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要求规范

合集下载

电气布线要求及规范

电气布线要求及规范

你会安全吗?你懂安全吗?你知道电工操作规程吗?你不会,请你下岗。

看似无情的话却是对你最真诚的忠告。

电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要人命的东西。

学电工首先先学安全。

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理念不到位,不许上岗。

要懂得相关操作知识,防范事故的措施,处理紧急事故的方法。

每年被电打死的人数占全国死亡人数的5%,其中99%以上都是专业搞电的,因此,电工的危险系数还是很高的。

这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的保障!电气布线要求及规范布线要求布线设计必须满足:强弱电线路必须分开,各线路走向分明,布线要留有余量,已备改动。

1.强电:1)线路走向要分明:2)各线缆两端应标签,标有相应的编号。

3)电控箱内走线应平行,拐弯处应呈直角。

2.弱电:1)信号线:所选用线应为三芯护套线,其颜色为褐、蓝、黑。

其中褐为v+;蓝为v-;黑为信号线。

2)控制线:所选用线应为两芯护套线,其颜色为黑、白。

其中黑为控制线;白为v+或v-。

3)24V电源线:所选用线应为两芯护套线,其颜色为褐、蓝。

其中褐为v+;蓝为v-.4)线两端应套有套管,标有相应的名称。

接线工艺1.接线要符合要求: 接头采用专用工具压制,所压之接头铜丝不得裸露在外,针型端头所压时,铜丝要与端头充分接触。

电控箱安装:电控箱布局要合理,所出示的各类表格1)接线表:所有强电部分的接线应有相应的接线表,接线表应符合准。

2)接线图:电控箱、电控柜应有相应的接线图查看文章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确安装与使用2009年05月31日 15:42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确安装与使用漏电保护器近年来得到较广泛的使用,特别是两网改造给漏电保护器开拓广阔的空间,收到不少社会效益.但如何使漏电保护器正常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可靠运行外,与被保护线的质量和漏电保护器的安装方式有很大关系。

图1是漏电保护器工作原理,正常工作时电路中除了工作电流外没有漏电流通过漏电保护器,此时流过零序互感器(检测互感器)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和为零,互感器铁芯中感应磁通也等于零,二次绕组无输出,自动开关保持在接通状态,漏电保护器处于正常运行。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要求规范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要求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倍。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标准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标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1.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电气布线规范

电气布线规范

电气布线规范
1. 引言
电气布线规范旨在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并提供一些基本
的准则和标准以指导电气布线的设计和安装。

本文档将介绍电气布
线规范中的一些重要要点。

2. 布线设计
2.1 安全距离:在进行电气布线设计时,应确保电线与其他设备、材料和结构之间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以避免电气事故的发生。

2.2 电缆选择: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电缆
类型和规格。

电缆的质量和性能对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2.3 电缆走向:在进行电气布线设计时,应选择合适的电缆走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电缆的弯曲和扭曲,并确保电缆布线的整齐
和美观。

3. 安装要求
3.1 接地系统:在进行电气布线安装时,应确保良好的接地系统,以减少电气故障和电气冲击的风险。

3.2 绝缘保护:所有电缆和电气设备应使用适当的绝缘材料进行保护,以防止电气漏电和火灾的发生。

3.3 标识和标注:在进行电气布线安装时,应为电缆和设备进行清晰可见的标识和标注,以方便维护和故障排除。

4. 检测和维护
4.1 定期检测:定期对电气布线进行检测和维护,以确保其安全运行。

发现任何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修复。

4.2 文件记录:对电气布线的设计、安装和维护过程进行详细的文件记录,以备日后查阅和维护。

5. 结论
电气布线规范是确保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依据。

按照规范进行布线设计和安装,并定期检测和维护,可有效降低电气事故的发生风险,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关于电气布线规范的简要介绍,详情请参考相应的电气布线规范标准。

电气设备安装规范与电线布线要点

电气设备安装规范与电线布线要点

电气设备安装规范与电线布线要点电气设备的安装规范和电线布线是确保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电气设备安装的基本规范以及电线布线的要点,以帮助读者正确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电线的布线。

I. 电气设备安装规范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规范,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1. 设备选址和安装环境在选择设备的安装位置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设备距离燃烧物品、易燃物品和腐蚀性物品的距离必须符合规定的安全距离;- 设备应放置在干燥、通风和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设备应放置在防尘、防火和防爆的设施内。

2. 设备的支架和固定安装设备时,必须使用适当的支架和固定装置,确保设备牢固、稳定,并能承受正常运行时的冲击和振动。

3. 电气连线和接地- 电气设备的连接必须符合电气工程设计要求;- 使用合格、绝缘良好的导线进行连线;- 连线必须正确接地,以确保安全运行和防止电击。

4. 安全开关和保护装置- 安装合适的开关和保护装置,确保设备在故障时能及时切断电源;- 定期检查和维护开关和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II. 电线布线要点电线布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电气系统的安全和电力传输的效率。

以下是一些电线布线的要点。

1. 电线的敷设路径- 电线应尽量短,减少线损;- 电线的敷设路径应避免与其他设备或导线相交,以防干扰或导致短路;- 电线的敷设路径应尽量避免易受机械损坏或温度影响的区域。

2. 电线的标识和绝缘- 每根电线都应正确标识,便于识别和维护;- 电线应具备足够的绝缘性能,以防触电或短路。

3. 电线的负荷计算- 根据设备的功率需求,正确计算电线的负荷,以免电线过载;- 避免在同一电线管或电缆槽内敷设过多的电线,以防过热。

4. 电线的敷设方式和保护措施- 电线应按照规定的敷设方式进行,例如:埋地敷设、架空敷设等;- 根据不同场合,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如使用电线槽、电线管等。

总结:电气设备的安装规范和电线布线的要点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和使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电气工程中的设备布线规范要求

电气工程中的设备布线规范要求

电气工程中的设备布线规范要求在电气工程中,设备布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

为了确保设备布线达到规范要求,下面将介绍电气工程中的设备布线规范要求。

1. 设备布线的基本原则设备布线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1 安全性:设备布线应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相关法规法规定,确保电气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

1.2 可靠性:设备布线应确保电气系统长时间无故障运行,减少电路故障和人为疏忽造成的事故风险。

1.3 经济性:设备布线应合理选用线缆规格和布线方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2. 设备布线的基本要求设备布线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2.1 线缆规格:根据设备的功率、额定电流和线路长度等因素,合理选择线缆规格,保证线缆能够承载电流,并考虑到线缆的阻抗、温升和电压降等因素。

2.2 线缆敷设:线缆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敷设,避免与其他设备或金属结构相交叉,防止产生干扰,同时要注意线缆的保护,如采用沟槽、管道或梯级槽等方式。

2.3 接地系统:设备布线需要确保接地系统完整可靠,减小设备的绝缘电阻,提高安全性能。

接地线应按照要求连接到主接地体上,不得与其他线路共用。

2.4 过载保护:为了防止设备过载,设备布线需要根据设备的额定功率和电流选择适当的过载保护装置,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2.5 防雷保护:设备布线需要采取防雷措施,设置避雷器、接地网等装置,确保设备在雷击天气下不受影响,保护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性。

2.6 标识:设备布线需要对设备进行清晰明确的标识,标示设备的名称、编号和功能等信息,方便运维和维修工作。

3. 设备布线的操作规范设备布线还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3.1 线缆的连接:线缆的连接要牢固可靠,不得出现接触不良或产生高温现象。

接线点应采用压接或焊接方式连接,且应进行必要的绝缘处理。

3.2 线缆的弯曲半径:线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规定要求,避免过小的弯曲半径导致线缆导体受损或绝缘层破损,造成短路故障。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倍。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铜母线一般应根据GB 及,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型铜母线。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要求规范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要求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2.6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2.7 铜母线一般应根据GB 5584.2及GB5585.2,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 型铜母线。

2.8 对于A类和B类应采用双绞屏蔽电缆,A类中的通信线必要时可采用光纤。

2.9 [T]配电电缆宜用屏蔽电缆,以防止对外部的辐射干扰。

3.布线的基本要求3.1 电气设备的布线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电路图及装置布线图要求。

4.电子装置的布线4.1 布线原则4.1.1机车电子装置内两接线端子间电线不允许剪接。

4.1.2导线穿过金属板(管)孔时,应在板(管)孔上装有绝缘护套(出线环或出线套)。

4.1.3导线弯曲时,过渡半径应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上,导线束弯曲时也应符合该要求,并圆滑过渡。

4.1.4电线和各接线端子、电气设备及插头插座连接时,要留一定的弧度,以利于解连和重新连接。

4.1.5 导线连接原则上应通过接头,视具体情况采用压接、焊接、插接、绕接等方式。

4.1.6除绕接线外,每根导线两端必须有清晰牢固的线号,线号套管在导线上不易移动,视看方便,至少要保持一个大修期。

4.1.7电线槽安装应牢固,导线要用扎线带、线卡等以适当间隔可靠固定,防止振动造成损伤。

4.1.8电线电缆出入线槽、线管时必须加以保护,管口应加绝缘套(有油处应耐油)或用绝缘物包扎。

4.1.9对外有一定干扰或自身需防止干扰的信号,在对外布线及装置内部布线时需采用屏蔽线,屏蔽层应接至机箱外部的专用接地母排或通过连接器外壳接至机箱箱体上。

4.1.10 [T]插体箱内部各电路板间的连接宜采用绕接或插接布线。

在布线密度过高时宜采用背板工艺方式。

4.1.11所有绕接布线起码应符合IEC 60352-1规定的改进型。

同一位置不能既有焊接又有绕接。

绕接线应适合于选定的绕接工序,且至少应紧绕3匝以上。

4.1.12设计绕接布线时应考虑同一针上最多绕接3根导线。

4.1.13在插件箱布线时,对A、B、C三类信号要分区走线,尽量减少C类对A、B类的干扰。

C类中的电源线宜用双绞线插接布线,脉冲信号线应用双绞线绕接。

A类应用双绞线最后绕接并避开C类导线。

4.1.14多芯电缆应留有10%或至少2根备用绝缘线芯。

连接器中应留有相应数量的备用接点。

4.1.15 [T]蓄电池供电电缆的分支应尽可能地靠近蓄电池。

4.2电子装置中使用的接头应符合TB/T 1507-93中第7章的要求。

插头及插座应符合TB/T1508-2005中5.6条的规定。

4.3 线槽的出口边缘必须光滑,不得有尖角和毛刺。

4.4电线绑扎及固定4.4.1在金属扎线杆、板的所有长度上,应用绝缘带半叠绕一层后再扎线。

叠绕方向由下至上(水平方向叠绕除外)。

4.4.2电子装置中的电线和线束,在扎线杆、板端部、分岔线束根部及线束拐弯处均应有束带紧固。

其它区段视情况可以连续包扎,也可以分段绑扎,但分段间隔不超过200mm。

4.4.3 线卡或绑扎带应有足够的电气强度和机械强度。

4.4.4 [T]电源滤波器的进线宜单独走线,不宜与出线绑扎在一束中。

4.5线号4.5.1 线号标记可采用下列形式之一:·线号的数字;·连接处的电气设备项目代号与端子代号的组合。

4.5.2 线号的标注为机械制图标注法,具体见TB/T 1508—2005第5.4.8款。

4.5.3 线号应固定在线适当位置,不得因振动而丢失。

5.E类、D类的布线5.1安全措施5.1.1 电气设备外壳必须有良好的接地。

5.1.2 电气设备应具有GB 4208规定的IP 32级以上的防护等级。

5.1.3 带有插座输出的电路应有防止相关人员接近的安全保护措施。

5.1.4 对有大电容器的设备必须有在电容放完电后才允许接近的措施。

5.2铜母线及其连接5.2.1 母线落料、钻孔和冲孔后,应去毛刺。

5.2.2铜母线、扁铜线平弯时,弯曲内半径不小于窄边宽度;扁弯时弯曲内半径不小于母线宽边宽度。

5.2.3 母线焊接处的焊缝必须牢固、均匀、无虚焊、裂纹、气泡和夹渣等现象。

5.2.4 母线应平整、调直,表面不得有高于1mm的折皱。

母线弯制后不应有裂纹或裂口。

5.2.5母线和母线连接处,母线与电器端子连接处的连接长度不小于铜排的宽度,并应采用镀(搪)锡、镀银等防电化腐蚀措施。

对铜母线的其余部分可以采用镀(搪)锡、刷油漆、包扎绝缘等防护措施。

5.2.6 母线和母线、母线和电器端子连接处应平整、密贴。

必要时可采用接合电阻等方法检查。

5.2.7 母线和母线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TB/T 1508的规定。

5.2.8 连接应做到安全和接触可靠,在容易接触到雾滴的连接处,要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5.3 电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满足以下要求且应圆滑过渡:·当电缆直径小于或等于1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倍;·当电缆直径大于10mm而小于2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当电缆直径大于2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倍。

5.4 电缆接头应按照TB/T 1507中7.1~7.4条的规定,根据电缆的截面选用。

5.5布线原则5.5.1 E类电缆应远离A、B类电缆至少0.5m,离C类电缆0.4m,离D类电缆0.3m。

各类电缆应分束、分槽布线。

5.5.2 [T]如果不同类的电缆发生交叉,电缆与电缆之间宜成直角。

5.5.3应注意使电缆尽量远离发热器件。

发热温度在100℃以内的发热器件,电线与之距离需>20mm;发热温度在100~300℃的发热器件,电线与之距离需>30mm;发热在300℃以上,如无隔热、防火措施者,电线与之距离需>80mm;如有隔热、防火措施,则以实际可能的温度考虑。

达不到此距离时,允许穿瓷套来解决。

5.5.4电缆可以采用线槽、线管,也可以裸露布线。

线槽管的端部以及电线引出口不得浸漏油、水。

裸露布置的电线必须充分注意不得浸入油、水。

5.5.5 电缆布线经过设备柜体上金属隔板的孔应不影响柜体的强度。

5.5.6 穿入线管的高压电缆,外径面积之和不应超过线管内孔截面积的60%(一根电线的可以例外)5.5.7 高压电缆两端接线应采用接头压接(与接插件相连者除外),符合TB/T 1507中7.5条的规定。

5.5.8 [T]干线与支线连接宜采用接线座,4mm2以下电线电缆可采用焊接形式。

5.5.9 每个螺栓接线座(端子)上接线数:用于供电连接时,不应超过2根;用于控制和接地连接时,不应超过4根。

5.5.10导体标称截面积≤16mm2的单芯或多芯电缆敷设在机车车辆上时,备用长度不宜太长,但在每一端留有的备用长度应允许进行至少3次的重新端接。

5.6布线工艺5.6.1 两接线端子间电缆不允许剪接,电缆应在接线端子或电器接线处连接。

5.6.2 与接线端子相连的电线电缆,剥线长度按TB/T 1507—1993的规定,剥线时线芯不应有损伤、断股现象。

5.6.3 电线管、槽安装应牢固、电缆要用扎线带、线卡等以适当间隔可靠固定,防止振动造成损伤。

5.6.4电线电缆出入线槽、线管及穿过金属隔板的孔、口时,必须加以防护。

所有各孔、管口应加绝缘套(有油处应耐油)或用绝缘物包扎。

5.6.5在金属扎线杆的所有长度上,应用塑料带或绝缘带叠绕,叠绕方向应由下至上(水平方向叠绕除外)5.6.6 电缆绑扎应紧固整齐、横平竖直、外形美观。

5.6.7电缆束中,各电缆应平整,电缆(束)在扎线杆(板)端部、分岔电缆束根部、电缆束拐弯处均应有束带紧固。

其它区段可用束带进行连续或分段绑扎,但分段间隔不超过200mm。

5.6.8电缆与接线端采用螺纹式接线座连接时,接线柱对电线电缆的最低保持力应符合工艺文件的规定。

5.7线号标记5.7.1每根电缆两端必须有牢固的线号,每个插头、座,每个接线座(端子)上或安装装置处必须有清晰牢固的代号标记;铜母线要打钢印号码。

导线标记至少要保持一个大修期。

5.7.2线号套管或线号标牌在电缆上应不易移动、视看方便,线号标注方法为机械制图标注法,详见TB/T 1508—2005第5.4.8款。

6.A、B类的布线6.1 A、B类布线除下面特殊要求外,其余可参照第4章电子装置的布线。

6.2 A类中通信线的选择6.2.1各种专用于通信的通信线,如总线RS485、RS422、CAN 、RS232C等,应符合TB/T 1484.3通信网络用电缆的规定。

2×0.75mm2双绞屏蔽电缆(带护套)1×2×0.5mm2+1×0.5mm2三芯屏蔽电缆(带护套)其它通信线可根据频率来选择各种双绞屏蔽电缆或同轴电缆。

6.2布线原则6.2.1 A、B类电缆至少离C类0.1m、离D类0.2m、离E类0.5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