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合集下载

北方过小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小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小年习俗有哪些北方过小年习俗有哪些1、祭灶王: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灶神信仰是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2、吃灶糖: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3、吃饺子: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

4、剪窗花:剪贴窗花是北方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之一。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

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

5、扫房:小年这天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打扫干净,俗称扫尘,扫尘是为了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尘”与“陈”谐音,寄托着人们除陈布新、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北方小年有什么讲究一、女不祭灶民间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时候不能出门赏月,而女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不要参与祭灶。

二、祭灶全家到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三、小年禁忌杀生有部分农村地方禁忌,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小年,小年这天不要杀生,不要屠宰,动物也是生灵,别在小年里动了煞气。

四、馒头不送人地方习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五、小年禁忌捣蒜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小年祝福语1.又是一年小年到,祝福声声放鞭炮:一响愿你心“想”事成;再响祝你乐“享”天年;三响望你新年更有新气“象”!2.小年到,一心一意除旧尘,二目新景尽收纳,四(似)火华裳洗出来,五彩缤纷美如霞,九九(久久)诚心求好运,十全十美跳出来!祝您小年吉祥,万事如意!3.送你一条围巾,围满今年温暖;送你一双手套,把握今年机遇;松你一张明信片,上面写满祝福;愿您今年大年未到,小年率先收满幸福和快乐。

小年的特定风俗是什么

小年的特定风俗是什么

小年的特定风俗是什么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

那么你知道小年的特定风俗是什么吗?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小年的特定风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年的特定风俗1、祭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就开始祭灶王爷,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2、扫尘土传统习俗上每到小年,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

3、剪窗花在所有小年习俗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4、贴春联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准备春联。

因为在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

5、宜婚嫁过了小年以后,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因此,到了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小年传统食物1.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

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

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2.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3.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4.糖瓜糖瓜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

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

北方小年传统风俗

北方小年传统风俗

北方小年传统风俗北方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北方,这个节日有许多的传统风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

一、祭灶北方小年的传统习俗之一是祭灶。

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的灶台前烧香祭拜,祈求新一年的健康、安康、平安、吉祥等。

为表示对灶神的尊敬,还会在灶台上摆放饅頭、糖果等供品。

在祭灶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喧哗、争吵,并保持肃静和祥和的氛围。

二、贴春联北方小年另一项常见的传统习俗是贴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是用来祈求新一年美好祝福的。

在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起门神和春联,以此来祈求神明庇佑、家庭兴旺。

春联的内容多是寓意吉祥和平安的祝福语,同时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的宣扬。

三、除旧迎新腊月二十三也是北方小年的除夕。

在这一天,人们要彻底清洗家中的陈旧物品,打扫卫生等,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大家也要备好鞭炮、爆竹等烟火用品,以此来驱除旧年的霉气、瘟疫等。

并且,家中的厨房也要特别安排,全家人要一起将年夜饭吃完,象征着一年的团圆。

四、包饺子北方小年的传统风俗之一是包饺子。

在小年这一天,全家人都会在厨房中围坐一起包饺子。

包饺子的时候,不仅能够增加家人的感情,也代表着新年的开始,而饺子这种食物寓意“团圆”和“财源滚滚”,有着吉祥的寓意。

五、祈祷健康北方小年的传统习俗还有祈祷健康。

在小年这一天,许多人还会前往寺庙、庙会等活动场所,祈求神明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在寺庙、庙会中人们可以享受不同的美食、打太极、燃放烟花等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家人也能够彼此更加了解和关爱,增进家庭的感情。

总之,北方小年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这些风俗都借助了自然、生活等元素,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风俗不仅凝聚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让人们在团聚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交融。

过小年的习俗大全

过小年的习俗大全

过小年的习俗过小年的习俗大全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过小年的习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祭灶]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

”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

过小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小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小年的风俗有哪些过小年的风俗有哪些送枣花馍报哺育恩。

“祭灶王”在安徽地区是比较常见的风俗,但是在皖北地方会用红芋熬成的糖瓜来“祭灶王”。

祭灶王、祭祖。

在皖南地区的小年时间也有所不同,徽州一部分的地区是腊月二十三,但是在旌德镇那边却是腊月二十四,还有地方是腊月二十五,而祭灶王、扫尘等风俗都和其他地方差不多。

“哄”灶王爷。

都知道“灶王爷”腊月二十三要上天,但是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不告状,就始终流传着这三个风俗。

扫尘。

家中的蜘蛛网、垃圾等都是灶王爷在记账,就是要毁掉灶王爷的“账本”。

甜灶王。

祭灶王爷做糖饼的风俗许多地方都有,用糖饼把灶王爷的嘴抹上,让他“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送一程。

牛耘说,〔传奇〕灶王爷到天庭是骑马。

所以要预备稻草和黄豆,装在盘子里,在送灶王爷的时候要到院子里把这些撒掉,作为灶王爷坐骑的“草料”。

剪窗花。

在我国北方流传着剪窗花的风俗,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观赏性和有用性于一体。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妙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年吃什么食物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风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糖瓜。

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谈的灶君奶奶的嘴。

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公平地民间有做米饼的风俗。

有“团团聚圆”的寓意。

过小年的寓意是什么首先是祭拜灶君,寄予了老百姓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妙愿望。

人们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利”,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茶、酒、鸡,并且烧香和燃放鞭炮。

还有就是“扫尘”了,大家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洁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农历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

小年期间汉族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

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过小年祭灶的食品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

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云南部分地方以正月十六位小年,过完小年才算过完年。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是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

据汉族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

小年的民间习俗

小年的民间习俗

小年的民间习俗
中国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在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烧纸钱,点灯、贴春联、买新衣服和食物,以庆祝此日。

1. 烧纸钱:这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通常在小年前后的几天,人们会把纸钱放在门口,然后用火烧掉,以祈求来年福寿繁荣。

2. 点灯:在小年当晚,家家户户会通宵点灯,以示庆祝,也希望自己的家能够照亮,带来好运气。

3. 贴春联:小年的民间习俗中,人们也会贴春联,用墨水在墙上写下各种祝福语,如“爆竹声声响,欢庆小年来”。

4. 买新衣服:小年的民间习俗中,家家户户都会穿上新衣服,以示过节的快乐和喜庆。

5. 吃特定的食物:小年有不少特定的食物,例如汤圆、饺子、年糕等,人们会把这些食物放在桌上,大家一起分享,庆祝小年的到来。

小年风俗的意思解释

小年风俗的意思解释

小年风俗的意思解释
小年,又称为“过小年”、“腊八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
要节日,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小年的风俗意义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祭祀活动,在小年这一天,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
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人们会烧香、上供,祈求神灵保佑家庭
平安、健康和幸福。

2. 吃腊八粥,在小年这一天,许多地方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八粥是用腊八节熬制的一种特殊粥品,一般由糯米、红枣、莲子、
花生等多种材料熬制而成。

吃腊八粥象征着辞旧迎新,寓意着新的
一年万事如意、甜甜蜜蜜。

3. 贴春联、挂灯笼,在小年这一天,人们还会贴春联、挂灯笼,以示喜庆。

春联上一般写有吉祥如意的话语,寓意着新年吉祥如意;而灯笼则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4. 祈福活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祈福活动,比如舞龙、
舞狮等民俗表演,以及庙会、花市等传统庆祝活动。

总的来说,小年风俗丰富多彩,融合了祭祀、饮食、装饰等多种传统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风俗活动,人们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俗称的“小年”或“祭灶节”。

“过小年”是进入春节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一天,我国民间有送灶、祭祖、扫尘等习俗,传统的民俗民间活动非常丰富。

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枣山;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吃饺子;年初一,躬脊儿……”
往昔的民间过大年是从腊月起直到正月十五,足足要欢庆45天。

在这一个半月内,又分为“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

从腊月起到除夕是“备年”,在外的人要赶回家,在家的人要置办年货,做好过年的各项准备;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是“过年”,家人团聚,祭祀祖神,迎新纳福;从正月初六到十五是“贺年”,花市灯彩,全民共欢、普天同庆。

为什么要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备年”呢?这与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有关。

舂米磨面、杀猪宰羊、缝制新衣、准备祭品,样样事件都是亲力亲为。

到了“小年”这一天,一切都要准备妥当。

这才能让“灶神”上天汇报,一家人祈祷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

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爷一上天,这年也就快到了。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又称小年。

传说中,灶官(灶王爷)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潜伏在各家的厨房里,监视一家老小。

二十三这天晚间,他骑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

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

由于灶王爷的汇报关系重大,在他上天之前,老百姓要搞一个祭拜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

除了发面饼,一盘灶饼、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也是必备的:灶饼是让灶王爷在来回天宫的路上充饥的;芝麻糖是用来粘灶王爷的嘴的,让他没法子说坏话;公鸡是送给灶王爷的“天马”;至于那把草料,自然是喂“天马”的。

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先把灶饼、芝麻糖、公鸡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后在像前点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轮流给灶王爷磕头。

边叩头,边烧金银纸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

礼毕,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

然后把灶官像揭下来,拿到院子里焚烧。

一边烧,一边“愿意”(祈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

灶王爷呀,您是一家之主,请您骑上骏马,带上干粮,上天宫去,好话多说,坏话不讲,下界时多带吉祥如意,万事亨通。

请吧--”之后,燃放一挂鞭炮为灶王爷开路,就算把灶王爷送上天了。

如今,这种祭灶已经不常见了,不过部分家庭还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请”张灶官像。

“小年”这一天,中国民间有送灶的习俗。

在很多人眼里灶王爷是男性形象。

但民俗专家说,“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灶王爷早期是女性。

专家介绍,母系社会中,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

据说最初的灶神是个漂亮的红衣女郎。

后来,又说灶神是昆仑山上的“种火老母之君”,她专门管理人间住宅,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

后世觉得种火老母比红衣女郎更持重而富有亲和力,便渐渐用灶神奶奶取而代之。

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但这却让后人错误地理解为,灶王奶奶是为灶王爷创造的配偶神,而非灶之主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