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庆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与理解

合集下载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10-9 22:34:52 中国地产网60年甲子风云,岁月变幻。

重庆历史上大致经历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

透过几经扩容的规划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1980年开始编制、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是重庆市首个法定规划。

此次规划的重点仍然放在渝中等主城区范围,核心面积102平方公里,范围为9区12县城镇区。

这一规划体制,一直持续至重庆直辖。

“1983版总规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明确城市的性质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体现了当时专家的远见;确立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分为14个组团,一个中心,四个副中心。

”张远介绍。

不过,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1983版总规因此仅仅局限于南山和歌乐山之间的300平方公里。

“直辖新总规”的硬伤1998年版总规是重庆直辖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

但1998年版总规编制其实始于1993年,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上首次引入“都市圈”概念。

“都市圈”范围东起迎龙、南彭,西至缙云山、白市驿,北起北碚、两路、鱼嘴,南至西彭、一品,面积约为2500平方公里,突破了铜锣山、中梁山两山屏障,扩城速度明显加快。

但由于对城市空间发展时序和速度缺乏引导,1998版总规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变化准备不足,在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改善力度不够,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03年重庆准备再次修编城市总规时,主城人口规模已超过500万,集中居于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旧城区,城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4000人。

由于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加剧了城市环境压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一座城市的成功往往来自规划的成功。

60年甲子风云,岁月变幻。

重庆历史上大致经历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

从“以半岛为中心、沿江两岸60平方公里”,到现在主城区的5473平方公里;从局限于南山和歌乐山之间,到突破两山阻隔的蔓延……透过几经扩容的规划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重庆市历年城市规划介绍

重庆市历年城市规划介绍

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
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
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
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
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
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三大城镇群
三大城镇群具体划分
• 第三个层次是市域,即8.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以 产业布局为依据,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旅游开发为动力 ,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 、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结 构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 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 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
83版城市规划——多中心、组团式(14组团、一中心四副中心)
四、98版城市规划
• 本次总规于1993年开始编制,1998年获国务院批准。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
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
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
,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
城市概况
城市性质
重庆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 贸易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 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和中心。
一、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1946年)
规划提出了疏 散市区人口, 降低人口密度, 发展卫星城镇 的设想,并规 划了12个卫星 市,18个卫星 镇,和12个预 设卫星市镇。
总结:创新与特色
• 本次规划从全国、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发展的角度研 究重庆的地位、作用和性质;从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目标中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模;依据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资源配置和协调 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 施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重庆城市设计理念是什么

重庆城市设计理念是什么

重庆城市设计理念是什么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其城市设计理念一直备受关注。

在城市规划
和建设中,重庆秉承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重庆的城市设计理念以人为本。

在城市规划中,重庆注重人们的生活和
工作环境,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

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考虑了交通、商业、住宅等基础设施的布局,还注重了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

城市中的公园、广场、步行街等都是为了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而设计的,让市民可以在这些地方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其次,重庆的城市设计理念强调生态优先。

重庆地处长江流域,拥有得天独厚
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重庆注重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努力打造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绿化、水系、空气质量等方面都受到了高度重视,让市民可以在城市中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最后,重庆的城市设计理念追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重庆注重了城市
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

在城市建设中,重庆努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同时注重了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

重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传统特色,让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不失去自己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重庆的城市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重庆努
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让市民可以在这里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相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重庆将会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浅析重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乡规划的建议1

浅析重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乡规划的建议1

浅析重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城乡规划的建议摘要:城市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新城的选址首先要进行地质条件、水源、地下水位、环境承载量的计算、交通的便利度等一系列的预先准备调查。

无疑地形是限制城市选址最为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针对重庆这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直辖市,城市的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人们扩建和新建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不合理的建设与开发导致很多地质灾害,因此搞好城市建设和长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化;重庆城乡规划;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影响;一圈两翼1.重庆市地形简介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地貌类型分中山;低山;高、中、低、缓丘陵;台地;平坝等八大类,其中山地面积是62413.2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

市域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

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为其扩大带来一定的限制甚至是阻碍。

2. 重庆市城市建设现状(以主城区为例)主城区:08年主城区现状建成区面积是443.6平方公里,比07年建成面积增加21.21平方公里,增长5.02%,但是从06年到08年来看,增加的量是在逐年下降的,如:06年较之05年,城市空间拓展了33.41平方公里,07年较之06年用的地拓展量增加了25.38;这说明了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顶峰了,但由于主城区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所以其城市建设可定不会停止,要想解决人地矛盾,就只有向周边欠发达的地区扩展了。

各个区县在城市化的统一推动下,也相应的扩大城市建设面积,发展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

3. 重庆主要地质灾害与城市建设关系3.1重庆地质灾害重庆是个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703重的70座城市,重庆是第一。

重庆市城市规划现状及改进方法

重庆市城市规划现状及改进方法

重庆市城市规划现状及改进方法摘要:重庆这些年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市中心区域的景观无论远眺还是鸟瞰,充满气垫且繁华,城市景观、市建设固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的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过于复杂;城市中心绿地空地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

严重影响市民的工作、休憩、居住及交通。

这就成了重庆市城市规划要改进方法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发展;问题;交通;居住;工作;休憩;改进前言:城市规划的目地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重庆市是具有“都市定位、省域特征”的直辖市。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为两个部分:《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26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为主城九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确定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空间发展,集中紧凑发展,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旧城更新与新区拓展相结合,交通适应与引导发展六大发展策略。

所以以下将对重庆的这四个城市功能出现的问题作讨论。

1.交通问题交通问题历来为各个城市在规划时就考虑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合理安排路线才能使城市运行流畅,居民行动方便,城市发展也更有前途。

重庆处于中国西南山区,有“山城”和“江城”之称,整个城市依山而建,且有两江(长江和嘉陵江)穿过更使交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山区和江流使重庆的道路窄而多弯,交通系统也就更复杂。

目前重庆建好的桥梁有长江大桥、李家沱大桥、黄花园大桥、嘉陵江大桥、渝奥大桥、石门大桥及高家花园大桥,重庆市各大区就是靠这几座大桥的连接成为统一的整体。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普及公共交通也越来越发达对交通就造成了严峻的考验。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新闻版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新闻版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一)陪都十年计划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重庆市城市规划

重庆市城市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城市设计分析报告

重庆城市设计分析报告

重庆城市设计分析报告介绍本文是对重庆城市设计的一份分析报告,旨在对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本报告将从城市规划、交通系统、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重庆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城市规划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规划师的设计与指导,对城市进行整体性的布局和管理。

重庆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城市的空间布局较为合理,城市中心区域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结构相对平衡。

其次,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如规划中的山水特色与建筑的融合等。

再次,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人民的需求,如建设公园、绿地和休闲娱乐场所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交通系统交通系统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市的交通系统得到了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首先,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公交、地铁和轻轨等交通方式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市的道路网络较为完善,桥梁的建设更是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流动性。

再次,重庆市注重鼓励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如自行车道的建设等,提倡绿色出行。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

重庆市在建筑设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城市的建筑风格多样,兼具现代感和传统特色。

其次,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适中,能够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再次,城市的建筑设计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了节能材料和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

重庆市的景观规划十分重视,通过规划合理的绿地和公园,增强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公共艺术和雕塑的设置,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味。

此外,重庆市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如山水景观的保护和开发等,使得城市的景观更加独特和鲜明。

结论通过对重庆城市设计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城市在城市规划、交通系统、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重庆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与理解前言11月22日,我们前往朝天门广场下面的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在大沙盘前,整个重庆版图尽在脚下,此刻我知道我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市。

跟随者讲解员,我们一一参观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雄伟气势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航站楼、造型独特的马戏团表演场、创意百分百的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等模型,还看到了巧妙设计于地下的长江三峡、嘉陵江及两者汇集后的轨道,还观看了环幕影像。

结合在展览馆的所见,及老师课堂上所讲,查阅相关资料后,对重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摘要:本文主要从重庆的整体布局及局部渝中区的发展规划两方面来谈谈对重庆城市规划的初步认识。

对重庆的整体布局的认识包括对山水格局、绿化系统格局、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城市产业发展格局、城市功能分区等的认识,对渝中区规划的认识主要是对渝中区中心商务区的认识与理解。

对重庆的整体印象山水格局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武陵山两座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

地形沿河流、山脉起伏,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状态。

主要形成“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山水格局。

“一岛” ,即渝中半岛;“两江” ,即长江、嘉陵江;“三谷”即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西部槽谷、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的中部宽谷,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东部槽谷;“四脉”即缙云山脉、中梁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东温泉山脉。

绿地系统根据都市区山水城市的特征,整体形成“两带”、“四楔”、“多廊”、“三区”的空间结构体系。

“两带”即对长江、嘉陵江流经市区地段水位标高187米以上的江岸进行全面绿化,在江岸结合地形,按需布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湿地等,构筑两带滨江绿带;“四楔”即保护由南北向平行排列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形成贯穿都市区的四条楔形绿地;“多廊”即沿主城对外交通干线两侧建立宽带状绿色廊道网络,使城市绿地系统与四山林地和城郊大绿化系统相衔接,形成都市区一体化绿化空间,以城市绿化分隔主城十二个组团;“三区”结合城市用地布局特色和用地性质对绿地布局的不同要求,规划按主城区、郊区小城镇、非建设区三个区域层次分别布局城市绿地。

此外,在建设路岸林带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由于独特的山地地形,重庆城市发展格局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发展空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主城,即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的约600平方公里的地区。

分为三个片区、十二个组团,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分隔,是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个层次是都市圈,它是由主城及十一个外围组成的,面积约为2500平方公里,即城市规划范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外围组团是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第三个层次是市域,即8.2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

以产业布局展轴,以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等地区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格式”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团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

产业格局都市区内环线以内地区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重点布局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地区重点布局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主要构成“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都市发达产业圈主要界于络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岸区、渝北区、巴南区9个行政区。

总面积547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6%。

总体上,都市发达产业圈已初步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

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环绕都市发达产业圈的西南及西北面,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12区县(市)。

该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

三峡库区生态产业涉及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部分地区,位于都市发达产业圈东南及东北面,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区、梁平区、城口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19个区县(自治县)。

该去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相似。

城市功能分区市域中心城市,包括主城和外围组团,是重庆城市的本体,是全市城镇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工业基地,是重庆直辖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和全市的交通、通信、文化、科教、金融、商贸中心。

地区中心城市是全市城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范围内的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

如:万州是重庆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之一,长江三峡的门户和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服务基地,是以盐气化工为主导工业的沿江开放城市。

又如涪陵是重庆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枢纽港口之一,乌江流域的物资集散地,以发展食品、轻纺、机械为主的沿江开放城市。

再者黔江是重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渝鄂湘黔四省边区的商贸重镇,以卷烟工业和旅游服务为主的城市。

县域中心城市县(区)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发展区域经济和促进全县文教、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

如荣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重庆市畜牧教育科研基地,以发展食品、轻纺、机械、建材工业为主的工贸城市。

又如大足是全县政治、文化中心,以国家级石刻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山水城市。

县域中心镇是县域内区位优势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和现状基础,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这类城镇一般都可发展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经济,并逐步成为仅次于县城的次一级经济中心。

一般建制镇是由六百多个建制镇星罗棋布,遍布全市,成为联系城乡经济最直接的结合点。

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最基本的单元。

城市交通系统为适应组团式、两江相隔的都市格局,充分利用山形地势和水域,建立整体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使地面交通、地下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结合起来,发挥各类交通的特点、功能和优势,使之连接贯通,形成网络。

同时也建立了“三、三、四”网络结构。

城市主城区道路系统由快速道路体系和"常规"道路体系所组成,其路网形式为"分层网格自由式"。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重庆由于特殊的地形,形成了许多特色交通,如轨道交通、旋梯、特大桥梁。

在主城区内就规划建设跨江特大桥梁16座,其中长江上9座,嘉陵江上7座。

现已建成4座,即石板坡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嘉陵江牛角沱大桥和石门大桥。

重庆航运、水运也很发达。

目前正在筹建T3航站楼,建成后将是气势恢宏。

对渝中区发展规划的认识在总体规划中, 重庆主城区面积约2737平方公里, 是主城9 个行政区城镇集中发展区, 是带动全市8万平方公里发展的火车头, 是展现重庆城市特色的主要舞台。

但在主城9 区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半岛上的渝中区,陆域面积不足20 平方公里, 人口60 余万, 是承载了重庆三千年历史文化的母城, 历来是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仅历史底蕴深厚, 而且现代繁华, 是主城区规划的核心和关键, 是推动主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因此, 通过渝中区的规划探讨主城区规划转型具有典型意义。

渝中区规划的显著特点重庆市渝中区作为主城规划的重点和关键, 在直辖前后, 其规划转型有七个显著特征, 一是规划指导思想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变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规划管理从注重局部转变到整体建立体系; 三是规划调控从改善居住条件为主转变到致力于城市整体功能完善; 四是规划布局从推动半岛开发为主转变到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 五是规划策略从大规模旧城改造转变到推动旧城有机更新; 六是规划手段从定点拆除违法建筑为主转变到综合整治空间环境;七是规划技术从平面分析为主转变到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运用。

规划格局根据渝中区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产业发展优势, 规划“一极三区一带”产业发展功能区, 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极是指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作为现代都市经济发展极, 规划建设量在100 万m2 左右, 规划以五一路金融商务区、百子巷民生之冠和国泰地块的建设为重点, 形成文化氛围浓厚、景观环境优美、产业高度积聚、服务功能齐全的商贸、商务区。

三区包括两路口上清寺商务配套服务区、化龙桥现代制造业服务区和大坪区域性商业区。

其中两路口上清寺商务配套服务区规划建设中山城市之冠,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作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功能的补充和延伸。

化龙桥现代制造业服务区规划建设量达320 万m2 , 发展以技术创新、生产设计、信息服务为主的生产型服务业。

大坪区域性商业区利用千余亩的城市空间可用于发展中高档酒店、餐饮、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业, 成为配套齐备的现代居住商业中心区。

一带即滨江休闲产业带, 借黄花园、临江门、下半城危旧房改造之机, 改造滨江路, 上跨滨江车行道创造复合型立体的滨江休闲水岸; 建设珊瑚坝湿地公园, 发展餐饮娱乐和体育健身产业, 使其成为渝中休闲区。

渝中区是重庆的商贸中心。

渝中区解放碑是重庆的经济中心,也是的商业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已经建成为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

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

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在区域内商业网点密集、业态丰富,汇聚了重庆商社集团、美美时代百货、太平洋百货、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王府井百货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的影响力、辐射面不断扩大,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1/ 8强。

渝中区是重庆的信息中心。

区域内集中了重庆电信、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西南信息中心等全市主要的邮电通信、新闻媒体、网络媒介、出版机构,以及一大批行政机构,是各类信息资源的富集之地,同时,信息要素市场体系日臻完善,连接到户、辐射四方的信息高速公路初具雏形,政务信息化、商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走在前列,在全市信息汇集、交流、扩散中的地位作用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