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节进行评课的文档。
通过评课稿的形式,我们将对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 能够描述和区分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 - 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并理解其特点和生态功能。
3.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 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4. 教学方法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 -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和图片,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动物特征; - 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无脊椎动物的理解和认识; -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采集无脊椎动物,通过实践感知生物多样性。
三、教学效果评价1.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和互动提问等。
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进行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了初步的理解。
他们能够描述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并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观察和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理解程度较好,能够描述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将不同的无脊椎动物归类; -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能够意识到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一、腔肠动物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
珊瑚也可作欣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观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2)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Hale Waihona Puke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生物基础知识,但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分类和特征了解有限,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学习。
(2)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生物进化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
2.教学新课:
(1)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
(2)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3)结合生物图鉴、实物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类群,讨论其分类特征、代表性生物等。
(2)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
(3)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巩固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分类特征、主要类群以及代表性生物等。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多样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初中生物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节。
在生物圈中,动物的活动范围广、种类繁多,不同类群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征,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角度阐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感知动物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所以本节在本章、本书、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复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我设计了以生命进化树为依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合作等方式来激发与推进学生的帮教互助学习。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他不同于新授课时学生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可能从心理上认为“我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可学了”。
所以从这方面考虑,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如何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设计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与总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认同生物“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过程与方法1、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帮教互助进一步深入教材,学生互相帮扶来区分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师生提问抢答,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概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引导学生尝试列表比较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认同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区别。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四种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归纳蠕虫动物的特点。
3.关注身边的无脊椎动物,认同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节课开始我们再一起去认识生物圈中的动物。
根据脊柱的有无生物圈中的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学习目标。
1.概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四种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归纳蠕虫动物的特点。
3.关注身边的无脊椎动物,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过渡语:明确目标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第72-76页的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答案,注意勾画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无脊椎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类群?2.腔肠、扁形、线形和环节动物各有哪些主要特征?3.什么是寄生?举例说明哪些动物是寄生生活。
4.蠕虫动物包括哪些类群?有什么共同特点?(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自我检测。
检测学生的自学结果。
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独立完成自学检测题。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己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3分钟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自学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材分析《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继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又一大生物类群的学习。
本节课作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的开篇,和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共同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此基础上介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最后总结动物的生活对其他生物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零散,学生不容易把握各种动物之间的联系,难以系统化。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植物类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生物类群的学习过程有了总体的认识,学习的过程遵循了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同时针对某一具体类群则是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功能,由个体到与人类关系”的逻辑展开,因此本节课则是将这两个规律再次实践,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特征的基础之上,将其思维由“植物类群”迁移应用到“动物类群”中去,实现科学思维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准备PPT,学案,实验材料,动物实物,动物标本等。
四、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水螅》,能概述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以及捕食过程,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探究实践)2.通过归纳与概括,分析和综合,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异同点,进而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关系。
(科学思维)3.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
(态度责任)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概述难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区分概述和人类关系描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展示与人们密切生活相关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如海洋馆里的水母,海葵;饭桌上的海蜇,虾;肠道中的绦虫,蛔虫;土壤里的蚯蚓,蜈蚣;田野里的蝗虫,禅。
过渡语:同学们,上一章我们了解到我们周围植物的类群以及他们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有哪一位同学能帮我们回忆一下植物有哪些类群?如果能配上简要的类群介绍就更贴心了。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1 (新版)济南版

2.2.1.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一、教学目标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四、教学难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
(二)讲授新课探究: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阅读教材72——73页文字资料,思考: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三)知识运用1.水螅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2.海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A.肛门B.口C.胞肛D.体壁(四)归纳小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3.体内有消化腔;4.有口无肛门。
(五)随堂检测1.身体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靠刺细胞捕捉食物,是下列哪种动物的主要特征()A.河蚌B.水螅C.螃蟹D.海马2.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A.刺细胞B.触手的缠结C.发达的肌肉D.口的吞噬3.海蜇等腔肠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A.由肛门排出B.由口排出C.由胞肛排出D.由细胞排出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特征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3.体内有消化腔;4.有口无肛门。
七、作业布置请据水螅的纵切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螅依靠__________和__________捕获食物.(2)水螅由体壁由__________层细胞组成,它围成的空腔叫__________.(3)水螅消化食物是在__________进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__________排出预习74——76页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八、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营养方式。
(重点)(2)尝试列表比较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理解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
(难点)(3)认识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观察、比较、分析、联系生活等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动物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只关注生活中常见、熟悉的动物。
对于生活在淡水溪涧或浅海水域中个体微小的动物关注甚少。
对于动物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并没有系统、规范的理解。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要观察的几类动物实物、图片或资料,通过观察,归纳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几个类群的特征,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以后学习脊椎动物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几类动物的比较、观察,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不同动物类群的区别。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无脊椎动物大多个体较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利用生活实例将教学内容拉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恍然大悟”和“茅塞顿开”的感觉,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同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本节课主要介绍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将三种动物对比起来,主要抓住各类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其代表动物进行介绍,同时也认识到各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树立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生态学概念。
同时应用“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分组实验增加对无脊椎动物的感性认识。
让小组成员讨论,找出三种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及各自的代表,探讨过程中,会很深刻的记清三者的区别。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分组实验蚯蚓、解剖盘、清水、棉球、木板、玻璃板。
各种蠕虫动物的图片。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助学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课前一周,布置任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准备蚯蚓。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3分钟)教师通过口述的方式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细胞动物,身体呈状,体壁仅由构成,消化腔。
2、生活环境: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里,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3、常见动物:、。
学生回忆、看书学生,并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识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5分钟)过渡语:大家请看图片,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种动物?这种生物生活在溪流浅水处,多隐于石块下面,昼伏夜出。
体呈树叶形,背腹扁平,可爬行。
全体淡褐色,长10余毫米。
头呈三角形。
它的名字叫做涡虫,是一种扁形动物。
出示学习目标:(1)说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营养方式。
(重点)(2)尝试列表比较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理解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
(3)认识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生:没有聚精会神的听老师介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熟悉问题,阅读目标。
学生疏理目标和指导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上课伊使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明标促学自主学习(15分钟)过渡语:现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扁形动物:(展示图片)(目标1)知识点一:扁形动物1、这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相同?2、他们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3、他们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注: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寄生、宿主有疑问,教师可适当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寄生生活和自由生活的不同)点拨:大家回答的很好,总结起来扁形动物的主要特点如下1、主要特征:是一类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多数营生活。
2、常见的扁形动物:、、。
3、涡虫生活在的落叶或,身体呈,摆动时做运动。
4、绦虫是肠道,身体长达米,依靠头节上的,和小钩固着在内,通过体壁吸引宿主的的营养物质。
教师简介:(目标3)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无人村”等悲惨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到1958年,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
在世界范围内,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主要热带病有: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和麻风。
除麻风外,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
WHO (1999年)报告,全球疟疾每年的发病人数达3~5亿,感染血吸虫的人数为2亿。
估计每年因血吸虫病而死亡的人数为 1.5万。
此外,肠道寄生虫生观察图片,认识这三种动物阅读课本74页完成思考题知识点一:1、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中海水中还有的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2、都是多细胞生物3、营养方式:多数营寄生生活,也有自由生活的。
学生对重点内容做标注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答案1、有口无肛门、扁平、寄生2、涡虫、绦虫3、淡水溪流中、石块下、柳叶状、涡流状4、寄生虫、2~4、吸盘、宿主体学生根据资料及在生活过程中,会有吃打虫糖丸的经历,能够理解蛔虫属于肠道寄生虫。
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资料,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产生药积极预防的意识,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几率,养成讲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相关的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共同总结,这样就能突破本课的难点。
通过资料展示的数据给学生一个较强的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间接地使学生意识到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感染也十分严重,特别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农业地区,据估计全球有13亿人感染蛔虫。
师:通过资料我们看出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断寄生虫的传播。
发现有感染的病人要及时驱虫,卫生部门还要加强卫生宣传、严格肉类检查,我们要养成购买符合卫生标准的肉质,切生肉的案板要分开等生活习惯。
过渡语:寄生在人体内的寄生虫除了血吸虫外还有寄生在消化道内的蛔虫,但蛔虫在结构和功能上和血吸虫完全不同。
课件展示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目标1、2)提问:(1)你认识它们吗?哪位同学对它比较了解?(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人蛔虫,它们在形态上与扁形动物有什么不同?(3)人蛔虫生活环境、营养方式与扁形动物是否相同?(4)秀丽隐杆线虫呢?其他的线形动物呢?知识点二: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方式1、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形或形,两头,有有。
它们通常生活在或中,也有些种类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2、常见的线形动物:、。
3、秀丽隐杆线虫雌雄同体体长约,生活在,是一种重要的材料。
分组讨论: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知识小结:线形动物形态:细线型或圆筒形,两头尖。
消化腔:有口有肛门。
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也有生活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营养方式:多数营寄生生活。
代表动物:蛔虫、秀丽隐杆线虫。
教师点拨:究卫生的习惯。
生1:图片上见过。
生2:我小时候得过这种病,吃药就打掉了,很好治疗的。
生3:人蛔虫身体一般为细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有口有肛门;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生4:人蛔虫寄生扁形动物淡水溪流中、石块下、柳叶状、涡流状也是寄生1、细线、圆筒、尖、口、肛门、土壤、水域、寄生2、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3、1毫米、土壤、生物学研究学生根据相似的知识点,总结防治蛔虫的措施。
生:(1)驱虫(2)管理粪便(3)宣传教育,饭前饭后洗手,不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道德情操及珍爱生命的情感意识。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将所学内容概括总结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利用比较既可以巩固刚学过的扁形动物还可加深对线形动物的理解,一举双得。
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能够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根据绦虫的防治措施,谁能谈谈你对防治蛔虫有怎样的意见或建议?饮生水。
出示图片过渡语: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动物有什么不同?探究实验:观察蚯蚓目的要求:描述蚯蚓的形态特点和运动方式材料器具:蚯蚓、解剖盘、清水蚯蚓、清水、木板、玻璃板等。
方法步骤:(1)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体会其体壁的特点。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探究操作: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外形有何特点?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触摸后有什么感觉?背腹面有何区别?3、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粘液,使体壁始终保持,以保证正常的,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生:观察图片回答:上图是人蛔虫下图是蚯蚓解剖盘1、蚯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在前端有一个分节明显的环带。
2、用手触摸蚯蚓的背部有湿润的感觉,腹部有粗糙的感觉。
3、湿润、呼吸利用比较有线形动物过渡到环节动物可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探究实验教会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次序,培养自学动手能力,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
合作探究(12分钟) 4、释疑解难:怎样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老师点拨:蚯蚓身体呈圆柱形,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靠近身体前端几节特别粗大、光滑,称为环带。
)5、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是如何运动的?延伸探究1、将蚯蚓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它在哪里运动的更快?为什么?2、仲夏雨后,在校园、花园或田间,常会见到地面上蠕动着的蚯蚓。
这是为什么?如果不及时回到土壤,就有可能死亡,试分析原因?知识点拨:实验时保持蚯蚓的身体湿润,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以保持其正常的呼吸。
过渡语:能像蚯蚓这样身体分节的动物还有哪些?阅读课本完成填空(目标1)知识点三: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方式1、环节动物生活在和环境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身体分节使它们的运动更加灵活。
2、水蛭生活在、或池沼泽,主食以吸食动物的或体液为生。
其体内的水蛭素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
3、沙蚕生活在海边的中,身体呈。
作为鱼类和虾类的,沙蚕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分组讨论: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归纳出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知识小结:环节动物形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消化腔:前有口后有肛。
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和湿润的陆地环境中。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
阅读课本76页回答下列问题:(环节动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4、离环带近的是前端5、蚯蚓运动时缓慢的蠕动爬行1、在木板上运动快,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光滑的2玻璃不好固定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