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加之其性质稳定,制造不需粮食做原料、产量大、品种多、价格低、使用简便、供应充足等优点,兽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作为饲料添加剂或动物疾病治疗药物广泛应用。
但是磺胺药会引起人过敏性反应,且可能有致癌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磺胺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其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引起生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危害的潜在威胁已备受关注,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各类检测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
关键词: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其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1.基本结构临床常用的磺胺类药物都是以对位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为基本结构的衍生物。
磺酰胺基上的氢,可被不同杂环取代,形成不同种类的磺胺药。
它们与母体磺胺相比,具有效价高、毒性小、抗菌谱广、口服易吸收等优点。
对位上的游离氨基是抗菌活性部分,若被取代,则失去抗菌作用。
必须在体内分解后重新释出氨基,才能恢复活性。
2.理化性子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遇光易蜕变,色渐变深,大多半本类药物在水中溶解度极低,较易溶于稀碱,但形成钠盐后则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
易溶于沸水、甘油、盐酸、氢氧化钾及氢氧化钠溶液,不溶于氯仿、乙醚、苯、石油醚。
3.应用范围磺胺类(SAs)药物在畜牧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治疗禽霍乱、禽伤寒、禽副伤寒、禽白痢、鸡传染性鼻炎、火鸡亚利桑那病等,此外对家禽各种球虫病、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等,也有较好效果。
4.安全性磺胺类药物虽然应用广泛,但与此同时,这类药物显著的毒副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例如:影响泌尿系统功能,引起结晶尿,血尿等反应及致癌性。
磺胺类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
磺胺合成开题报告

一、工艺设计阶段〔一〕、磺胺背景资料1、发展历程: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了控制。
同时它的作用机制的阐明为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代谢拮抗。
早在1908年,磺胺就被合成,但当时仅作为合成偶氮染料的中间体,无人注意到它的医疗价值。
直到1932年domagk发现了百浪多息,可以使鼠、兔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次年报告了用百浪多息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败血症的第一病例,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兴趣。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
而由于乙酰化是体内代谢的常见反应,因此推断百浪多息在体内代谢成磺胺,而产生抗菌作用。
然后证明磺胺在体内外均有抑菌作用。
从此之后,磺胺名字很快在医疗界广泛传播开来;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工作发展极为迅速。
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至1946年共合成了5500余种磺胺类化合物,并有20余种作为合成抗菌药在临床上使用。
磺胺类药物在细菌性传染的化学治疗上,有卓越的功效。
它的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的磺胺药物合成上的研究成果,是医疗事业上一件有极重要意义的事。
人类依靠了磺胺类药物,在与病菌作战中,取得过空前的胜利。
许多严重的危机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诸如产褥热、丹毒、猩红热、败血症以及肺炎、骨髓炎、流行性脑膜炎、细菌性痢疾和各种创伤传染及眼耳鼻喉等的化脓性传染等,都纷纷低头;它的治疗功效,在化学治疗学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磺胺〔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式]:[化学名] 对氨基苯磺酰胺[中文通用名称] 磺胺[英文通用名称] Sulfanilamide[其他名称] 磺酰胺、对苯胺磺酰胺、对磺酰胺苯胺。
[性状] 从乙醇水溶液中析出者为白色叶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先微苦而后甜,遇光变色。
相对分子质量172.22。
相对密度1.08。
熔点165~166℃。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它们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历程、意义以及未来的前景。
磺胺类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磺胺类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敗血病。
其后,人们逐渐发现磺胺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成为当时医学界抗菌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磺胺类药物的意义在于其抗菌作用的广泛性和效果的确切性。
磺胺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体内产生二氢叶酸的代谢途径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磺胺类药物对多种类型的细菌感染都具有高度的抑制作用,使其成为临床上治疗肺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等常见细菌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除此之外,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还可以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形成联合用药的方法,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通过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利福霉素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抗菌活性,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副作用。
这些联合用药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了抗菌治疗的成功率。
然而,随着临床上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磺胺类药物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磺胺类药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一些细菌菌株的耐药性。
长期过量使用磺胺类药物,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在细菌体内产生新的酶降解磺胺类药物,导致药物抗菌作用不再有效。
这使得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磺胺类药物的研究逐渐得到了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针对耐药菌株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了新的磺胺类药物和改良后的磺胺类药物。
这些新型磺胺类药物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和更高的抗菌活性,可以有效地应对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寻找新药物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其中,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对现代医学的进步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以及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
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感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对梭菌感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德国科学家格拉姆(Gerhard Domagk)发现了一种名为“红色素”的物质,它被证明具有抗菌作用。
红色素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磺胺的化合物,因此被称为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随后的研究揭示了磺胺类药物的工作原理。
磺胺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合成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由于细菌和人类在细胞合成的过程中有所不同,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内对细菌的选择性毒性相对较高。
这使得磺胺类药物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开发不同类型的磺胺类药物。
这些药物在结构上略有差异,但原理相似。
它们的命名通常基于其化学结构,如磺胺嘧啶、磺胺乙酰噻唑等。
磺胺类药物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们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还可以用于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
这使得磺胺类药物成为手术前后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磺胺类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结核病、肺炎、尿路感染等多种常见感染病症。
然而,磺胺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某些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这导致磺胺类药物在部分细菌感染的治疗中不再有效。
其次,磺胺类药物可能对个别患者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
为了应对磺胺类药物的局限性,科学家们继续进行研究和开发。
他们通过改进磺胺类药物的结构,提高其抗菌活性,并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
此外,与其他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也成为了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种策略。
总结来说,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简史于1932年,偶氮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被合成后,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5 庙床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
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一些过去被认为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和败血症/ 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磺胺类用于战伤救治方面也有相当的效果。
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
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
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
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
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
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
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二、磺胺类的化学结构及主要药物磺胺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酞胺。
(一)基本结构中的氨基必须在磺酸胺必须在磺酸胺的对位才有抗菌作用。
(二)一般常用磺胺都是以各种化学基团取代磺酞胺基中一个氢原子的衍生物。
(三)若在对氨基中的一个氢原子被取代,则抗菌作用减弱,且难自肠内吸收,而必须在肠内再离解出原来的氨基才发挥其药理作用。
如酞磺胺唾哇(PST)及唬拍酞磺胺唾哇(SST)等,皆属此类。
临床上仅利用其在肠道内发挥作用。
又如磺胺乙酞(磺胺醋,SA)也是在磺酞胺处取代一个基团。
磺胺类药物在机体内被乙酞化为无效的乙酞磺胺时,则是在对氨基处取代一个基团。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趋势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趋势磺胺类药物是一类抗菌药物,广泛用于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等疾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物研发的进展,磺胺类药物的发展也存在一些趋势和变化。
首先,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正在不断扩大。
早期的磺胺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例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随着抗菌谱的扩大研究,现在的磺胺类药物已经能够覆盖更多的细菌,包括革兰阴性菌和一些特殊细菌。
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扩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价值。
其次,磺胺类药物的副作用正在减少。
磺胺类药物曾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由于其副作用的问题,例如过敏反应、造血功能抑制等,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现在的磺胺类药物在副作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
新一代的磺胺类药物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良,使其在抗菌作用上更加强效,副作用相对较小,更能被机体所接受。
再次,磺胺类药物的制剂形式多样化。
早期的磺胺类药物一般以口服剂型为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磺胺类药物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拓展。
现在的磺胺类药物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局部外用等多种途径给药,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此外,磺胺类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不同的患者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磺胺类药物的时候,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型、体质、疾病特点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磺胺类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最后,磺胺类药物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合作。
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化学药物领域,而是涉及到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共同进行合作研究,互相借鉴、共享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物研发的进展,磺胺类药物的发展趋势包括抗菌谱的扩大、副作用的减少、制剂形式的多样化、个体化治疗的实施以及多学科合作的推进。
这些发展趋势将使磺胺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价值,并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磺胺类药物发明于上世纪3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的合成抗菌药,用于临床已近90年之久。
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方便、制造不耗费粮食等优点。
尽管后来随着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的相继发现而使之临床应用减少,但是磺胺类药物在抗菌药领域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在1969年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发现以后,与磺胺类联合应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治疗范围扩大,因此,磺胺类药仍是重要的化学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仍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磺胺嘧啶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
20世纪初,人类医学已经有了大幅进步,可是面对细菌感染这个难题,众多的医学家却束手无策。
那时候细菌感染的病人往往导致了败血症等并发症而无法救治。
直到30年代,人类医药史上能够战胜细菌的重要节点终于到来。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发明了第一个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彻底扭转临床医生对细菌感染无能为力的局面,开创了合成抗菌药物新时代。
多马克因此获得了193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百浪多息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抗菌药,它的发现与染料化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856年,英国化学家威廉·珀金在进行奎宁的合成研究时偶然发现了苯胺紫。
后来德国病原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利用苯胺类染料为细菌染色并成功发明了细菌染色法,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了某些合成染料对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启发了科学家们研究合成染料的抗菌作用。
多马克出生在德国勃兰登的一个小镇。
他的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家庭妇女。
因为家境清贫没钱供孩子们读书,多马克直到14岁时才上了小学。
他学习非常努力,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基尔大学医学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多马克被迫放弃学习,进入军队成为一名军医。
战争结束后,多马克重新回到医学院继续学习。
军医的经历使他的学习和研究非常受益,并顺利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1927年,多马克应聘出任拜耳公司病理学和细菌学实验室的主任,开始了抗菌药物的研究工作。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

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人类寻药史——磺胺类药物的发现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是人类寻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及其对医学的巨大贡献。
一、磺胺类药物的起源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当时,药学家们发现磺胺化合物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因此开始着手研究这类化合物的药理学效应。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磺胺类药物被证明能够有效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等。
二、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细菌细胞需要叶酸来合成核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生物分子,而磺胺类药物可以抑制叶酸的合成酶,从而干扰了细菌的正常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细菌感染疾病。
它们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磺胺类药物的优点是广谱性强,疗效稳定可靠,对各类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磺胺类药物也有一些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
四、磺胺类药物的发展与挑战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和应用,磺胺类药物的地位逐渐被其他抗菌药物所取代。
一方面,一些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导致其疗效下降;另一方面,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涌现也使磺胺类药物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总结: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为人类医学带来了重大突破,它们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磺胺类药物正逐渐被更为先进的抗菌药物所取代。
未来的医药领域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应对新的疾病挑战和药物耐药性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们对磺胺类药物的了解提供一定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些药物发现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此提出了一些药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药学研究者应有的基本能力及对药学研究的认识。
关键词:磺胺;发现历程;药学研究;热情;严谨
正文: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有广谱抗菌性,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
SAs种类可达数千种,其中应用较广并具有一定疗效的就有几十种。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
可是,最早的磺胺却是染料中的一员。
在磺胺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
然而在实验中,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
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成功。
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
于是他们着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
其实,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过这种化合物,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
磺胺的名字很快在医疗界广泛传播开来。
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这样,医生就可以在一个“人丁兴旺”的“磺胺家族”中挑选适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的药了。
1939年,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磺胺类药物临床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而且疗效确切、性质稳定、使用简便、价格便宜,又便于长期保存,故目前仍是仅次于抗生素的一大类药物,特别是高效、长效、广谱的新型磺胺和抗菌增效剂合成以后,使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广阔前途。
磺胺的发现,最早出自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该染料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但在实验中却无杀菌作用,一开始并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但杜马克并未因此而轻视对它的研究,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它的潜在价值,一直在不懈的进行实验。
而后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也是从“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这一现象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并进行研究,这才分解出“氨苯磺胺”,也是最早的磺胺。
而这种化合物却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却因缺乏观察力和钻研精神而未得以问世。
在对药物的发现和研究中,这种现象可以说十分普遍,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药物,但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发现它们,其原因就在于此。
药学研究是一种耗时长久,严谨程度高,消耗人力物力都很大的研究。
怎样从数量庞大的天然产物中发现值得研究的东西,怎样发现其活跃成分,显然首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其次还要有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无比的耐性,再怎么有观察力,一下子就得到想要的东西显然是不大可能的,更可能发生的是实验上百次,甚至上千次,上万次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这种时候如果没有上述的素质,显然早就放弃了。
药学研究研究的是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一点点的差错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危害,所以研究过程中的严谨程度自然也是很高的,磺胺的发现中,杜马克在动物身上做了如此多的实验,如果不是女儿病危,大概也是不敢就此将“百浪多息”用在人类身上的。
以上是针对个人而言,而就整个药学研究的过程来看,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新药的发现和应用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磺胺中的氨苯磺胺的发现,
保守的看可以看做是从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始,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告一段落,期间无数人参与了此过程,耗时也不短。
而就现代药物研究的状况来看,分工之细,参与人数之多,更远非过去所能比,不过耗时上倒是少了很多,但也仍旧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工作。
2009年我有幸中国药科大学录取,作为即将的药学研究者,虽然对药学研究并没有什么很清晰的了解,但通过磺胺的发现史,也稍微有了一点认识。
首先,药学研究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显然是很高的,不只是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钻研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超人的耐性。
另外,药学研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合作精神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当代,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最后,药学研究既然称之为研究,所需要的自然不只是传承,更是创新,既然进入这个领域,就无时无刻不能放弃学习新的知识,绝对不能有稍微的懈怠。
药学研究研究的是保证人类健康的药物,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不懈的进行此项研究,虽然有很多东西变了,但始终不变的是药学研究者的热情,专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我坚信,不管如何,这些不变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从磺胺的发现历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体会。
【参考文献】
[1]作者: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书名:《药学概论》,出版地:南京,出版社:中国药科大学,出版年份:2009年10月
[2]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书名:《药学专业知识(二)》,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份:2003年3月
[3]作者:杨世杰,王怀良,书名《药理学》,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人名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