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合理利用机械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

论文编号:(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量。
知识巩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品可以随时进行实验探究,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换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利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利用视频资料拓展思维,采用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书P210:1、2、3、4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0.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教案

2. 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三)科学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过渡:物体除了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还因为什么能具有能量?猜测一下,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模仿探究动能的过程,思考这几个过程,提出猜想:重力势能可能与高度和质量有关
教学设计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师
课题
第十章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第1课时
日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以及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动能和势能,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机械能。教材对认知内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论的描述很详细,但探究方法及原理比较突兀,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问题
1. 哪些量变化?哪些量不变?
(质量改变、速度不变)
2. 如何改变质量?
(使用质量不同的小球)
回答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体会实验设计和验证过程
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二、新课教学
3.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同一高度滚下,到达平面的初速度一样)
总结实验设计思路:
1.机械能概念的提出
(1)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2)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回顾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
回顾学习内容
巩固学习内容
(六)课堂训练
分析,讲评
完成习题
通过习题检查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的学习成果,同时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6-合理利用机械能-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理解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意义;掌握用机械能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高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来计算物体的速度和高度。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等)。
•教学材料:课本、教师讲义。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问题: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机械能呢?举例讨论。
•列示学生回答的示例,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利用机械能。
•展示学习目标:掌握合理利用机械能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形状或速度而拥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介绍机械能的计算公式: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其中动能 = 1/2 * m * v^2,势能 = m * g * h。
•注重概念的解释和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3. 实验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利用小车实验,观察斜面上小车运动的情况,并测量相关数据。
•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现象和数据,回答实验相关问题,如小车在不同高度释放时的速度是否有差异等。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讨论。
4. 计算练习•布置小组计算练习:根据给定的物体质量和高度,计算物体具有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指导他们合理利用机械能的计算公式。
•适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应用场景:如弹簧储能、电梯运动等,展示实际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包括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换关系。
-能够描述不同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能够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势能的变化。
-能够解释简单机械能转换实例,如弹簧振子、滑轮组等。
-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实际情境抽象为可计算的理想模型。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的能力。
-学生往往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建立联系时遇到困难。
-教学中需设计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机械能利用实例,如自行车、电梯等,激发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兴趣。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作业反馈:
1.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作业中的问题,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3.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1.必做题:
-完成课本第十章第六节后的习题,重点在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和计算。
-结合课堂所学的机械能转换实例,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能量转换过程,并撰写分析报告。
2.选做题(任选一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换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研究一种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等)的利用原理,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提高解题能力。
3.反馈评价,查漏补缺。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机械和功 9.6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六、作业:课后练习1-6小题。
物体做功的过程是能的转化过程,物体做的功越多,说明某种能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能就越多。因此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教学设计
复案补改与教学反思
二、探究一:认识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活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P174实验探究1。
合理利用机械能
授课内容
合理利用机械能
原创
复案补改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与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每组):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及小木块个一个
挂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设计:
一、认识能量:
观看风暴的肆虐挂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
归纳: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例如流动的水、张开的弓都能对别的物体做功,说明它们都具有能量。
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策略、过程、方法:
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6《合理利用机械能》word教案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源危机、新能源种类2、掌握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有关因素(2)过程与方法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独立、积极思考的自主学习习惯。
强化合作共赢的团队素养。
树立节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过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有关因素(2)教学难点抽象的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三:教学设计(1)重点如何突出循序渐进,合作共赢。
先有优秀学生进行展示,结合教师的点拨,再进行全组的合作学习,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努力做到面向全体。
(2)难点如何分散1、变抽象为感性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所有的能量形式均配以贴切的图片,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视觉刺激逐渐建立抽象的能量概念。
2、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对于功能关系、功的转化与守恒,可以在第二课时进行。
既照顾到难点分散;又能做到动能、势能的重点知识突出。
学情、教记四:教学过程一:提前预习,我主动(一)我初步学到了:1.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简称。
2.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叫做,前者叫做,后者叫做。
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叫做。
3.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和有关,越大越大,物体具有的就越大。
4.物体被举的越,质量越,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5.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
(三)课外拓展:搜集新能源、节约能源的有关知识。
初步了解熵增加原理。
二:探究合作,我参与活动一:视频引课,引发思考(2分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能量的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新能源?活动二:认识机械能(4分钟)思考:具有能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说一说:下列物体中是否具有能量?想一想:他们如何对外做功?活动三.实验探究:影响动能的有关因素(7分钟)想一想:动能可能与、有关。
初中物理_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的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能量的含义和单位,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动能和势能。
2、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5、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器材1、演示器材:多媒体、滚摆2、分组器材:带斜面的木版,小车,金属块,木块,水槽,细砂,带钉的木凳三、教学过程1、认识能量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多媒体演示:(1)汽车将陷入沟中的另一车拉出(2)风吹动陆地帆车前进(3)流水推动漂流的橡皮艇(4)流动水冲击水轮机转动师: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各种现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生:以上现象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都对别的物体做了功。
师:物理学中成这些能够做功的物体都具有能量。
下面这些物体具有能量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媒体展示:拉弯的弓箭和山顶的巨石生:都具有能量,松手后弓将箭射出,巨石掉下来能将地面砸个坑。
师:巨石虽然没有正在做功,但像那位同学说的,一旦掉下来就能做功,有做功的本领,所以也具有能,因此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标准是什么呢?生:有做功本领。
师:也就是看物体是否能够做功。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说明了什么?能量的单位应该是什么呢?生:做功越多,能量越多,所以功和能单位一样,都是焦耳。
2、认识机械能师:那么,你能将下列具有能的事例分分类吗?多媒体展示:高举的重锤、拉弯的弓箭、疾驰的列车、山顶的巨石、拉开的拉力器、打穿鸡蛋的子弹生:重锤和巨石是一类,都在高处;弓箭和拉力器是一类,都有形变;列车和子弹是一类,都在运动。
师:看来物体具有能量的原因还不相同,那是怎么命名的呢?请阅读课本。
师生共同总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与机械能的概念。
初中物理_合理利用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2.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3.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5.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6.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动能大小、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并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问题诱导结合实验探究推进四、教学用具1. 教师用具:铁架台、细线、小刀等。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翻页笔等。
2. 学生用具:斜坡、金属圆柱体、木块、橡皮泥、钢尺等。
五、评价设计1.目标1——通过问题1、2、3及评测练习1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2.目标2——通过问题4、5和“探究”活动2及评测练习2、4、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3.目标3——通过问题6、7和“探究”活动3及课堂形成性练习2、3、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4.目标4——通过问题4、5和“探究”活动2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5.目标5——通过问题6、7、8及课堂形成性练习2、3、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6.目标6——通过问题8、9及水能、风能的利用的视频及课后延伸作业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感知能师生共同演示。
(用小刀代替小球的单摆。
)问题1:小刀会摆回到原来的高度吗?问题2: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各种能吗?总结明确重力的概念——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机械与人第
一节合理利用机械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与势能,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能解
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思维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重点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合作探究】
1.动能与势能
(新课引入)亚洲极限运动赛U 型管滑板
物理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即它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因此,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都具有__。
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__。
势能分为_____和______。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_____。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
探究一: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下滑物体速度大小木块运动的距离远近
1钢球
2钢球
3玻璃球
4钢球
数据分析:分别比较1.2 组3.4 组
结论:1. _____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_________。
2. _____相同时,_____的物体__________。
概念规律: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和_____有关。
____越大,____越大,物体所具有的____就越大。
巩固题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物体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控制的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分析:分别比较1.2 组3.4 组
结论:1. 质量相同,被举的越高,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具有的______越大。
概念规律:物体的势能与物体的___和___有关。
物体被举的___,___越大。
它具有的__________。
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 弹簧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蹦床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荡秋千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单摆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题骑自行车上坡前,往往要加紧蹬几下,试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U 型管滑板_________________
三下水电大坝________________
【体验成功】
1、唐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出这两条大河分别蕴藏着大量的能和能,三峡大坝关闸蓄水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是的能。
2、下列物体各具有那种形式的机械能
(1)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2)竖直上抛的小球到达最高点是(速度为零)。
(3)受压的“席梦思”床垫。
(4)百米赛跑中正在冲刺的运动员。
(5)加速升空的火箭。
3、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使,将水洒向地面,在此过程中洒水车动能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因为。
【畅所欲言】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节课用到了什么实验探究方法?
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你是物理老师,你最想让你的学生学习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