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样师必备-原型法和比例法的综合运用技巧
各种款式连衣裙的直裁法、原型法与纸样变化

各种款式连衣裙的直裁法、原型法与纸样变化合体连衣裙能充分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特别是断腰节连衣裙,千姿百态的下摆与任意款式的上衣连接,组合成变化无穷的新款。
part1连衣裙规格设计裙长L=100cm胸围B= 84cm(净胸围)+6~10cm (放松量,最小为4cm)=90cm腰围W= 68cm(净腰围)+ 6~8cm =74cm背长=38cm肩宽S=39.4cm(净胸宽)- 0.4cm=39cm胸省大=3.5cmpart2合体连衣裙直裁法后片制图步骤:(1).作上平线,衣长线100cm。
(2).作后袖窿深线BL=(1.5/10)B+7CM=20.5cm画水平线。
(3).从上平线量下38cm画一水平线,即背长线WL。
(4).由WL向下量18CM画水平线,即臀围线HL。
(5).画后领圈,后横领=(2/10)=7.2cm,直领=后横领/3。
(6).画后肩斜15:4.5,肩宽=S/2。
(7).作背宽为(1.5/10)B+4~4.5作竖直线。
(8).后片胸围大为B/4,臀围大为H/4。
(9).计算后片吸腰省量=(B-W)2X0.6cm=4.8cm。
(10).画顺后片袖窿弧。
前片制图步骤:(1).各水平线同后片。
(2).前上平线比后片上移胸省量3.5cm-0.5cm=3cm。
(3).画前领圈,前横领=后领-0.3=6.9cm,直领=后横领= 7.2cm。
(4).前肩斜为15:6,前肩线长=后肩线长-0.6cm。
(5).以前胸宽(1.5/10 )+2.5作竖直线。
(6).前片胸围大为B/4,臀围大为H/4。
(7).袖窿抬高量为胸省量3.5cm。
(8).BP点,上平线量下24~26cm,前中量进8~9cm。
(9).计算前片吸腰省量=(B-W)/2X0.4cm=3.2cm。
(10).画顺前片袖窿弧。
(11).下摆起翘0.7cm。
part3刀背缝分割线连衣裙规格同合体连衣裙。
有背吸量,吸腰省量减小1cm。
part4断腰节连衣裙直裁法(喇叭裙)规格设计同前面连衣裙。
大身原型及变化原型立体裁剪制作过程文字

大身原型及变化原型立体裁剪制作过程文字一原型的立体裁剪(一)原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纸样,是一切款式的基础。
立体裁剪原型是衣身立体裁剪的基础。
操作步骤如下:1 将确定好前中心线、胸围线和基准线布料覆于人台上与人台上的同名线条符合,在前中心和B.P点处用大头针固定在人台上。
2 将胸围线以下多余的量推到B.P点下面,形成腰省量并用大头针固定腰省,同时确定侧缝线的位置并固定。
3 将胸围线以上的余量推向肩部,在领口处需打剪口,以消除领口处的牵扯力,根据领围、肩部、袖窿的基础线在布料上作出点影线。
-山本服装打版4 后片的操作方法与前片相同。
(二)原型宽放量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方法:1 推移法:在操作之前在胸宽处推出一定的松量,并用大头针临时固定。
2 放置法:在立体裁剪完成之后,直接在侧缝处加放松量。
3 衣身的修正:由于立体裁剪的技术难度角度较大,裁剪部位较难保证精确,因此,对于左右对称服装常常只作出右衣身,而左衣身则根据右衣身进行裁剪,因此衣身的修正是必不可少的;(1)将布样从人台上取下,置于平台上,用熨斗熨平;(2)用打样尺重新描顺领窝、袖窿弧线以及侧缝、肩缝等;(3)检查相关部位是否合理,在依据右衣身剪裁左衣身;(4)将左右衣身用手针连接起来并重新固定在人台上,各相关部位如口袋、纽扣均按实样裁剪并置于相应的部位,以检查服装的整体造型是否完善,需要服装打版课程可以留言哦。
二立体裁剪中省的运用在原型的立体裁剪中我们可以看到衣身的造型呈现出两中基本状态:宽松式与合体式。
宽松式表现为面料与人体是一种离体状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而合体式则是面料与人体的符合,呈现出贴体状态,这种贴体状态的产生关键就在于省的运用。
1 省的概念与意义省是服装制作中对余量部分的一种处理形式,省的产生源自于将二维的布料置于三维的人体上,由于人体的凹凸起伏、围度的落差比、宽松度的大小以及适体程度的到低,决定了面料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呈现出松散状态,将这些松散量以一种集约式的形式处理便形成了省的概念,省的产生使服装造型由传统的平面造型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立体造型。
如何利用原型进行纸样造型变化

第五步: 合并腰节以下的省道
第五步: 合并腰节以下的省道
第六步: 修顺腰口及底摆弧线
衣片结构变化案例
第一步: 转移袖窿省,使胸围线以上 的区域形成平面的状态,为 分割的造型提供一个良好的 绘制环境。
第一步: 转移袖窿省,使胸围线以上 的区域形成平面的状态,为 分割的造型提供一个良好的 绘制环境。
第一步: 转移袖窿省,使胸围线以上 的区域形成平面的状态,为 分割的造型提供一个良好的 绘制环境。
第一步: 转移袖窿省,使胸围线以上 的区域形成平面的状态,为 分割的造型提供一个良好的 绘制环境。
第二步: 剪切腰节线,还原成 二围的结构状态。
第三步: 将腰部到臀部的省道进行合并, 使上胸、前中、臀部三个区域 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图形。
用省道将袖山 增加的量进行 消除分散
合并省道
合并省道
合并省道
合并肘省
合并肘省
合并肘省
合并肘省
修顺结构线
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第七步: 合并腋下省,还原袖窿省。
前片的省道全部转移到 分割线当中,没有更改面积, 只是发生了位移。
袖片结构变化案例
袖山的1/2的位置设置 一根剪切线,按照图示 进行剪开。
袖山变化的区域
根据款式特征抬高袖山
根据款式特征抬高袖山
根据款式特征抬高袖山
修正袖山
修正袖山
确定抬袖的宽度 及造型
2cm
B/2只需加4cm
•围度的变化
2、加放量影响服装的间隙量,影响服装的合体度
成品胸围
加放量 4cm 8cm 12cm
垂直间隙量
0.64ccm 1.27cm 1.91cm
成品胸围半径 净胸围半径
服装纸样基础知识

服装制版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面料分割展开成符合人体需要的各种衣片图形的技术。
一般而言,领、袖打版在服装整体制版打样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系数最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领、袖打版的问题解决了,服装整个打版也就基本成功了。
第一步,确定服装的风格造型、松量、以及顾客群体的需求,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面进行下面的操作。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确定和顾客体型想符合的基型,首先根据服装款式确定服装的基型,比如是做群纸样就做出群基型,是上装纸样就做出上装基型。
第二步,确定底图,首先分析新款式有什么样的要求,根据服装款式的要求在基型上进行变化(变化的方法:a、几何作图法;b、剪切法),最后达到新款式的要求。
第三步,复制纸样,在底图上复制出纸样,并且在纸样上加上九个方面。
第四步,复核纸样,做出纸样后,一定要检查纸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服装纸样分为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
平面裁剪是根据人体特点运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和变化原理画出纸样的方法,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
其中以公式法和原型法为典型。
1公式法根据服装款式要求,以人体尺寸和特点,运用一定的计算公式和方法画出纸样的方法。
优点:准确率高,适合大量生产。
稳定性好。
缺点:公式多,画的慢,难记。
2原型法以公式法制作出来的基本样,根据服装款式,人体特点及变化原理,把基本样变成相应的款式。
优点:方法简单,快,成本低,运用广泛。
缺点:要求熟练,基本样精确。
立体裁剪一般适用高级服装,把面料披在人体或模型上,借助各样工具在三维空间观察,直接感触面料裁剪出指定的服装实样。
服装纸样设计需要准备的工具:打版纸:用于裁剪布料的大纸样制图的,一般买45克的半透明的。
牛皮纸:将制作好的大纸样画在牛皮纸上裁剪下来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也方便重复使用。
笔记本:A4纸大小的笔记本,方便用比例尺画小样,做笔记。
放码尺:服装打版专用的尺子。
可以用于纸样绘制,放缝,放码。
三角比例尺:用来做笔记,画小样,通常用1:5比例。
也可以画直角。
裤装原型裁剪法与比例裁剪法的对比

312文|江建华 李志梅裤装原型裁剪法与比例裁剪法的对比摘要:文章对比分析了原型裁剪法、比例裁剪法的异同及优缺点的互补结合因素,并结合实例对两者的结合应用作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基础裁剪法;原型裁剪法;对比在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中,服装纸样裁剪的方法不外乎平面裁剪法和立体裁剪法两种,其中平面裁剪法中最为常见的是比例法和原型法。
近几年来,随着服装产业不断走向国际化,女装产品也渐趋时尚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日本的原型裁剪法以其较强的科学性逐渐替代比例法,被广泛利用于服装书籍和教学之中。
比例法和原型法各有其优缺点,只有将两者融会贯通,结合运用,才能使结构设计的方法更新、更科学,从而顺应服装款式瞬息万变的潮流。
在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中,服装纸样裁剪的一些弧线的处理和省道的转移变化方法,不外乎两种裁剪方法,也就是基础裁剪法;原型裁剪转变法,其中基础裁剪法中最为常见的是基本原型直接处理法。
在我国,基础比例裁剪法一直是服装结构设计的主要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服装产业不断走向国际化,女装产品也渐趋时尚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虽然基础裁剪法具有以人为本的科学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基础法和原型法各有其优缺点,只有将两者融会贯通,结合运用,才能使结构设计的方法更新、更科学,从而顺应服装款式瞬息万变的潮流。
一、基础法与原型法、的转变异同所谓“基础裁剪法”这里是指用基本的裁剪把侧缝前后并拢,把前后侧缝处理的多余量移到分割破缝处,并根据裤片曲线调整侧缝线,进行加长、缩短、放宽、缩小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结构效果而形成最终裁剪图的一种结构设计方法。
收去多余部分的量,使其贴合人体而形成裤侧缝前后合成整体。
所谓“原型裁剪法”就是以原型为基准样,在原型的基础上根据裤型的款式造型分割它再以用展开、合并使之造型不变、宽窄不变、大小不变,是一种平面化的立体裁剪法。
二、裤装分割处理的基础裁剪法与原型裁剪法的区别基础裁剪法与原型裁剪法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裁剪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型上装、袖子纸样制图基础

7.腰节长: a.前腰节长:由右颈肩点通过胸部最高点量至腰节最细处。 b.后腰节长:由右颈肩点通过脊部最高点量至腰节最细处。脊长:由后领圈中点量至腰间最细处。 8.臀围:臀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 9.裤长:由腰的侧部骨宽骨处向上3cm(即腰围)起,量至裤长所需长度。 10.臀高:由侧腰部骨宽骨处量至臀部最丰满处的距离。 11.上裆长:由侧腰部骨宽骨处向上3cm处量至椅子面的长度。
第三节 服装号型及规格设计
服装号型知识 号型定义 "号":指人体的身高,以CM为单位 "型":指人体的胸围或腰围,以CM为单位
1
2
例:上装160/84A,其中160表示身高为160CM,84表示净胸围为84CM,体型分类代号A表示该人体胸围与腰围的差数在14~18CM之间.
01
号型标志
02
成品服装上必须标明号型。 号型表示方法:号与型之间用斜线分开,后接体型分类代号。GB/T表示国家标准尺寸
03
下装160/68A,其中160表示身高为160厘米,68表示 净腰围为68CM,体型分类代号A则表示该人体胸围与腰围的差数在14~18厘米之间。
04
5.4系列:身高以5CM为分档,
胸围以4为分档,腰围以4为分档。 例:160/84A 155/80A 165/92A 160/68A 155/64A 165/72A
袖口线
完善弧线
01
02
03
述职完毕
THANKS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汇报人姓名
里襟:衣片的钉纽边。
叠门:门襟和里襟相叠合的贴边。
过肩:一般指衬衫肩部到后背的地方
四、结构制图术语:
01
挂面:主要指把西装翻开,看到衣身处附着的一块就是挂面。
原型在女上装结构设计中的运用技巧

原型在女上装结构设计中的运用技巧原型以人体为基础,变化灵活,处理方法多样,是进行各种款式变化的基础,制图过程较为简易,计算方法科学,所成服装效果较好,款式变化方便。
原型法绘制女上装结构制图,具有广泛的通用性,但在运用方面相对难掌握一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好运用技巧。
原型结构设计女上装服装结构设计方法分为平面法和立体裁剪法,平面法又分为比例法、原型法、基型法等。
在结构设计方面,原型裁剪借助平面几何原理,创造了原型纸样分割、移位、展开、变形等方法,形成了一套变化灵活、适应强的结构设计方法。
一、原型的定义及分类(一)原型的定义原型就是根据人体各部位的尺寸、形状绘制的一种能反映人体各部位结构、形状、比例关系的平面图形。
在此,原型本身无任何具体服装款式的结构意义,所以服装的原型不能代表任何款式的结构图。
(二)原型的分类1.按原型的流派分类(1)英、美、意等欧派:此类原型是根据欧美等国的人体体型而设计的原型,适合人体曲面起伏大、省量大的情况。
(2)日本派:最典型的有二类,一种为文化式原型,一种为登丽美原型。
与我国的人体体型较接近,原型的差异程度小,可以为我们所用。
(3)中国派:我国目前原型也较多,都是八十年代我国服装界借鉴日本原型,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平面裁剪方法总结出来的。
2.原型的适用部位分类:分为衣身原型、袖原型、裙原型、裤原型。
3.原型的适用性别分类:分为原型、女装原型、童装原型。
二、日本文化式女装衣身、衣袖的原型(图2-1)三、原型在女上装主要部位中的变化规律原型法绘制服装结构制图,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根据人体绘制出原型,第二步则根据服装款式,在原型的基础上对衣长、胸围、肩部等部位作调整,得到所需服装结构纸样。
原型在服装结构中的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胸围的放缩量设计规律、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前后侧缝差的处理,袖窿深点的变化规律,,肩部造型规律。
(一)胸围的放缩量设计规律女装原型中的胸围放松量,是满足人正常呼吸和活动的用量,一般设定为10厘米,处在一种中介状态,即内衣和外套的中介。
原型与比例结合制版

在国际上,大部分先进国家的服装裁剪都是用原型法,但由于,原型在使用上不能直接裁剪,而且胸围放松量与袖笼深分两步确定,与我国传统习惯不符,因此,原型法不能全盘照搬,而且比例裁剪法在我国运用多年,也有不可抛弃的精华,对于一些传统款式,如西裙、西裤、衬衫、西装,套用公式,简单正确,并可以在布料上直接裁剪,方便快捷。
因些,只有在传统的比例裁剪基础上,运用原型法的结构方法,才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开拓一种裁剪的新路。
下面以女装基本衣片为例。
一、测量部位:原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是:常见的日本文化式只需测量胸围、背长、袖长三个尺寸,领围与肩宽的确定不够准确,登丽美式测量的部位则过多,程序复杂,不利于使用。
比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中没有背长,腰节线的确定不够科学。
通过比较得出:选择领围、胸围、肩宽、背长、袖长这五个部位测量较为合适。
二、尺寸加放:原型法裁剪的尺寸加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考虑人体基本合体松量加放10cm,第二步再根据款式继续加放。
比例裁剪法习惯胸围净尺寸,直接裁剪,更为方便。
通过比较得出:将胸围净尺寸,加放后得到成品尺寸,再进行制图。
具体可参考如下:无吊带上装,胸围加放为0;紧身衬衣为4.8cm;普通衬衣为8-10cm;宽松衬衣12-20cm;西装8-10cm;大衣为15- 20cm。
制图方法:1、衣片:(1)、胸围是成品尺寸。
(2)、领口:领围的框架有两种方法确定,一种用胸围计算,一种用颈围计算,后者适合做立领衬衫和旗袍领,更为科学。
因此,选用1/5领围计算。
(3)、肩斜:肩斜量可以用定量法、公式法或角度法确定,三者的结果相差甚微,而采用定量法可省去计算的麻烦。
故采用定量法确定肩斜:普通衬衣前肩斜5cm,后肩斜4.5cm;有垫肩的外衣前肩斜4cm,后肩斜3.5cm。
(4)、肩宽:根据从人体测量得出的总肩宽,按比例裁剪法的1/2肩宽,计算出前后衣片的肩宽。
(5)、袖笼深:袖笼深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计算上平线到胸围线的距离,包括肩斜量;另一种计算肩斜点到胸围线的距离,不包括肩斜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样师必备-原型法和比例法的综合运用技巧
在国际上,大部分先进国家的服装裁剪都是用原型法,但由于原型在使用上不能直接裁剪,而且胸围放松量与袖笼深分两步确定,与我国传统习惯不符,因此,原型法不能全盘照搬,而且比例裁剪法在我国运用多年,也有不可抛弃的精华,对于一些传统款式,如西裙、西裤、衬衫、西装,套用公式,简单正确,并可以在布料上直接裁剪,方便快捷。
因些,只有在传统的比例裁剪基础上,运用原型法的结构方法,才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开拓一种裁剪的新路。
下面以女装基本衣片为例。
测量部位
原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是:常见的日本文化式只需测量胸围、背长、袖长三个尺寸,领围与肩宽的确定不够准确,登丽美式测量的部位则过多,程序复杂,不利于使用。
比例裁剪法的测量部位中没有背长,腰节线的确定不够科学。
通过比较得出:选择领围、胸围、肩宽、背长、袖长这五个部位测量较为合适。
尺寸加放
原型法裁剪的尺寸加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考虑人体基本合体松量加放10cm,第二步再根据款式继续加放。
比例裁剪法习惯胸围净尺寸,直接裁剪,更为方便。
通过比较得出:将胸围净尺寸,加放后得到成品尺寸,再进行制图。
具体可参考如下:无吊带上装,胸围加放为0;紧身衬衣为4.8cm;普通衬衣为8-10cm;宽松衬衣12-20cm;西装8-10cm;大衣为15- 20cm。
1、衣片
(1)、胸围是成品尺寸。
(2)、领口:领围的框架有两种方法确定,一种用胸围计算,一种用颈围计算,后者适合做立领衬衫和旗袍领,更为科学。
因此,选用1/5领围计算。
(3)、肩斜:肩斜量可以用定量法、公式法或角度法确定,三者的结果相差甚微,而采用定量法可省去计算的麻烦。
故采用定量法确定肩斜:普通衬衣前肩斜5cm,后肩斜4.5cm;有垫肩的外衣前肩斜4cm,后肩斜3.5cm。
(4)、肩宽:根据从人体测量得出的总肩宽,按比例裁剪法的1/2肩宽,计算出前后衣片的肩宽。
(5)、袖笼深:袖笼深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计算上平线到胸围线的距离,包括肩斜量;另一种计算肩斜点到胸围线的距离,不包括肩斜量。
前一种方便,后一种精确,本文采用后一种。
袖笼深随款式不同而变化,夏天单衣为B/6+1;春秋上衣为B/6+3;冬季大衣为B/6+5 。
(6)、胸高点:在比例裁剪法中,确定胸高点的方法是:以胸围线和胸宽线为依据,确立相对的位置。
但是由于胸围线和胸宽线随款式而变化,所以这样并不准确。
在原型裁剪法中,胸高点由乳高和乳距确定,以人体为本,既科学又准确。
乳高是指从侧颈点到胸高点的距离,乳距是指左右胸高点的距离,根据体型的不同,可从下列数据中找出对应的胸高、乳距,然后确定
胸高点。
身高为155、160、165、170、175的分别对应乳高为23、24、25、26、27;净胸围为80、84 、88、92的分别对应乳距为17、18、19、20(cm)。
(7)、胸省:胸省的大小通常根据人体确定:一般人的胸省量为2.5cm-3.5cm,取3cm较为合适。
胸省量还可以按款式变化作出调整。
胸省量与服装胸部造型的关系为:当胸省量为3cm时,胸部造型立体感较强;当其为2cm时,立体感一般;当其为1cm时,立体感较差;当其为0时,则无立体感。
胸省的位置设计在侧缝腋下处,运用省道转移,增加腰省时更加方便。
2、一片袖
(1)、袖山高的确定有三种方法:AH/4+(2.5-3cm)、前后袖笼深的平均值-(4.5-5cm)和前袖笼深-(3.5-4.5cm),本文采用后者:前袖笼深-(3.5-4.5cm),因为它在使用时较方便。
(2)、袖肥由袖山斜线确定:前袖山斜线=前AH,后袖山斜线=后AH,按图示画出袖山弧线。
由于弧线长于直线的原理,此袖山已经包含了1cm的吃势,若要增加吃势,则可以在前后袖山斜线上直接平均加放。
3、两片袖
(1)、以胸围线为袖山底线,袖山高=衣片袖笼弧/3+1。
(2)、A点到袖山底线的距离=袖山高的1/4。
(3)、从A点作水平线,与前袖笼弧线相交于F点;在袖山高的1/3处,作水平线与后袖笼弧线相交于J点。
(4)、线段AB=弧线FG+1,线段BC=弧线HJ,直线段ED=弧线EJ。
(5)、从胸围线向上0.8-2cm作水平线,与袖笼弧线相交,可以调节前袖偏量'○'。
(6)、衣片腰线即为袖肘线。
这样画出的袖山弧线比衣片袖笼刚好有2.5-3cm的吃势。
上述基本外形确定以后,既可以直接裁剪,成为一件式样简单的
外衣,也可以运用省道转移、分割变化,随心所欲地进行款式设计。
在教学中相应作以下处理:
(1)、将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分成四大类型:裤装、裙装、男上装、女上装。
(2)、在裤装与裙装的教学中,先用比例裁剪法,分别讲述普通西裤、西裙的结构制图,再用西裤和西裙作为原型,讲述裤装和裙装的款式结构变化,包括长度变化、腰线变化与外形变化等。
(3)、在女上装的教学中,先用上面介绍的方法讲述基本衣片的结构,再以此基本衣片为原型,分类讲述省道转移和分割线、外形、领子、袖子等变化。
(4)、在男上装的教学中,先用比例裁剪法讲述男衬衫与男西装,再以男衬衫为原型讲述男上装四开身的款式结构变化,以男西装为原型讲述男上装三开身的变化。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掌握传统西裤、西裙、男衬衫、男西装、女上装基本衣片的比例裁剪法,在款式不变时能直接裁剪,款式变化时又能以此为原型进行相应结构改变。
总结
实践证明,比例法与原型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上能够使课堂内容紧凑丰富,用基本款式为原型讲述结构变化时,相同部位的不同变化清晰明了,学生易学易用,有较强的实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