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同步学案)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垃圾分类,环保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与我们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家园——祖国息息相关。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意义,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2. 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发展情况,增强爱国情怀。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

4. 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判断能力,对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意识到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现状;3、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环保问题。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判断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将黑板上的“我爱这土地”悬挂起来。

(2)整合资料,准备好图片、视频、文献等相关的资料。

2. 导入环节(1)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幅名为《一年级放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对这幅图进行观察。

(2)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这幅图中有哪些特别之处?它是用来表达什么的?这是否与我们现在的主题有关?(3)具体落实环节:让学生们从生活中寻找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的例子,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们说说做到了哪些,还有什么新的想法。

3. 阅读分析(1)教师配发课本,让学生们查看该部分的标题,写下提问。

(2)让学生们阅读文本,了解更多与祖国有关的知识。

(3)教师对文章进行解读,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4. 讨论环节(1)教师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我们国家有哪些特别之处?这是否和我们的爱国情感有关?(2)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成果,对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借助相关的科技手段,进行搜索、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我爱这土地》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我爱这土地》学案 新人教版

2 《我爱这土地》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2.品读意象,领会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体会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爱国精神。

学习难点:品读意象,领会象征意义。

【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腐烂( ) 黎明 ( ) 汹涌()2.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

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主要诗集有《》、《》等,成名作为《》。

【课堂探究】1. 请给本诗标注节奏,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请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3.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4. 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他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5.诗中的这些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诗人艾青心目中那“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实现了,假如你也是一只鸟,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展望我们美好的未来,你是不是也想尽情歌唱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请你用“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仿照本诗的格式也写几句诗。

【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嘶哑(sī ) 喉咙(lónɡ ) 腐烂(fǔ) 黎明 (lí) 汹涌(xiōnɡ)2、蒋海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爱这土地 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爱这土地 学案

我爱这土地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笔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学案(含)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学案(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自主预习试锋芒识日新月异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嘶哑()喉咙(..吹刮()汹涌(..)腐化(.)羽毛(.))j ī()怒悲 f èn()lí()明2精晓词义,填对词语①_________:声音嘶哑。

②_________:平易柔顺(多形容女性)。

③________: a .形容程度深。

b.(声音)低沉。

c.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④:(水)强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读·观其大体1“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有什么含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点明本诗主旨的句子是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作品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2 我爱这土地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学习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大堰河》《北方》,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二)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三、导读理解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明确:土地、河流、风、黎明2.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明确: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欺凌)河流——象征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3.“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我爱这土地》学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我爱这土地》学案设计(含答案)

《我爱这土地》学案自主预习试锋芒识日积月累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嘶.哑()喉.咙()腐.烂()吹刮.()汹涌.()羽.毛()jī()怒悲fèn() lí()明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①_________:声音沙哑。

②_________: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③________: a.形容程度深。

b.(声音)低沉。

c.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④:(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读·观其大略1“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有什么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点明本诗主旨的句子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作品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同步学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2、3。

【学习过程】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透视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字音
嘶哑
..( ) 汹涌
..( ) 吹刮.( ) 腐.烂( ) ..( ) 温柔.( ) 喉咙
2.词义
【嘶哑】
【温柔】
【汹涌】
【激怒】
【腐烂】
二、整体感知
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这首诗揭示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诗中的“鸟”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这首诗一、二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四、拓展延伸
背诵《我爱这土地》。

【答案】
一、1.sīróu hóu lóng yǎxiōng yǒng guā fǔ2.【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
..: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
..,
..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的/河流
..,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
..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三、1.体现这首诗主旨的诗句是最后一段。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主要歌唱了“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这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第一节是对“爱土地”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