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与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广西民族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传承

浅谈广西民族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传承

浅谈广西民族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传承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是十二个世居民族和谐聚居的沿海、沿边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辛勤劳作、生息繁衍中,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不断交流融合,创造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

其中广西的干栏建筑、风雨桥、鼓楼、绣球、壮锦、瑶锦、铜鼓,以及龙胜梯田和花山壁画等,是广西众多民族文化中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汇聚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现,也是建筑民族化设计重要的文化元素。

基于此,本文笔者对建筑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应用及其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的民族元素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族元素; 应用研究; 发展策略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1.民族建筑文化元素广西少数民族的干栏民居、风雨桥和鼓楼等建筑艺术风格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广西民族建筑艺术代表之作。

干栏民居因地取材,分上下两层,上人下禽,虚实相结,造型轻巧秀丽;风雨桥是集桥、廊、亭于一体的长廊木桥,基墩青石砌筑,桥身木制,桥顶多层塔顶,塔顶四角如弯月起翘,浑然天成;鼓楼是侗族“族微”,形似宝塔,下方呈多角形,层层叠上,雄伟壮丽。

这些建筑主体采用木质结构,榫卯结合,结实牢固,建筑的屋脊、梁架、门窗、栏杆等装饰形式多样,构思巧妙,寓意丰富。

这些民族建筑造型独特、雕刻技艺高超,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建筑艺术瑰宝。

2.壮族铜鼓艺术元素壮族铜鼓用青铜铸成,分为鼓身、鼓面、鼓足三个部分,腰曲胸鼓,鼓腰两侧挂有铜耳环,予人稳重端庄又不乏灵动之感。

铜鼓造型浑厚夸张、雄健有力,纹样繁缛精美。

鼓面有太阳纹、蛙纹、雷纹、云紋、舞纹、鹿纹、龙舟竞渡纹等纹样。

太阳纹装饰于鼓面中心,金光四射,福照四方。

鼓身纹样多为叙事类,记录祖先歌舞祭祀、划船争渡等场景。

鼓足纹样多为回形纹、山形纹。

铜鼓制作工艺精巧,是财富与权利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3.民族人文景观元素花山崖壁画位于广西宁明县的左江岩壁上,气势雄伟,人物众多,栩栩如生。

广西田阳“田州古城”项目建设现状与前景研究

广西田阳“田州古城”项目建设现状与前景研究

广西田阳“田州古城”项目建设现状与前景研究刘开娥 黄婷丽[摘 要] “田州古城”项目建设是田阳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戏。

该项目以壮文化为灵魂,结合田阳的人文风情和自然资源,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古城建设中。

但田州古城项目一期建设,存在文化底蕴未与古城建筑相融合、旅游产品雷同、基础设施薄弱、融资困难、缺乏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产业创意人才等问题。

应当采取完善政策法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与周边城市和东盟国家的旅游产业合作等措施,推动田州古城项目的后续建设。

[关键词] 田州古城;文化产业;旅游[作 者] 刘开娥,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馆员;黄婷丽,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广西百色市的田阳县,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生地,是壮族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当前,田阳在广西旅游格局中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田州古城”项目就是田阳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项目。

而该项目的建设情况,也成为我们考察和探究边远民族地区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

一、田阳县地理、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设概况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百色市域中部,右江河谷中游。

田阳全县辖8个镇、2个乡,4个社区。

东邻田东县,西与百色右江区接壤,北与河池“长寿之乡”巴马县交界,南接德保、靖西县,直至中越边关。

全县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由河谷平原、南部石山区、北部土山区三大区域组成,分别占总面积的24.47%、51.43%和24.1%。

居住着壮、汉、瑶等12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89.7%。

田阳县不仅地处桂西的资源富集区,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右江黄金水道贯穿县境,百色巴马机场坐落于县境内,云广高速公路和324国道、南昆铁路、广州南-百色的动车、右江航运枢纽交汇于县城,拥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

田阳县是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无霜,光照充足,雨热同期使田阳县盛产芒果、甘蔗等丰富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成为亚热带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首个芒果之乡。

木旋技艺下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以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元素为例

木旋技艺下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以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元素为例

011关注思考产品摘要:探索木旋技艺下文创产品的制作形态、语言、手段和技巧。

追溯木旋技艺起源、发展状况与制作工艺,分析木旋技艺下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案例;前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对当地木构建筑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获取木旋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策略。

木旋技艺从古至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木旋技艺设计开发木旋文创产品,符合当下开发手工技艺类文创产品的时代潮流,能够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增添新的动力源。

关键词:木旋技艺 侗族 文创产品 木构建筑 元素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011-03Abstract:Explore the production form ,language ,methods and skills of the following creative products of the wood spinning technique.Tracing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wood spinning technology ,analyze wood spinn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ases; go to Guangxi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to conduct in-depth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local wooden buildings ,and obtain wood spinning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Wood spi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eople ’s daily lif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wood sp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rough wood spin technology i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nd-craft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can add new ideas to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Power source.Keywords:Wood spin technology Dong nationalit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ooden architecture Elements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李 伟引言木旋技艺是指以“木”为主要原材料,在旋转的车床上围绕中心轴手持车刀进行车削、制作木质工艺品的手工技艺,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设计,让城市更美好——记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蒋伯宁

设计,让城市更美好——记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蒋伯宁

设计,让城市更美好——记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蒋伯宁林宇; 杨广强【期刊名称】《《人事天地》》【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3页(P47-49)【作者】林宇; 杨广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人物简介:蒋伯宁,男,汉族,1946年7月生,广西南宁人,1968年9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大学毕业后,在湖北随州市建委设计室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79年1月至今,在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工作,1992年起任公司总建筑师。

此外,还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广西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香港建筑师学会法定会员、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等。

几十年来,他参与的公用建筑、民用建筑、城镇规划等大小项目百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奖12项、省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2项;担任《广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和新型墙体材料构造技术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技术负责人,获广西科技进步奖2项;出版专著《现代建筑技术的艺术表现》,发表《透视·中国医疗建筑》等专业论文20余篇、主持编制规范及论文集3部。

他先后荣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先进工作者”、“广西十佳建筑设计师”等荣誉称号,并于1998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荣誉勋章”。

夜色阑珊中宛如朱槿般璀璨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依山傍水、浑然天成的南宁荔园山庄,庄严肃穆极具壮乡特色的广西人民大会堂,浓缩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精华的百里柳江景观规划,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南宁及广西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符号早已深入人心,而它们的设计组织者就是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蒋伯宁。

纵观广西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广西体育中心、广西民族博物馆、贵港市文化艺术中心、明园饭店五号楼、西园饭店十号楼等等,以及即将建设的广西美术馆、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铜鼓博物馆等都是出自蒋伯宁带领的华蓝设计团队。

传承地域建筑,不断追求创新

传承地域建筑,不断追求创新

传承地域建筑,不断追求创新作者:徐锋来源:《建筑技艺》2013年第04期[编者按]由云南省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与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共同组织的以“创作”为命题、以“卡瓦格博峰”命名的云南省级优秀建筑方案设计评选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届。

评选集中反映了云南省近十年来各种类型建筑设计创作实践与成果的最高水准,同时也将云南建筑的探索实践推向一个高峰。

本专栏特精选近两届卡瓦格博奖一等奖项目,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云南地域文化、建筑实践、获奖项目进行评论与分析,以期更深入地探讨云南本土的建筑创作。

创作是建筑的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怒放之花,更是建筑师们永远的“卡瓦格博”。

由云南省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与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共同组织的云南卡瓦格博建筑创作奖目前已进行了三届。

从2006年首届16家设计单位的148个申报项目到2013年26家设计机构的221个申报项目,三届共有548个建筑设计方案参加了此奖项的评选,可以清楚地看到云南省近十年来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成果。

一批多年来致力于“地域建筑创作”的云南本土建筑师们在近十年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造城运动”中,也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东方与西方的冲突。

是原样克隆日益膨胀的东部模式,继续千城一面同质化的现代造城运动,还是另辟蹊径,坚持传统地域文化以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云南本土的建筑师们通过艰苦而幸福的创作实践勇敢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该盖什么样的房子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其中存在矛盾和问题是必然的。

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地理环境多样、民族构成复杂、历史发展特殊、文化构成多元的省份。

云南省现在大力发展旅游、建设文化大省,就是想把云南特有的、神秘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人居环境呈现给全国乃至世界。

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应该如何解决,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记广西民族博物馆方案创作

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记广西民族博物馆方案创作


设计手
作为生夺节能建筑自 有益尝试 々
维普资讯
民 博 的 窗 口忭 蒋 生 吝 的 理 传 选 ^ 们 作
地方文化的标击性建筑 在 何体现标 性问 题上 我们做7多种力¥的 较 ‰ 要突 其特 性 币
广西E蘸 博物
馆 c 下简称 博) 建筑设计投标I作 作 为
方位 扬
馆 作为r目地 女化 代 性建筑 更 地域文 如何体现文蹄的 续与发展 童 何 口
目 口 i 1 & } 刁t1 目* T J *
t f I £ ^
示 广 西 各 E族 悠 久 历 史 和 烂 文化 的 化特征的载 体
的 神 力求将博物馆建筑融^风景 的 自 然
中 谦
然 于 车 如何将
绿水±同 其隔热 降温和调节室内小气
谐的生态建筑 设计的理念 正自 能 是节约建筑运行成本的有效手段 层层自 设计还为展厅的多种栗光万式提供7可能 日
设计追求的最终效果
十 50O 0m 建 筑 融 ^ 到 风 景 区 的 物 馆 建 筑 大 多 果 月 ^ 工 光 鼎 合 理 的 e 0 的
与讣析 我们认为
自然的 恋建筑。 过 干 格截然 目的方 我们
案 表达7建筑师对地域文化特E的理解,


方案一— — 民旅的 家园 I 1一图 B) 国 直接 月 栗 r西少数民族地E 最县代表 的文化
特征 建筑形式作为设计 隶
用现代建筑的设
计手
I艺材料 将民博设计威为目族文物的家

o l r b m ̄ 1 fc t uI h uu L d
lnl _ … I H m
会 功 能
M 十不目的方向——地域的R旗性 ±老 和 性 我们对目 内外博物馆建筑的发展 注 7对 地域 文化的认知 目 前目内外的建 民 博选址位于南宁市最优美的 景 青秀

南宁奇葩建筑

南宁奇葩建筑

南宁奇葩建筑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一直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近年来,南宁也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其独特的建筑风貌。

这些奇葩建筑,以其与众不同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游客和城市居民的目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南宁的地标建筑——“糖果大楼”。

这座建筑位于南宁市天之城购物广场旁边,高耸入云,宛如一颗色彩斑斓的巨型糖果。

该建筑外观鲜艳且富有现代感,独特的形状和亮眼的色彩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观赏。

尽管有些人对这样的设计持保留态度,认为其过于花哨,但无可否认,这座建筑的存在为南宁增添了一抹缤纷的色彩。

除了“糖果大楼”,南宁还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叫做“螺旋大楼”。

这座大楼位于南宁市桂南大道上,外观如同一条蜿蜒盘旋的巨蛇,引人入胜。

设计师通过创造独特的外形,使这座建筑成为南宁市一大亮点。

无论是远远望去还是近距离观赏,这座建筑都给人以震撼和鼓舞,凸显了南宁发展的现代氛围。

此外,南宁还拥有一座名为“千层塔”的建筑。

这座建筑坐落于南宁市文化园内,高约10层,外观犹如数不清的小盒子叠加而成,给人以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视觉感受。

设计师通过将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盒子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这个独特的建筑。

千层塔以其创新的设计和独特的外观,使南宁文化园内焕发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南宁的奇葩建筑并不只限于以上几座。

南宁市还有许多其他以独特建筑设计著称的地标性建筑。

例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外观形状像一艘正在起航的巨轮,象征着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南宁新天地商业广场是南宁市规模最大的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独特,仿佛一个个装饰精美的盒子堆叠在一起。

这些奇葩建筑的出现,为南宁带来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尽管有人对这些奇葩建筑持保留态度,认为它们不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但是这些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成果,代表着时代的风尚和城市的发展。

南宁的奇葩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存在,更展现了南宁开放、创新的城市形象。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二课 别具一格的民居|广西版 (1)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十二课 别具一格的民居|广西版 (1)

小学美术学科教案设计五、下课12.别具•格的民居板书设计福建土楼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沙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一一土楼。

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教特性。

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

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吊脚楼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

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土坯房土坯房是新姬维吾尔族人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的民居旷以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结构,依地形组合为院落式住宅,属于伊斯兰建筑体系, 造型浑朴具有韵味。

蒙古包蒙占包是根据游牧民族生活、生产所需而诞生的民居,它便于迁徙,具有很强的抵御狂风暴雨的能力。

蒙古包呈圆形,象征着蒙古族“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是草原游牧哲学思想与科学创造的结晶0傣族竹楼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大竹子作支撑主架,在离地两米多高处铺楼板。

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肉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楼上住人,竹墙缝隙较木,既采光乂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

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

阳台上放置水缸,人们在这里洗漱、晾晒衣物和纳凉。

室内以一道竹篱笆隔成堂屋和卧室。

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像一顶被支撑的大帽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与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3T18:00:38.3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仲勇邹金篪
[导读]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特征,各建筑形式异彩纷呈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530000
摘要:广西地处我国南疆,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特征,各建筑形式异彩纷呈。

针对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与发展展开研究与探索,拓展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精髓,既是应对当前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也是对岭南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还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

一、广西地域建筑的发展概况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东部与广东接壤,从明清以来,广东移民大量进入广西,使得广西地域文化,特别是广西东部地区,受广府文化影响很深。

而且广西区内内大部分面积都位于五岭以南的岭南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与广东相似。

因此,源于广东的岭南建筑学派对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从当代广西地域建筑的发展成果来看,与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相比,在建筑规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有着巨大变化和进步。

但和地域建筑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多问题。

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地域建筑创作手法方面,大部分重要建筑的创作仍然停留在如何在造型上体现所谓的“地域风情”和“民族风格”,束缚和限制了地域建筑的创作思路。

二、广西地域建筑创作的应用原则
要想将广西地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进行应用,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杜绝拿来主义
我们要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广西地域传统元素,必须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可以“拿来”的。

要将广西地域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我们应该怀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伪存真,发扬其更具有民族性、现实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一面。

2、注重体现传统元素的精粹
将广西地域传统元素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对传统元素有非常好的驾驭能力,并能够结合自身对传统的感悟进行设计。

利用民族的传统元素做设计,关键的是要看如何精巧地运用。

因此,现代设计师应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把自身的审美提升到一个高度,突出民族文化底蕴和生命力,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经得起人们的审视。

3、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
在把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时候,当然也必须考虑到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要在设计中,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体现传统的特色时,也要体现新时代的特色。

笔者认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第一是要契合建筑使用功能和环境主题,合理适度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装饰,使其成为建筑环境的亮点。

三、广西地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要将壮族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结合考虑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直白法、换喻法、隐喻法、不同维度的转换法等。

1、直白法
直白法即直接引用法,这也是最基础的方式。

将壮族传统元素中的某个部分的特征直接引入到建筑装饰设计方案中,不作太大的变化。

这些特征可以是传统元素的造型、构图、色彩或图案纹样等,通过这些特征的运用,来突出设计的民族性,此种方法的特点是直接、明了,适合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

应用的要求是去繁就简,取其神而不失其形,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使传统元素得到延续和发展。

2、组合法
组合法是将不同物象、不同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构图法则,以此来突出其物质和文化功能。

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壮族传统元素,将这几种元素通过设计师的解构、重组或结合,构成具有全新概念的装饰形式,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和多层次的建筑环境,增加装饰效果。

3、隐喻法
隐喻法是利用具体的事物,采用暗示、联想、回忆等手法传达出抽象的意念,使人们能以非语言的直觉来理解,也可从语言的符号化的、有历史文化因素的方面来理解它。

以隐喻法将壮族传统元素运用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是抓住其象征性含义即其文化内涵,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将各种元素加以变形或更改位置,改变材料,改变组合,使原来的传统语言和时间能再次复活,使新空间与老空间有一种视觉关联性。

四、广西地域建筑创作的应用实践
目前将壮族传统元素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案例较少,且这些案例基本集中于公共建筑如酒店、博物馆、展馆等。

综合考虑所能收集的材料及其特点,笔者选取了其中最典型广西民族博物馆为案例进行分析。

(1)设计背景
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广西的第三个自治区级博物馆,是迄今广西展示面积最大、设施较为齐备的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

其馆址位于美丽的邕江江畔、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内。

该博物馆占地面积 130 亩,总建筑面积 30500 ㎡,还附属有 60 多亩的广西传统民居建筑露天展示园。

2003 年广西自治区政府将其确定为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并作为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重点工程及献礼项目。

(2)设计理念
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由古到今勤劳勇敢的广西各族人民创造光辉灿烂文化的场所,设计的理念紧紧围绕“民族、生态、实用”
的主题来展开。

该博物馆选址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内,也是风景区的一个标志性旅游景点。

其建筑不仅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协调,而且也符合壮族建筑依山而筑的地域特点。

因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建筑平面设计与原有山势地形吻合相连,从而使依山就势的主体建筑能根据南宁市气候特点,利用自然条件通风采光,从而既满足了博物馆的使用功能,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风景区内的原始地貌。

(3)、设计特点广西民族博物馆在设计中采用了很多壮族传统元素。

具体有以下设计特点:建筑主体采用铜鼓元素的造型特征,广西民族博物馆将壮族的铜鼓造型运用于建筑外观设计上,主体建筑就是一只硕大的铜鼓造型,另有两只“铜鼓”紧护在左右。

据了解,主“铜鼓”高达 32 米,内壁半径达 25 米。

如此设计的用意归纳起来,大致如下:一是使参观者了解到广西各民族不仅拥有众多的铜鼓,还拥有全国最大的铜鼓;二是表示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铜鼓将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三是从空中鸟瞰,使广西民族博物馆犹如一只展翅的鲲鹏,寓意着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建筑语言,能够充分展示广西民族博物馆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极具民族标志意义。

总结
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实践中经历了“拿来主义”即照搬应用的初步阶段,到提取民族符号组合应用的发展阶段,到能把握壮族传统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赋予壮族传统元素以科技时尚色彩,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和谐结合在一起的较成熟的阶段。

广西地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应不拘泥传统元素的原始形态,根据现代审美观念,运用现代新技术和新材料加以大胆改造之,往往可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相信这些设计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发展,对我们以后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会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书籍类
[1]覃彩銮.《壮侗民族建筑文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1月。

[2]雷翔.《广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1日。

[3]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4]覃兆福,陈慕贞摘编.壮族历代史料荟萃[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5)
[5]周光大主编,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M],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6]张青萍主编.建筑环境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来增祥,陆震维编著.建筑设计原理 [M]上册,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