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_以徽州民居为例

合集下载

徽派建筑特点文化历史风格

徽派建筑特点文化历史风格

徽派建筑特点综述歙县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八十四座。

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

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韵。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主体构件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徽派建筑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装饰艺术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马头墙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环境意象

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环境意象

摘要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了徽州古村落环境空间的整体性、复合性、意象的两极性和环境的归属性,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组织特点及其给予人们的多层次的心理感受。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整体性复合性两极性归属性徽州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称,文风尤盛。

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剧等艺术流派都蕴涵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长期以来经历了文化冲突变迁的砺炼,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良好的协调关系。

其和谐丰富的空间环境给予人们多层次的空间体验;其丰厚的人文历史的积淀和独特的建筑技艺使之成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研究徽州古村落空间环境不仅是对地域文脉的延续与传承,还在探讨聚居环境的人性化建设方面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l.环境的整体性提到徽州古村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青山绿水与粉墙黛瓦交相辉映的意象:层层叠叠的马头墙、一进进的牌坊和深深的院落,正如清代诗人曹文埴的描述“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

这种整体性的意象取决于古村落的整体布局、空间尺度、建筑风格以及细部形式上的相似与协调。

l.l图—底关系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图一底对比明显则界限分明,客体容易被感知。

徽州古村落与周围山青水秀的环境正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对比中求和谐的图—底关系。

鲜明的色彩对比易于凸显图—底关系。

灰瓦白墙的村落因而很容易被瞬间把握成为环境中的焦点。

加之视知觉组织倾向于“完形”的特征———重新组织知觉范围内的形状位置、色彩、光线等,使之显现整体感———村落有如契入环境中的画卷给人以豁然开朗的兴奋感。

徽州古村落存在着多层次的图—底关系。

随着观察角度、距离的不同而呈现动态变化。

灰白色块不断变动着比例关系,互为图—底。

深入村落中,精致的门窗、俊逸的重檐衬着厚重平实的墙面,有着水墨写意的神韵。

l.2相似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类同因素的存在能够弱化视觉反应引起的紧张心态。

因而大小、形状、方向、材料、颜色等相似的建筑群体容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整体。

社会学视域下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域下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域下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社会学视角对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展开研究。

首先探讨了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分析了其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揭示了徽州民居在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方面的重要性。

随后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徽州民居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展望了未来对徽州民居文化影响的研究方向,总结了本文的重要发现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徽州民居的文化价值和影响,为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徽州民居、社会学、文化影响、建筑风格、社会功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历史演变、结构特点、社会启示、研究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徽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对于文化学者和社会学者来说,徽州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个载体,反映了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

研究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徽州民居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其中蕴含的社会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研究旨在通过社会学视角探讨徽州民居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入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并从中寻找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徽州民居的文化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研究旨在探讨徽州民居在社会学视域下的文化影响,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以及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徽州民居及其建筑设计文化内涵

浅析徽州民居及其建筑设计文化内涵

浅析徽州民居及其建筑设计文化内涵摘要:徽州民居,作为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居形态,凭借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优美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分析解读徽州民居,不仅是对我国民居文化研究的扩充完善,更是深层次挖掘古代民间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徽州民居在选址规划、功能布局、形式表达等多方面的设计思路,为今后的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徽州民居;建筑设计;地域性一、概述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经历的所谓“工业化发展”、“城市化”等进程,西方的先锋建筑师发起了现代建筑运动,创造出了简约纯粹、极具普适性的国际式现代建筑风格。

如今,这种设计思路依旧为众多建筑师所推崇,但也在实践中暴露出其局限性:形式单调、忽略人文关怀、对立自然等问题伴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越发凸显。

建筑师也开始着重探索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性、地域性的表达等内容。

徽州民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研究发掘古人的设计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历史记载,徽州曾经是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名而来。

自古以来,徽州民居便以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宜人的空间组织、优美的建筑形象而文明,其中蕴含的很多设计智慧在当今看来也是极具启发性的。

1.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对于一种建筑风格的解读,首先要以宏观角度作为切入点,徽州民居的设计也是从选址、整体布局等方面开始的,因此对规划设计要点的总结提炼是关键,也是基础。

(1)选址徽州民居聚落的选址特别注重融于自然,力求达到“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依山傍水进行建造。

“背山”能够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面水”可以为生活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改善聚落微气候,“负阴抱阳”也充分体现出选址上对采光朝向的重视。

聚落布局尽可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体现出对场地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建筑文化传承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建筑文化传承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建筑文化传承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石与木材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生活的舞台。

建筑文化传承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它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建筑文化传承首先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与风格上。

从古老的四合院到典雅的徽派建筑,从庄重的哥特式教堂到灵动的岭南骑楼,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形式经过岁月的洗礼,凝聚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它们的传承使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底蕴。

比如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其布局严谨,尊卑有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礼教制度。

四合院的院落空间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交流和活动的场所,增进了亲情和邻里关系。

在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如果能够融入四合院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不仅可以增加居住的舒适度,还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归属感。

再看徽派建筑,那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独特风貌,以及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无不展现出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派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山水相依,宁静优美。

这种建筑文化的传承,对于现代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保留乡村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运用徽派建筑的元素和手法,可以打造出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人居环境,吸引游客,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建筑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建筑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上。

传统建筑中使用的木材、砖石、土坯等材料,以及榫卯结构、砖石砌筑等工艺,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技术经验。

这些材料和工艺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通风性能,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为人们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现代建筑中,合理地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不仅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石砌筑工艺,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还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

同时,使用本地的天然材料,如竹子、木材等,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和碳排放,还能体现地域特色。

基于徽州古建筑核心文化元素审美内涵分析

基于徽州古建筑核心文化元素审美内涵分析

基于徽州古建筑核心文化元素审美内涵分析徽州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首先,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一是“平面布局”,即建筑平面的布置。

徽州古建筑平面布局注重对称、均衡和区分尺度,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体现了和谐、平衡、美感。

例如,宏伟壮观的南屏廊桥、修长挺拔的宝华楼、飘逸流畅的福地楼等建筑,其平面布局都采用了精心的对称和均衡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其次,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二是“庭院景观”,即建筑庭院的布置和园林景观的打造。

徽州古建筑的庭院景观强调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依托,注重空间层次感和景色的转换,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和舒适的视觉体验。

例如,宏伟壮观的牌楼、雅致别致的偏厅、绿树成荫的庭院等建筑,其庭院景观都运用了独特的构思和精巧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园林式”布局理念。

第三,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三是“建筑构件”,包括梁柱、门窗、砖雕、木雕等建筑细节部分。

徽州古建筑的建筑构件以材质精美、工艺精湛、造型细腻、独具特色而著称。

这些建筑构件呈现出典雅、精致、凝重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工艺美学和民族文化气息。

例如,宏伟精美的吊脚楼悬挑、精雕细刻的木雕窗棂、独具匠心的石雕门额等建筑构件,都表现出徽州古建筑细致丰富的审美特征。

最后,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之四是“装饰图案”,包括各种图案、花纹、图像等文化符号和装饰图案。

这些装饰图案繁复精美、寓意深刻。

徽州古建筑的装饰图案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是可贵的文化遗产和审美珍品。

例如,神秘莫测的太极图案、喜庆团圆的福字图案、祥瑞吉祥的花果图案等,都流露出满满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总之,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具有博大精深的审美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加强对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让其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贡献。

徽州民居 2

徽州民居 2

徽州民居——人居与环境的和谐之旅建筑11-1班公鑫摘要:徽州文化作为与藏文化、敦煌文化齐名的三大最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建筑上的体现便是驰名国内外的徽派建筑。

徽州文化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下,深刻的影响了徽派建筑的形制和风格,而徽州民居则是徽派建筑中熠熠生辉的闪光部分。

聚族而居是徽州地区家族观念的体现,相应形成的聚落更是由宗族社会衍生出的结果。

从聚落的总体规划,建筑群体的组合,街巷的规划,到建筑色彩和材质的运用,建筑空间的变化组合,室内装饰,无不彰显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充分地与大自然融合,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徽州民居、地理环境、徽文化、人文、和谐一、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徽州文化徽州民居的建造与徽州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要理解徽州民居必须从徽州的文化和地理入手。

1、徽州文化的形成徽州文化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从四五千年前远古到东汉时期是古代徽州的山越文化阶段。

居住在这里的古代土著是苗越先民,由于地处原始的江南古陆,东连浙闽山地,西接赣鄂江湖,是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结合部,所以徽州地区古称“吴头楚尾”,形成了地域特色明显的古代山越文化。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徽州地区的文化就是一种不同地区不断交流与融合的文化,它的丰富性在那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2)从东晋到南宋,这个时候因为在西晋太康元年设立了新安郡,就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新安文化。

在这个阶段,由于战争的发生和王朝的更替,引发了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北宋末年三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在这些迁徙的人口中,有很多皇族后羿和末代将军,而徽州地区山水环抱,山峰层峦叠嶂,基本与世隔绝,这就为南迁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避难场所。

中原地区拥有发达的生产技术和厚重的文化,南迁人们来到徽州地区后,便与当地的山越文化进行了长达800年的文化大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新安文化。

(3)第三阶段便是从南宋到民国时期,在北宋宣和三年建立了徽州府,并统辖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在之后的岁月里次六县一直归于徽州府管辖形成了稳定的“一府六县”格局,也就是徽州文化时期。

徽派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室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徽派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室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徽派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室内设计论文-设计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徽派建筑里的元素属于我国传统文化,是徽州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中含有其独有的艺术特性,包括思想文化内涵,需要在当代有所传承与发展。

文章将主要对徽派建筑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研究,探讨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从而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徽派元素现代室内设计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引言徽州建筑不仅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徽州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作为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建筑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语义符号。

当今社会缺少了一些古风的韵味,所以需要尝试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到现代的社会当中。

本篇文章探究将徽派建筑元素融入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做到建筑与室内相契合,还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徽派建筑的历史背景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徽州建筑也不例外。

徽派建筑地域性风格强烈,并且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徽州的建筑主要是“干栏式”为主,是古代樾人所居住的地方,后来越来越多的外族人迁入到徽州,使得人口不断增加,地方越来越小,造成了居住面积狭小拥挤的局面,所以出现了以楼房形式居住为主的建筑。

明朝开始,徽商崛起并逐渐处于垄断地位,此时已经富裕的徽商们将大量资金带回自己的家乡,投入到当地的发展建设当中,创造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二、徽派建筑元素的特征分析(一)天井:独栋的徽派建筑结构上天井主要是采用半包围或是全包围形式,这种建筑形态并不是本身就具有的,而是受到了北方四合院的影响。

古时,徽派民居当中的天井,是宗法思想与地域艺术等共同谱写出的最美乐章,能感觉到每个音符都在摆动与跳跃。

天井下面有水枧(引水的木管子),周围的檐瓦片基本上都是向内进行铺设,水枧的作用就是当下雨的时候这户人家头顶上的雨水就会顺着天井的结构流进水枧里面,徽州居民将水视为财富,所以徽商们比较在意财源外流,这样就叫“四水归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24卷08/2006建筑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受到地理、气候、材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即使在相同的经济条件及物理环境条件下,建筑的空间形式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相比之下,在上述各种因素中,文化对建筑的形式与空间影响更为深远。

那么,文化是如何对建筑空间施加影响的?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比较完整的建筑体系进行研究。

皖南徽州民居就是这样一个完整、成熟而独立的建筑体系。

在此,我们以古徽州民居为例研究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1 徽州文化背景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物产丰富,地形多变,易守难攻。

因而成为中原士族逃避战乱的首选之地。

在公元4世纪初晋未、9世纪唐末、12世纪初宋末的三次朝代更迭战乱中,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徒皖南。

经过与当地古山越人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以中原汉人为主的移民社会。

中原移民带来了当时中原先进的文化,经皖南青山秀水的陶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明中的一道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唐宋以来,皖南开始人文兴盛,名人辈出,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

尤其到了南宋,其典型代表徽文化崛起,至明清,发展达到顶峰。

徽文化以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篆刻、徽州刻书、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众多的地方民俗风情等为代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

在这些徽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应当数程朱理学哲学思想。

程朱理学传承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又容纳和改铸了先前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学哲学逻辑结构。

程朱理学性质以道体为核心,认为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背后有其必然存在的本质,以“穷理”为精髓,即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以然的道理,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工夫,认为自然、社会、人生以至人类历史上,凡是善的、真的、正的、光明的都是天理,人应该排斥功利不求私欲,并主张“主静”“居敬”的功夫为修养方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认为人是天地的中心,自然和社会由于人而有价值,人对自然、社会有特殊的义务……此外,还有形神、魂魄、鬼神学说、“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学说等。

2 文化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徽州文化,包括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融合、风俗习惯、儒家思想观念与程朱理学哲学观念等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环境。

特定的思想观念中图分类号 TU-0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6)08-0001-03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收稿日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程分院建筑系讲师浙江理工大学建工学院讲师3100152006 03 24决定了相应的伦理制度、生活习俗,这些制度、习俗又反映在生活行为、居住行为及建筑空间环境中,从而使得徽州地区的人们在营建活动中,产生了相应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气氛。

那么,这些思想观念是如何反映在他们的传统习俗、生活与居住的建筑空间环境中?我们通过对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特征与文化特征的分析,认为一定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头脑里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便是建筑空间环境所依赖的土壤,徽州民居文化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2.1 “齐家”观念促成了建筑空间的统一“程朱理学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1]这一思想是程朱理学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实质内容。

“齐家以修身”,家里团结起来,家庭和谐,才有可能一致地应对家外的世界,或治国或打天下。

这一思想反映到了“家庭”的世界中:主厅空间的对称性强烈地将视线引导向位于中轴线的空间及装饰,厅堂的太师壁为室内视觉的焦点,上下厅堂与厢房以天井空间为中心向内围合,组合起来形成“家”的 “统一感”。

整个家庭对外有很强的私密性,对内则私密性大大减弱,通常“家”与外界的交往,通过几道门或门厅,屏风或仪门遮挡内外空间的视线;外墙不开窗或开小窗,而室内空间动线可以穿透几个房间(图1),厅堂完全向天井开敞,室内房间之间用竹帘、布幕或木门,只有晚间关闭。

有些空间只有门洞,房与房之间用薄薄的木板分隔,隔音效果很差。

外墙材料质地坚硬,而室内材料则多采用木料或布幕,呈现内部柔软的一面,内外空间使用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图2)。

家庭的祖辈们希望家族兴旺、壮大,在家庭居住结构上,几代人同住一个大宅院,房屋纵横发展。

徽州民居在“齐家”观念下,从建筑空间中反映出家的整体性(图3)。

2.2 家庭伦理观念限定了建筑空间次序徽州是礼义之邦,以“三纲五常”为天理。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1]所以,程朱理学规定了家内成员的关系、位份,包括代与代之间的、年幼与年长之间的、男与女的、主与仆的关系,一个人按其身份,必须依据“礼”,行其所应履行的权利与义务。

徽州黟县宏村的承志堂,厅堂、厢房、别厅各个空间齐备,无论内外层次,或是不同的合院,配合行为的规矩都意味着不同的身份关系。

例如:主人的厢房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的,小姐住阁楼,佣人丫环轿夫住在较小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以徽州民居为例The Effect of Culturel on Archit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摘 要 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环境有很大影响。

该文以徽州民居为例,从“齐家”观念、家庭伦理观念、祭祖观念和礼制观念四方面分析了在徽州地区文化背景下,文化是如何影响建筑空间环境与秩序的。

最后找出文化、人与建筑空间环境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 徽州民居 文化 建筑空间 环境Abstract Cult ural fact or has a great effect upon archit ect ural space env ironment. This essay analyzes, wit h the example of t he t raditional residence in Huizhou,archit ect ural space environment wit h conception of unit y family,family order, memorial service for ancest ors and ceremony system.And t hen t he aut hor finds t he relat ionship among archit 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 , human, and cult ure.Key Words Huizhou folk dwelling,Cult ure, A rchit ect ural s pa ce,Environment 陈 建 红李 茹 冰Chen JianhongLi Rubing--------Take Huizhou Folk Dwelling as Example建筑 与文化的偏房、简陋的厢房等等。

房间的位序关系有具体的规定:以左为大,右为小,以上为尊,以下为次,主厅的座次、宴席的座位均以此为“合理”次序。

比如次子成婚时,父母坐于太师椅上,称“高堂”,儿子、儿媳要向高堂行礼;长子位于厅堂之左侧位置,右侧则为更次的位置。

有趣的是,位于厅堂之上的匾额与中堂楹联,在中国古制里,上下联读序先后也与座次左右同序。

由于厅堂为最重要的位序,所以,其空间尺度也比左右厢房大出许多,厅堂处于正面,其装饰等级也是最高的,合乎房屋的空间次序。

正面所用装饰材料最好,而面向内天井的西箱则为第二层次的处理,与正厅相对的一面装饰则最为简陋。

由于装修、装饰有正偏之分,所以,在木作方面,传统匠人对装修考虑视觉透视的效果,其控制、简省的能力极为熟练巧妙。

他们在迎人面做出多层次的正面(图4)。

从进入大门后,往前看,或是向侧面看,甚至回头看门屋背面,都会发现有正、侧之分,正面装饰精美,而侧面较粗。

这种层次使得室内空间在层次上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2.3 祭祖观念决定了建筑空间布局模式朱熹吸收了儒家思想孝道教训,父母在世时顺从了他们,死后要纪念他们。

他在《家礼》中对建家宅做了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

”的型制:“前为门屋,后为寝堂,兼作祭祀之所,又设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其堂为三间,中设门,堂前为三阶,东曰阼阶,西曰西阶,以堂北一架为四龛”(图5)[2]。

可见,程朱理学对祭祀祖先的重视。

虽然祭祖是儒家思想的圣训,儒家也不是宗教,而是一种道德的生活哲学,但中国老百姓并不理会这种区别,所以,把祭拜祖先与拜佛、拜神混同起来。

徽州最初祭拜祖先并没有设专门的大型祠堂,而是在家宅内将厅堂作为最重要的空间来祭祖,徽州百姓有在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元宵节后两天祭祀十八天的礼俗,从“请祖宗”到“送祖宗”也仅仅十八天,别的节日祭祖的时间则更短。

因此,对于家里只有一个厅堂的,这个厅堂负有多重功能作用,室内空间宽敞,加添许多装饰,使用材料也最好。

若是祖厅与客厅分开,有些明代徽州民居有专门设祖厅与神龛的,如歙县潜口司谏第,既是按照朱熹《家礼》型制设祭祖空间,一些大家庭有两三个厅的,将多重功能的正厅划分出来,客厅位于第二层院,第三层用来祭祖,显示出对敬拜祖先的私密性和重要性(图6 ̄7)。

我们以简图示意祖堂与院落的空间关系(图8)。

2.4 礼制观念限定了人的活动空间受到封建礼制观念的影响,古徽州民居在空间布局上限定了人的活动范围。

理学观念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朋友,但是朋友毕竟是外人,尤其是在室内活动范围上受到限制。

这一礼制观念影响到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环境。

徽州民居中,大户人家的第一进厅堂,常常用来接待外来的客人,一般来说,只有特别亲近的朋友才能进入第二进院落,从第二进院落到第三进院落私密性逐渐加强,最后一进院落往往是老人居住或者用来祭祖的厅堂。

在花园别厅或书厅接待客人的情况比较多,在此朋友交谈更为随意。

客人到别厅会客,可以不经过礼制严明的大门,可以从偏门进入别厅,这对于私密性很强的后堂部分来说干扰很小。

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男女活动的区域也是不同的。

通常妇女不进入厅堂,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后院,这一活动空间的划分,其原因有两个:一个图1 婺源延村训经堂堂内图2 由外而内,使用材料的变化图3 歙县瞻淇九世同堂图4 通过转折增加正面层次2第24卷08/2006建筑3第24卷08/2006建筑了解建筑空间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找出联系二者的桥梁,这一桥梁就是营造建筑空间环境的人。

“居住意味着人们与既定的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3]这里的“人”是带有一定思想文化观念的人,居住环境是受地域文化影响的环境。

笔者将环境、人与文化三者的关系归结如下(图10):者关系中,文化为形而上,环境为形而下,人是环境与文化的信息传递者,也是构建者,也就是说,思想观念是千百年来人在思维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而它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有什么样的行为活动,就会在其居住环境的构建上产生什么样的空间观念,相应地,通过人们的营建活动来创造出如此这般的建筑空间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