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反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反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反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个是儒家提出来的,首先明白儒家的思想是中庸积极用事的。

他们可以是那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提出这个也就是人要作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需要走过的路程。

而且先后顺序不能改变,要平天下就要有治国的才能。

而才能当然包括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重要的还有自己的修养,所以有修身齐家。

这些的前提则是对世界有个正确或者是客观的认识这样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

按照这样来修养,人的确会是很杰出优秀的人,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助益。

这个问题很大,可以说很多的,这里提示一二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被朱熹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之首”。

朱熹认为《大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大学”之义为“大人之学也”,是治国安邦的高深道理。

《大学》共十一章,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经”是基本的观点,“传”是对“经”的解释和论述。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仁政”,围绕“仁政”阐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实现这个根本目标,要经过八个方面的努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有所遗弃,也不能有所跨越?“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之间的逻辑顺序。

【知心小语】儒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选择离群索居是不可取的。

论《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论《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一、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国家层面)“《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经•南山有台》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只,语气词。

全句是说,快乐的圣人君子啊,那就是人民的父母。

真正去做一个君子,他是快乐的。

君子有发自内心的和谐仁爱,并且拥有爱民如子的心性,可以作为民的父母。

其原因就在于,“民之所好好之”,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厌恶的抵制的拒绝的,他也厌恶抵制和拒绝。

“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说,他的心和老百姓想到一起,命运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了,这样的人才能叫老百姓的父母。

今天还有父母官、清官的说法,就是说爱民如子的意思。

再如子弟兵,也是说他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有这种深层的关系,老百姓才会放心,才会听从你的指挥,否则,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经•节南山》上说,“节彼南山”,那巍峨高耸的南山啊;“维石岩岩”,石头高耸入云;“赫赫师尹”,威严赫赫的太师尹氏;“民具尔瞻”,人民对你高山仰止。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拥有国家、治理国家的人,手中握有重权的人,不能够不谨慎。

如果你不公平,你有了私心,就会有很大麻烦,“辟则为天下僇矣”,就会受到诛戮了。

诛戮一词说得相当严重,就是在警告那些在上者,如果你不公正,这个政权就可能会被推翻。

相反,如果你以公正、公平、公心来治理这个国家,老百姓就拥戴你,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做到“天下为公”的“公”何其难哉又何其益哉!“《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诗经•文王》上说,殷商还没有失去民众没有被颠覆时,老百姓还跟随他;“克配上帝”,那时的君王还可以德配上帝,具有光辉的品德可以作天下的君王。

但由于殷商丧失了民心,君主丧失了美德,不再能获得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大学》是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经典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读后感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大学》读后感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大学》读后感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大学》是我国先秦儒家经典书籍中的一部,内容涵盖了伦理、哲学、政治等方面,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来说,读完《大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传承的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的价值。

在《大学》中,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国理念。

其中,“格物致知”强调
思想探究和求知的重要性,而在“修身齐家”这一部分则强调了修身、
做人的道理及守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最后一部分“治国平天下”则着重
于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

儒家治国理念中所传递的这些理念,不仅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思想
体系,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人有责,克己复礼,公正廉
洁是儒家成语,也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只有如此,人们
才能和平相处,国家才能繁荣发展。

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也并不是没有社会问题
的存在。

对于国家而言,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儒家治国
理念中获得启示和借鉴,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寻求合理的治理途径。

总之,《大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伦理方面的经典著作,更是一
个关于人性的探究和治国理念的总结。

今天,读完《大学》后,我更
加认识到了中华文明和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我相信,只有更
多地了解和传承儒家思想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谋福利,为我们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17篇)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17篇)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17篇)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17篇)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篇1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

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

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

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

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

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

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

”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

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

”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

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

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

《大学》的核心思想

《大学》的核心思想

《大学》的核心思想《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着作。

《大学》的核心思想:核心思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大学》的开篇词,明明德,就是说明白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德行。

在《大学》看来,明明德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2、亲民。

亲民,是指要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的生活,这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

但在我们现代社会,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应该要有公民意识,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3、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表示要达到最高的善良境界。

《大学》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善为最终目标,只有行善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内及外的改造社会的方法。

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道德品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善于治理国家;平天下就是和平稳定世界。

《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中的名句: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做学问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也不是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为了彰显我们自性的美德,明心见性,并且自利利他,帮助其他人一同恢复自性的美德,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根本和枝末,都有它的开始和终结,能够理清它们的先后秩序,顺其自然,那就与道接近了。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最新)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最新)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

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

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

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

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

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害怕。

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

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

”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

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

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

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开心。

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

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里的治国之道学号:xxxx姓名:xxxx专业:xxxx学院:xxxx日期:xxxx《大学》里的治国之道要想成教于国必须守孝悌、施仁慈。

一家仁,一国才能兴仁,一家让,一国才能兴让。

《大学》又分别以尧舜和桀纣为正反两面的例证揭示了修身和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絜矩之道的重要意义继齐家、治国之后的第十章,平天下是《大学》修为的最高目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由内向外生发扩展的过程,即从修身、齐家、治国到最后的平天下。

平天下的平是使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平天下是中国儒家伦理中很重要的思想。

平天下的基础在齐家,对整个社会的治理要从整饬家庭伦理开始: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一家不宁,无以宁天下;一家一族不太平,无以让国家和天下太平。

《大学》能从小见大、从微见著,认识到起点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人生修为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

“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

“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

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你厌恶上级那些对你不好的行为,就千万不要再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下属。

你所厌恶的下级那些毛病,千万不要故伎重演地用来面对上级。

后面的先、后、左、右与前面的上下是相同结构,正好构成共同环境空间,呈现上、下、前、后、左、右六个纬度。

意思是说,所有这些都要合乎絜矩之道。

这样,一个君子才具有平天下的可能性,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可能性,他才可能有一种真正的中正之心。

《大学》非常清楚地说明,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平定,因此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

而作为国家领导,其德行修养对于国家和民众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经•南山有台》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只,语气词。

全句是说,快乐的圣人君子啊,那就是人民的父母。

真正去做一个君子,他是快乐的。

君子有发自内心的和谐仁爱,并且拥有爱民如子的心性,可以作为民的父母。

其原因就在于,“民之所好好之”,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厌恶的抵制的拒绝的,他也厌恶抵制和拒绝。

“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说,他的心和老百姓想到一起,命运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了,这样的人才能叫老百姓的父母。

今天还有父母官、清官的说法,就是说爱民如子的意思。

再如子弟兵,也是说他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有这种深层的关系,老百姓才会放心,才会听从你的指挥,否则,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经•节南山》上说,“节彼南山”,那巍峨高耸的南山啊;“维石岩岩”,石头高耸入云;“赫赫师尹”,威严赫赫的太师尹氏;“民具尔瞻”,人民对你高山仰止。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拥有国家、治理国家的人,手中握有重权的人,不能够不谨慎。

如果你不公平,你有了私心,就会有很大麻烦,“辟则为天下僇矣”,就会受到诛戮了。

诛戮一词说得相当严重,就是在警告那些在上者,如果你不公正,这个政权就可能会被推翻。

相反,如果你以公正、公平、公心来治理这个国家,老百姓就拥戴你,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做到“天下为公”的“公”何其难哉又何其益哉!“《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诗经•文王》上说,殷商还没有失去民众没有被颠覆时,老百姓还跟随他;“克配上帝”,那时的君王还可以德配上帝,具有光辉的品德可以作天下的君王。

但由于殷商丧失了民心,君主丧失了美德,不再能获得天下。

“仪监于殷”,我们应该去反观自己,以殷商为“前车之鉴”。

“峻命不易”,“峻”,大,得到大命、天命是很不容易的,需谨慎对待。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你就得到国家。

相反,你已经得到国家了,但是不去爱你的人民,作为一个地方官,你不去爱当地老百姓,不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而是先天下之欲望而自取,把贫穷灾难推给人民,这样必然失去民众和国家。

如果有人过分强调自己的聪明和欲望,强调一己的报负,而置家、国、父母乃至所有的伦常于不顾,那他就会失去国家,失去别人的信任,最后走向失败。

战国名将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吴起是魏国人,很有才华。

他把祖传田产当尽换成钱去买官鬻爵,结果失败了。

于是他发誓,没做上丞相誓不回乡。

结果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也不回去。

当时他拜曾子为老师,曾子就告诉他,你母亲去世了,按儒家伦理和家庭伦理应该回去奔丧。

他坚决不回去。

曾子觉得这个人不可理喻,断然终结了二人的师生关系。

当鲁国要抵抗齐国的入侵,他终于有机会被鲁国任命为将军的时候,鲁国对吴起有所疑虑,因为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

于是,官迷心窍的吴起为了得到这个职位,竟然把妻子杀了。

吴起最后获得了这个职位,率兵把齐国打得大败,她妻子的家乡血流成河。

后来,人们识破了他的丑恶灵魂,在鲁国被人们厌恶疏远。

最后,吴起在楚国被乱箭射死。

一个人有才华,有抱负,想治国,由于无德无品,最后得了乱箭穿身的下场。

一个人为了官爵,不要祖产,不要父母,不要老师,不要妻子,这个人实际上已经被彻底异化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被异化的人并不少见。

因此,《大学》提出警告,“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吴起就是失众的典型代表。

(三)德本财末的体用意识“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君子首先要谨慎于德,就是规范自己的德行,使德行得到一种规范,要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

“有德此有人”,只有有德才能拥有人民。

“有人此有土”,有了国民才有国土。

“有土此有财”,只有有了广阔的国土,人民才可能拥有充盈的财货。

“有财此有用”,有了财物才可能拿来振兴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这里把德、人、国、财四个方面的“体用关系”说得非常清楚。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品德是根本,而财是末,是枝微末节。

有些人利欲熏心,觉得人生不易,生命匆匆,因此大肆聚敛财物搜刮民脂民膏,认为那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以末为本,其害大焉。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外本”,远离了根本,而进入内末,就是枝微末节。

“争民施夺”,就是盘剥民众,去掠夺他们的财富。

“是故财聚则民散”,你获得的财物越多,离开你的老百姓就越多。

“财散则民聚”,你广施财富,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反而聚集在你的身边,因为你能够通过散财来团结他们。

“财聚民散,而财散民聚”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言语悖理地说出也会悖理地弹回来。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你给一堵墙一拳,你打得有多重,返回到你手上的反作用力也就有多重,你的手也就会有多疼。

你的话违背情理地说出来,同样就会有人用违背情理的话对待你。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货物的获得悖离了人常伦理,也会遭到同样的待遇。

古代盛行的杀富济贫说明了人们对不正当的财富聚敛的厌恶之情。

因而,为富不仁是受到儒家批判的。

这里的意思是说,所有的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因为行事的不正当之“悖”。

非法聚敛财货,其代价可能就是丧失生命。

明朝朱元璋称帝以后颁布政策,对盐茶和马匹等资源实行国家专卖,而当朝的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却无视国法走私茶叶,中饱私囊,到后来竟然利欲熏心,每每以驸马令要求各级官员横征暴敛。

然而,好景不长,东窗事发,朱元璋震怒之余,将他赐死。

一个贪得无厌、一心想吞天下之财为己有的人最后得到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连皇帝的乘龙快婿都如此贪得无厌,想吞天下财为己财,结果却身首异处。

当一个人怀有大私心时,当贪婪地对世界无度盘剥时,其命就危矣!《大学》引用《尚书·康诰》话说:“惟命不于常”,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

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它。

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

一旦不再行善,天命就不再眷顾你。

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道居于善。

只要为善,道自然与你同在。

欧阳伦的悲惨下场,跟他敛财有关系,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聚敛巨额财宝,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半国之财富,悉数充公。

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修养的程度,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

(四)仁善保民的道德关注“《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楚书》指《国语》中的《楚语》,《楚语》说:“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楚国没有什么宝,只有善人才是宝。

楚国有很多宝,但是最重要的宝是行善之人。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舅犯,指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字子犯,叫舅犯。

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而只有把仁义、族情看作宝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尚书•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臣子,他没有其它的技能,但他的心灵非常安详、平和,而且能够容纳万物,别人拥有技能就能像自己拥有一样。

他不去嫉妒别人,也不去羡慕别人。

别人精明和美德,他自己内心就会喜欢,就会去赞美,绝不亚于自己亲口所说出或亲自拥有,这样才能够海纳百川,能够保护子子孙孙黎民百姓。

这一种人能够容纳他的人民,人民有好的,他就快乐,而不去嫉妒,不去中伤。

但是还有一类人,人家如果有技能,他就嫉妒、压抑、阻止,使别人的美德不能为上所了解,重用这种心胸狭隘的人,不能保护子孙百姓,这种人是很危险的祸国殃民者。

《大学》这里谈到的是治国平天下当中的人之本、人之根本是善。

这个善包括不嫉妒、不谄媚、不破坏他人、不收敛钱财,而是要一心为公,做到这一点,确实极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