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春天的故事教案

《春天的故事》教学案例固隆中心小学魏伶俐设计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给学生搜集的方法,指引他们学习的方向,拓展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不是仅仅追求课堂上老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起,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同时,也要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能力,学生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
教学目标:1、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建设突飞猛进的步伐,体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从而在内心中拥护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信念。
2、学会从图片、表格、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将图片与文字内容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活,采集相关资料,比较今昔变化,形成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正确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3、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春天”。
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致进程。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前准备:教师创建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框架,学生分组自主探究。
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春天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课题。
这个“春天”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现在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春天?(生回答)那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预习课文。
预习完的在组内把你们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综合,然后为大家讲解展示。
二、小组学习组内同学们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
三、小组展示第一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重要意义。
生1:课文第一自然段直接点名了题目,大家读一读。
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题目中的春天指什么?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全国迎来了一个经济建设的美好春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学生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设计意图:揭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春天的故事教案

春天的故事教案
教案: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天的特征和变化。
2. 通过故事了解春天与其他季节的联系。
3.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与欣赏之情。
教学准备:
1. 故事书籍:《春天的故事》或其他相关故事书籍。
2. 图片或图片展示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通过展示或介绍春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和变化。
Step 2: 故事引入
阅读或讲述《春天的故事》故事的开头部分。
鼓励学生预测故事内容,并询问学生他们在故事中期望看到哪些元素。
Step 3: 故事阅读
逐页阅读《春天的故事》故事,并使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相关插图辅助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
Step 4: 故事讨论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春天的了解和故事的不同部分的理解。
鼓励学生表达对春天的情感和喜爱之情。
Step 5: 创作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口语的形式,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场景或写一段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在故事中学习到的词汇和句子。
Step 6: 故事总结
对故事进行总结,强调春天的特征和变化,并提醒学生春天的美丽与重要性。
Step 7: 延伸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季节,并创作一段关于该季节的故事。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故事传达各个季节的特点和魅力。
Step 8: 结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对春天的故事和春天的到来保持好奇和珍惜之心。
阅读材料《春天的故事》教案精品教学设计教案

阅读材料(春天的故事)教案教学版块(课题)阅读材料(春天的故事)课时教学目标能围绕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读读“阅读材料”,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分享会,分享阅读方法及阅读收获。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在活动中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语言应用:结合资料,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分享会。
思维能力:阅读材料,抓住重点词语,分享阅读方法及阅读收获。
审美创造: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能围绕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读读“阅读材料”,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分享会,分享阅读方法及阅读收获。
教学重难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分享会,分享阅读方法及阅读收获。
学具准备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大家听过《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那么这首歌曲讲述的是哪位人物的故事呢?对,这首歌曲讲述的就是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歌曲中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个圈。
那么邓小平爷爷画下的这个圈给全中国带来了什么改变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
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979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三、初读感知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
崛起唤醒春潮风帆滋润画卷万紫千红气壮山河万象更新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也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滋润:浸润、润泽。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春天的故事教案

春天的故事教案教材:《春天的故事》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理解和认知。
2.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 学会运用适当的词汇、句型描述春天的场景和活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生命的循环。
教学准备:故事《春天的故事》的教学卡片、图片、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春天的概念,鼓励学生说出关于春天的词汇和句子。
Step 2:阅读故事(10分钟)1.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大意。
Step 3:故事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 教师提问学生,如:“故事中的小花有什么样的成长经历?” “春天对大自然又做了什么?”等。
3. 教师解释不理解的生词和句子。
Step 4:语言运用(15分钟)1. 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导入相关词汇,如“花骨朵朵”、“小动物”等。
2. 学生运用学过的句型描述春天的场景和活动,如:“花儿破土而出,一片片像彩霞一样的花儿盛开在大地上。
”等。
Step 5:创作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画出春天的一幅画面。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画的画面。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彼此的见解和感受。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播放春天的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的美,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Step 7: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收获,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Step 8: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春天的变化,或自己编写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故事和语言运用两个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和认知。
小学六年级教案 2.春天的故事-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小渔村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引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通过调查深圳四十年以来的变化,了解什么是改革开放及为什么中国当时要实行改革开放。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课堂思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深圳为代表,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欣喜和自豪,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知深圳四十年间的变化,了解为什么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变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资料,完成《前置作业单》。
教师:PPT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出示歌词。
一、序曲:深圳今昔对比(一)今天的深圳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刚才上课前,我们一直在听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春天的故事》。
歌曲中有这样一句:“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指的就是我们今天将共同探讨其变化的城市——深圳。
【板:深圳】如今的深圳什么样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2、播放视频。
3、如今的深圳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
(二)四十年前的深圳1、师过渡:可是,四十年前,它却是这样。
2、图片展示:图一(城市建设):当年这里仅是一座落后的、不被人知道的小渔村。
【板:小渔村】图二(交通)仅有两条半泥泞不堪的道路。
图三(人民生活)人们靠传统渔业为主来维持生计。
二、变化篇:深圳变迁缩影1、随着时间的变迁,当年那破落的小渔村在历经了四十年的蜕变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成为了现今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会——深圳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
2、组内交流要求:请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归纳整理,并在组内简单介绍,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最后确立一位发言人来谈一谈。
3、汇报(1)人口请大家一起来看一张图。
蓝色区域代表户籍人口数量,红色区域代表暂住人口数量,横轴代表时间1979年至2010年。
《春天的故事》教案通用

《春天的故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具体内容为《春天的故事》。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人们在春天里的欢乐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学会用优美的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色。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意思。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4.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的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色,并进行小组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故事》2. 主要内容:春天的景色: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绿意盎然春天的活动:踏青、放风筝、春游春天的情感:喜悦、欢乐、期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景色。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优美的词语描绘春天的活动。
2. 答案:春天的景色:阳光明媚,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色的薄纱,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春天的活动:在春天的田野上,孩子们欢笑着放风筝,大人们悠闲地踏青,春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春天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邓、坛”等14个生字,会写“邓、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维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记本课生字,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维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用具准备】生字卡片和本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
重点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经过。
朗读本文,关键是体会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示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
另外,从邓小平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可抓住“挑选”、“小心”、“挥锹”等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同学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板书:邓小平爷爷)2、课件出示邓小平爷爷的图片,同学说说你了解的邓爷爷,教师补充。
3、出示文中插图,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
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1、自身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多认读几遍。
2、合作学习:⑴互帮互学。
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⑵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错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⑴我会读:①同桌互读生字。
②出示生字卡片:自愿读。
开火车读。
⑵我会记:自愿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
⑶我会写: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同学认读。
②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爷”字上大下小;“亲”字上下相当;“节、岁”两个字上小下大。
双立人的写法可结合单立人进行指导。
③课件演示,引导同学仔细观察,认真揣测、临写。
4、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达到正确。
5、同桌接读,读熟课文。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春天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春天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春天的故事》这篇文章中的主要故事情节;2.能够详细描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3.提升学生对春天的认识和理解;4.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与希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2.描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
三、教学准备1.课文《春天的故事》的复印件;2.班级中提前布置好的春天相关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春天场景。
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特点和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变化。
2. 阅读文本(10分钟)教师分发课文《春天的故事》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可先默读一遍,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大声朗读。
3. 理解文章(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文的解读。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描写,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描述。
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和指导。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描述。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观点。
5. 合作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意见和建议。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互动。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和展示之后,对他们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总结归纳。
让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描写,再次强化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和理解。
7. 课外拓展(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时间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春天相关的额外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来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2. 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展示和思考表达,评价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春天主题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改革开放以前,深圳是一个贫穷、破旧的边陲小镇。确立为经济特区后迅速崛起,不到10年的时间,就成为一个工厂和商厦林立、车辆如流的现代化城市。
提问: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建设成经济特区,得到飞速发展。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经济特区吗?
小结:珠海、厦门、汕头、海南是随后建立的经济特区,它们在改革开放前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板书:
4.结合课前调查,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怀念邓小平。
举例说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问: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根据课前布置的“活动”调查内容进行汇报并讨论。
小结: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学校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更是喜人,祖国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二、学习课文,启发明理
过渡:改革开放如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使我们的祖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请听——
1.以深圳的事例,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镇的巨变。
放录音:《深圳巨变》,下载。
提问并讨论:(1)改革开放以前深圳是什么样子?(2)1979年邓小平爷爷到这里观察提出了什么设想?(3)不到10年的时间,深圳变成了什么样子?(4)这些巨大变化是由什么政策促成的?
2.为自己将要肩负起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任感到兴奋和鼓舞。
教学重难点:知道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新气象
教学准备:
1.录音带:①歌曲《春天的故事》;
②《深圳巨变》;
③《落后的凤阳》;
2.投影片一张:《今日凤阳县风貌》。
3.录像带:《今日上海》。
4.组织学生开展“我看改革开放新变化”的活动。一、歌曲导 Nhomakorabea,揭示课题
3.以上海变化为例,深入理解大城市的变化。
过渡: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大城市的变化也不小,请看今日变化的上海。
放录像:《今天的上海》。
讨论:谈一谈你看后的感想。
小结:上海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上海人自豪地说:“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可见发展速度之快。特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整个上海的发展,使上海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②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2049年)你多少岁?那时,已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是由谁实现的?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到那时,我们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看着祖国的巨大变化,回忆着自己奋斗的人生历程,我们心中一定会充满自豪与欣慰。
四、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同学们,看一看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想一想即将实现的宏伟目标,我们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决心从现在起,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长大后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祖国多做贡献。
提问:是什么政策使凤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小结: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逐步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富裕道路。
板书:
提问: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除了凤阳县,还有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后回答。
小结:从沿海到内地,广大农村都在变化、发展。党的富民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开荒山种果树,畜牧养鱼,兴办企业,中国的广大农村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呈现出一派生机。
提问:我们都盼望目标能尽早实现,都盼祖国早日繁荣富强。今天,我们来算一算、想一想:
①到2010年,你多少岁?那时,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应该由谁承担?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
小结: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为将来做好准备,要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提高能力,准备投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三、提出目标,激发情感
提问:我们虽然取得了伟大成绩,但赶超发达国家还有漫长的道路。为此,党的“十五”大又为我们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结: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过上更富裕的小康生活,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以凤阳县为例,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
过渡: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我国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广大农村大变容颜。
出示投影片:《今日凤阳县风貌》。
小结:现在的凤阳县粮满囤,鱼满塘,鸡鸭满栏,牛羊满棚,还办起了小工厂。可是,在改革开放前凤阳还是一片贫穷、落后的景象。
放录音:《落后的凤阳》,下载。
1.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
2.提问:①你知道歌中唱到的老人是谁吗?②这首歌唱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结:歌曲中歌颂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精心策划,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谱出了新的诗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
板书课题:十改革开放谱新篇
课题:三、腾飞的中国
课题1春天的故事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新气象,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辉煌。
2.知道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3.了解我国下一步的宏伟目标,知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青少年一代肩负着重任。
情感:
1.为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欣喜和自豪。
讲述:当我们满怀喜悦心情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时,更加怀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是他老人家提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为我们绘制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他老人家虽然离开了我们,由他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之路我们还得坚定地走下去。让我们记住邓小平爷爷的话吧!
出示条幅:“只有改革,才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