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所罗门之歌》U型原型叙事结构

合集下载

《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

《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

《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所罗门之歌》是古代希伯来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是圣经旧约中的一卷,被认为是智慧文学的代表之一。

这首歌谣据传是因其智慧的作者,以色列国王所罗门而得名。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主题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所罗门之歌》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所罗门之歌》的结构。

这首歌谣由八个独立的分节组成,每个分节由不同的主题而构成。

这些分节包括恋爱情歌、对话、讽刺、寓言、赞美和叙述等。

整体来说,《所罗门之歌》的结构多样,有时候出现并列的情节,有时候则是通过对话展开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整首歌谣充满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使读者更加容易跟随故事情节。

其次,我们来探讨《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这首歌谣主要描绘了两位恋人之间甜蜜的情感和性爱的美好。

其情节包括了两人的相互约会、恋爱的描绘以及情感的诉说。

通过对话形式的交流,诗人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两位恋人之间的精神和肉体的和谐统一。

这不仅体现了古代东方文化中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也展现了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同时,《所罗门之歌》也反映了犹太民族在古代的社会背景。

在这首歌谣中,通过描绘农田、葡萄园和羊群等景象,可以看出以色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

这反映了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时代的社会生活,也体现了当时以色列人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

同时,这首歌谣还通过赞美国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以色列国王的权威和影响力。

此外,《所罗门之歌》中的一些描写也涉及了自然界和宇宙的表现。

通过描绘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诗人打开了人类对神秘力量和宇宙奥秘的思考。

这种自然和宇宙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赞美和敬畏,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微小存在的反思。

综上所述,《所罗门之歌》作为一部古代智慧文学的代表作,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描写方式,展示了恋爱情感的美好,并反映了当时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这首歌谣不仅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妙综上所述,《所罗门之歌》作为一部具有浪漫情感和古代智慧的作品,通过描绘恋爱情感、反映社会背景和探索自然宇宙,展现了古代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妙。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人格构成的叙事心理学分析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人格构成的叙事心理学分析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人格构成的叙事心理学分析
《所罗门之歌》是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享有盛誉的美国黑人文学名著,一直倍受国内外评论界的关注。

小说通过对非裔美国人麦肯·戴德一家三代历史的描述,无情地揭露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带给非裔美国人的精神创伤,这种创伤使他们处于自我人格的迷失与精神扭曲中。

人格构成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从叙事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创伤人格,解读黑人对自我人格建构的追求过程,以及托妮·莫里森如何采用叙事治疗的方式帮助黑人叙说创伤,并在叙说疗伤中找寻自我人格。

论文结论认为,《所罗门之歌》的作者正是以“叙事疗伤”的独特方式鼓励黑人同胞走出历史的阴影,使他们更多地建立起自信,在叙说创伤中完成自我人
格构成。

论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叙事策略

论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叙事策略

智库时代·114·智库观察论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叙事策略赵 娟(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作为第一位获得罗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一开始的文学创作作品就获得了评论界的赞誉,这充分印证了她在文学创作中的才华,懂得吸收兼容多个流派的创作手法,由此在不同的小说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叙事策略。

本次以《所罗门之歌》为例,对于莫妮森在创作期间的叙事策略进行探究,充分探讨该作品的艺术奥秘所在。

关键词:莫里森;小说艺术;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4-0114-002《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妮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在这部经典之作中,无论是主题内容的塑造还是叙事艺术的呈现,都成为黑人小说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小说中将文化冲突背景下“失根”的黑人尴尬命运进行了诠释,更为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黑人祛除文化束缚的路径,希望黑人可以自尊自信自强的生存着。

对于这些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这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此积极对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叙事策略进行探究,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一、《所罗门之歌》故事梗概围绕着黑人会飞的古老民间传说的主线,一个北方城市富有黑人家庭小儿子奶娃南行寻找故土金子,但是却意外的发现了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这段经历展现了黑人的生存画卷,揭示了各种生存冲突,并且提出如何解决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生活贫富之间关系的社会问题。

小说中奶娃为代表的黑人主人公,他与父母之间存在新旧两代人的冲突;与母亲姐姐之间存在男尊女卑的冲突;南行过程中又陷于南北黑人之间的冲突。

两部十五章的内容,却渗透着如此多的矛盾,因此作者必定在叙事角度和策略选择方面,十分谨慎。

二、《所罗门之歌》叙事角度分析如果将小说叙事中叙述者与聚焦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界定基准,那么小说的叙事角度可以归结为三个维度:无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

恰好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在《所罗门之歌》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浅析《所罗门之歌》的叙事风格

浅析《所罗门之歌》的叙事风格

作者: 刘信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所罗门之歌 托尼·莫里森 叙事时间 叙事视角
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采用了时序穿插的叙事和全知全能的外部聚焦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大体呈线性发展,对叙述时限的控制造成情节发展的跌宕交错;故事在非聚焦型的叙述中展开,叙述者无所不晓、无处不在,能够洞察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托尼·莫里森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小说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

后殖民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探析

后殖民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探析

后殖民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探析托尼·莫里森是一位20世纪享誉美国和世界的黑人民族作家,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1993年,莫里森以杰出的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黑人作家。

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在诠释和探索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定位,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美国主流文化冲突下的美国黑人文化与自我价值的探索。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不同于莫里森的前两部借以黑人女性为主角的定位方式,改弦更张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

莫里森通过对于“奶人”这个处于中产阶级的黑人年轻一代的典型成长过程的描写,一方面,集中展示了当前仍然充斥着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意识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下的美国黑人遭受的痛苦、彷徨、混乱以及无知的状态。

另一方面,希冀为现代社会中的黑人寻找到恰当的位置。

以此为主题的《所罗门之歌》,探寻了现代非洲裔美国人的自我、自我与黑人社会、自我与黑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黑人立足现实社会的根本是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透过小说,莫里森希冀美国黑人能够认识到黑人真正的成长是对于自己非洲文化的继承,对于自己传统价值观的回归;指出当前黑人困苦生活的根源不只是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还有黑人自身的身份、文化、价值观的丧失。

本论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基础,从黑人女性被男性边缘化、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三个方面讨论了美国黑人要找回伟大的女性身份、黑人民族的身份、黑人文化身份的必要性。

揭示了文本中所展示的莫里森试图构建美国黑人民族身份,以及消除种族主义、争取平等权利、颠覆白人文化霸权、复苏并发展黑人文化等后殖民意识。

论文包括五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莫里森和她文学成就、《所罗门之歌》内容、文献综述、后殖民理论。

第一章分析了小说中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以及她们的反抗,小说中的女性们长期以来生活在男人为她们圈定的范围内.小说中最为主要的女性一共有六位:派拉特,露丝,丽巴,哈格尔,柯林西安丝第一和玛格达琳。

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

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

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

1978年,此书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家协会奖和作家奖,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喜爱。

由于作者是置身于美国主流社会中的黑人女性作家,相当多的批评集中在揭露西方的白人统治和白人压迫方面,并试图重建一个与主流白人文化相对立的黑人传统。

批评家们对命名的意义、民间传说和民间传统等热点话题进行研究和争论。

然而,尚未有人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所罗门之歌》进行体裁分析。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来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根据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这部作品,指出此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典范,并探讨黑人成长的特殊性。

本论文分为五部分:导言:本章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所罗门之歌》的主要故事情节以及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成长小说:一种文学体裁。

本章追溯成长小说的传统及其发展,总结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

第二章:《所罗门之歌》,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本章将探讨小说《所罗门之歌》是如何从主题和形式上体现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得出结论——《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第三章:黑人的成长,《所罗门之歌》的特殊性。

本章从黑白两种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黑人成长的特殊性,指出小说不仅具有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而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结论:本章从《所罗门之歌》成功运用成长小说这一体裁及其成长小说的意义方面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

本论文认为《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并具有其黑人成长的特殊性。

通过对奶娃成长历程的描述,莫里森为非裔美国黑人指出一条新的出路——植根美国现实,了解黑人历史,继承黑人传统文化。

论《所罗门之歌》的叙述特色

论《所罗门之歌》的叙述特色

Na r r a t i v e Fe a t ur e s o f t he So n g o f S o l o mo n
HUANG L i — h u a.ZENG Yi n g
( S c h o o l f o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N a n c h a n g H a n g k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 3 3 0 0 6 3 , C h i n a )
了人物 之 间的命 运 和关 系 , 深 度 刻 画 了在历 史 文 化
以及 对 黑 人 音 乐 的感 悟 几 个 方 面解 读 《 所 罗 门 之
歌》 的叙事艺术。


全 聚 焦 视 角
根 源 的影 响下 , 关 于 种 族 命 运 和 精 神 追 求 的探 索 。
小 说 1— 9部 分描 写的是 奶娃 的长 大 的生活 状况 , 透
而小说中麦肯向着歌声屈服向近处移动了一下却仍不想同她们谈话甚至不想见她们表明财富积累到一定的麦肯已认同白人文化且以白人文化作为自己的准则对派拉特即自己的原始文化黑人文化不屑一顾也正是如此麦肯发觉自己的一生都处于两难境地在白人的世界里他始终活在自己肤色的阴影下而在黑人世界里又因他心狠手辣敛财使他鹤立独行
2 0 1 3年 4月
第3 4卷 第 2期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小说 中蕴涵的各种 不同视角 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可 以加深读者对 小说主题 的理解 。 关键 词 : 《 所罗 门之歌》; 全聚焦视角 ; 多聚焦视角 ; 音乐叙事

《所罗门之歌》的音乐叙事风格修改

《所罗门之歌》的音乐叙事风格修改

《所罗门之歌》的音乐叙事风格【摘要】《所罗门之歌》是著名作家女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莫里森娴熟的创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的角度,莫里森的这部小说都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黑人小说的层次。

作者匠心独运,构建了一个左右紧密联系,首尾遥相呼应的小说构架,通过多种叙事角度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刻描绘的同时,将人物鲜明的特征表现了出来。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音乐;叙事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是世界历史上黑人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继《看不见的人》和《土生子》之后,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被公认为是黑人小说的又一佳作。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小镇上,以戴德为主要人物的一个黑人家庭的生活历程,是美国黑人百年沧桑的真实体现,揭示了在白人主导的文化背景下,黑人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窘迫,同时还展现了黑人对本民族历史的救赎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深邃的思想,笔法独到、曲径通幽,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层次,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新的发展阶段。

文学界及评论界一直以来都对《所罗门之歌》的主题思想进行了不断的讨论,本文将从叙事特色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一、作品评析在开篇部分,人寿保险经纪人史密斯先生的飞翔,成为《所罗门之歌》的开端,这“飞翔”充满了浓密的宗教色彩。

在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越狱后从高崖坠入了爱琴海身亡,这里的飞翔其实就是源于这个神话故事而来的。

史密斯站在一家白人开设的医院的最高层,戴着用蓝色丝绸制成的美丽“翅膀”,在医院周围几十个人的围观下准备起飞,想要飞跃苏必利尔湖,人们没有担心和害怕,而是充满了庄严和肃穆的气氛。

史密斯起飞了,蓝色的翅膀迎风飘舞,在医院大楼前的雪地上,两个美丽的女孩捧着花篮,抛洒着鲜红的绒布花瓣。

女低音歌手彼拉多深情地歌唱“甜大哥飞走了”,浑厚而庄严的钟声从福音堂传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所罗门之歌》U型原型叙事结构
《所罗门之歌》(197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它是继《看不见的人》和《土生子》之后的又一部优秀黑人小说,于1978年被评为美国文学艺术协会和全国图书奖。

这部小说的出版标志着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己经走向成熟。

1 《所罗门之歌》中的U型原型叙述结构
《所罗门之歌》讲述了一个北方中产阶级黑人青年麦肯·戴德—绰号“奶娃”的成长过程,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奶娃”的家庭、社会背景,线索包括“奶娃”父母的关系,他的姑姑派拉特的成长与成熟,他与外号为“吉他”的黑人男青年的关系等等。

第二部分为“奶娃”的南方之行。

“奶娃”的南方之行本意是为了寻找一袋金子,结果却发现了家族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是“会飞的所罗门”的后代。

《所罗门之歌》中有一些莫里森小说中常见的母题和要素,如求知之旅母题( the journey motif)、年长女性智者形象(如派拉特、瑟丝)、黑人民间传说、神话(如会飞的所罗门)等等。

小说的叙事结构也匠心独具—主人公“奶娃”的南方之旅,也是“奶娃”的寻根过程,也是“奶娃”的感情回归之旅,整个故事在线形叙事的表层叙事结构下呈现出U型的深层原型叙事结构。

2 U型叙事结构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在《伟大的代码》(The Great Code)中指出:西方众多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呈现U型,整个《圣经》就是一部典型的U型结构的喜剧:
“《士师记》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大体上呈现U型的叙事结构,背叛使整个事件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下降到灾难和奴役中去,随后的忏悔使整个事件通过解救开始上升,上升到和下降前的同一水平。

这种大体上相同的U型叙事结构,重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标准的喜剧模式……整个《圣经》可以被看做是一部‘圣神的喜剧’其中就包含着类似于U型叙事模式的故事,比如说《创世纪》中人们失去了树、水、生命,而在《圣经》结尾篇章《启示录》中所有失去的东西又失而复得。

”(169)
弗莱在《伟大的代码》中勾画出《圣经》的典型结构为U型结构,即整部《圣经》的叙事结构都是遵循着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这一U型结构叙事结构来展开的。

耶稣在传道前,一直过着比较平顺的生活,从他传道开始,就遭受“反对”、“诬蔑”、“诽谤”等一系列磨难,他的人生之路呈现下降趋势,一直到他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

此后耶稣以“英雄”形象出现在各类作品中,他的肉体虽然消亡,他的灵魂却得以复活,精神得到升华。

最终他的人生之路呈现一种上扬的喜剧色彩。

《所罗门之歌》始于飞翔,小说伊始就是人寿保险经纪人史密斯先生那充满宗教仪式色彩的“飞翔”,这是希腊神话中关于伊卡罗斯从监狱出逃后坠入爱琴海而死的故事的翻版。

医院内外将近五、六十人在围观,人们既不担心,也不害怕。

史密斯先生戴着自制的蓝色丝绸翅膀从一家白人慈善医院的顶层“起飞”,心中向往着飞过苏必利尔湖。

他的蓝绸翅膀在风中悠然飘扬;楼前两个女孩手拿玫瑰花篮,鲜红的绒布花瓣散满雪地;福音堂传来钟声;而彼拉多则用她那深沉浑厚的女低音唱起了“甜大哥飞走了”的歌曲。

这一切使人置身于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之中。

史密斯如同带着神圣使命的圣徒,他的“飞翔”把黑人渴望的自由提升到了宗教的高度,意味着它比生命更宝贵,这象征着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然而,他的丝绸翅膀不比伊卡罗斯的蜡制翅膀有更多的作用,不可能实现真止意义上的“飞翔”。

他渴望自由和平等,但是却缺乏黑人的根基,不知道自己来自于哪儿和将要去哪儿,这种自杀式的飞翔以悲剧告终。

史密斯先生失败的飞翔使整个故事呈下降趋势。

为了逃离现实,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金子,“奶娃”踏上了去南方的旅程。

奶人刚到南方时,就与当地人发生了打架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当地年轻人被奶人有钱的模样和优越感所激怒,他们故意挑衅,嘲笑奶人没有阳刚之气,因此双方发生了冲突。

打架事件象征着奶人在与自己的种族身份认同时所进行的挣扎和斗争—摈除自身的骄傲、虚荣与野心。

这个旅程成了他的心路历程。

经历了这些考验勇气和毅力的事件,他已经接近了精神上的成年。

他的思考和反省也是他变得成熟的标志。

他最终意识到他曾经如此卑劣地对待他的家人,对待彼拉多和哈加尔;他意识到他作为一个男人是如此的虚弱和无能;意识到他对于黑人社区和其他黑人是如此的漠不关心和冷酷无情;他还意识到他以前没有珍视彼拉多的教诲;没有理解和欣赏她的利他主义精神。

这是奶娃人性的复苏,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事的叙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林中打猎是奶娃南方之旅中最感人的片段。

打猎是非洲文化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奶人和当地的非洲人一同打猎象征了他接受了黑人的文化认同,同时也被黑人社区所接受。

林中打猎检测了奶娃的勇气,耐性,同时让他接受了宗教般的洗礼和再生。

打猎中他汲取了大量的营养,逐渐使自己不协调的各个部位协调起来,“无根感”慢慢消失了,代之以希腊大力神安泰般与大地母亲结合后的力量感。

奶娃的南方之旅变成了一次真正的寻根之旅。

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洗礼后,他最后终于迎来了精神上的新生。

当他听到孩了们唱起关于所罗门的歌谣时,他终于顿悟到这就是关于自己种祖父一家的歌谣,是歌谣让他知道了自己与沙里玛尔—文化传统代表的联系,知道了自己与祖辈们的联系,知道了祖辈们、父辈们的历史和命运,知道了自己面临的一切并做出了选择,走向真正成熟,彻底“断奶”。

在小说结尾,“奶人”飞离所罗门高地,这是真正的“飞行”,而不是“逃离”。

主人公的文化认同赋予他飞翔的根基,象征性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精神复活,以及与传统(祖先的过去)的紧密联系。

此事的叙事结构上升为一个完美的U型。

3 结语
透过《所罗门之歌》表面所呈现的线性叙事结构,挖掘出其内部的U型叙事结构。

更好的呈现了小说始于飞翔止于飞翔的主题。

奶人的人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扬的趋势这一过程是他思想获得自由和新生的过程,也唤起了他的民族意识和名族认同感,从而使他明白:“如果你把自己交给空气,你就能驾驭它。

”(392页) 参考文献
[1]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