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

1、儿童关节的特点?(为什么儿童容易脱臼)

答:因为儿童关节的间隙较大,关节面软骨较厚,而关节囊较薄,囊周围的韧带伸展性较大,关节周围的肌肉较细长,不太发达,因此,儿童关节的伸展性和活动范围都大于成年人,但关节的牢固性相对较差,有时在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等情况下可能会使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来而造成脱位(脱臼)

2.为什么不能罚孩子写字?

答:①儿童掌骨未完全骨化②儿童肌肉较柔软,富于弹性,肌纤维较细,肌肉较弱,肌肉的耐力差,肌肉易疲劳,长时间的写字不利于其细小肌群发育③儿童神经对细小肌群的支配能力弱

3.O2与新新陈代谢什么关系?

答:有氧呼吸是新陈代谢的一种方式,人体生命活动中需要的能量来自于人体内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而代谢过程需要O2的参与。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人体的分解代谢需要O2的参与。

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氧气的参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能量来源于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而氧气是氧化分解的基础与前提。

4.为什么儿童越小,心率越快?(心脏结构、功能、新陈代谢及神经支配)

答:在幼儿期,心脏左右心室壁的厚度几乎是相等的,心脏的肌纤维短而细,肌纤维之间的间质少,心肌收缩力弱,儿童心脏发育尚未完善;心室体积小,加之主动脉管径相对肺动脉

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小;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交感神经的兴奋较强,但神经的支配能力较差,所以儿童越小,心率越快

5. 为什么儿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答:儿童的胸廓比较窄,呼吸肌比较弱,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胸廓扩展的幅度小,使呼吸深度受到制约,呼吸表浅,儿童越小肺泡的数量越少,肺泡壁弹力越差,肺泡体积越小,胸廓越狭窄,呼吸肌越弱,呼吸越,肺活量、肺通气量越小。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较大,因此他们的呼吸频率比较快。

6. 肺泡的结构对气体交换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是肺的呼吸部分。肺泡的总面积大,相邻肺泡之间的肺泡隔含有极其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保证了外界气体与血液间的交换;弹性纤维包绕肺泡,使肺泡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弹性回缩力。

7. 从呼吸道的结构思考为什么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答:儿童的面部和颅骨发育不完全,他们的鼻腔比较窄小,鼻软骨不够坚固,鼻毛不发达,鼻粘膜非常柔嫩,鼻黏膜内有丰富的血管,黏膜分泌黏液不足,黏膜上的纤毛摆动能力较弱。儿童的喉腔狭窄,黏膜柔弱并且血管丰富,因此当喉部发生炎症时,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儿童的支气管和气管的管腔比成年人狭窄,气管壁上的黏膜柔嫩黏液分泌较少,致使管腔比较干燥,黏膜上的纤毛的运动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儿童的气管和支气管比成年人的容易受到损伤,对于有毒气体的刺激所造成的损害也往往也比成年人大,抗病力较弱,易感染病菌。

8. 为什么儿童不适合大运动量的活动?

答:儿童小肌肉逐渐发达,手眼合作逐渐完善,他们还处于儿童阶段,心脏的心肌纤维增多、增粗,心脏的收缩功能正在逐渐发达,他们靠加快心率的方式来满足旺盛的新陈代谢的需要,其他组织、器官也尚未发育完善,儿童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心脏的容量小,心输出量(每博、每分输出量)较小,而新陈代谢旺盛及对血液的需求量,致使儿童的心率偏快才能满足身体对血液的需求。不能很好的协作让儿童做大运动量的活动。

9. 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答:吸入气体量大,肺组织得以充分伸展,有利于肺通气,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肺换气,浅快呼吸本身会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增加供氧与需氧的矛盾。浅快呼吸是潮气量减少而呼吸频率增加,深慢呼吸是潮气量加倍而呼吸频率减半,两者肺通气量相等,但肺泡通气量却不相同,浅快呼吸肺泡通气量低,深慢呼吸肺泡通气量高。两者相比深慢呼吸效率高。

深而慢的呼吸时膈肌收缩加强,腹壁外凸更加明显,胸廓、肺扩张的程度也相应增加,则吸气量增加;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抬并外展,胸骨也向上提,使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增大肺容积增大,因而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10、在学生午餐前或午餐过程中严厉批评学生的做法为什么是不正确的?

人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的调节,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者作用是相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消化功能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消化功能。饭前或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激动,使得交感神经兴奋,消化道蠕动慢、消化液

分泌减少,影响孩子对食物的消化及吸收。孩子情绪低落,还使得唾液腺分泌唾液量较少,因而降低了食欲。因此,在吃饭时要使孩子保持情绪愉快。

儿童的肝相对较大,抗感染能力和解毒能力差,产生蛋白的能力弱,而且儿童肝对肝糖原贮备能力弱,因而儿童耐饥饿能力差,易发生低血糖。

11、很多人认为乳牙发生龋齿没有什么危害,因六岁就开始换恒牙了,这种认识错在哪里?乳牙是儿童的咀嚼器官,在促进颌骨发育、引导恒牙正常萌出上起重要作用。乳牙抗龋齿能力弱且牙根浅。龋齿易造成乳牙早失。乳牙早失可导致咀嚼功能下降而加重胃肠消化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儿童的胃的容积小,胃粘膜柔软而富含血管,胃壁中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发育还不完善,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能力弱。儿童应在口腔中充分咀嚼利于食物在胃中形成食糜,减轻胃的物理消化负担同时避免过硬和未充分咀嚼的食物刺激胃。乳牙早失使得颌骨得不到足够的咀嚼力的生理刺激而造成颌骨发育不足,影响脸型发育和正确发音,还会给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乳牙早失还会使恒牙错位萌出使得牙齿排列拥挤。龋齿病还可继发牙根炎,心肌炎、关节炎等严重疾病

12、为什么儿童年龄越小,消化能力越差,而相对吸收能力较强?

①儿童越小胃的容积越小,胃粘膜柔软而富含血管,胃壁中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发育还不完善,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能力越弱②儿童胃腺分泌的胃液中盐酸含量越少,胃蛋白酶的含量越低,活性越差,所以儿童越小,消化能力越差。儿童小肠黏膜发育较好,小肠绒毛中富含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吸收能力相对较强。儿童年龄越小,肠道与身高相对的长度越长,因此,儿童肠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强。

13、肾单位的结构对尿形成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它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及包裹肾小球的肾小囊共同构成。肾小球能过滤血液,滤到肾小囊腔里的成分称原尿。原尿比血浆少了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和废物一同从血液中分离出来)。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可以将原尿加工成终尿。。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单位时,通过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在原尿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过程中,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将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全部或大部分被重吸收;对机体无用的物质,则完全不重吸收,尿素只很少部分被重吸收,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形成终尿。

14、为什么儿童憋尿能力差?

儿童肾的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肾小球的滤过率较低,儿童年龄越小,肾小管越短,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也较差,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弱,产尿相对较多,儿童的膀胱在腹腔内的位置比成年人的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逐渐下降到腹腔下部的盆腔内,儿童的膀胱容量小,壁上的黏膜比较柔嫩,壁中的肌肉不发达,贮存尿的能力差。尿道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收缩能力差,尿道较短。所以儿童憋尿能力差。

15、尿中有糖是否为糖尿病?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有一定限度。当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使原尿中葡萄糖含量过高而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限度,尿中会出现葡萄糖。如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高时,可致血糖浓度升高,尿中出现葡萄糖称糖尿,此人是糖尿病。当某人只是由于在食用过量的糖类食物后,尿里出现一些糖则不是糖尿病。

尿中是否出现葡萄糖取决于3个因素:①血糖浓度;②肾小球滤过率(肾脏对血糖的滤过能力);③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即肾糖阈。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0毫摩尔/升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则称为肾糖阈值。肾糖阈可随着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率的变化而变化,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可导致肾糖阈升高,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则可引起肾糖阈降低。在老年人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往往血糖超过10.0毫摩尔/升,甚至达到11.1~16.7毫摩尔/升时,却不出现糖尿,这是肾糖阈升高所致。相反,有妊娠期或肾性糖尿患者,血糖低于8.9毫摩尔/升,却出现糖尿,这是肾糖阈降低所致。据统计,当糖尿病空腹血糖11.2毫摩尔/升时,16.5%的尿糖阴性。由此可见,尿糖不能真实地反映血糖水平。
在下列情况下,尿糖也可出现阳性,而血糖往往在正常范围:①情绪激动、紧张、剧烈运动时出现的生理性糖尿;②肾性糖尿,家族性糖尿、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使肾小管先天性缺陷或后天受损,回收血糖功能障碍而致肾性糖尿,但患者血糖、糖耐量均正常。新生儿因为肾小管功能还不完善,也可出现肾性糖尿;③妊娠糖尿,有的孕妇肾糖阈在短时间内降低,出现糖尿,分娩后可恢复正常。但有的患者是糖尿病妊娠或妊娠合并糖尿病,故应同时测定血糖、尿糖,以区别对待;④非葡萄糖糖尿,如乳糖尿,妊娠或哺乳期可同时出现乳糖和葡糖糖尿。半乳糖尿,可见于先天性半乳糖血症患者;⑤药物性假糖尿。服用维生素C、阿司匹林、安替比林、非那西丁等可出现假性糖尿;⑥检查时间不同步,糖尿病检查时,抽血与留尿时间不同步,如餐前测血糖正常而餐后查尿糖可能阳性。此外,即便一些尿糖出现阳性,血糖也升高的情况,也未必就是疾病,更别说是糖尿病,如正常人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甜食,可使血糖短时间内增高而出现糖尿;较长时间的饥饿使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保护性减少,若此时突然大量进食,胰岛功能不能马上恢复而血糖很快增高,出现高血糖糖尿。

16、为什么糖尿病人表现消瘦?

糖尿病人可能是因为缺乏胰岛素,胰岛素主要作用在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控制着三大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和贮存。当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时,大量葡萄糖不能被人体充分利用,而从尿中丢失。为了补充生命所需能量,机体只能动员脂肪、蛋白质进行糖的异生,产生热量以满足各组织器官所需的营养。由于不断地消耗脂肪、蛋白质,再加上多尿,体内大量水分及其它营养素丢失,患者体重逐渐下降,而出现消瘦。

17、侏儒症和呆小症的病因和区别是什么?

侏儒症:病因是婴幼儿时期生长激素不足,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正常,上下身比例基本与正常人相似。

呆小症:病因是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作用不足,表现为骨生长停滞而身材矮小,上下半身的长度比例失常,因神经细胞树突,轴突,髓鞘以及胶质细胞生长发生障碍,可导致脑发育不全而智力低下,不能生育。

18、为什么说生长素不是促进生长的唯一激素?

生长素绝不是促进机体生长的唯一激素,而是对生长起重要作用的激素。①甲状腺激素,它对营养物质的合成和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使骨,骨骼肌,肝等蛋白质明显增加。②胰岛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在这一点上,胰岛素与生长素互为补充的。③甲状旁腺素也是生长所必需的,性激素特别是雄性激素对生长也有促进作用。总之,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代谢的结果。

19、6岁左右的儿童大脑发育特点?(为什么6岁儿童开始学习比较合适)

儿童6岁时,大脑的重量大约是1200g,大脑皮层各区发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它的成熟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这时儿童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和准确,运动比较有规律,有意识地学习思维活动比较活跃,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之间频繁出现各种复杂的暂时联系,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完成髓鞘化,形成比较稳定的条件反射。因此这个时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

20、举生活中条件反射的例子并说明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一摇铃铛狗就分泌唾液建立过程:给狗吃食物时,狗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单独用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与进食无关。当每次喂食前都响起铃声,再给狗食物,反复多次后,只要一有铃声就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就建立了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

21、子宫内膜是如何受卵巢内分泌激素影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

增生期:卵巢中卵泡由初期变成熟;雌激素随着卵泡的的成熟而增多;子宫内膜开始增厚,腺体生长,血管生长。

分泌期:卵巢中卵泡排卵;黄体产生雌激素保持一定水平,孕激素分泌大量增加;子宫内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6、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 7、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8、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9、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10、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11、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12、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13、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14、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15、自我中心-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16、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形成对世界的主观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我对事物的感知觉,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别开来。17、里比多-人与生俱来的性本能中携带的心理能量,它具有驱使个体行为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18、超我-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习俗道德、法律等社会约束力。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19、本我-储藏里比多的结构叫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即获得快乐就是更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20、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21、操作条件作用-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22、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23、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24、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25、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26、内化-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社会文化转会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27、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他人行为受到的强化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儿童行为直接受到的强化。28、工具-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能对事物的反应方式是间接的,儿童必须掌握一定的中介手段才可发展出高级心理机能,这种中介手段就是工具。29、组群效应-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30、序列研究-首先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间隔一定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31、ABAB设计-通过系统的引进和撤去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适用于个案研究。其中A为没有引入自变量时的基线水平,B为引进自变量以后的水平。32、跨文化研究-在一项研究中采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060108401247-01A0701-02114-金丰????????????????????????????????????????????????????????????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2 - 33、文化公平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绘人测验是非言语测验,在测验中较好的排除了文化因素,所以被认为是文化公平的智力测验。34、隐性遗传-基因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基因的作用比隐性基因的作用更占主导地位。当一个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结合时,显性基因代表的症状能够表示出来,而隐性基因代表的症状则不能表示出来。很多致病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当两个隐性基因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导致个体发生该病症。35、伴性遗传-在XY染色体上,由于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很多,因此X染色体上有相当多的基因是不成对的,将这种由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称做伴性遗传。36、多基因遗传-除了眼睛颜色、色盲等特征是单个基因决定的外,个体的绝大多数特征,如身高、智力和气质等特征往往都是有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这种遗传模式称为多基因遗传。37、异卵双生子-母体一次排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卵子,如果这些卵子同时受精,那么就会形成双胞胎或多胞胎,这样的双生子称为异卵双生子。38、同卵双生子-一个受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 1.复习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 心理学、学前心理学 ? 二、简述题 ? 1、简述心理与脑的关系。 ? 2、简述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三、论述题 ? 试述心理的实质。 ? 复习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 观察法、实验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二、简述题 ? 1、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 复习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 习惯化、去习惯化 ? 二、简答题 1.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阶段和种类是什么, 2.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儿童的思维经历了 ? 直觉行动思维 ? 具体形象思维 ? 抽象逻辑思维的三个阶段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定义:在婴儿期,儿童进行思维时,总是跟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分不开,跟自身的行 动相联系,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 1. 定义:在幼儿期,儿童进行思维时,总是凭借着头脑中有关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来 进行。 抽象逻辑思维 ? 定义: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 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 3.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有哪些特点, ?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 原始情绪反应 二、简答 1. 婴儿的基本情绪有哪几类? 2. 原始情绪反应的特征, 三、论述 1. 如何培养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 为了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 树立好榜样:父母要做到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迁怒于人和物,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可以表达情感的宣泄情绪。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到12、13岁时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发证特点才能达 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小学教师在这个小学儿童向青春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尤其关键,这将影响小学儿童的一生。在这里简单的分析儿童的学习特点。 l 小学儿童的学习 儿童进入学习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并引起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结果的改革。作为特车的认知或认知活动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是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教育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本质而言,和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人类知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与一般认知或认知过程又是区别的,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教师要理解和运用在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知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到那个服从这个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二)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三) 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思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word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教育与人文科学系 10初等教育顾沁 5号一:综合《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相关理念和经历,列举你对于当前儿童教 问题一: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后走路会经常摔跤又或者上课时眼神总是出于迷茫状态又或者阅读时常常容易会出现跳行阅读的情况? 背景:前一阶段去一家教育机构应聘做老师,这间教育机构里面的孩子多数都是一些所谓 的脑有点“问题”的学生。那些孩子都是7,8岁了但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能集中,眼神都是闪烁的,读书时总会漏字多字,跳行。 理由: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动作的发 展和儿童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教育机构中有个老师告诉我,她说现在科技的发展发明的一样东西祸害了好几代人,就是“走步车”。当一个孩子在6个月左右可以独坐,9个月会爬等等。这些动作是孩子认识世界,与世界交流的一个方式。做这些动作的同时大脑也在发育。为什么说“走步车”的发明是一种失败,因为孩子活动有了束缚,如果孩子跌倒了他会自己摸索着爬起来但因为有了它孩子不会跌倒,也就让孩子失去了练爬行和走路的机会同时也就失去了练平衡感的机会。而孩子长大读书出现跳行的情况也是因为小时候缺少了爬行这一阶段造成的。心理学上说动作和动作的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里发展 有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有很大关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作,一个动作笨拙,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由此可见,重视儿童动作和技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看法: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孩子该进行动作训练的时候,现在 大部分家长会出于担心孩子可能出现摔跤擦伤啊,由于地面不干净啊,或者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使得孩子缺失那部分影响了大脑的发育。

儿童心理发展

1、儿童关节的特点?(为什么儿童容易脱臼) 答:因为儿童关节的间隙较大,关节面软骨较厚,而关节囊较薄,囊周围的韧带伸展性较大,关节周围的肌肉较细长,不太发达,因此,儿童关节的伸展性和活动范围都大于成年人,但关节的牢固性相对较差,有时在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等情况下可能会使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来而造成脱位(脱臼) 2.为什么不能罚孩子写字? 答:①儿童掌骨未完全骨化②儿童肌肉较柔软,富于弹性,肌纤维较细,肌肉较弱,肌肉的耐力差,肌肉易疲劳,长时间的写字不利于其细小肌群发育③儿童神经对细小肌群的支配能力弱 3.O2与新新陈代谢什么关系? 答:有氧呼吸是新陈代谢的一种方式,人体生命活动中需要的能量来自于人体内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而代谢过程需要O2的参与。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人体的分解代谢需要O2的参与。 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氧气的参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能量来源于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而氧气是氧化分解的基础与前提。 4.为什么儿童越小,心率越快?(心脏结构、功能、新陈代谢及神经支配) 答:在幼儿期,心脏左右心室壁的厚度几乎是相等的,心脏的肌纤维短而细,肌纤维之间的间质少,心肌收缩力弱,儿童心脏发育尚未完善;心室体积小,加之主动脉管径相对肺动脉

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小;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交感神经的兴奋较强,但神经的支配能力较差,所以儿童越小,心率越快 5. 为什么儿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答:儿童的胸廓比较窄,呼吸肌比较弱,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胸廓扩展的幅度小,使呼吸深度受到制约,呼吸表浅,儿童越小肺泡的数量越少,肺泡壁弹力越差,肺泡体积越小,胸廓越狭窄,呼吸肌越弱,呼吸越,肺活量、肺通气量越小。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较大,因此他们的呼吸频率比较快。 6. 肺泡的结构对气体交换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是肺的呼吸部分。肺泡的总面积大,相邻肺泡之间的肺泡隔含有极其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保证了外界气体与血液间的交换;弹性纤维包绕肺泡,使肺泡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弹性回缩力。 7. 从呼吸道的结构思考为什么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答:儿童的面部和颅骨发育不完全,他们的鼻腔比较窄小,鼻软骨不够坚固,鼻毛不发达,鼻粘膜非常柔嫩,鼻黏膜内有丰富的血管,黏膜分泌黏液不足,黏膜上的纤毛摆动能力较弱。儿童的喉腔狭窄,黏膜柔弱并且血管丰富,因此当喉部发生炎症时,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儿童的支气管和气管的管腔比成年人狭窄,气管壁上的黏膜柔嫩黏液分泌较少,致使管腔比较干燥,黏膜上的纤毛的运动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儿童的气管和支气管比成年人的容易受到损伤,对于有毒气体的刺激所造成的损害也往往也比成年人大,抗病力较弱,易感染病菌。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19.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 20.自我同一感: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21.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22.性别: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 23.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同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4.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25.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26.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27.儿童道德认识: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8.攻击性行为:对人与事物带来伤害性结果的行为。 29.亲社会行为:对别人,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到第四章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出生到17,18岁。 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三、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四、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五、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发展;华生—环境决定论、共同决定论:格赛尔—成熟优势论,他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四、发展在实践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5、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6、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7、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早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界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 8、中国儿童心理学最早的标志: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9、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 10、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M/T)特点:时间短、取样大,成本低,省时省力,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1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同上)特点: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缺点:样本流失导致代表性降低,反复测量可能是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时间长,成本高,一首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12、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听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一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同上)特点:跨文化研究的好处主要能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作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13、遗传疾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造成。 14、苯丙酮尿症,表现:见P31(了解)PS:苯丙酮尿症可由及早饮食干预而得到制止。 15、唐氏综合症又称先天愚型、伸舌白痴:表现:P34(了解) 16、胎儿的发育过程:1、胚种期(前8天);2、胚胎期(第二周至第八周)又称细胞和组织分化期,胚胎分化出三个细胞层: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人体各个器官就是在这三个胚层的基础上分化而形成。3、胎儿期(第九周到出生)也称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17、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P36—39(了解) 18、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儿童的生长发展有四个显著时期:(1)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2)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女孩在11—13),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4)15、16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9、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肩宽、盆宽等的发展曲线上出现了两次交叉,第一次在9—10

儿童发展心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一、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二、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 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 2、观察学习 3、机能不对称原则 4、可知度 5、停滞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铁 钦纳 d.华生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 a. 节约原则 b.经济原则 c. 快乐原则 d. 压抑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a. 华生 b. 格塞尔 c.

斯金纳 d. 埃里克森 4、霍妮认为当儿童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 a. 神经症 b.退缩 c. 社交恐惧感 d.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a.遗传 b.成熟 c.环 境 d.训练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 a.递增 b.适量 c.越少 d.越多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生理成熟 b.文化 c.社会角色 d.生理结构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 a.成熟论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

类?() a.操作行为 b.个体行为 c. 应答行为 d.习得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 () a.随机化 b.适应 c. 构造主义 d.建构性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呈阶段连续地从一种 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 改错: 2、霍妮认为,形成儿童基本焦虑的原因是人际 关系缺乏。() 改错: 3、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 童新行为的塑造,同样还适用于抑制不良行为。 () 改错: 4、维果斯基认为3岁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家长 的大纲来进行的。() 改错: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儿童的概念: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间(如幼儿、小学生),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3岁) 4、学前期或童年早期(3—6、7岁) 5、小学期或童年中期( 6、7岁—11、12岁) 6、少年期或童年晚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学要探讨的问题是一个在生理上和心理 新生儿是如何怎样一步步生长、变化和发展起来的)。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主要回答引起儿童心里变化发展的原因)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虽然每个儿童的发展模式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速度、 发展到达的水平、行为特点是不一样的)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 的机制和原因,帮助儿童顺利的度过每个发展阶段 三、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遗传绝对论:创始人代表—高尔顿 环境绝对论:创始人代表—华生 2、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斯腾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达到的成绩是一样 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 观点:等待儿童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他认为影响发 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还认为 儿童发展有一定的内在生物进度表,他与一定年龄相对 应。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四、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 稳定性4、不同情境的一致性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问题: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 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 六、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它标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七、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早期:20世纪早期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霍尔。霍尔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 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3、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现在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后,经历了形成、演变和发展三个时期。

游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游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摘要: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他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喜欢游戏更是每个孩子的特质。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游戏理论,如经典的游戏理论斯宾塞的精力过剩理论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还有就是对当代影响深远的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传统游戏、假装游戏等各种游戏方式又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各不相同的影响。游戏也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帮助儿童矫正心理,形成好的身心修养。 关键字:游戏儿童心理发展游戏治疗 一、游戏总述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也是儿童内在的一种心理活动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曾述:“儿童有许多愿望和冲动,在现实 中得不到实现,就通过游戏加以补偿。”皮亚杰曾言,任何形式的心 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总之,许多学者都认为游戏是儿 童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游戏构成了儿童发展的环境氛围,他们可以 在游戏中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状态,因此,游戏对 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 同化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活动,游戏的发展水平是与认知的发 展水平是一致的。我也认为游戏和认知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儿童 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外部世界融入现实生活,发展其认知,例如假装 游戏涉及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参照等能广泛的促进幼儿的各种能力如记忆、语言、认知合作等的发展。 二、传统游戏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传统游戏,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经过实验 检验流传至今的一种游戏活动。 I传统游戏加强了儿童道德品质的修养 儿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然而,如今的儿童对传统文

化缺乏必要的了解,传统游戏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可以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愉快的接受传统文化,理解内涵,对儿童正确道德品质的修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II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游戏中以物代物是象征性思维出现的主要标志。传统游戏中,儿童利用自然的事物自制玩具就是一种表征,是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活动参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儿童能感知与操作物质的世界,积累大量的经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III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言语能力 传统游戏具有愉悦性,新奇性,儿童还可以自己建立游戏规则,极大的赋予了儿童发挥创造力的条件。比如,“丢手绢”游戏,儿童一边做游戏的同时一边给游戏添加了口语化的童谣,因此传统游戏又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语言情境。进而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了儿童的言语能力。 IV有利于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儿童可以自由表现自我和内心心理活动的一部“真实情景剧”,传统游戏多为集体的游戏,如“过家家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渐渐退化,他们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儿童也学会团结、互助、分享、谦让等方式交流合作。因此,进行传统游戏的过程中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逐步得到提高。 V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的发展 传统游戏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情绪环境,很容易是儿童跨越情绪障碍,对儿童的偏异方面有较好的矫正作用。所以,在现代社会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与儿童交流导致的儿童的自闭等现象,传统游戏则可很好的帮助儿童进行矫正克服。 然而,目前由于课业负担过重,电子游戏的盛行,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等原因,传统游戏已然要消失,这对儿童显然是极大不利。三、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是儿童尤其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斯宾塞和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假装游戏理论。斯宾塞认为:游戏只是谋生这一“真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理论: 1、成熟: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 2、成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主要动力 3、成熟与学习的区别:成熟是一个内部因素,决定这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而学习室一个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4、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5、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相关研究: <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二、行为主义观 【华生】(早期行为主义) 理论: 1、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发展史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认为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曾提出可以把婴儿养成任何职业…) 相关研究: <通过条件反射习得害怕> 得出结论——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 理论: 1、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2、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 操作性行为: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eg:斯金纳箱) 3、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