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与治疗(1)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概述】颅内出血(intractanial hemorrhage)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窒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长见。
【诊断】1.病史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发病率可达40%~50%。
多发生于3日以内。
2.临床表现常无兴奋过程,而抑制症状明显,如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
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
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
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辅助检查(1)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下降。
凝血酶原时间处长,间接胆红素增高,血气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
(2)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出血,脑脊液呈血性,镜检可见皱缩红细胞。
(3)其它:如动态观察前囱及头围的变化,颅透照、头颅B超及CT检查等均可根据需要检测。
CT可精确了解病变类型、部位、出血程度,对预后做出估价,具体分度为:Ⅰ度:脑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脑室出血不伴脑室扩张,以上90%存活;Ⅲ茺: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张;Ⅳ充:脑室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其病死率50%。
【治疗措施】1.防止继续出血,保暖、安静、活动、给氧,避免嚎哭加重出血,集中护理治疗。
注意呼吸道通畅,无呕吐者可摾高上半身15~30度,以减颅压,有呕吐者为避免吸入,当以平卧、头偏一侧插胃管喂养为宜。
若用静脉液体量限制在60ml/kg·d,再按呕吐、心肾功能情况的情加减。
给维生素K15mg肌注或静注每日一欠,连用3天,早产儿酌减,加用维生素C,其它止血剂如止血敏等皆可选用,亦可输小量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10ml/kl补充凝血基质和纠正贫血。
2.对症处理,烦躁不安、抽搐可促使出血加重,应给氯丙嗪每次2mg/kg和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交替肌注,第3~4小时一次。
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亦可用负荷量苯巴比妥钠20mg/kg静注,以后用维持量2.5mg/kg每12小时一次。
新生儿颅内出血

2.缺血缺氧窒息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可 损害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 脑血流。当动脉压力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 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当动脉压力降低时, 脑血流量减少,引起毛细血管缺血性损伤而出 血;低氧、高碳酸血症还可引起脑血管扩张, 血管内压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静脉淤 滞、血栓形成,脑静脉血管破裂出血。
5.脑积水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可减 少脑脊液的产生,每日50~l00mg/kg,分3~4 次口服;对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于病情 稳定后(生后2周左右)连续腰椎穿刺,每日 或隔日1次,防止粘连和脑积水,但对此法尚 存在争议。梗阻性脑积水上述治疗多无效,可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预后】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 围生期因素有关。早产儿、Ⅲ~Ⅳ级 PVH-IVH、慢性缺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 预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
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避免早产;提高 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 患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给予治疗。
2.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医 源性颅内出血的因素发生。
谢谢!
软脑膜下的颗粒层均留存胚胎生发基质(germinal matrix, GM) 。该组织是一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血管壁仅有一层内 皮细胞、缺少胶原和弹力纤维支撑。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可导致 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室管膜下出血;出血向内可穿破室管膜进入脑 室内引起脑室内出血;血液外渗可扩散至脑室周围的白质。GM层 血管壁内皮细胞富含线粒体,耗氧量大,对缺氧十分敏感,易引 起血管壁破坏出血。此处小静脉系统呈“U”字形走向汇于Galen静 脉,由于这种特殊走向,易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致出血及出 血性脑梗死。胎龄32周以后GM层逐步退化形成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生后脑白质的基础。
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
04 措施
孕期管理和保健对预防新生 儿颅内出血的影响
孕期保健对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孕期定期体检、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的孕妇,新生儿颅 内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了30%。 早期识别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性 新生儿颅内出血若在出生后6小时内发现和处理,生存率高达90%, 延迟则下降至15%。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及时有效处理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使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死亡率由40%降低到 10%-20%。 预防孕期高血压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影响 孕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诱因,控制好血压可 减少50%的发病风险。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颅内出血
常见症状
新生儿颅内出血 症状包括呕吐、
嗜睡等。
早期识别 处理方式
及时就医
体征
新生儿颅内出血 的风险因素和高 危人群
新生儿颅内出血高发性 据统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约为1%-3%,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 因之一。 早产儿为高风险人群 根据研究,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2周)颅内出血的风险比足月儿高出近5倍。 缺氧、窒息增加出血风险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因缺氧或窒息导致的脑部损伤,是引发颅内出血的重要诱 因。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在 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早期诊断 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数据,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达到90% 以上,且无创伤、快速,适合新生儿使用。 CT扫描对颅内出血的定位和严重程度评估 根据一项研究,CT能准确判断出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其敏感性达到 100%,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MRI对颅内出血的长期追踪和预后评估 一项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MRI可以有效评估新生儿颅 内出血的恢复情况和远期预后,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新生儿颅内出血

【诊断】
• (一)病史 • 有新生儿窒息或产伤史。
【诊断】
• (二)临床表现 • 颅内出血症状与体征因出血部位与出血量不同而异,临床表现为中
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
(二)临床表现
• 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重症者 表现如下:
• ①急剧恶化型,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意识障碍、 呼吸暂停、光反射消失、凝视、肌张力严重低下或周身强直性惊 厥、前囟紧张隆起,出现难以纠正的酸中毒或猝死;
(二)临床表现
• 2.硬脑膜下出血:亚急性者,在出生24h后出现症状,以神经兴奋症 状及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斜视;
• 亦有的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在生后数月发展为慢性硬脑膜下积 液,导致癫病发作。
(二)临床表现
• 3.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是指脑室内出血或硬脑膜下出血 时,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治疗】
• 6.III级以上IVH 患儿:应定期做头颅B超,随访脑室大小,每日行腰穿 穿刺放液,必要时请外科干预。
【治疗】
• 7.出血后脑积水:作脑室穿刺引流,维持7天后撤除,如头围继续增大, 可考虑行脑积水分流术。
【治疗】
• 8.预防医源性颅内出血:防止脑血流动力学紊乱,突然和(或)持续的 脑血流过高,如高碳酸血症、高血压、迅速扩容等。
• III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 IV级,脑室内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均匀血性并 可见皱缩红细胞,其他类型出血脑脊液可正常。
• 3.连续观察头围变化:有助于监测脑室体积的变化。
【治疗】
• 1.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干扰,抬高头位,保证液量及热量的供应, 头三天液量一般控制在60ml/(kg.d)左右,有呕吐等情况时酌情增加。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专家讲座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第18页
头颅B超
A 左矢状切面
B 右矢状切面
双侧室管膜下强回声光团(箭头)
室管膜下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第19页
头颅B超
脑室内出血伴室管膜下出血
左矢状切面:室管膜下出血(箭头)侧脑室内出血(箭头)侧脑室无扩张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第20页
头颅B超
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第49页
治 疗
支持疗法止血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治疗脑积水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第50页
支持疗法
保持患儿平静,尽可能防止搬动 及刺激性操作维持正常PaO2、PaCO2、pH维持正常渗透压及灌注压
治 疗1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分型4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第36页
临床特点
出血量少 无症状,少数数月后发生慢性硬脑膜 下积液出血量多 出生24小时后出现惊厥、偏瘫和斜视 严重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 出生后数小时死亡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脑室出血
血液外渗
毛细血管破裂
穿破室管膜
动脉压
呈“U”字形走向汇于Galen静脉
病因和发病机制1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第5页
胚胎生发层基质示意图(水平面)
新生儿颅内出血讲解
第6页
缺血缺氧
窒息缺氧
血管内压增加
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脑内毛细血管缺血性损伤出血
脑内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动脉压
压力被动性血流
脑静脉血管破裂出血
第51页
止 血
维生素K1 5mg/d 维生素C 0.1~0.5/d 止血敏 0.125/d
第七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其他 无法解释的黄疸和贫血
临床表现
二、各型颅内出血的特点
1.硬脑膜下出血 ①多数为产伤所致;
②急性大量出血,呼吸停止、死亡;
③亚急性者出生24h后惊厥,伴偏瘫等局灶性脑征;
④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出生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 下积液,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临床表现
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 ②发作间歇情况良好; ③症状轻重与出血量有关。
量降低
治疗要点
镇静、止痉
B
止血 A 治疗要点
C
降低颅内压
外科处理
E
D 应用脑代
谢激活剂
护理原则
1.保持安静、少动:抬高上半身15度到30度,侧 卧,护理操作与治疗集中进行。 2.保证入量:病重者推迟喂奶时间,以静脉补液; 吸吮吞咽困难者,通过胃管喂奶。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合理
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并且好转及时停
止用氧。
护理原则
4.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各项记录:生命体征、出入 量、瞳孔、神经反射。 5.保持瘫痪者肢体的功能位。
病因和发病机制
3.其他
不适当地输液 频繁吸引、气胸
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
出血性疾病
颅内出血
……
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意识形态改变 激惹、过度兴奋或抑制如表情淡漠、 嗜睡、昏迷等
眼症状 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
颅内压增高表现 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 呼吸改变 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 肌张力改变 早期增高,以后减低 瞳孔 不对称,对光反应差
病因和发病机制
1.产伤性颅内出血
胎头所受压力过大 局部压力不均 头颅短时间内变形过速 •大脑镰、小脑 幕撕裂而致硬 脑膜下出血; •脑表面静脉撕 裂常伴蛛网膜 下腔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在婴儿出生后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其他原因导致颅脑内出血的一种疾病。
这是一个常见但严重的情况,可能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准确和及时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对于采取合理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进行概述说明及解释。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特定内容。
首先,引言触及了文章所讨论的主题,并提供了背景知识和意义。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的定义、检查方法和步骤以及其起源和演变过程。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解读和分析颅内出血超声检查结果的显示模式、图像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颅内出血的表现与鉴别诊断。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讨论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的优点、临床应用意义,以及其局限性和误诊情况。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主要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概述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的相关知识,并解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探讨超声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不同类型颅内出血的鉴别诊断,以及该标准在临床中的优点和局限性。
通过该文章,读者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从而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和诊断水平。
2. 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诊断标准2.1 定义和背景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在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发生的颅内出血病变。
由于新生儿头骨未完全骨化、大脑组织松软且容积较大等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头部外伤或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颅内出血。
超声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2.2 检查方法和流程颅内出血超声检查通常采用经Fontanelle、经囟门或经枕骨穹隆等途径进行。
在检查前,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并确定适当的探头频率和增益设置。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作者:骆泽斌吕天祥高兴壮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第26期【摘要】目的:提高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的认识。
方法:对6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症状主要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意识表现如哭闹不安、嗜睡、昏迷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卤隆起、惊厥等;呼吸方面表现如呼吸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CT主要表现为:硬膜下血肿71.0%(44/62);蛛网膜下腔出血38.7%(24/62);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7.4%(17/62)。
结论:CT是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较好的影像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CT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nal hemorrhage of newborn ICH)是新生儿早期多发的非常严重的疾病,是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
因为新生儿颅内出血常常发生在孕妇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前、后期,病情急且重,严重者引起死亡,甚至可能留有伤残。
所以ICH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临床医生因核磁共振(MRI)检查时间长且对急性颅内出血显示不敏感,而首选CT检查[2]。
对此笔者通过对新生儿颅内出血62例分析,着重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与相应的CT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住入院的新生儿颅内出血62例,其中男43例,女19例。
年龄1 h~20 d。
6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中,硬膜下出血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7例,脑实质出血者1例。
62例中,有难产病史47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7例,早产儿15例。
1.2方法采用Philips Mx8000 Dual螺旋CT机。
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s。
扫描层厚8 mm,间距8 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
新生儿颅内出血
诊断
治疗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诊断
颅内出血症状不典型,常常合并其他症状,因此相当数量的颅内出血被误诊或漏诊。
(1)产史
明确是否早产,出生体重,产史经过,有无胎和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难产及手术产史,结合症状体征有助诊断。
(2)头颅超声检查
对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出血诊断较准确,一般将其分为四级:Ⅰ级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Ⅱ级为Ⅰ级加脑室内出血;Ⅲ级为Ⅱ级加脑室扩大;Ⅳ级为Ⅲ级加脑实质出血。
但超声对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颅窝病变不能很好诊断。
头颅扇形超声也有许多优点,使用已日益广泛。
(3)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对硬脑膜下出血较超声敏感,对硬脑膜外、蛛网膜下和小脑内出血的正确性也较超声好。
对诊断较大的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时超声和CT相关较好,但诊断该两处较小的出血及出血一周后的复查,CT就不如超声。
两者联合可做出更精确的诊断。
(4)磁共振成像(MRI)
对出血起初3天不如超声和CT敏感,3天后MRI检查成为惟一的最佳方法。
(5)其他
如腰穿、头颅透照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2.预防
包括出生前和出生后两方面。
出生前:
(1)防止早产及避免窒息
对先兆早产孕妇应绝对卧床,并用拟β-紧胩腺素能类药物如羟苄麻
黄碱抑制宫缩,延长妊娠时间。
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见宫内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应及时抢救。
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腹产。
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宜在分娩前3天内用地塞米松,以促进肺成熟减少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性。
(2)预防出血倾向
可于分娩前10小时缓慢静注苯巴比妥50mg,并在产前4~15小时顿服维生素K 15~30mg。
出生后:
(1)镇静
对<1500g的未成熟儿生后6小时内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脑代谢率、清除自由基、减少脑血流量,抑制血压急剧上升,开始2次每次给10mg/kg,每12小时静注,以后每次2.5mg/kg维持。
(2)增加毛细血管稳定性
止血敏12.5mg/kg,每6小时1次,连用4天。
(3)补充维生素K
对于母乳喂养者应指导乳母多吃绿叶蔬菜及新鲜水果。
对经常腹泻服抗生素者应给维生素K 50~100μg/d,预防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
3.治疗
(1)一般护理
防止继续出血,保暖、安静、少动、给氧,避免嚎哭,注意呼吸道通畅,无呕吐者可抬高上半身15~30度,以减颅压,有呕吐者为避免吸入,当以水平侧卧。
(2)控制出血
给维生素K 15mg肌注或静注每日1次,连用3天,早产儿酌减加用维生素C及止血剂如止血敏,重者可输少量新鲜血或新鲜冷冻血浆10ml/kg,以补充凝血因子、纠正贫血。
(3)控制惊厥
因本病常合并低血糖和低血钙,惊厥时可先缓慢静注10%葡萄糖酸钙2.5~5ml+255葡萄糖10ml,无效者用负荷量苯巴比妥钠20mg/kg静注,以后用维持量20mg/kg每12小时一次,如与安定配合,止痉效果更好。
氯丙秦每次
2mg/kg和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交替肌注,每3~4小时一次,也可控制惊厥。
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以免蓄积中毒。
(4)降低颅压
如囟门饱满颅压明显增高,需用脱水剂。
甘露醇:首剂0.5~
0.75g/kg静推,以后0.25g/kg,4次/日;地塞米松:0.5~1mg/kg静注,2~4次/日;重者可加速尿每次1mg/kg,待颅压降低、脑水肿控制后逐渐减量,一
般疗程为2~3天。
(5)保护脑细胞
细胞色素C,辅酶A和ATP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1~2周。
此外,谷氨酸、γ-氨酪酸,维生素B6.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脑复康可能对脑细胞功能恢复有帮助。
(6)预防感染
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7)其他
低氧血症不能纠正、缺氧者需辅以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酸中
毒,维持良好灌注;硬脑膜下血肿时,可多次作硬脑膜下穿刺放液。
7.预后
轻型颅内出血几乎全部存活,后遗症0~10%;中型死亡率5%~15%,
后遗症15%~25%;重型死亡率达50%~65%,后遗症65%~100%,常见的后遗症有脑积水,脑穿通性囊性变,运动和智力障碍、四肢瘫痪、癫痫、肌张力低下等。
参考文献
[1] 吴明昌.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新医学,1998年第29卷第04期.
[2] 冯利,沈卉,史永芝,陈丽萍,袁丽梅.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析.期刊基层医学论坛,2005年第05期.
[3] 李明字,杨水益.新生儿颅内出血37例临床分析.中华医学会中国实用医刊,2005年第13期.
[4] 许晓虎.新生儿颅内出血35例的CT分析.期刊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
年第23期.
[5] 李文明.微创手术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期刊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年第10期.
[6] 潘彦.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价值.期刊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第24期.
[7] 康银霞.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治分析.期刊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
第09期.
[8] 黄升金.新生儿颅内出血36例临床分析.期刊现代临床医学,2009年第06期.
[9] 牟云艳.新生儿颅内出血36例临床分析.期刊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第19期.
[10] 李伟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救治-附23例报告.期刊-核心期刊新医学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