到大小,就出现大小标记。
谁大呀,谁小?蝈蝈大,用……蛐蛐小,用小标记来表示。
蝈蝈大,我们叫它哥哥,蛐蛐小,我们叫它弟弟。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师:这小哥俩儿呀,今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下面请听陆老师来说一段。
我是蝈蝈儿,我是蛐蛐儿,我是哥哥,我是弟弟。
南山坡守着那块青草地儿,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儿。
好不好玩,想不想再听一遍?这一遍呀,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听听看陆老师讲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挺好了。
我是蝈蝈儿,我是蛐蛐儿,我是哥哥,我是弟弟。
南山坡守着那块青草地儿,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儿。
2、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幼儿园大班上册语言教案:儿歌《蝈蝈和蛐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大班上册语言教案:儿歌《蝈蝈和蛐蛐》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双响筒。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在草地上玩过呀?师:听听看,这是什么声音呀?(蝈蝈录音,同时出示PPT国画背景)这是什么声音呀?再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放蛐蛐录音)哟,你们都听出来了,是什么声音呀?哦,蟋蟀,是吗?我们来看看,(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是谁呀?这是谁?(蝈蝈)这是?(蟋蟀)。
哎,我们南方人呢叫它叫蟋蟀,北方人呢,叫它叫蛐蛐儿。
叫什么?(蛐蛐儿),对。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师:今天呀,蝈蝈儿和蛐蛐儿来了,你们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谁来说说看。
(根据小朋友说的,出示PPT)如果小朋友说到颜色不同,就在PPT的表格中出现不同颜色,如果说到大小,就出现大小标记。
谁大呀,谁小?蝈蝈大,用……蛐蛐小,用小标记来表示。
蝈蝈大,我们叫它哥哥,蛐蛐小,我们叫它弟弟。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师:这小哥俩儿呀,今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下面请听陆老师来说一段。
我是蝈蝈儿,我是蛐蛐儿,我是哥哥,我是弟弟。
南山坡守着那块青草地儿,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儿。
好不好玩,想不想再听一遍?这一遍呀,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听听看陆老师讲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挺好了。
我是蝈蝈儿,我是蛐蛐儿,我是哥哥,我是弟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语言:儿歌《蝈蝈和蛐蛐》
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语言:儿歌《蝈蝈和蛐蛐》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模仿儿化发音及角色的音调,尝试用不同动作来表
现儿歌内容。
2、在听、说、看、演、玩中感受体验京韵儿歌幽默诙谐的独特韵味。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活动准备】
PPT课件,录音,头饰道具若干,双响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儿歌中角色的称呼。
1、听蝈蝈和蛐蛐叫声,引起幼儿的关注。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在草地上玩过呀?
师:听听看,这是什么声音呀?(蝈蝈录音,同时出示PPT国画
背景)这是什么声音呀?
再听听看,是什么声音呀?(放蛐蛐录音)哟,你们都听出来了,是什么声音呀?哦,蟋蟀,是吗?我们来看看,(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是谁呀?这是谁?(蝈蝈)这是?(蟋蟀)。
哎,我们南方人
呢叫它叫蟋蟀,北方人呢,叫它叫蛐蛐儿。
叫什么?(蛐蛐儿),对。
2、看国画风格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儿。
师:今天呀,蝈蝈儿和蛐蛐儿来了,你们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的地方,谁来说说看。
(根据小朋友说的,出示PPT)如果小朋友说到颜色不同,就在PPT的表格中出现不同颜色,如果说到大小,就出现
大小标记。
谁大呀,谁小?蝈蝈大,用……蛐蛐小,用小标记来表示。
蝈蝈大,我们叫它哥哥,蛐蛐小,我们叫它弟弟。
二、在看看、找找、说说中学习儿歌前半部分,发现并体验儿歌
的独特韵味。
1、教师在节奏鼓点中,表演儿歌前半段,引发幼儿学习愿望。
师:这小哥俩儿呀,今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下面请听陆
老师来说一段。
我是蝈蝈儿,我是蛐蛐儿,我是哥哥,我是弟弟。
南
山坡守着那块青草地儿,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儿。
好不好玩,想不想
再听一遍?这一遍呀,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听听看陆老师讲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挺好了。
我是蝈蝈儿,我是蛐蛐儿,我是哥哥,
我是弟弟。
南山坡守着那块青草地儿,吃饱了肚皮就吹牛皮儿。
2、共同寻找儿歌的特点,模仿儿歌里有趣的发音、动作。
师:听到了哪些?什么时候吹牛皮儿呀?(吃饱了肚子就吹牛皮儿,出示PPT5)刚才小朋友有没有听到,陆老师在念的时候,吹牛皮儿,我把舌头卷起来了说的,谁来说说看的。
这是北方人说话的习惯,他们会把最后一个音,用舌头卷起来。
吹牛皮儿。
(请两个幼儿模仿
一下)
①发现带儿化音词眼,模仿体验北方人说话的特点。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这个儿化音?(守着那块青草地儿)还有呢?
看图谱整体说
②发现动作夸张有趣,表现对应角色的典型动作。
刚才呀,陆老
师在念的时候,还怎么样了?(引导幼儿说出动作夸张)我做了什么
动作,做了哪些动作?
③发现角色发音不同,尝试发出有粗细轻重区别的音色。
师:蝈蝈和蛐蛐儿讲的声音一样吗?怎么不一样了?谁大呀?谁
小呀?蝈蝈的声音大,粗粗的,响响的,蛐蛐的声音小,小小的,细
细的。
3、用儿化音、动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儿歌,在说说做做中感
受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师:那我们要不要来一次?想不想来一次,看着这图谱来。
幼儿
集体表演。
刚才我发现这只蝈蝈的声音很响的,这边的蛐蛐声音细细的,我
一下子就分清楚了,谁是蝈蝈,谁是蛐蛐儿。
想不想再来一次。
刚才
我还听到他说的儿化音特备棒。
吹牛皮。
这一次要把动作、表情、儿
化音、声音的高低,都要念出来,再来念一次。
三、在听听、玩玩、演演中学习儿歌的后半部分,大胆表现哥俩
吹牛的语言和动作,体验儿歌幽默诙谐的风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来解释吹牛的含义,为后半部分儿歌内容
作铺垫。
这小哥俩儿呀吃饱了肚皮就在南山坡上吹牛皮儿,猜猜看,他们
会怎么吹?谁吹的,要把它讲出来。
你真牛。
蛐蛐会吹些什么?你来
吹吹看。
这小哥两呀真能吹,他们到底在吹些什么呢?想不想听一听?
2、听录音,感知儿歌的句式结构。
这小哥两呀,能不能吹?真厉害,那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听仔细呀?
3、看图帮助了解对白含义,借助动作提示儿歌内容,表现相互吹
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样。
分角色听,出示PPT。
蝈蝈吹了些什么呀?这个蝈蝈呀可真能吹,这么多动物,恐龙啊,老虎啊,大象啊,都归他管,叫它朝东,他不敢朝西,你觉得他现在
是什么样的感觉?谁来把蝈蝈骄傲、得意的动作表演一下的?叫它朝
东他不敢朝西,这个动作要怎么做?想不想把蝈蝈这个吹大牛的话一
起来表演一下
小蛐蛐可不甘示弱啦,他也要来吹吹大牛啦。
(出示蛐蛐吹牛录音)听明白了吗?小蛐蛐也厉害了,他说了些什么话呢?(他们个个
都称我为皇帝)小朋友,你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吗?皇帝是谁呀?谁
来告诉我?皇上是古时候最有权力的人,是不是?还听到什么有趣的?谁来称我为皇帝,我们一起来把小蛐蛐得意的神情表演出来。
4、分角色练习对话,在呼应表演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儿歌的内容和
动作。
教师带上蝈蝈头饰,:看,我现在就是蝈蝈,你们就是蛐蛐儿,
我们来打个招呼,老弟呀(老哥呀)老弟呀(老哥呀)那我来了啊“……”小朋友“……”
我现在是,(蛐蛐),你们就是(蝈蝈)同上。
四、语言、声音、节奏、动作、头饰配合完整表演儿歌,体会并
大胆表现京韵儿歌的趣味性.
1、戴头饰两两结对表演儿歌,拍手打节奏欣赏同伴的表演。
看,陆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这么多的蝈蝈和蛐蛐,想不想来?请
蛐蛐做这一边,蝈蝈做这一边。
这边是蝈蝈老哥……来打声招呼,想
不想来表演一下。
这边是南山坡,来,一个蝈蝈对一个蛐蛐,有没有准备好。
好,来。
(打节奏)
我喜欢这只蛐蛐,他把动作都做出来了。
提要求,再来表演。
这小哥牛皮可吹大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怎么了?(出示PPT公鸡)教师表演最后一段。
发生了什么事情呀?一只大公鸡……原来呀,说大话、爱吹牛皮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们小朋友平时能不能说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