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最后的时间表

合集下载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兴衰历程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兴衰历程

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兴衰历程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自康熙皇帝统治开始,清朝经历了一系列的兴盛和衰落,最终在辛亥革命中终结。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从清朝建立到覆灭,探讨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兴衰历程。

一、建立与兴盛清朝的建立可追溯到明朝晚期,当时民变和战乱频发,社会动荡。

满洲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在这一背景下崛起,建立后金政权。

其子黄台吉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并于崇祯皇帝自杀后,于1644年攻入北京,正式建立清朝。

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圣祖明君的统治下,清朝国力逐渐强盛。

他们倡导了闭关锁国政策,通过对外战争巩固国家的边疆。

清朝的领土面积迅速扩张,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清朝推行了农业改革和商业发展政策,使得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重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皆为文治君主,注重教育普及和文化繁荣,对于清朝的文化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衰落与西方列强入侵清朝在乾隆后期进入了咄咄逼人的国际形势中。

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扩张,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开始受到冲击。

鸦片战争(1840-1842)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相继签订,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侵害,清朝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失去威望和话语权。

同时,在内政方面,清朝开始出现腐败和积弊。

康乾盛世的显赫统治造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愈发严重。

土地兼并和赋税重压使农民的生活更加艰辛,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同时,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冲击使得国家的军事实力减弱。

三、改革与维新的努力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各界开始意识到传统封建体制的深层次问题,均希望进行改革和维新。

戊戌变法(1898年)是其中的重要一次。

光绪皇帝发动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试图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但是由于封建保守势力和对外压力的阻碍,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维新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从各个层面发起了对封建体制的批判和反思,呼吁实行民主与科学的改革。

清后期时间表

清后期时间表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建立。巴黎公社。
1876年 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1867年 德国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19世纪80年代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上天。
1895年 电影诞生。
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1909年 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1951年 法国等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3年 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56年 中共召开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同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双百”方针。
1969年 互联网产生。
1972年秋 田中角荣访华。
1973年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
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政权顺序版】近代时期【清政府】(古代-1840年-1912年2月12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1820年-1850年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1850年-1861年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1861年-1875年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1875年-1908年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1908年-1912年2月12日首都:北京国歌:《普天乐》(1880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李中堂乐》(1896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巩金瓯》(1911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三角黄龙旗(1862年出现)黄龙旗(1888年改“黄底蓝龙戏红珠图” 即黄龙旗为国旗)近代时期【太平天国】(1851年1月11日-1864年7月)国号:太平天国中央政府:太平天国政府国家元首:洪秀全(天王)首都:天京(南京)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1911年10月11日-1912年1月1日)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驻地:武昌地方元首:黎元洪(都督)军旗:铁血十八星旗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1913年10月6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家元首:孙中山(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袁世凯(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首都:南京(临时首都),1912年3月迁至北京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卿云歌》(1913年出现,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北洋政府】(1913年10月6日-1928年6月3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1927年6月18日改为北洋军政府(或安国军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第一任大总统)1913年10月6日-1916年6月6日【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黎元洪(大总统)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日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第二任大总统)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周自齐(国务总理摄政)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大总统)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高凌霨(国务总理摄政)1923年6月13日-1923年10月10日曹锟(第三任大总统)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黄郛(国务总理摄政)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段祺瑞(临时执政)1924年11月23日-1926年4月20日胡惟德颜惠庆杜钖圭顾维钧(国务总理先后摄政)1926年4月20日-1927年6月16日张作霖(陆海大元帅)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临时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1915年出现,正式国歌)《卿云歌》(1919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5日)国号:中华帝国中央政府:中华帝国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洪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五色叉字旗护国运动时期【云南护国军政府】(1915年12月25日-1916年6月)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云南护国军政府地方元首:唐继尧(都督)第一次护法运动时期【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9月1日-1918年5月4日)国号: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驻地:广州元首: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国号: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巩金瓯》国旗:黄龙旗第二次护法运动时期【广东军政府】(1921年4月7日-1922年8月)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东护法军政府元首: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北伐战争时期【广州国民政府】(1923年3月2日- 1926年12月5日)国号:中华民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1925年7月1日改组为广州国民政府元首:孙中山(大元帅)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胡汉民(代理大元帅)1925年3月12日-1925年7月1日汪精卫(主席)1925年7月1日-1926年6月5日谭延闿(代理主席)1926年6月5日-1926年12月5日国歌:《国民革命歌》(1926年出现,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北伐战争时期【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2月21日-1927年8月25日)国号:中华民国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元首: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共同负责(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合法政府)(1928年12月31日取得合法地位)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938年-1946年期间改为重庆国民政府元首:胡汉民(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4月-1928年2月谭延闿(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2月-1928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10月-1931年12月林森(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1年12月-1932年1月林森(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1月-1943年8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43年6月-1943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10月-1948年5月蒋介石(总统)1948年5月-1949年1月李宗仁(代理总统)1949年1月-1949年10月首都:南京,重庆(陪都)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1937年定为正式国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苏区政府】(1931年11月7日-1937年9月6日)国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国家元首: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首都:瑞金,1935年迁至延安国歌:《国际歌》国旗:红底白色五星,镰刀斧头旗抗日时期【伪满政府】(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5日)国号:(伪)满洲国,1934年改称(伪)满洲帝国中央政府:满洲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政府执政,1934年改称康德皇帝)首都:新京(长春)国歌:《满洲国国歌》国旗:黄底“红蓝白黑条”旗闽变时期【中华共和国】(1933年11月22日-1934年1月13日)国号:中华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人民政府)国家元首:李济深(政府主席)首都:福州国旗: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旗抗日时期【伪蒙政府】(1936年5月12日-1945年)国号:(伪)蒙疆国中央政府:蒙古军政府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改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为蒙古自治邦国家元首:云端旺楚克(云王)1936年5月12日-1938年3月23日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1938年3月23日-1945年首都:呼和浩特1939年迁至张家口国旗:蓝底“红黄白竖条”旗1937年改为蓝底“红蓝黄白横条”旗1939年改为黄底“蓝中白细条两边均有,红粗条中心”旗抗日时期【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或【伪北京政府】(1937年12月14日-1940年3月30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家元首:王克敏(主席)驻地:北京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反共建国”,红黄蓝白黑条“五色旗”抗日时期【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3月28日-1940年3月30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国家元首:梁鸿志(行政院长兼交通部长)驻地: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建国”,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抗日时期【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家元首:汪精卫(主席)首都:南京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方加上三角黄旗“和平反共建国”1943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至今)(合法政府)【时间顺序版】【1840-1850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无【1850-1861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无【1861-1875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三角黄龙旗(1862年出现)【其中包括】(1851.1.11-1864.7)国号:太平天国中央政府:太平天国政府(太平天国运动政权)国家元首:洪秀全(天王)首都:天京(南京)【1875年-1908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普天乐》(1880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李中堂乐》(1896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国旗:三角黄龙旗黄龙旗(1888年改“黄底蓝龙戏红珠图” 即黄龙旗为国旗)【1908年-1912年2月12日】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巩金瓯》(1911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黄龙旗【其中包含】(1911.10.11 -1912.1.1)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地方政权)地方元首:黎元洪(都督)军旗:铁血十八星旗【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合法)国家元首:孙中山(临时大总统)首都:南京(临时首都)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合法)国家元首:袁世凯(临时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卿云歌》(1913年出现,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13年10月6日-1916年6月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第一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临时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1915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含】(1915.12.12 -1916.3.22)国号:中华帝国中央政府:中华帝国政府(袁世凯复辟帝制)国家元首:袁世凯(洪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五色叉字旗(1915.12.25-1916.6)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云南护国军政府(护国运动政权)地方元首:唐继尧(都督)【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黎元洪(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含】(1917.7.1 -1917.7.12 )国号: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张勋复辟帝制)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巩金瓯》国旗:黄龙旗【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冯国璋(代理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17.9.1-1918.5.4)国号: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政权)元首: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徐世昌(第二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卿云歌》(1919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周自齐(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黎元洪(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1.4.7-1922.8)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东护法军政府(第二次护法运动政权)元首: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3年6月13日-1923年10月1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高凌霨(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3年6月13日-1924年11月2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曹锟(第三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黄郛(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4年11月23日-1926年4月2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段祺瑞(临时执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6年4月20日-1927年6月1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胡惟德颜惠庆杜钖圭顾维钧(国务总理先后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3.3.2-1925.7.1)国号:中华民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北伐战争前期政权)元首:孙中山(大元帅)胡汉民(代理大元帅)(1925.7.1-1926.12.5)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政权)元首:汪精卫(主席)谭延闿(代理主席)国歌:《国民革命歌》(1926年出现,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北洋军政府(或安国军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张作霖(安国军陆海大元帅)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7.2.21-1927.8.25)国号:中华民国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共同负责(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7.4.18 -1928.2)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胡汉民(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8.2-1928.10)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谭延闿(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8年10 月-1931年12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31年12月-1943年8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1938年迁至重庆国民政府(合法)元首:林森(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2年1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1938年迁至重庆(陪都)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1937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其中包括】(1931.11.7-1937.9.6)国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苏维埃政权)国家元首: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首都:瑞金,1935年迁至延安国歌:《国际歌》国旗:红底白色五星,镰刀斧头旗(1933.11.22-1934.1.13)国号:中华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人民政府)(闽变政权)国家元首:李济深(政府主席)首都:福州国旗: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旗【1943年8月-1948年5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重庆国民政府(合法),1946年迁回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43年10月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首都:重庆(陪都),1946年还都,南京国歌:《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其中包括】(1932.3.1-1945.8.15)国号:(伪)满洲国,1934年改称(伪)满洲帝国中央政府:满洲国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政府执政,1934年改称康德皇帝)首都:新京(长春)国歌:《满洲国国歌》国旗:黄底“红蓝白黑条”旗(1936.5.12-1945)国号:(伪)蒙疆国中央政府:蒙古军政府(伪日政权)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伪日政权)1939年改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日政权)1941年改为蒙古自治邦(伪日政权)国家元首:云端旺楚克(云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1938年接任)首都:呼和浩特,1939年迁至张家口国旗:蓝底“红黄白竖条”旗1937年改为蓝底“红蓝黄白横条”旗1939年改为黄底“蓝中白细条两边均有,红粗条中心”旗(1937.12.14-1940.3.30)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王克敏(主席)驻地:北京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反共建国,红黄蓝白黑条“五色旗”(1938.3.28-1940.3.30)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梁鸿志(行政院长兼交通部长)驻地: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建国,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40.3.30-1945.8.16)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汪精卫(主席)首都:南京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方加上三角黄旗“和平反共建国”1943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1948年5月-1949年4月2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任代理总统)首都:《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49年10月1日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近代历史时间轴高中详细

近代历史时间轴高中详细

近代历史时间轴高中详细一、清朝中晚期(1796-1839 年):1、1796年,大清宣帝回天改元“道光”,开启清朝末期的历史,同时也引发了晚清时期的社会问题;2、1802 年,黄巢军发动抗清斗争,全面破坏了清朝帝国的统治格局;3、1808 年,由李鸿章率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湖北武昌建立;4、1820 年,民间势力形成三条主要军线,即湖南黄浦江、安徽淮河、江西瑶池江,这也使清朝统治变得动荡不安;5、1821 年,清朝在革命军实行割据政策并设立大臣,加快了政变的发展;6、1825 年,晚清社会的腐败与报应走到了极点,游行抗议的民众被迫下仰大礼;7、1830 年,摩尔宗族发动分裂清朝,百年大清就此分崩离析;8、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政权正式灭亡。

二、洋务运动(1840-1900 年):1、1840年,洋务运动开始,且着重围绕改革国力、推进教育体制、满足西方军阀要求和体现外国领土地划开始;2、1842 年,中英签订《香港条约》,清政府将香港划归英国;3、1850 年,胡遵宪颁布《天演训令》,灭绝清朝的中央集权机制;4、1856 年,美英法三国围攻日本,洋务运动触及延庆界峰会;5、1860 年,清政府开始实行“保护洋人”等意识形态,引起民众不满;6、1863 年,同治帝在全国颁布《中西经济新法》,严格管理外国商品的进口;当时洋务运动达到了高潮,中国土著商品开始被外来物品所取代;7、1864 年,清政府发布"两限令",禁止两河以外的商品销售;8、1868 年,咸丰帝出台《纲要》,重返传统文化,坚决反对洋务运动。

1、1900年,十月革命爆发,洋务运动开始向后撤退;2、1901 年,前美洲共和国总统西非斯访华,正式开启中国与世界国家的外交活动;3、1903 年,改革派学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力推把思想开放;4、1909 年,台湾归还海峡两岸的和平;5、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宣告退位;6、1913 年,国民党定下中华民国的国号,以及其宪法确立的国家基本制度;7、1914 年,国民党内斗占下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南京;8、1915 年,中华民国政府发布《清政府全部法例大全》,实行全国统一法律;9、1917年,实行民主政治制度和议政改革,就是此次改革,中华民国开始了简易样的代议制;10、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驱赶蒋介石的全国议会会议在南京召开;11、1921 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近代史的今天就从此拉开。

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清朝历史事件时间轴介绍:中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明朝之后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清朝自1644年建立,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共统治了268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中国清朝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帮助我们了解清朝的发展与演变。

1. 1644年:中国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1644年,明朝由于农民起义与外族侵略而灭亡,清朝建立。

- 清朝首任皇帝顺治帝登基,开始清朝的统治。

2. 1661年:康熙帝即位- 1661年,康熙帝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统治达61年之久。

- 康熙帝实行多项改革,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1796年:乾隆帝逝世- 乾隆帝是清朝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统治了60年,其时期也是清朝最繁荣的阶段。

- 乾隆帝逝世后,清朝进入了一个相对衰退的时期。

4. 1839-1842年: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清朝与英国等西方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

- 清朝失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5. 1850-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由洪秀全领导。

- 太平天国的起义给清朝带来了巨大冲击,国内大面积动荡。

6. 1894-1895年: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

- 清朝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力。

7. 1900年: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场民族抗击外侮的运动。

- 义和团运动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朝进一步陷入困境。

8. 1911年: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场重大革命运动,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结束。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结语:在中国清朝的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的变革与挑战塑造了清朝的兴衰。

通过了解清朝的历史事件时间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朝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承了十个皇帝。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使用了多个不同的年号作为纪年方式。

这些年号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清朝各个皇帝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及其对应的纪年表:顺治(1644年-1661年)•顺治元年(1644):顺治即位,标志着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顺治二年(1645):开始平定南明残余势力。

•顺治三年(1646):完成平定南明残余势力。

•顺治四至八年(1647-1651):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政策改革。

•顺治九至十一年(1652-1654):战胜三藩之乱。

康熙(1662年-1722年)•康熙元年(1662):康熙即位,开始实行“康熙新政”,恢复社会秩序。

•康熙二十年(1681):发生康熙南巡事件,巩固中央集权。

•康熙四十三年(1704):制定《康熙大典》。

•康熙五十六年(1717):实行“和珅专权”,康熙末年政治腐败。

雍正(1723年-1735年)•雍正元年(1723):雍正即位,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顿政府机构。

•雍正二十四年(1746):颁布《雍正新法》。

乾隆(1736年-1795年)•乾隆元年(1736):乾隆即位,实行了长达60多年的统治。

•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三年(1773-1778):发生辽东、台湾等地的冲突与战争。

•乾隆五十二至五十七年(1787-1792):发生白莲教起义。

嘉庆(1796年-1820年)•嘉庆元年(1796):嘉庆即位,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

•嘉庆二十一至二十六年(1816-1821):发生“白莲教之乱”。

道光(1821年-1850年)•道光元年(1821):道光即位,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道光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848-1851):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1851年-1861年)•咸丰元年(1851):咸丰即位,继续推行改革政策。

•咸丰十一至十五年(1861-1865):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历史年表

清朝历史年表
公元1627年,出兵剿灭朝鲜,使其成为后金的咐属国
公元1631年,颁布《离主条例》,得到汉人的拥护
公元1635年,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
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农奴,大大增加了劳动力
公元1639年,发动松锦大战,歼明军13万,俘洪承畴,并劝降.
公元1643年,因操劳过度,于清入关前一年驾崩,庙号太宗,葬清东陵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18年
公元1638年,出生23年
公元1643年,即位,年号顺治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统一全国.
公元1645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百姓死亡人数过百万.
公元1650年,亲政
公元1661年,驾崩,庙号世祖,葬清东陵﹙此乃一家之言﹚
公元1685年,进兵沙俄的雅克萨城
公元1689年,与沙俄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了两国疆界
公元1690年,亲征准葛尔
公元1696年,再次亲征准葛尔
公元1697年,第三次亲征准葛尔,并消灭首领葛尔丹
公元1712年,宣布全国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为准.以后多增人口不再征税,称为“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公元1722年,驾崩,庙号圣祖,葬清东陵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13年
公元1678年,出生57年
公元1722年,即位,年号雍正
公元1725年,实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国策.公元1728年,平定阿尔布巴叛乱
公元1729年,设立军机处,权力逐渐取代内阁
公元1735年,驾崩,庙号世宗,葬泰陵

清朝发展历史简介

清朝发展历史简介

清朝发展历史简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立、巩固和衰落。

一、建立阶段(1644年-1661年)清朝的建立源于明朝末年的动荡局势。

明朝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民生困苦。

这为后来的清朝建立提供了契机。

在这一阶段,清朝的主要事件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衰落。

同时,后金势力逐渐壮大,崛起的满洲族领袖努尔哈赤在领导下,于1644年入侵明朝,并在明朝灭亡后建立了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统一了满洲各部,改国号为清,定都盛京(即沈阳)。

在他的统治下,清朝开始了建立的阶段。

二、巩固阶段(1661年-1799年)清朝巩固阶段是指清朝在建立后,逐渐稳定政权并扩大领土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拓。

首先,康熙皇帝继位后,通过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国内的统治。

同时,他还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如设置蒙古、藏、维吾尔、汉四大军事管辖区,实行“土木之变”等,使得清朝政权更加稳固。

康熙皇帝还通过对外战争不断扩大了清朝的领土。

他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台湾、东北、西北等地,使得清朝的疆域达到了极盛。

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巩固阶段的高峰。

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使得清朝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三、衰落阶段(1799年-1912年)清朝衰落阶段是指清朝在巩固阶段之后,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清朝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内忧外患的问题。

清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矛盾加剧,民族之间的反清情绪不断高涨。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等事件,使得清朝的衰落不可逆转。

清朝在衰落阶段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但由于改革力度不够大,效果不明显,无法挽救清朝的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政府最后的时间表作者:邵建来源:《读书》2010年第2期清政府垮台于一九一一的辛亥年,从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始,它就进入了自己生命终结的倒计时。

清末的政治腐败和人们对政府的控诉,可见梁启超的行文:“夫孰使我百业俱失,无所衣食者,政府也;夫孰使百物腾涌,致我终岁勤劳而不得养其父母者,政府也;夫孰使我一栗一缕之蓄积,皆使吏胥之婪索者,政府也;夫孰使盗贼充斥,致我晷刻不能即安者,政府也……”这样的政府非倒不可,更何况孙中山的革命党大张声势,筹谋推翻。

但,清末立宪派给它指出了一条政治改革的道路,即立宪,可以说这是清政府唯一的图存之路。

事实上,它也被逼走上了这条路,但,由于它自己的蹉跎,这条路最终也断送在它自己手里。

与孙中山的革命党不同,由梁启超在理论上指导的国内立宪人士,并不主张推翻清政府。

在同盟会排满性质的“种族革命”外,梁启超推重的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政治革命”(梁氏是体制外人,他的语言如果转换为清政府的官方语言,就是“政治改革”)。

此改革以立宪为指归,用梁氏的话表述:“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

”从专制到立宪,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任何一种专制政体的政改方向。

在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各种压力下,晚清政府迫不得已接受了立宪者的主张,继一九○五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后,于一九○六年九月一日宣布“预备立宪”。

这,不妨视为清政府“政治改革”的开始。

那么,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一一年,清政府在它生命的最后五年间,都做了些什么呢?一九○六年:是年虽然宣布预备立宪,但立宪的预备期有多长呢,这是社会很关注的问题。

九月一日的“圣谕”颁下:“……俟数年后,规模初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显然,这是一个没有时间表的预备立宪,其中不乏遁词,如同在玩时间游戏。

当然,立宪就是分权,政府本能地不愿意,能拖一天是一天。

只是那时的它无从料及历史留给它的时间只有五年了,多拖一天就是往死路上多走一天。

时在日本的梁启超有过这样一个观察,他在写给老师康有为的信中说:“革党现在在东京占极大之势力,万余学生从之者过半。

前此预备立宪诏下,其机稍息。

及改革官制有名无实,其势益张。

”不妨注意这其中的“其机稍息”和“其势益张”。

当人们开始信任这个带有政改性质的预备立宪时,即使是革命一方,其势头亦不免“稍息”;当人们认为这个政治改革是虚与委蛇、皮里阳秋时(比如只是把各部制变来变去),则革命势头必然反弹“益张”。

这说明改革可以遏制革命,改革进一步,革命退一分。

但是,假改革必然招致真革命;因此,清廷唯有真正立宪而非口头立宪才能自保。

一九○七年:客观地说,一味指责清政府假改革也不公正,革命派的压力,立宪派的努力,逼使它要调整自己的动作。

继预备立宪后,一九○七年有两道诏书不应忽略,一是九月二十日预备成立资政院的谕旨:“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这是朝廷政改的一大动向,按照它自己的解释,资政院即英美议院之前身。

一个月后的十月十九日,朝廷又下一诏,谓:“前经降旨于京师设立资政院,以树议院基础,但各省亦应有采取舆论之所。

”这个舆论之所就是省议会,但清廷将之称为咨议局:“着各省督抚均在省会速设咨议局”,“筹计地方治安,并为资政院储才之阶”。

这两道诏书光绪都明言是“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

慈禧虽然顽固,但也果断,决定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开设议会,应是真正的政改之措。

一九○八年:针对清廷两道诏书,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随即于一九○七年成立了“政闻社”,这是带有政党性质的立宪组织。

梁氏立社的目的即是为了协助政府调查各国立宪制度。

梁氏和孙氏不同,他既不主张推翻清政府,而是要把它往政改上引,就避免不了与政府的合作与互动,尽管是暗中的(事实上一九○五年清大臣出洋考察的宪政报告主要就出自梁手)。

这是梁氏政闻社的四条纲领:“一、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二、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三、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四、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

”一九○八年七月三日,政闻社有一个动作即上书朝廷,要求三年召开国会。

书云:“事必实行则改良易,空言预备则成功难。

凡事如斯,岂惟国会。

”国会不开,“灰爱国者之心,长揭竿者之气”,“时不我留,乞速宣布期限,以三年召集国会,宗社幸甚,生灵幸甚”。

梁启超因惧怕生灵涂炭而反对革命,认为国会既开,革命或许可以回避。

因此,他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其三年期限的最后一年正是清亡之一九一一年。

不妨看看清政府的反应,一个月后的八月二十七日,在朝廷宪政编查馆的奏请下,光绪终于下谕颁布宪法大纲,“限九年筹备完成”。

以一九○八年起算,立宪的最后限期就是一九一六年。

从无期到有期,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但问题是,龟兔赛跑,革命会等你九年吗?一九○九年:这是宣统元年,光绪和慈禧先后于一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和十五日死去。

溥仪继位,摄政王载沣主政。

几年下来,政治改革犹犹豫豫,进退失据,尔后则更每况愈下。

不过,这一年十月,筹备两年之久的各省咨议局正式成立,主张立宪的士绅们通过地方选举纷纷进入各省咨议局,他们成为一支可以和皇室公开博弈的政治力量,号称“立宪派”。

在各地议会闭幕之际,张謇以江苏咨议局议长的身份向各地咨议局倡议,成立一个“国会请愿同志会”,预备进京请愿,要求清政府在省咨议局的基础上速开国会。

立宪派士绅出身,出于自身的利益也惧怕革命。

在他们看来,唯有切实推进政治改革,才能防堵革命的发生。

前此,梁启超对革命党的分析颇能代表立宪派的看法。

梁氏认为革命党可分两派,一派“专以煽乱为事者也”,一派乃“发愤于政治之腐败,以为国家前途无可希望,铤而走险者也”。

这两派前一派人少,后一派人多,前者必须依靠后者才能成事。

但,梁氏认为,多数派只要“朝廷于政治改革事业着着进行,示以国家前途有确实之希望”,那么,“彼少数之凶暴者更何所得行煽动乎”。

一九一○年:这是清政府垮台的前一年,这一年十月三日,资政院正式开院,议员二百名,钦选民选各一半。

上年咨议局,今年资政院,按理说,这是清廷在立宪道路上又跨进了一步。

但,咨议局显然已不满足资政院这一建制了,他们直接要求开国会。

因为在清廷那里,资政院只是中央咨询机构,而国会却可以直接产生自己的责任内阁。

把内阁权从清政府那里分出来,是立宪派开国会最直接的目的。

因此,一九○九年咨议局甫开,就联席组成了“国会请愿同志会”。

一九一○年间,该会聚集京师,连续三次请愿,要求清廷一年内开国会。

这在当时是一个声势浩大的运动,绵延数月之久,一直到资政院开院那天,请愿同志会来资政院呈递请愿书,获大多数资政议员赞同后,即上奏呈请要求。

这是地方咨议局和中央资政院的联合行动,也是清末立宪派推动政治改革的最关键之举。

问题如此尖锐地摆在清政府之前,清政府当然晓得其中利害。

产生内阁的权力一旦易手,则意味着国家行政权的旁落,它当然不干。

第一次请愿,朝廷维持九年预备不变。

第二次请愿,依然维持九年不变。

第三次请愿,朝廷压不过去,终于改口,改宣统五年(即一九一三年)准开国会,这比九年提前了三年。

但它同时下诏解散请愿同志会,不准再行请愿,同时严敕各省代表“即行回籍,不得逗留京师”。

此一僵局,应该说是一九○六年以来立宪运动的一次大挫败,它表现为立宪派和清政府的“双输”。

立宪派输在三次请愿,一次比一次激烈,但国会终究没有开成。

清政府输在它以前亦真亦假的政治改革到此前功尽弃,这一次更把立宪派推入敌对阵营,直接导致次年自己的败亡。

但,立宪派输得起,清政府却输不起了。

前者毕竟还可以再奋再兴,后者却几乎没有哪怕是再输的时间了。

这是梁启超共和之后的回忆:“犹记当举国请愿国会最烈之时,而朝廷犹日思延宕,以宣统八年、宣统五年等相搪塞。

鄙人感愤既极,则在报纸大声疾呼,谓政府现象若仍此不变,则将来世界字典上,绝无复以宣统五年四字连属成一名词矣。

”果然!清即亡于次年的一九一一(宣统三年),史上有“民二”却不复有“宣五”。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枪响。

枪响是一个导火索,它可使清亡,但也未必注定此次即亡(尽管它事实上亡于此)。

换言之,辛亥清亡,不是亡于军事,而是亡于政治。

因为在军事上,北洋的力量远远大于革命党。

冯国璋所部已经收复汉口,却兵不乘勇反而主动停战示和,这是袁世凯有了取清而代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各行省如雪崩一般纷纷脱清独立,这才是置清政府于死地的致命一击。

朝廷只剩朝廷,便无以撑持下去。

武昌起义后,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在湖北独立上起了重要作用,他等于是和革命党合作了。

其他各省独立,督抚和咨议局亦起极大作用(督抚大半也同情立宪)。

那么,一向不主张推翻清政府的咨议局为何不站在清政府一边而是选择独立,原因即在去年三次请愿的失败。

据梁启超朋友徐佛苏《梁任公先生轶事》文,在第三次请愿书中,立宪派等于是最后通牒:“政府如再不恤国民痛苦,不防革命祸乱,立开国会,则代表等惟有各归故乡,述诉父老以政府失望之事,且代表等今后不便要求国会矣……”什么叫不便要求国会,“其言外之意,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

“革命”一词,几乎出自和革命派势不两立的立宪派之口,这是何等深重的政治危机。

但朝廷不谙危局,一意孤行,反而驱逐代表出京。

这就彻底得罪了立宪派,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各代表闻此乱命,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咨议局报告政治绝望,吾辈公决密谋革命,并即以各咨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不到一年,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在这段话中应验。

立宪派固不会起义,但它会响应起义而独立,因为它已经感到“政治绝望”(少数立宪派除外,如张謇)。

假如国会应时而开,人心不散,即使武昌枪响,立宪派也未必会推波助澜于独立。

如是,时局则显然不同。

毕竟一省数省的军事起义很难成功(如一九一三年的“二次革命”),除非有强大的政治后援;何况彼时革命党在军事上还不占优势。

因此,清政府如果检讨自己的败亡,原因固多,但从根本上说,不是军事败亡而是政治败亡。

进而言,它败亡于自己已经启动了的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便有机可乘。

更何况大部分立宪派对清廷“政治绝望”,关键时刻,它当然和革命派合纵。

天下大势,至此定矣。

这几乎是一幕“喜剧”。

一九一一年十月三十日,摄政王载沣知道大势已去,但为保全清室,赶紧下令资政院起草宪法,十一月三日宪法十九条出来,八日诏告天下。

一年以前的立宪派的主张,赫然俱在其中。

比如第三条:“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这不是皇权服从宪权吗?比如第五条:“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这不是立法权属于国会吗?比如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这不就是国会决定责任内阁吗?它所要保证的就是第一条:“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而这原本就是立宪派的“虚君”交易。

这是一个英伦政治的版本,立宪成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