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与广告诉求(说服)
情感诉求广告的受众心理反应过程研究

1、情境营造
情境营造是指通过描述、再现或者暗示来创造一个与广告主题相关的特定情 境。例如,一则香水广告可能会通过展示一个浪漫的约会场景来营造浪漫的情感 氛围,从而让消费者感受到使用香水带来的愉悦感受。
2、语言节奏
语言节奏是指广告中语言的使用方式和频率。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节奏,可 以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例如,使用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营造出欢乐、兴奋的 情感氛围;而使用柔和的语言则可以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情感氛围。
2、Coca-Cola:这个品牌也经常使用情感诉求广告来展示其产品如何为消费 者带来幸福和快乐。例如,一个著名的广告展示了人们在享受Coca-Cola的同时, 也在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无论是与家人团聚还是与朋友分享快乐时光。这个 广告通过图像和文字表达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让消费者感受到CocaCola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源泉。
情感诉求广告的心理效应
情感诉求广告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为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和购买行为。通过情 感诉求广告,消费者可以感受到品牌或产品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等。 这些情感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消费者对品牌或产品的认知度和好感度,从而促进 购买行为。
案例分析
以下是几个成功的情感诉求广告案例:
1、Apple:这个品牌经常使用情感诉求广告来展示其产品如何帮助消费者更 好地生活。例如,一个著名的广告展示了孩子们用iPad进行学习、玩耍和创作, 让消费者感受到iPad可以为他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和便利。这个广告通过图 像和文字表达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情感诉求广告的受众心理反应过程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情感诉 求广告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和色彩等元素来激发受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成功的情感诉求广告需要准确把握目标受众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广告策略来传递 情感信息,引导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购买行为。
广告心理学5广告诉求的心理学原理

行为。
*
消费者自我和态度 4
14
消费者对广告产品或品牌态度的改变
从消极态度
中立态度
积极态度
积极态度 强化
态度改变的两种形式 1. 性质上的变化:消极-中性-积极 2. 程度上的变化:肯定与否定程度上的发展
影响态度水平变化或改变的条件: 一、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信息认知和对产品的信赖; 二、增加(变换)广告诉求方式与内容的重复; 三、诉之以情感营销策略降低态度改变难度; 四、不断增加态度改变的途径。
功能一致性的测量和计算
n
FC=∑SiWi i=1 FC——消费者期望的产品性能与他了解的
性能间的一致性。 Si——消费者对某商品第i个属性的满意度。 Wi——消费者对某商品第i个属性的重视程度(重要性)。
功能一致性理论在广告实践的意义
(1)功能一致性高时,维持原来的广告诉求点; (2)功能一致性低时,注意通过理性诉求加强广告
案例:
雕牌系列产品的广告策略就经历了一个从 理性诉求相感性诉求的转变。初期,雕牌洗衣 粉以质优价廉为吸引力,打出“只买对的,不 买贵的”口号,暗示其实惠的价格,以求在竞 争激烈的洗涤用品市场突围。而其后的一系列 的关爱亲情,关注社会问题的广告,深深地打 动了消费者的心,取得良好效果,使消费者在 感动之余而对雕牌青睐有加,其相关产品连续 四年全国销量第一。
高认知卷入的理论模式
1. 认知反应模式 2. 认知结构模式:Aj=Wi×Bij(Wi为赋予产品j的i
属性的权重 3. Bij对产品j的i属性的评价) 综合模式——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式
ELM—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论广告语言传播的说服方式

之 以爱情、 亲情、 友情 、 乡情和怀 旧之情等以情 动人的说服方 武, 有 情理相结合的方 式。在广告 中进行语言说服 的关键是 要以消费者
为中心, 确立广告语言说服 的重点, 而选 择语言说服 策略必须在广 告传播的信息真实、 可靠、 规范的基础上进行。 关键词 广告语言 说服 方式冒患者在服用后“0 3 分钟起效” 由 , 此在感 冒 药市场上获得了一部分份额 。而 宝洁“ 玉兰油 ” 洁面乳 的 报纸广告语言 “ 它含有活肤精华 , 可以彻底 清除脸部 肌肤灰尘和彩 妆, 只需七天 , 就能让肌肤得到改善” 。其 多效修复霜的杂志广告则 声称“ 能帮助抵御 7种岁月痕迹 , 令肌肤焕发 青春光彩 ”还写 出了 , 句非 常出名的广告“ 种减退秘诀 , 种岁月痕迹 ” 1 7 。 () 3 人证法 : 采用名人或普通 消费者等 的语言来证实产 品的功 效 , 强广告 的说服力。受众是实际 的, 以增 不会轻易被美丽 的言语 打动 , 他们需要验证你的有关产 品特点的声 明的可信性 , 因此 , 可以 在广告 中通过名人等的证言等来使消费者信服。这样 , 产品的特点 就会成为购买的理由或购买决策的依据。而传播学 的研究证明, 在 说服过程 中人际传播 比大众传播更 为有效 。而广告是一种大众传 播形式 , 以它可 以通过努力营造出的一种人际传播气氛 , 所 把广告 内容借某人之 口传达 出来。 A名人法 。指名人推荐广告 中的商品或谈他( ) 她 对商 品的评 价、 使用感受的方法 。运用的目的是借助名人效应产生广告中商品 的攀附消费。 具有高吸引力的影视 明星或体坛 明星等名人是广告 内容的理 想 “ 言人 ” 代 。名人作 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 通常以其超凡脱俗 、 卓而不群的形象成为大众传媒和普通公众所经常关注的焦点 , 他们 具有一种脱离常态的“ 显著性 ” 。借他们之 口来传达广告 信息的主 要目 , 的 就是希望能够将 明星的形象魅力转移到企业和产品的品牌 上, 以刺激受众的注意度和兴奋度 , 提升企业 和产品的知名度 , 并且 希望消费者会 因明星的大力推介 , 群起产生模仿 的冲动与行动。这 种登高一呼 、 四方 响应 的个人号召力 , 正是广告主重金聘请 明星登
广告文案的诉求方式与语言修辞技巧

第四章广告文案的表现技巧本章教学目标:文案是创意的符号化,好的创意需要好的文案加以有效传达。
然而,创意物化为文案并不是简单地以语言描述创意的过程,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巧,艺术地进行转换。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创意向文案转化过程中涉及的诉求方式、表达方式、叙事视角和语言修辞等技巧性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创作训练使学生消化并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培养学生以精彩文案传达精彩创意的能力。
第一节广告文案的诉求方式诉求也可称为诉说、说服,诉求方式是指广告主或广告公司为了改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促使消费者产生有利于广告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行为而采用的说服方式。
广告诉求方式可分为理性诉求、感性诉求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诉求。
诉求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告文案的说服效果,同时也形成不同的文案类型。
我们将作用于目标受众认知层面的广告文案,称为理性诉求文案;作用于目标受众情感层面的广告文案称为感性诉求文案;既作用于认知层面、也作用于情感层面的广告文案称为理情结合诉求文案。
一、理性诉求方式1.理性诉求方式的特点理性诉求方式指的是广告诉求作用于目标受众的认知领域,通过科学、公正、严肃的手段与方法传播企业形象、产品特征与服务特点,引导消费者经过概念、判断、推理、演绎、归纳等理性思维活动,冷静、理智地做出购买或使用决定。
2.理性诉求的主要方法(1)阐述事实。
当广告的诉求重点在于传达产品的特性、功能或消费者的购买利益时,阐述最重要的事实并做出明确的利益承诺是常用的理性诉方法。
(2)解释说明。
在传达产品特性时,广告还可以对产品如何具备某种特性做详尽的说明,对产品的功能和效果进行直观的演示,从而加深诉求对象对产品的了解。
在具体的广告中可采用解释成因、提出问题、解答疑问、直观示范等方法对产品加以解释说明。
(3)进行比较。
把本产品或服务与竞争产品做比较,是理性诉求常用的方法。
通过比较可以凸显本产品的优势,或者降低比较品牌的偏好等级。
广告设计的诉求

广告设计的诉求作者:何熙进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广告设计的诉求作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如何提炼广告诉求的属性以及在产品不同周期阶段时广告设计的侧重点。
关键词:广告诉求;设计诉求;受众心理广告无法诱导人们消费他们本来就不需要的东西,如果广告起作用,那一定是广告的诉求与消费者的心理历程有某种重合。
广告实际上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受众的心理,受众在广告后的反映是广告活动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但受众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广告者在创意设计之前需要做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工作,以找出目标受众心理历程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进行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以及最后的市场反馈调查,所有的这些步骤都是为了有的放矢,准确的把握广告设计的灵魂——广告设计的诉求。
每一个广告设计都有它的核心诉求,这种诉求如果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就能使设计产生较大成功。
假如直接对一个女生说做瑜伽对身体健康有益处,她也许不置可否,但如果我告诉她,做瑜伽可以让皮肤更好、气色更红润,她也许就会有点心动了。
这启示我们希望广告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就需要诉求最能引起受众注意和兴趣的信息,而我们原以为重要的,受众却不一定认为重要。
有一个笑话是说一个生产书架的厂家问一位智者为什么他们生产的书架坚固耐用,就算从5楼摔下来都不会弄坏,即使这样却卖得不怎么样时,智者说:“不是所有买书架的人的目的都是想把书架从5楼摔下来的。
”受众的心理是广告主题制定的基础和依据,偏离了受众心理,就变成一厢情愿的说教,是很难打动受众的。
产品的属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对受众的满足也是多方面的,即产品有着多种类型的价值。
我们的广告诉求重点可以从产品的两种价值类型中提炼出来:一从产品本身的价值中提炼诉求重点(1)产品的实体因素实体因素如性能、原料、产品外观等要素。
如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在推出“药材好,药才好”的广告后,短期内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仲景很快就成长为六味地黄丸的第一品牌。
广告说服及其理论

总结词
02
03
详细描述
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吸引消 费者的注意力,并传达产品信息。
利用幽默的语言、图像或情节来 吸引消费者的兴趣,使他们在轻 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广告信息。
情感诉求
总结词
通过引发消费者的恐惧感来促使他们 采取行动。
详细描述
强调产品能够解决消费者的痛点或问 题,如果不购买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或损失。
详细描述
广告通过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以及运用新颖、 独特、有趣的创意和表现形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 广告的认知度和记忆度。
记忆与遗忘
总结词
记忆与遗忘理论认为人们的记忆容量有限,广告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在消费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详细描述
广告通过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如重复、关联、联想等,帮助消费者记忆品牌、产品信息以及广告内容 ,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同时,广告也需要避免引起消费者的遗忘和混淆。
情感与理性决策
总结词
情感与理性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既受到情感的影响,也受到理性的影 响。
详细描述
广告通过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如快乐、兴奋、安全感等,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决策。同时,广告也通过提供产品或品牌的信息和理性诉求,帮助消费者进行更 全面的决策。
感知觉与注意
总结词
感知觉与注意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和注意是有 限的,广告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曝光量
衡量广告被展示的次数,是评估广告覆盖面 的基础指标。
投资回报率
衡量广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评估广告经 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A/B测试与优化
要点一
A/B测试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广告效果,确定最佳的广告策略和创 意。
广告的说服技巧

1、品牌态度与品牌购买欲和购买行为的关系
抱有善意态度的受访者,怀有明确的购买意图,抱有 最恶意态度的受访者,完全没有购买意图。漠不关心 者是否购买则不清楚。
一、广告说服的实质
2.品牌态度与广告态度的关系
、 2 品牌态度与广告态度的关系
2、品牌态度与广告态度的关系
根据情感迁移假说、双中介假说、交互中介假 说
பைடு நூலகம்
2.通过广告态度影响品牌态度
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具有情感迁移作用,好的广告态 度有利于良好品牌态度的形成,坏的广告态度也可能 导致不良的品牌态度。所以为了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 品牌态度,制作令人信服、另人喜欢的广告也十分重 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要使广告令人信服、另 人喜欢,主要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
二、广告说服的策略
二、广告说服的策略
1.通过品牌认知影响品牌态度 2.通过广告态度影响品牌态度 3.直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4.通过企业形象来影响品牌态度 5.公关新闻报道 6.赞助
1.通过品牌认知影响品牌态度
品牌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认识。消费者 的品牌认知对品牌态度形成的影响,犹如一个人对另 一个人的认识,影响着他对这个人的态度一样。
许多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品牌 态度与品牌购买欲、购买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消费心理学家班克斯(Banks)曾对美国芝加哥地区 465名家庭主妇调查七种商品的商标偏爱与购买意图和 实际购买的相互关系。其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人 中,96%左右的人在有购买意图的品牌内,都包含她们 最喜爱的品牌。
4.通过企业形象来影响品牌态度
在人们的思想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 有其女”这种概念根深蒂固,并影响着人们对人、对 物的看法和评价。特别是当人们对某人或某物不了解 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根据其来源作出评价或态度反 应。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糟糕的父母怎么 能教育出好子女”,“糟糕的工厂怎么能生产出好产 品”。所以说努力塑造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促使消费 者形成良好的品牌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广告心理学第九章广告效果测评理论及方法讲义

第九章广告效果测评理论及方法本章提要:广告效果测评的理论不同广告时机的效果测评广告作品评价系统广告心理效果观测量与心理量表第一节广告效果测评的理论一、广告效果及其测评广告对受众的作用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图:广告作用过程分成:到达(reach)认知(cognition)态度(attitude)行动(action)反馈(feedback)几个阶段。
所谓广告效果,就是在上述过程中,对其目标受众所产生的影响,包括:(1)广告心理效果:指广告呈现后使受众产生的各种心理效应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及态度、动机、行为等,是广告效果最核心的部分。
(2)广告的经济效果:最直接的是指广告销售效果,即基于广告活动而导致的企业产品销售及利润的变化。
包括由此引发的相关市场中经济活动的变化。
(3)广告的社会效果:指广告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
既可以是在传播期间所造成的即时性反应,如即时的促销效果,也可以是延时效果,即指广告对受众观念的影响。
广告效果有的直接表现出来;有的则以间接的方式,广告效果具有以下特征:(1)复合性:广告效果是广告心理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2)累积性: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延续性。
购买、使用、评价、反馈,是一个心理积淀的过程。
所谓广告效果测评,就是用科学测评方法将广告效果量化。
价值体现在:(1)检验决策:广告目标是否正确,媒体运用是否恰当,广告发布时间、频率是否合适,广告费用投入是否恰到好处等。
(2)改进设计制作:确定广告主题的鲜明性诉求的准确性创意的新颖性等等。
(3)鼓舞信心:客观地评价广告活动的效益,更好地安排广告预算,大胆投资,广告效果测评中的三项原则:有效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目的性)。
二、有效广告的AIDA学说AIDA是取英文: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的首字母而得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受众的两种心理机制为依据,我们可以将广告的诉求方式分为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两大类。
感性诉求又可称为形象诉求,其对应的是“动机-能力-机会”的综合心理指标较低、主导信息加工路径为边缘路径的受众。
这种广告诉求方式注重对品牌进行整体包装,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一个典型的拥有人、使用者的形象,从而施加心理暗示,引起情感共鸣。
对于商品本身的质量、功能等方面的信息,此类广告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因为其着眼点在于给消费者一种心理暗示:通过使用广告商品,你可以表现出或者获得广告所渲染的这种形象特征。
具体来说,作为潜在消费者的受众,心理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广告商品的使用者勾画出一个“典型使用者形象”(可理解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固定成见”),根据广告所传达的信息确定商品“典型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征。
这一“典型使用者形象”同受众心理的自我形象的关系如果是冲突的,则遭遇受众选择性心理机制的阻挠,广告的劝服效果不佳。
如果二者协调一致,使受众觉得广告商品使用者的典型形象同自我形象相一致,同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自己应该具有的社会形象相一致,那么广告的劝服力度就大大增强。
这种感性诉求的广告策略从营销角度来看属于“软性销售”。
着名品牌如瑞士奥米茄手表就强调广告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地位和超凡的气质(品牌拥有者聘用世界顶尖模特辛迪·克劳馥即是一例)。
其心理暗示为:“要想令世人羡慕、尊重,就请佩戴奥米茄手表;本产品是身份的象征。
”人头马XO的广告则强调一种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其饮用者的典型形象是“渴求完美、追求卓越的成功人士”。
最近,摩托罗拉为了配合其新款手机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斥巨资约请世界音乐名剧在北京、上海两地巡演。
与此同时,其传媒广告强调手机式样的现代艺术特质,以此提升“典型使用者形象”的不凡品位。
此外,金利来等品牌的传媒广告也极尽渲染情调之能事,以达到对受众进行心理暗示的效果。
与之相反,理性诉求着重传达的信息是商品的质量、功能、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力图让消费者对商品将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有所知晓,以此说服受众采取积极的品牌态度。
此类广告针对的受众自然是对商品的性能特点等实用信息存在心理期待的群体。
广告受众对广告商品的性能特点往往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从质量、价格、安全性、方便程度、售后服务等不同维度进行评价,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有一个可接受范围,并对不同的维度给予一定的权重。
如果广告中强调的商品特性与受众所重视的商品特性相一致并且介于其可接受范围之间,受众就会感到满意。
广告所传达的商品特性信息与受众的理想水平越是相近,则广告的劝服力度也就越强。
这种理性诉求的广告策略可称为“硬性销售”。
国内着名品牌海尔的电视广告就采取这种诉求方式,在广告中强调其电冰箱“变频”技术设计,性能卓越,而且还采用了抗菌材料;强调其“小小神童”洗衣机在夏天使用特别方便、省水;强调其空调器“多种立体送风模式”对健康有益。
对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精神气质等方面的特征,海尔则不着意设定,只是渲染了和谐的家庭气氛(因为广告商品是家用电器)。
此外,海信品牌电视广告中的“胶片彩电”、长虹品牌电视广告中的“精显彩电”都突出画面清晰的特点,一些洗衣粉品牌则强调价格“实惠”,这都是理性诉求的典型例子。
这两种广告诉求方式孰优孰劣,恐怕不能简单判定。
感性诉求方式富于创造性、有趣味、吸引人、容易记住,但是使用不当则常常导致华而不实、空洞浮泛,缺乏可信性。
理性诉求方式应该说是最忠实于受众实际利益的,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却往往显得单调乏味,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一个广告商品到底应采取何种诉求方式,归根结底要看其诉求对象的心理机制,要做到商品特点、广告诉求方式与目标受众的心理机制相匹配。
三不同的商品广告,其针对的潜在消费群体不同,在广告策略方面也要做到侧重点分明,细致考虑采取感性诉求方式还是理性诉求方式。
以下是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
首先是商品的市场形象成熟程度和同质化程度。
市场形象成熟、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商品,不同品牌的实际性能差别不大,此时广告诉求如果强调性能、作用于受众的理性信息处理机制,那么就起不到引起注意、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劝服力度受到影响。
如果诉诸受众的感性心理机制,则容易在品位、情调等方面与同类品牌区分开来。
例如,中国名酒品牌众多,各有所长,但是五粮液集团品牌产品“五粮春”的广告所渲染的是该酒的“出身”:“她系出名门,丽质天成”。
这样,能够使商品的“典型使用者形象”同潜在消费群体的自我形象、他们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尽可能一致,从而强化劝服效果。
与之相反,同质化较低的商品,如语音复读机刚刚投放市场时,还是新鲜事物,受众不了解商品用途等情况。
此时,广告首先要让受众明白这种商品是派什么用场的,有什么好处(如步步高品牌的广告词“步步高复读机,学外语,更容易!”)。
在复读机为人所熟知的今天,一些品牌的广告就开始讲究情趣了,如某“纯音复读机”广告中,一男生面对爱慕的女生,故意将“我喜欢你的纯音复读机”说成“我喜欢你的唇……”同时还渲染了同学们都拥有复读机的氛围,以此对目标受众进行心理暗示:大家都有了,你呢?其次要考虑的是商品质量可供受众直接判断的可能性有多大。
受众如果能够凭借自身经验判断商品质量,那么在接触到广告信息时,自然会根据内心的性能标准形成一种心理期待。
广告如果满足这种期待,则具有良好劝服效果,否则就被认为是空洞不实。
受众如果无法直接判断商品质量,对商品质量的评估标准没有既存的一个标尺,那么即使广告中突出了商品性能的信息,对受众来说也形同虚设,而且一些技术性语文也缺乏趣味和吸引力(前述柴油机广告之于摄影爱好者就是如此)。
相反,如果依靠故事情节、色彩和音响渲染情调,采取明星推荐的方式,则容易产生良好的劝服效果。
例如,中外名酒(如人头马XO、五粮液等)历史悠久,质量均无可挑剔,而且一般消费者也很难鉴别同档次商品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种情况下,广告策略注重的就是情调、品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饮全兴(酒),万事兴”、“孔府家酒,让人想家”等。
许多着名品牌聘请名人作广告,也是以感性层面的明星效应替代枯燥的理性层面的商品性能介绍。
另一种情况就不同了。
家电产品好用不好用,洗衣机去污效果如何,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判,所以广告策略也就是理性诉求为主,强调此类商品性能的优越性。
例如“步步高”无绳电话的电视广告人物是一个滑稽形象,肯定不是受众期待中的自我形象,但是广告通过幽默情节突出的是产品的“来电显示”功能。
此功能有没有用处,电视观众是一目了然的,只要符合他们对产品性能的心理期待,广告就会产生良好的劝服效果。
此外,商品的使用场合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公共场合使用的商品,宜于制定感性诉求策略,因为使用者的自我形象心理在公共场合更为突出。
上面提到的中外名酒大多是在宴会、酒席上使用的,所以更多地暗示饮用人的高贵形象和品位;金利来等服饰品牌擅长推出一种迎合时尚又保持自己独特性的着装品味;一些汽车广告借助靓丽的模特引起男士的注意。
这些感性诉求方式都容易作用于受众信息处理的边缘路径。
非公共场合使用的商品,如家电、卫生用品等,其广告策略则应该以理性诉求为主。
例如牙膏广告强调“护牙洁齿”的功效,众多的药品广告强调“见效快”,就是鲜明的例子。
一些强调“实惠”的洗衣粉品牌甚至在广告中明确打出“全国统一零售价”的价码,这对于公共场合使用的商品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需要指出,当代广告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品牌效应。
品牌即具有一定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的牌号;其现代意义则是能引人注意、带来利益并产生价值的牌号。
③国际营销大师科特勒(Phip Kotler)认为,品牌至少反映六个方面的内容:属性、利益、价值观、文化、个性、使用者,“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
④由此可见,具体的广告创意不可能象我们进行理论分析时那样对受众心理机制采取界线分明的二分法,广告的感性诉求方式和理性诉求方式也不能截然分开。
也就是说,广告策略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到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复杂关系。
受众心理与广告说服效果广告传播是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传者之间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行为。
在广告传播中三者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联系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着传播效果。
广告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受众对产品或劳务的选择,实现购买行为,而科学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准则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相当多的商品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营销指导思想由低级的旧式的商业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向高级的新式营销观念(诸如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进行了质的飞跃。
反映到传媒领域就是广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广告策略也由过去的分散型、粗放型转向密集型、精细型(这里密集型应对的是同质化相对较高的特定受众,精细型应对的则是受众特定的心理机制)。
传播受众研究表明,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传媒信息、消极接受刺激而做出预期反映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传媒信息主动的有选择的接触和加工。
因此,正如美国广告界泰斗奥格威所言“在广告活动中,消费者是我们的上帝,而消费者心理则是上帝中的上帝。
”对受众心理机制的把握是否精确,将决定广告创意、制作和传播成功与否。
两种心理路径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广告目标受众对广告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基本上是通过两种路径,即边缘心理路径和中枢心理路径,相应的广告也就有不同的宣传说服路线。
如图表示为:经由边缘路径对广告信息进行心理加工时,受众侧重的是广告信息中的一些边缘线索,也就是产品的附加价值,诸如商品的外观是否为当下流行的样式;使用此商品或劳务会不会得到朋友、同事等的好评;商品推荐人、形象代言人的名望与可信度如何;拥有或使用此商品会不会使自己产生优越感等。
相反的是,受众对传媒广告的画面、声音、文字中涉及商品本身性能方面的信息并不在意。
整个心理过程不进行周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以直接做出感性层面的反应为主。
名人广告的作用在于将名人的权威和信誉转移到广告的产品上,这是因为影视明星、社会名流常常是社会公众关注的人物,名人明星广告往往带有新闻性的色彩,容易激发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其注意程度和广告价值均高,对商品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好的权威性,可以使广告所宣传的商品产生难以抵御的魅力与影响力,减少了广告的宣传色彩,冲淡了观众的防范心里,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被说服。
如成龙与小霸王、李连杰与步步高,周润发的“百年润发”,姚明的系列广告等宣传中,都没有涉及产品性能、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而是采用了与产品形象相一致、相吻合,形象好,地位高的名人对产品进行推荐。
使受众产生使用此产品可以拥有与名人同等优越感的移情效应。
经由中枢路径对传媒广告信息进行心理加工时,情况与上述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