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论文材料
外国文学史(欧美)汇总

欧美文学适用教科书:《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章古希腊文学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主要文学成就为神话和史诗,想象力、故事性、哲理性显著。
1 荷马《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2 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二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主要文学成就为抒情诗1和寓言1 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是萨福、阿那克里翁(阿那克里翁体2),合唱体抒情诗代表是品达(崇高美)2 《伊索寓言》三古典时期/雅典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主要文学成就为戏剧3、散文和文艺理论1 戏剧(1)悲剧①“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流传至今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部曲悲剧,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被缚的普罗米修斯》②索福克勒斯《论歌队》、《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③欧里庇得斯《特洛亚妇女》、《海伦》、《美狄亚》、《安德洛玛克》(2)喜剧4①旧喜剧:政治讽刺剧——阿里斯托芬《鸟》(现存最长)②中喜剧:讽刺市民生活——阿里斯托芬《公民大会妇女》、《财神》③新喜剧:米南德《恨世者》2 散文:包括哲学、历史著作和演说辞,历史学家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演说家苏格拉底3 文艺理论为后世欧洲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①柏拉图《理想国》,“理念论”,“灵感/迷狂说”②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四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主要文学成就为新喜剧、田园诗1 新喜剧: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2 田园诗:忒奥克里托斯第二章古罗马文学一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到公元前30):主要文学成就为史诗、戏剧1 利维乌斯“古罗马文学奠基人”《布匿战争》,翻译希腊文学2 埃纽斯“古罗马文学之父”《编年史》,悲剧,喜剧,讽刺诗3 普劳图斯、泰伦斯1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琴歌以竖琴伴奏,分为独唱体和合唱体两种。
外国文学史讲义

外国文学史讲义1.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2.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包括巴尔干半岛的地端(即希腊半岛)、爱琴海中数百个岛屿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一带。
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地中海中的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地区已经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史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地理位置、特点、什么文化)3、古代希腊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
相传这两部作品是诗人荷马所作,所以又叫“荷马史诗”。
荷马问题的核心是史诗的作者和形成问题。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初的德国学者沃尔夫和拉赫曼提出“短歌说”,以尼奇为代表的另一些德学学者坚持“统一说”,赫尔曼为代表提出“基本核心说”。
《伊利昂纪》是描写特洛亚战争的。
希腊主帅阿伽门农,主将阿基琉斯。
特洛亚方面的主将赫克托尔。
《奥德修纪》主人公是木马计的策划者奥德修斯。
史诗写他从特洛亚回国途中在海上飘流期间发生的故事。
他的妻子珀涅罗珀,儿子帖雷马科。
4.古代希腊戏剧起源:是从狄俄倪索斯的祭典发展而来的。
狄倪索斯是酒神,也被希腊人尊为自然之神。
5.希腊悲剧艺术形式:戏剧的成分和合唱队的抒情成分,始终是悲剧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6.古希腊主要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史称三大悲剧诗人。
7、阿里斯托芬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
作品《云》、《蛙》、《阿哈奈人》。
8、教会统治和教会文学:欧洲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特点是: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以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基督教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支柱。
(1405年基督教东西两派分裂,西派称为天主教)。
教会思想统治的主要武器是《圣经》。
《圣经》分《旧约》和《新约》(西方教会文学最重要的是《新约》,东方最重要的是《旧约》)。
9、人民英雄史诗:中世纪早期人民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各族人民的英雄史诗,像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冰岛人民的“埃达”和“萨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亚非文学-导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特质(一)“东方”的多方面意义1.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2.历史概念的东方(1)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2)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3.有关东方文学的早期探索(1)英国学者威廉·琼斯最早确认梵文与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和波斯文之间的关系,并于1789年把《沙恭达罗》翻译成英语,第一次把印度古代文学介绍给西方。
(2)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
(3)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4.我国将东方文学称为“亚非文学”(1)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换称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换称为“亚非文学”。
(2)在国内高校中文系“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中,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只是称谓不同,而内涵则基本一致。
故而,东方文学与亚非文学这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5.世界文化的四大体系(1)当今较为流行的共识是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四大体系:欧洲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汉文化体系。
(2)欧洲及其相关的美洲、澳洲拥有统一的种族类型、基于同一语系的语言和同一模式的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欧美澳三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有着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期末复习之外国文学史

一、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0-公元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称为心理戏剧的鼻祖。
现存8个剧本:《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安德洛玛克《特洛亚妇女》等。
作品内容反对暴政,反对假民主,反对男女不平等,关注妇女问题。
贡献表现在创作方法,一是写实性,二是心理分析。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钱385,古希腊喜剧诗人,喜剧之父,一生写作喜剧44部,流传下11部,《阿卡奈人》、《鸟》、《骑士》等。
题材取自现实生活,很少用神话、内容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干预时政,批判社会、属于政治讽刺剧,采用漫画形式。
【柏拉图与《理想国》】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师祖,他创立了“理念论”,认为文艺是具体事物的摹写,是“影子的影子”,他反对具有民主倾向的文艺,要求文艺为贵族政治服务。
其最著名的对话《理想国》通过对话者之间的辩论,生动而广泛地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及各种文艺和美学问题,对欧美各国的文艺创作者和文艺理论家影响极大。
【《诗学》】《诗学》一共分为26章,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亚里斯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很重要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第一阶段,前4世纪末-——前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微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
【《恨世者》】《恨世者》(公元前317年)老农——哥吉阿斯——美莱英+苏斯特拉妥动人的故事情节,各种类型的人物和精心雕琢的语言剧本突出了喜剧的规劝性质,告诫大家;无论穷还是富,只要安分守己,就可望获得幸福;如果为非作恶,就会遭到不幸的后果。
古希腊结束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灭亡,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结束。
一、古罗马的历史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前510)共和时期(公元前510-前27)帝国时期(公元前27-公园476)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 欧洲文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一个是早期基督教文学,前者偏重丁现实和理性,后者偏重丁感情、理想和心灵。
2,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产生了神话、史诗、抒情诗和寓言,奴隶制全盛时期的标志是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的繁荣,希腊化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喜剧和牧歌。
3, 古希腊悲剧的渊源是山羊之歌/洒神颂歌喜剧渊源是狂欢人群之歌/民间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戏4, 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诗人是: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业》5, 贺拉斯是古罗马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在其重要著作《诗艺》中,他明确提出文学的作用在丁“寓教丁乐”6, 古罗马最著名的诗人是维吉尔,代表作是〈〈埃涅阿斯纪》。
7, 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业的戏居U,被称作西方文学的四座高峰。
8, 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英雄史诗、教会文学、城市文学、骑士文学。
9, 讽刺故事诗《列那狐故事》是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主要代表,故事以动物故事来讽喻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
10, 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蓍名作家,在他的《十日谈》中讲述了一百个故事,勇敢地向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了挑战。
11, 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抒情诗人、创造性的学习意大利著名歌曲,他的作品以十四行诗为主、后来为欧洲抒情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被后人称作“诗圣”。
12, 但丁的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13, 莎士比业最著名的五大悲剧: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点白、罗密欧与朱丽叶14, 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两位著名的随笔作家,是法国的蒙田和英国的培根—15,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其代表作《伪启子》、《怪吝人》。
16, 席勒的抒情诗名作《欢乐颂》经贝多芬谱曲后,在世界广为流传。
17, 《浮士德》的容可概括为五种追求:知识的追求、爱情的追求、权力的追求、古典美的追歪、事业的追求。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世纪文学
第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7世纪文学
歌德
诗散
法国《罗兰之歌》(最有代表性作品)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寓言:《伊索寓言》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俄罗斯《伊戈《玫瑰传奇》
组成《地狱》《炼狱》《天堂》特点:鲜明政治性、肯定新思想、艺术成就高、意大
局限:中世纪思想偏见观念
《飨宴》《论俗语》《帝制论》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浮士德博士传》
星社)《十四行.致海伦》(龙沙)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运动)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寓言
施莱格尔兄弟。
外国文学史绪论

8
(二)基督精神
• 在漫长的中世纪,以“神”为 本的基督精神取代以“人”为 本的希腊感情,上帝、耶稣取 代宙斯、朱比特,信仰和忏悔 取代冒险与享乐,来世取代现 世,圣·奥古斯丁取代荷马, 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15
课程考核
•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 1)阅读文学名著和论著笔记; • 2)小论文; • 3)练习思考题); • 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70%。 • 要利用“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的大量资源。
16
• 1.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 2.李赋宁总主编:《欧洲文学史》1—3,商务印书馆1999 • 3.约翰·梅西:《文学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 4.罗德·霍顿:《欧洲文学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 5.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 6.刘建军:《演进的诗化人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7.默雷:《古希腊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8.刘文孝主编:《古罗马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 9.杨慧琳、黄晋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译林出版社2001. • 10.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 • 11.阿尔泰莫诺夫等:《十七世纪外国文学史》,上海译文出
2
西方文学发展主轴
•
• 古代文学
•
中世纪文学
人文主义
• 12
0_____5______14_____15_____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悲惨毁灭的结
局模式和中国和解团圆的结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二者本质性的不同,并探
讨造成中西方悲剧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
指出文化因素对中西方悲剧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
而在中国古代的戏剧理论中,并无“悲剧”一词,仅以“苦情
戏”来表述之,于是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就成为国内众
多学者争议的重点。其实,这种争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悲剧大
团圆式的结局模式造成的,对于哲学中保有“天人合一”思想的
中国,更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西方的悲剧而言,
则更多的是以不幸作为最终的结局,这和西方偏重于形而上的
本体追问和求真的痛苦是有关联的,从而表现出人类与之抗争
的奋斗精神
,
悲惨的结局有着悲剧的必然性,可这不代表大团圆的
结局就一定是快乐祥和的喜剧,也不代表不幸的结局就一定是
痛彻心扉的悲惨命运。恰恰相反,大团圆也可以是一种命运的捉
弄,不幸也可以是另一种幸福的开
始。
一、悲惨毁灭———西方悲剧经典结局模式
对于文学也好,电影也罢,一个没有结局的艺术作品是不完
整的,虽能引发观者开放性的思考,但总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莫
名感受。换言之,干净利落、寓意深刻的结局往往能形成强烈的
冲击力,突显主题,让观者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和思索。
西方古典悲剧就抓住了观者对结局特别在意的心理效应,
制造出主人公悲惨的遭遇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来刺激观者对作
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布局应有
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双重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
顺境,而相反,应由顺境转入逆境。”正是西方古典悲剧惨痛结局
的真实写照。
《哈姆雷特》就是一典型案例。哈姆雷特最终是以悲壮的死
亡而告终,随之化为乌有的还有他的敌人。在这部作品中,人文
主义精神是通过一场毁灭性的斗争来得到升华的,从而彰显出
人不可战胜的一面,让观者相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艺术作
品,有着高贵的理性、无穷的力量、端庄的仪表、出色的行动,凌
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犹如主人公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同样是用生命完结来证明斗争的
西方戏剧之悲剧, 在其概念和观念上, 既有一定共性, 又存在着较
大个性差异。
对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理论, 中国戏剧似乎也有“摹仿”, 但“摹
仿”与亚氏的“摹仿”比较起来, 中国更有自己的特点: 主人公虽遭
不幸与苦难, 但更强调苦乐相间, 苦尽甘来;悲剧情势从顺境转入境,
最后还得从逆境转入顺境, 所谓一波三折, 终于“团圆”;由悲剧引
起的情感, 不仅有怜悯, 还有快意, 不太强调恐惧。
二、悲剧人物的伟大与渺小
悲剧的主人公问题, 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深刻的美学问题。悲剧是一种
正面表现作者美的观念, 尤其是表现社会美、性格美观念的艺术样式,
悲剧主人公的形象也往往集中地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直接现
了他们的正面典型人物的观念。在这一点上, 中西方又是不同的。
西方认为悲剧人物( 主人公) 应是名门望族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
就是“上流人物”, 普通人不能成为剧中悲剧人物。亚里斯多德的《诗
学》反复强调: “悲剧都取材于为数不多的少数家族的故事。”为数
不多的少数家族就是贵族或望族或要人。而对于构成的悲剧行为, 英
国剧作家、批评家德莱顿认为“它必须是伟大的行为, 包含伟大的人
物, 以使与喜剧相区别。喜剧中的人物是微贱的, 行为是琐屑的。它
们都强调悲剧人物应该是“上流人物”, 只有“上流人物”的“悲”
才有“悲”的意义, 只有“上流人物”的逆境才可以构成引起人们怜
悯和恐惧的悲剧, 而一般小人物的“悲”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怜悯”
和“恐惧”, 因此, 小人物的“悲”不足为奇。构成悲剧的小人物的
“悲”, 不是悲。
在这一方面, 中国传统戏剧做得比较好, 其悲剧人物没有象西方样
限定在某个领域, 没有什么地位、身份、家庭、历史依据等的限制, 中
国戏剧的悲剧性, 更多地是强调人物心灵的美和崇高, 强调悲剧人
物的正义性和无辜性, 其内容也不一定必须是反映“大事情”, 题材
也很宽泛。
三、关于悲剧结局
西方悲剧理论一般是反对悲剧的双重结局, 亚里斯多德认为, 既然悲剧的目的
在于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那么悲剧人物只有在“逆境”中结束, 剧情只有在
悲剧
中结束才会引起怜悯和恐惧。善有善报是喜剧的, 恶有恶报是坏人罪有应得, 因
此善
报也罢, 恶报也罢, 都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
悲剧人物应是流血、失败、死亡或出走, 所以哈姆雷特死了, 奥瑟罗死了, 罗米
欧
与朱丽叶都死了。所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悲剧是人的巨大苦难或伟大人物的死
亡
中国传统戏剧, 无论是悲剧人物摆脱厄运, 完满地“团圆”, 还是不完满的“团
圆”, 都带有一定理想化成分, 这反映了劳动人民强烈的爱憎和善良的愿望, 富
有积
极浪漫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民族戏剧的个性特色。无论是鬼魂复仇、仙游梦境, 还
是人
妖变化、哭倒长城, 其情节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完全是一种想象, 但这种想象
符合
剧中人物和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有它深厚的群众基础, 想改也改不了。
正如
曹禺先生所说: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无论智者愚者, 贤者不肖者, 只要进了
戏场就着
迷, 看见秦桧, 就恨得牙痒痒的, 恨不能立即将他结果。看见好人就希望他苦尽
甘来,
得到善报, 所以应运而生的大团圆戏的流行, 恐怕有不得已的苦衷。“大团圆”
有着深
厚的群众基础, 剧作家陈仁鉴讲过一个趣事: 他曾写过一个戏, 结尾就是好人
被杀,
坏人得势, 结果观众看完愤愤不平, 有的围着剧团叫骂, 剧团无办法, 只好让
陈仁鉴
把戏改成好人胜利, 观众才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
的绅士堂吉诃德·德·台拉曼查》,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年
近50 岁的没落乡村绅士,本名叫阿隆索·吉哈达,身材瘦削,
面貌清癯,体格还算强健。他痴迷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
津有味,他竟变卖了好些地产,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
家。他读得入了迷,失去理性,想入非非,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
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除暴安良,以便功成名
就,名传千古。他照着书中骑士的行事打扮,自己胡乱地拼凑
了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他自改名字为堂吉诃德·
德·拉曼恰,他骑的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却给它取了个高贵
的名字叫“驽骍难得”。他又依照骑士的作法,物色了邻村一个
养猪女郎作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叫“杜
尔西内亚”,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总共三次出游冒险,第一次出游单枪匹马,结果
是负伤而归,后两次他带上一个矮胖、稳健、有心计的农民桑丘
·潘沙作为他的侍从,桑丘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陪
他云游天下。堂吉诃德三次出行,挥着长矛,挎着长剑,梦想着
他美丽的夫人,做了许许多多荒唐可笑的傻事:他把风车当成
巨人,用盾牌遮隐着身体,用长矛刺杀,却被风车的叶片打倒在
地;他把修士当成了妖魔,戳着长抢便直冲上去,吓得修士们落
荒而逃;他跟比斯盖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比斯盖人一剑砍掉
了半边铠甲;他和二十几个杨维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是
大吃苦头;他以为店主的女儿便是城堡长官的小姐,并认为小
姐爱上了自己的高雅风度,结果遭到一群妇女的无情捉弄;他
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抢乱刺一阵,当桑丘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