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总复习 回顾整理(三)统计整理与复习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六《整理和复习“统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六《整理和复习“统计”》

标题: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六《整理和复习“统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统计观念,认识统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统计的基本概念: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

2. 统计的方法:调查、实验、观察等。

3. 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数据、预测趋势、制定决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导入,让学生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个问题,并撰写解题报告。

2. 请学生收集一组数据,计算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指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统计观念。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之《统计与可能性》部分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之《统计与可能性》部分

上课时间:年月日统计整理与复习(1)教学内容:教材P101-10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般方法,能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或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学生体会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过程,感受统计表和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体验收集数据的意义,增强数据分析意识。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知识、过程、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从数据的角度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描述并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提问:小学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统计的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统计知识,教师选择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

谈话:今天我们要统计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

通过复习,使同学们能系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增强数据描述和分析等应用能力。

二、知识梳理1.出示问题:(1)在统计时,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2)统计活动中,描述和分析的数据的方法有哪些?(3)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4)你能举例说说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吗?让学生围绕上面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汇报上诉问题。

三、应用练习A B C D E 出勤率是( )。

5.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分米。

6.一个布袋里装有6个红球,4个蓝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再加( )个蓝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7.一组数据15、25、30、18、22、27、19、21的中位数是( ) 8.若23 X=14Y ,则X :Y=( ):( )。

如果Y=24,则X=( )。

9.有100个图形按 ……的顺序排列,排列在倒数第3个的是( ),其中一共有( )个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单元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统计图表和方程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升入初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概念、运算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教学难点: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整理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相关内容。

2.课件:相关知识点的PPT课件。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已学过的知识,如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和巩固已学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4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PPT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4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PPT教学课件

整理与复习(2)
下面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平垂行直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 条直线就互相垂直。两条直线之 间的距离都相等,这两条直线就 互相平行。
整理与复习(2)
思考:怎样用三角板画出 75 °角。 用三角板的 30 °+ 45°= 75°。
75°
整理与复习(2)
在校学生数/人 105640027 103315122 100714661 99407043 99263674 96958985
近似数/万人 10564 10332 10071 9941 9926 9696
用“四舍五入” 法求近似数, 精确到万位。
整理与复习(1)
3.你会读、写横线上的数吗?
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占地面积3735200平 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334000平方米,国家投资近 1000000000元,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 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树和一百二十 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平方米的草坪。
⑵分别比较2010年和2012年各省、直辖市少年儿童读物总印刷 数量,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5490000>12260000>10020000>650000>640000
39430000>30930000>24060000>3190000>2850000
整理与复习(1)
部分省、直辖市少年儿童读物总印刷数量统计表 册
判断。 (1)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2)一条直线长5厘米。(×) (3)直线比射线长。( ×) (4)太阳射出来的光线是直线。( × )
整理与复习(2)
哪一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
(√)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单元分析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单元分析

《回顾整理——总复习》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梳理单元教学中所学过的零散知识,构成知识网络,建立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回顾与整理所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运用这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经历独立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4.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本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混合运算;位置与变换;克、千克、吨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分、秒的认识。

基本结构如下: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材解读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整理。

教材通过复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1.选取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买照相机、鲸鱼的质量、农村的生活场景、分糕点、买玩具、一分钟做多少事情等为素材,让学生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先回顾再整理。

翻开“总复习”会在中间部分发现这样的话语:“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内容,我们整理一下吧。

”教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先让学生对全册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整理。

这里的回顾是粗线条的,无序的,在学生说出本册部分单元的标题、重要的知识点、主要的思想方法后,学生必然会感到所学的内容多、杂、乱,有必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整理的需求就应运而生。

而教材中“这么多内容,我们整理一下吧”的话语巧妙地把复习的重心由回顾转向整理的环节。

教材的这一设计思路还向学生渗透了一种学习的策略和习惯,即要定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与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整理和复习(2)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整数加法和减法、乘法、除法、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几何图形、数据统计等。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采用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2.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整理与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整理与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整理与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数学四年级上册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对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的认识和表示:整数的认识、读写和表示方法,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整数的乘法和除法。

2. 量的计量:长度的认识、测量和表示,面积的认识、测量和表示,体积的认识、测量和表示。

3. 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的认识和性质,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4.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数学四年级上册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数学四年级上册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理知识: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复习知识: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5. 总结反思: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 整理与复习(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 整理与复习(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整理与复习(三)一、教学内容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

(教材第50~54页)二、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公式。

3.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单位换算。

4.通过感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回顾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的特点:有8个顶点;有6个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都相同;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中4条棱长相等。

(2)长、宽、高的意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3)正方体的特点:有8个顶点;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回顾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回顾3】体积和容积单位。

(1)体积与容积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容器的容积。

(2)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容积单位:升、毫升。

(3)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间的进率:1 L=1 dm3,1 mL=1 cm3,1 L=1000 mL,1 dm3=1000 cm3。

【回顾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为V=abh。

(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V=a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个)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1
11
10
10
9
9
8
8
7
7
6
6
5
5
4
4
3
3
2
2
1
0












晓敏






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整理课件
3
(个)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9+7+6=28(个) 28÷4=7(个)
回顾整理——总复习
统计知识回顾整理
整体回顾
系统梳理
综合应用
回顾反思
课后作业
整理课件
1
一、整体回顾
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统计
生活中的平均数
分段统计表
需要回顾整理的内容有哪些呢?
整理课件
2
二、系统梳理
平均数。 例如: 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93.75 94.25 94.75 82.25
14
5.下面是河西小学四年级演讲比赛成绩单。
四年级一班演讲比赛成绩单
四年级二班演讲比赛成绩单
91.75 92
87.25 82 76
94.25
94.25 84.5
82
92
(1)将上面的两个统计表补充完整。 (2)将比赛成绩整理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整理课件
91.5 86.25 92.75 91 92 93.75 94.25 94.75 82.25 93
整理课件
9
三、综合应用
1. 实验小学举行广播操比赛,四年级二班得 分情况:有2个评委打出8分,6个评委打 出9分,2个评委打出10分。四年级二班广 播操比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 × 8 = 16(分) 6 × 9 = 54(分) 2 × 10 = 20(分)
(16 + 54 + 20)÷(2 + 6 +2) = 9(分)
整理课件
4
(个)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10+4+7+5+4=30(个) 30÷5=6(个)
整理课件
5
二、系统梳理
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 = 总数 ÷ 份数
返回
整理课件
7
3
7
3
⑴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每个成绩段的人数各是多少。
⑵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整理课件
13
三、综合应用
5.下面是河西小学四年级演讲比赛成绩单。
四年级一班演讲比赛成绩单
四年级二班演讲比赛成绩单
91.75
87.25
76 94.25 94.25 84.5
82
整理课件
91.5 86.25 92.75
(2)分析这些数据,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重。
整理课件
11
三、综合应用
3. 五年级一班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记录。 (单位:个) 45 57 39 44 47 49 28 37 37 41 50 46 49 37 38 47 40 42 40 55 26 43 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下表。
22
2
5
12
3
(1)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每个成绩段的人数各是多少。
(2)哪个成绩范围的人数最多?成绩在40~49个的人数最多。
(3)平均成绩是多少整理?课件
平均成绩大约是40个。
12
三、综合应用
4. 五年级二班男生跳远成绩。(单位:米) 2.7 2.8 3.1 2.5 2.6 3.2 2.7 2.8 2.8 3.3 2.8 3.0 2.8 3.2 3.4 3.2 2.9 3.1 2.6 2.9 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下表。
5
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整理课件
7
二、系统梳理
复式分段统计表
例如:
四年级一班学生视力情况记录
男生: 5.1 5.2 5.0 4.6 4.8 5.3 5.1 5.2 5.1 5.2 5.0 5.0
5.1 5.1 4.6 4.8 5.1 5.1 4.0 5.2 5.0 5.1 女生: 5.0 5.1 4.9 4.6 4.7 5.2 5.1 5.0 5.1 4.8 5.0 5.0
整理课件
19
6
二、系统梳理
单式分段统计表
例如:
四年级一班男生视力情况记录:
5.1 5.2 5.0 4.6 4.8 5.3 5.1 5.2 5.1 5.2 5.0 5.0 5.1 5.1 4.6 4.8 5.1 5.1 4.0 5.2 5.0 5.1.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四年级一班男生视力情况统计表
视力
22
5
12
4.9 5.1 4.6 4.8 5.1 5.2 4.3 4.2 5.0 4.9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四年级一班学生视力情况统计表
人数 视力 性别
44
15
22
7
22
5
12
5
22
10
10
2
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整理什课件么?
8
二、系统梳理
复式分段统计表的特点: 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把两个统计内容
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可以更加清晰、 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
答:四年级二班广播操比赛的平均成绩是 9 分。
整理课件
10
三、综合应用
2. 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年龄构成情况统计表
(1)分别计算出每个年龄段人口增加(或减少)的
数量。(可用计算器)
0~14岁:减少62067857人
15~59岁:增加111509648人
60岁及以上:增加47670835人
15
三、综合应用
河西小学四年级一、二班演讲比赛成绩统计__表__年____月
20
1
6
13
10
1
4
5
10
0
2
8
(3)哪个班的比赛成绩好一些,你能分析一下吗?
两个班参赛人数都是10人,89以上的二班有8人,一班
只有5人;81以下的二班没有,一班有1人。所以二班的比赛
成绩好一些。
(4)通过表格你还发现了什么?
两个班的比赛成绩总体都不错,两个班一共有20个参赛
选手,13人成绩在整理8课9件以上,81以下的只有1人。
16
四、回顾反思
整理课件
17
五、课后作业
作 业 请完成教材第105~110页“综合练习” 第21、22题。
补充作业 请完成《典中点》本课时所有的课后 作业题。
整理课件
18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