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

合集下载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阅读地球III GE HV106地图2019-2107阅读地球III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朵奇葩,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融合了中国、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及伊斯兰等多种建筑风格。

主要分布在开平等地乡村一它们与所在的村落融为一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2001年,开平碉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有四处:锦江里、马降龙、自力村和三门里。

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规模宏大、种类繁多的乡土建筑群,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现存1833座。

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平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谋生、由于北美洲、大洋洲逐渐改变自由移民政策,升:始对华工进行歧视限制,使开平华侨难以在当地生根,只好被迫回乡置业成家,大量兴建房屋。

“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情结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

大量华侨资金的流入,使原本就不安定的乡村.更加匪患成风「为了保护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华侨在回乡建房的同时又大量修建碉楼。

1943年以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陆续废除歧视性的排华政策,不少侨眷定居海外,碉楼兴建便趋于停滞匚可见,开平碉楼的兴衰,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移民政策的重大演变以及社会民主、种族平等理念的曲折进步,有着直接而实质性的联系。

按建筑材料,开平碉楼可以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和混凝土楼四种类型: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带,由石块垒砌,石块之间以泥浆粘接「内部楼面架设木梁板,屋顶多为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样,造型拙朴夯土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是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夯土版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黄泥、石灰、砂或石子以及红糖、糯米汁为材料,按比例混合搅拌夯筑而成。

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碉楼介绍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

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

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

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 特色,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在 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 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 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 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 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 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居住 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 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 它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 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 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 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 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 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 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 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 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 在开平一带作案。

海外华侨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 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 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 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 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按建筑材料分
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
钢筋水泥楼
钢筋水泥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木阁组成。
文化价值
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
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

广东江门的什么是一座集防卫

广东江门的什么是一座集防卫

广东江门的什么是一座集防卫位于广东江门的开平碉楼,是一座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其特色是融合了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多种建筑风格。

一、开平碉楼简介开平碉楼是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建筑群,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

∙2001年6月25日,开平碉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20年12月29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文化遗产价值1、历史价值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

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

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

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

2、艺术价值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

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

浅谈开平碉楼

浅谈开平碉楼

浅谈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

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

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

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

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

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特点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

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

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

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碉楼导游词

开平碉楼导游词

开平碉楼导游词一、引言欢迎各位游客来到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群,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碉楼是中国少数民族楼群建筑的代表,在建筑设计和文化内涵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本次导游中,我将为大家带来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介绍。

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奇幻的碉楼世界。

二、历史背景开平碉楼群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其建筑风格独特,兼收并蓄了中原、西方和东南亚的建筑美学,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壮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

三、碉楼特点开平碉楼是由砖木结构建成的多层建筑,基座呈方形或圆形,楼身呈圆形或多边形。

碉楼高大宏伟,外观雄伟壮观,内部布局合理,楼层分为客居区、防御区和储物区。

碉楼还采用了独特的飘楼式结构,使其在抗击敌人入侵时更加具有防御性。

四、碉楼文化1.多元文化交融:开平碉楼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代表,不同族群的文化在碉楼中交融融合,展现了广东的多元文化特点。

2.宗族文化传承:碉楼是家族居住的场所,家族成员代代相传,宗族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碉楼内部的祠堂和祭祀活动是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世居乡土情怀:碉楼代表了本地人民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反映了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怀和独特精神。

五、开平碉楼群开平碉楼群包括了巽寮、世居、鳌头、大麻、赤坎以及华侨镇六个碉楼村落,共有180多座碉楼,是世界上最为庞大和完好的碉楼群落。

其中,世居村的碉楼最为有名,是游客游览的主要景点。

六、参观路线1.世居村:游客可以先参观世居村,这里有保存最完整的碉楼群,可以体验碉楼的建筑特点和居住文化。

2.大麻村:大麻村是碉楼群中一个古老的村落,碉楼分布较为密集,游客可以欣赏到更多的碉楼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3.巽寮村:巽寮村的碉楼建筑风格独特,游客可以欣赏到更多的外形别致、特色鲜明的碉楼。

七、游览建议1.建议游客提前了解碉楼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碉楼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碉楼之美。

08开平碉楼

08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
• 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 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 体现。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 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 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六节、价值
•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 学价值: • 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 见证。
开平碉楼
第一节、开平碉楼介绍
•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 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 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 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 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 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 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 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 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 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 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养涧别墅
第四节、造型
•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 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 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 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 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广东开平赤坎镇加拿大村碉楼群
•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 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 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 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 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 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 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 自明朝(1368 — 1644年)以来, 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 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 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 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 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所广东江门529020)张国雄摘要:广东五邑侨乡的乡村广泛分布的数以千记的碉楼以及楼内保存的大量碉楼文书,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历史乡土地理、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侨史、近代社会史、近代文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但是迄今对它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还非常缺乏,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定义。

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考察积累,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描述其建筑和文化特征,提出命名的意见,并揭示其独特的内涵。

关键词:碉楼乡土建筑文化交流侨乡开平作者简介:张国雄(1955—),男,江苏宜兴人,广东五邑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移民史、华侨史研究。

碉楼在我国是一种分布较广的乡土建筑,不同的民族都有兴建。

“楼”字最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出现。

最早使用“碉”字来解释这种乡土建筑的,则是唐朝人李贤。

而碉楼的建造是受到古代角楼或望楼的启示,发展很早,远在汉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扎根在中国城乡了①。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村众多碉楼中的一种类型,随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为什么广泛存在于五邑侨乡的这种乡土建筑要以“开平碉楼”命名?则是至今我们还没有深入讨论而有待确定的问题,以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自己的意见,以便引起人们对侨乡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视。

一,五邑侨乡的碉楼1,碉楼的分布五邑侨乡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缘,面积为9 2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78万(1998),海外华侨华人为215万多人(1998),加上149万多港澳同胞,相当于侨乡人口的97%。

它以江门为首府,今包括三区四市,即新会、蓬江、江海三区和开平、台山、恩平、鹤山四市。

五邑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广东乃至全国目前保存碉楼这种乡土建筑最多的地区。

区内各市区均有碉楼广泛分布,东边以江门市棠下镇(原属新会市)为界,西边到恩平市的那吉镇,南面抵台山市的原上川镇,北缘达鹤山市的鹤城镇,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五邑侨乡。

进一步从分布的密集情况考察,开平是五邑侨乡碉楼分布的中心区,数量最多。

根据2001年开平市政府碉楼文化办公室组织全市村镇进行的详细普查结果,开平现存碉楼1 833座②,该市的十八个镇均建有碉楼,其中塘口镇、百合镇、蚬岗镇、赤坎镇最多。

台山市的碉楼数量居全区第二,2001年由该市档案局、博物馆组织的古碉楼、古建筑、古榕树“三古”普查,全市现存碉楼459座③。

其它几个市目前尚未进行普查,从博物馆日常工作调查得知,新会区以西北部的大泽、七堡、小冈、罗坑、牛湾、司前几个镇为多,鹤山市则以西南的址山、云乡、共和镇常见,恩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沙湖、牛江、君堂、良西、圣堂、东成数镇。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市碉楼较多的镇都靠近开平。

民国时期五邑侨乡的碉楼远比今天要多,据说台山县的碉楼就“数逾五千”④。

即便如此,也只能说以开平、台山为中心,集中的区域仍然没有突破今存碉楼分布的范围。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时期的很多碉楼或被人为拆除,或自然頽毁,不过五邑侨乡现存的碉楼数量之多在全国仍然是罕见的。

2,碉楼的起源碉楼在五邑侨乡广泛分布,大量存在,反映在文献上,最早是清朝宣统年间,此前的地方文献中还缺乏有关这种建筑的记载。

目前笔者所见最早记载碉楼的是宣统《恩平县志》,注释:①参见拙作《中国碉楼的起源、类型与特征》(《湖北大学学报》2003待刊)②开平市政府碉楼文化办公室谭伟强主任告之,已在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2001)文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版)中公布。

③黄苏照:《古楼古榕树统统来入册》,《台山报》2002年4月13日。

④《和平实现后建设新台山》(民国二十九年),存台山市档案馆。

卷四·舆地志曰:“本邑地瘠民贫,向少楼台建筑。

迩因匪风猖獗,劫掳频仍,惟建楼居住,匪不易逞。

且附近楼台之家,匪亦有所顾虑。

故薄有赀产及从外洋归国,无不百计张罗勉筹建筑,师古人坚壁清野之意。

当夕阳西下,挈眷登楼。

甚至贫苦小户,家无长物,仅有妻儿,亦通力合作,粗筑泥楼,用资守望。

”促使五邑地区兴建碉楼的原因之一,或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末年社会治安的恶化,侨眷或非侨眷,不分贫富,纷纷筑楼以自卫。

所以,恩平有“村村有碉楼,村村有更夫”的民间俗语。

但是,碉楼实际出现在五邑侨乡的时间则要早得多。

现存地方文献中记载的五邑侨乡早期碉楼都在开平。

民国《开平县志》卷四四·古蹟:“瑞云楼,在驼駙井头里。

清初关子瑞建,楼高三层,壁厚三尺六寸,全用大砖砌筑,籍避社贼之挠。

“迓龙楼,在驼駙三门里,规模与瑞云楼同,亦清初关圣徒建,以避贼者。

光绪甲申,大潦,村人登楼,全活。

“奉父楼,在那囿龙田村。

清初,盗熾,许龙所妻某氏被虏。

子益将备金议赎。

某氏语使人曰:‘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

是夜投崖而死。

益将遵命筑楼奉父。

日久颓圮,后乃改为‘在平家塾’。

”这三座碉楼是五邑侨乡目前所知最早的碉楼。

余棨谋编写《开平县志》根据当时的《访册》确定三座碉楼均建于清朝初年,而且都是为了防贼防盗,同时在驼駙这样的平原地区碉楼还有防御洪涝的功能。

三座碉楼,有两座已经不存在了,目前只有迓龙楼还比较完好地保存在三门里,成为开平乃至五邑侨乡现存最早的碉楼实物。

不过,余棨谋所依据的《访册》对这几座碉楼年代的确定则有误。

同《志》卷三十五·人物志“列女”目中许龙所妻“黄氏”条是归入明朝,说她是“崇祯末为贼所掳”,奉父楼的兴建就应该比清初早,当在崇祯末年。

既然许益将已经筹备了钱,就没有必要等几年或十几年后再建楼。

如果说卷四四所记载的奉父楼兴建年代与实际兴建年代差距还不是很大,那么迓龙楼的实际兴建年代就比《访册》所记要早得多了。

迓龙楼为关圣徒所建,这一点没有问题。

现在三门里的关族乡亲还都异口同声地称,迓龙楼是他们这位十七世祖关圣徒与谭氏夫妇共同留下的遗产,是在他50岁左右时兴建的。

根据清末、民国的三个《关氏家谱》的手抄本①,以及宣统《开平乡土志》(不分卷)“氏族”的记载,关氏家族在开平驼駙一带肇基繁衍的历史线索非常清楚,在今三门里立村是十四世祖芦菴公(1421—1482),兴建迓龙楼的关圣徒为十七世祖,生于正德五年(1510),卒于万历四年(1576),享年66岁。

他的生卒年代距离“清初”有六、七十年,余棨谋将迓龙楼的兴建确定在清朝初年显然是错误的。

迓龙楼最迟应该是建于十六世纪的六十年代,这样按照关族后人的说法,就还要早十几年。

关氏后人的口碑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旁证。

康熙《开平县志》卷二十二·纪事中反映,在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十一年(1552)、三十三年(1554)、三十五年(1556),今梁金山一带多次发生土匪劫村掳民的事件。

梁金山就在今天的开平市区,距关族聚居的驼駙一带只有3公里,匪患理当波及到这里。

这应该就是建迓龙楼“以避贼”的社会背景。

因此,迓龙楼距今应该已经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注释:①现均藏于三门里,笔者2001年七、八月在开平进行碉楼的田野调查时,由关博文老先生提供。

一部是宣统年间《关氏家谱》,一部是民国十年后《关氏家谱》,另一部为民国二十二年《关氏家谱》。

因此我们据此确定,五邑侨乡碉楼的兴建最迟不晚于十六世纪的六十年代。

五邑侨乡大规模地兴建碉楼则起于清朝末期,辛亥革命以后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达到了极盛。

以开平为例,1 833座碉楼中建于辛亥革命以前的有314座,占总数的17·1%;而1912年至1942有1 512座,占总数的82·5%,这其中在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的碉楼有1 490座,1921年到1926年的六年间更是接近全部碉楼的三分之一,有608座①。

民国二十二年《开平县志》卷五·舆地志记载:“自时局纷更,匪风大熾,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赀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

先后二十年间,全邑有楼千余座”。

这与今天普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所以,至今开平民间还流传着“无碉楼不成村”的俗语。

台山县大量建筑碉楼也是从民国初年开始,到民国二十九年时已“数逾五千”了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五邑侨乡碉楼的建造基本停顿,抗战胜利以后建筑的也很少。

辛亥革命以前的碉楼又主要是清朝末年的遗物。

也就是说,五邑侨乡大规模建造碉楼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四十年左右,基本上是民国前期的产物。

从最迟四百多年前就建造碉楼,到大规模出现,与五邑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治安不好是兴建碉楼的必要条件之一,宣统《恩平县志》和民国《开平县志》都直接指出了这一点。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五邑人出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到清朝末年开始陆续汇回血汗钱,使侨乡有了大量建造碉楼的经济基础③。

前引宣统《恩平县志》就特别提到碉楼建设与“外洋”的关系。

侨汇支持是碉楼得以建造的又一重要的必要条件。

侨乡民众普遍把这种乡土建筑叫做“碉楼”,也有的称“炮楼”。

具体到每座碉楼,一般都有楼名,如“迓龙楼”、“瑞石楼”;有的不称楼,称为庐,如“杏庐”、“沾安居庐”;还有的即不叫楼也不叫庐,直接以祥瑞祈福的字词取名,如“光天化日”等等。

可见碉楼取名比较随意,碉楼正面上方的中式匾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笔者发现,在开平,“碉楼”不仅是民间对这种建筑的一种统称,而且还用来命名具体的碉楼。

开平塘口镇南兴里的一座碉楼就叫做“国兴碉楼”,这种现象在笔者所知全国其他地区的碉楼建筑中还是唯一的?3,碉楼的分类在以开平为中心的五邑侨乡,碉楼多为独立建造的单体建筑。

选址灵活,或立于村口,或建于村外山岗、河畔、田间,绝大多数耸立在村后。

村口者俗称“门楼”,或“闸楼”,多为二、三层。

由全村成年男人昼夜轮班值勤,白天负责检查进出人员的身份,夜晚关上闸门,依时敲锣报更报警。

村外者俗称“灯楼”,它是附近几个村落(或同姓或异姓)有了共同防卫的需要之后,才共同出资建造的。

灯楼由参加联防的村出人出钱,轮流值班防卫,多配备探照灯、报警器、发电机、铜锣、响鼓和枪支,主要发挥预警与联防的作用,大部分都比门楼高,多为三、四层。

最著名的是开平塘口镇的方氏灯楼。

村后者高大挺拔,一般都在四层以上,最著名的开平蚬冈镇锦江里瑞石楼更是高达九层,居五邑侨乡碉楼之最。

一座座高耸的点式建筑——碉楼,使村落轮廓的节奏富于变化,丰富了村落的天际轮廓线。

这类碉楼如果是全村或几家合建,一般只有单一的防御功能,而且楼体窄小,造型简单,开窗小或不开窗,只设射击孔,封闭感很强,当地将它称做“众人楼”。

如果是一家自建,在防御的同时,更增加了居住的功能,所以这类碉楼叫作“居楼”。

居楼楼体宽大,外部造型比较复杂气派,为了便于通风采光,开窗较大,通过加设铁窗栏和铁窗门提高防卫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