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合集下载

基原考证方法

基原考证方法

经典名方的中药基原考证方法与示例张卫王家伦杨洪军张瑞贤通信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更好保障,2018年4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是由中医药专家经过反复论证遴选出的100首源于古代、沿用至今、疗效确切、且具有特色的经典古方。

但随着年代更迭,组成这些经典名方的中药品种和药用部位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变化。

因此,为了确保古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经典名方中药物品种和药用部位就显得非常关键,这就涉及到一门学问——中药基原考证。

01 什么是中药基原考证中药基原包括中药的品种以及其入药部位。

中药基原考证是澄清中药材品种、入药部位混乱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它能从复杂的异物同名品种中区分出哪个是经手过长期历史考验的传统的药用品种,为确定药材正品提供文献依据。

02 本草考证的方法中药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长期的历史考验是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可靠保证,而这些重要的药物使用信息被记录在历代的医药文献之中。

因此,要从历史文献入手去查找中药使用品种和药用部位的相关信息。

2.1 如何获得研究所需文献2.1.1查找文献查阅文献的目的是获得相关的研究资料,查阅文献要尽量做到竭泽而渔。

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查找到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录学知识在文献查阅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早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目录书籍,以后历代均有目录学专著,重要的如史书中《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官修、私藏目录《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通志·校雠略》《校雠通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炮制规格
折算剂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
右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当归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 Diels的干燥根
酒当归
20.60g
粉碎成粗粒,每服20g,加水45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温服。
2.本方原用量并非每日服量,结合组成剂量和制服法折算结果,按日服三次计算,则本方的日服总量为60克,各药的日服量如下:当归5g,川芎5g,白芍5g,肉桂5g,牡丹皮5g,莪术5g,人参10g,甘草10g,牛膝10g。
序号3一贯煎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法及用法
药味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规格
折算剂量
生品
22.38g
水煎服。
【功效】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症见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或参伍不调。
知母
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Bge.干燥根茎
生品
11.19g
柴胡
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
生品
3.73g
备注
序号6枇杷清肺饮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法及用法
药味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规格
折算剂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医宗金鉴》(清•吴谦)
人参三分,枇杷叶二钱(刷去毛,蜜炙),甘草三分(生),黄连一钱,桑白皮二钱(鲜者佳),黄柏一钱。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生品
1.12g
以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食远服。
【功效】清肺经热。
【主治】肺风酒刺。症见面鼻疙瘩,红赤肿疼,破出粉汁或结屑等。
枇杷叶
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叶
蜜炙
7.46g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20.6g
牡丹皮
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
生品
20.6g
莪术
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Val.或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S. G.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Y.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
醋莪术
20.6g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41.3g
牛膝
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Bl.的干燥根
生品
41.3g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干燥根和根茎
炒甘草
41.3g
备注
1.鉴于《妇人大全良方》卷首之“辨识修制药物法度”总论性章节中提及诸多药物的炮制,涉及本方中当归条下注明“微炒”,其方法与地方炮制规范中的炒当归接近;涉及本方中甘草条下注明“炙黄”,其方法与地方炮制规范中的炒甘草接近,可参考;涉及本方中莪术条下注明“二味并用湿纸煨炮令香软,细切,或更用盐醋浸泡半日用”,结合现今临床多采用醋制,以减毒增效,因此建议采用醋莪术炮制规格。

经典名方中大黄的本草考证

经典名方中大黄的本草考证

·专题·经典名方中大黄的本草考证△翁倩倩1,2,张元3,赵佳琛1,金艳1,张卫4,彭华胜5,李兵6,蔡秋杰7,陈周全8,杨洪军9,张华敏4,詹志来1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23;4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5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6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8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518029;9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摘要]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

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所载大黄虽来源较多,但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所附药图来看,均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植物,具体品种因产地不同而异,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为主流。

古代大黄多以甘肃与四川为道地,与现代商品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尤以有锦纹、味苦、色黄者为质优,其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各医家因需不同对症选用炮制方法,其中以酒制品最为常见,经历代沿用衍变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和熟大黄规格。

小承气汤方中“酒洗”之法经历代演变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炮制规格,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其余经典名方可根据具体方义进行炮制。

[关键词] 经典名方;大黄;酒洗;本草考证[中图分类号] R28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890(2021)02 0242 10doi:10 13313/j issn 1673 4890 20200422010HerbalTextualResearchonClassicalPrescriptionofRheiRadixetRhizomaWENGQian qian1,2,ZHANGYuan3,ZHAOJia chen1,JINYan1,ZHANGWei4,PENGHua sheng5,LIBing6,CAIQiu jie7,CHENZhou quan8,YANGHong jun9,ZHANGHua min4,ZHANZhi lai11 StateKeyLaboratoryofDao diHerbsBreedingBase,NationalResourceCenterfor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2 AcademicianWorkstationof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3 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023,China;4 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5 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230012,China;6 InstituteofInformat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7 ResearchCenter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evelopment,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8 ChinaResourcesSanjiuMedicalandPharmaceuticalCo ,Ltd ,Shenzhen518029,China;9 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Abstract] RheiRadixetRhizomaisoneofthetraditionalbulkmedicinalmaterialsinChinaandhasalonghistoryof△[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711401、2017YFC1700805);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ZZ13 YQ 091)[通信作者] 詹志来,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道地药材标准、中药资源鉴定与评价;Tel:(010)64087964,E mail:zzlzhongyi@163 commedicinaluse Basedontheprescriptionbooksofherbsandmedicalbooksofalldynasties,thisarticlemakesatextualresearchonthename,origin,position,quality,collection,processingandconcoctingofRheiRadixetRhizomausedintheclassicalprescription,soastoprovidereferenceandbasisfor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theclassicalfamousprescription Accordingtotheresearch,althoughtherearemanysourcesofRheiRadixetRhizomainancientChinesemateriamedica,accordingtotherecordsofancientChinesemateriamedicaandtheattachedpicturesofmedicinalmaterials,almostallofthembelongtothepalmatophyllgroupofplantsinPolygonaceae Thespecificvarietyvarieswithdifferentproducingareas,andtheChinesePharmacopoeia2020editonisstillthemainvariety Inancienttimes,RheiRadixetRhizomatoGansuandSichuanasthegenuineproducingareawhichwasbasicallyconsistentwithmoderncommodityproduction,especiallytohavebrocadegraintastebittercoloryellowforthebestqualitymedicine Itsprocessingmethodhasalonghistory,ancientphysiciansuseddifferentmethodsofprocessingfordifferentsymptoms,amongthem,wineproductsarethemostcommon,whichhavebeendevelopedintowine treatedrhubarbandcookedrhubarbinthe2020editonChinesePharmacopoeia Themethodofwinewashingin″Xiaochengqisoup″decoctionhasevolvedintotheprocessingspecificationofrhubarbrootparchedinwinecontainedinthe2020editonChinesePharmacopoeia,whichisrecommendedtobeadoptedinthedevelopmentofclassicalprescriptionandtherestoftheclassicnamecanbeprocessedaccordingtothespecificmeaning[Keywords] classicalprescription;RheiRadixetRhizoma;winewashing;herbaltextualresearch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倍受历代中医药学家所推崇。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生品
1.12g
以水300毫升,煎至140毫升,食远服。
【功效】清肺经热。
【主治】肺风酒刺。症见面鼻疙瘩,红赤肿痛,破出粉汁或结屑等。
枇杷叶
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叶
蜜枇杷叶
7.46g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20.60g
牡丹皮
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
生品
20.60g
莪术
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
【功效】温经补虚,化瘀止痛。
【主治】血海虚寒,气血凝滞证。症见妇人月经不调,脐腹作痛,脉沉紧。
川芎
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
生品
20.60g
白芍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
生品
20.60g
肉桂
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Presl的干燥树皮
当归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 Diels的干燥根
酒当归
14.92g
白芍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oraPall.的干燥根
酒白芍
5.60g
川芎
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

关于古代经典名方中“粗末”的考证

关于古代经典名方中“粗末”的考证

关于古代经典名方中“粗末”的考证姜云耀 '刘楠2(1.清华大学药学院中药研究院北京100084; 2.北京盈科瑞药物安全有效性研究有限公司北京102206)摘要:经典名方是我国中药方剂的瑰宝,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汇总,凝聚了中医药几千年的智 慧。

为了更好的发掘和使用这些资源,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古代经典名方的发展:,由于古代医籍 中对方剂细节记栽的缺乏,在开展古代经典名方的研究中会遇到各种细小而又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粗 末”就是其中之一。

本研究以散剂中的药物状态“粗末”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和研究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分 析粗末的最佳粒径范围,为中药散剂和经典名方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通过研究发现,2 ~ 4 m m 的粒径范围符合大多数研究者对粗末的定义,现代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粒径范围中药的优势。

因此,可 将2 ~ 4 mm的粒径范围作为古代经典名方中“粗末”的标准。

关键词:经典名方煮散粗末粒径范围粉碎doi: 10.11842/wst.20190705008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古代经典 名方目录(第一批)》。

古代经典名方是我国中药方剂 的瑰宝,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汇总,凝聚了中 医药人几千年的智慧。

关于古代经典名方的解释,最 早见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注册管 理补充规定》,文中提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 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 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对古代经典名方作出明 确定义:“是指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 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

”《中医药 法》同时明确,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 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2018年发布的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 定》再次提出,符合要求的经典名方制剂申请上市,可 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学研 究及临床试验资料。

首批100个经典名方目录问世,附药方(2)

首批100个经典名方目录问世,附药方(2)

首批100个经典名方目录问世,附药方(2)35竹茹汤《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治胃热呕吐,竹茹汤。

”干葛三两,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

右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煮散36辛夷散《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辛夷仁、细辛(洗去土、叶)、藁本(去芦)、升麻、川芎、木通(去节)、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甘草(炙)、白芷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

食后茶清调服。

散剂37当归饮子《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

”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去芦)、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黄芪(去芦),甘草(炙)各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不拘时候。

煮散38实脾散《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阴水,先实脾土。

”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煮散39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

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

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

宜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万病丸。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

右?咀,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煮散40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洗去土,焙)、桑白皮(细锉炒黄)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诗经》《史记》《孟子》《礼记》《春秋》《楚辞》《庄子》《韩非子》《老子》《道德经》《周易》《墨子》《荀子》《大学》《中庸》《论语》《易经》《吕氏春秋》《汉书》《司马法》《司马相如》《资治通鉴》《资治通考》《后汉书》《韩非子·外储》《新唐书》《旧唐书》《南史》《北史》《元史》《宋史》《金史》《魏晋南北朝刊志》《文献通考》《西征记》《琅琊西道记》《唐书》《元史》《古今图书集成》《列国志》《麻章太守史》《雍闿苍瀚志》《通志》《上京赋》《宋元明史料考异》《元代史稿》《宋金时期文存论》《五朝史稿》《明史演义考异》《明史料》《李季史话》《郑世古萃英集》《读史方言集合》《朱元璋备史》《按朝野史今古大辞典》《中华通史汇编》《明史稿》《宋史稿》《元史稿》《唐史稿》《宋金断代史》《四库全书》《四庫大藏經》《地理志》《历史志》《颜氏断代史》《文通全览》《古今昭烈录》《斗史》《昆仑颂》《古今文字大辞典》《紫衣翰林》《青山纪事》《当代蔡邕全集》《乐府诗集》《金史稿》《人物志》《舆地经纬》《汝简失言》《明史正义》《水经注》《诸子集注》《苏轼文选》《孟子考证》《小学》《新小学》《明史记》《集古》《洪武正录》《洪福序珍》《抗金断代史》《集古汇编》《康熙字典》《管子》《周礼》《周礼注疏》《花间词》《正义简》《连锁传译类征》《元史演义》《应天录》《诗话总龟》《清史稿》《古文辞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汤剂
11
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汤剂
33
开心散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开心散,主好忘方。”
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9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①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汤剂
汤剂
25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汤剂
26
甘姜苓术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6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散剂
37
当归饮子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㾦㿔。”
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去芦)、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黄芪(去芦),甘草(炙)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附件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编号
方名
原文
剂型
出处
处方
制法及用法
1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16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汤剂
22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汤剂
23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汤剂
31
温胆汤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汤剂
32
小续命汤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9
猪苓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汤剂
13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②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汤剂
2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3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4
麻黄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当归四两,桂心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汤剂
30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4
附子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5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汤剂
27
厚朴七物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汤剂
28
厚朴麻黄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10
小承气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③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右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煮散
36
辛夷散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辛夷仁、细辛(洗去土、叶)、藁本(去芦)、升麻、川芎、木通(去节)、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甘草(炙)、白芷各等分。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汤剂
5
吴茱萸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0
泽泻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