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射太阳辐射计算

合集下载

到达地球表面任意坡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公式

到达地球表面任意坡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公式

任何太阳直接辐射公式在任何斜坡上到达地球表面,是太阳能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计算。

这种公式有助于确定在不同角度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量,并可用于优化太阳能板和太阳能系统的位置。

太阳直射辐射是指在从太阳到地球表面的直线上行驶,而不会被大气分散或吸收的太阳能量。

这种辐射对了解可以捕获和用于各种应用的太阳能数量很重要。

计算斜面太阳直接辐射的公式考虑到太阳高程角、坡度角和方位角。

太阳仰角是水平平面与视线对太阳的仰角。

斜角为表面倾角角角,方位角为向北方向与水平平面上太阳射线投射之间的角。

计算斜面上的太阳直线辐射,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1。

I=Io ×(cos(θ)×cos(β)×罪(φ) +罪(θ)×罪(β))
在下列地点:
I=斜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W、m…2)
Io = 地球外太阳辐射(W、m…2)
θ=太阳高角(度)
β = 坡角(度)
φ=方位角(度)
在这个公式中,外星太阳辐射木卫一是一个恒定值,代表大气顶部的太阳辐射。

太阳仰角θ可以根据日时和观察者的位置计算。

坡角β和方位角++由表面方向决定。

通过使用这一公式,可以计算在任何斜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直射量。

这些信息可用于设计和优化太阳能系统,以及研究太阳辐射对环境的影响。

计算斜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的公式是了解可以捕获和用于各种应用的太阳能数量的重要工具。

通过考虑太阳高程角,坡度角,方位角,可以准确计算地球表面任何坡度上的太阳直接辐射。

这些信息对于太阳能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以及环境研究和研究都十分宝贵。

太阳辐射强度和最佳倾角的计算方法 李旭

太阳辐射强度和最佳倾角的计算方法   李旭
IDN=I0?Pm
P——大气透明系数
水平面直射太阳辐射强度IDH
IDH= IDNsinh= I0Pmsinh
水平面散射辐射强度IdH
IdH11?Pm?I0) 21?1.4lnP
太阳入射角i
cosi=cos?sinh?sin?coshcos(???)
?为斜面的方位角
散射辐射:经过大气和云层的反射、折射、散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达到地球表面的、并无特定方向的这部分太阳辐射。
直射辐射:未被地球大气层吸收、反射及折射仍保持原来的方向直达地球表面的这部分太阳辐射。
总太阳辐射:散射辐射与直射辐射的总和。
太阳辐射强度和最佳倾角的计算方法
赤纬角?的计算方法
?=23.45Sin(360?
?——赤纬角。
N——为一年中的日期序号。
太阳角h
sinh=Sin?Sin??cos?cos? 284?n) 365
?——当地纬度
太阳的方位角?: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南向(当地子午线)的夹角。规定:偏东为负,偏,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太阳光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以I0 表示
大气质量m:太阳光线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路程与太阳在天顶位置时光线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路程之比。 1m= sinh
法向太阳辐射强度IDN:与太阳光线相垂直的表面上(即太阳光线法线方向)的太阳直射辐射强度。

徐州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徐州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徐州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1.1 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基础知识 1.1.1 日地相对运动与赤纬角贯穿地球中心与南北两极相连的线称为地轴。

地球除了绕地轴自转以每天(24h)为一个周期外;同时又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行周期约为一年。

太阳位于椭圆形的一个焦点上。

该椭圆形轨道称为黄道,在黄道平面内长半袖约为152 。

短半轴约为 ;椭圆偏心率不大,1月l 日为近日点,日地距离约 ;7月1日为远日点时 ,相差约3%。

一年中任一天的日地距离可以表示为:81.510[10.017sin(2(93)/365)]R n km π=⨯+-式中 R --- 日地距离 ;n --- 为1月1日算起,一年中的第几天 ;地球的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称为赤黄角,它就是地轴与黄道平面法线间的夹角,在一年中的任一时刻皆保持为23.45°。

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如图所示以太为中心的日-地俯视图以地球为中心的俯视图在地球上任一位置观察太阳在天空中每天的视运动是以年为周期性变化的,并取决于太阳赤纬角的大小。

赤纬角δ即正午时的太阳光与地球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取赤道向北为正方向,而向南为负方向,用δ表示。

赤纬角δ从+23.45°到-23.45°变化,它导致地球表面上太阳辐射入射角的变化,使白天的长短随季节性有所不同。

在赤道地区,从太阳升起到日落的持续时间为12h。

但在较高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其昼长就有相当大变化。

赤纬角δ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规律造成的,它使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位置所接受到的太阳入射光线方向不同,从而形成地球上一年有四季的变化。

一年中有四个特殊日期,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至(6月21日或22日)阳光正射北回归线赤纬角δ=23.45°;北半球冬至(12月22日或21日),太阳光线正射南回归线,δ=-23.45°;春分(3月20日或21日)和秋分(9月22日或23日)太阳正射赤道,赤纬角都为零,地球南北半球昼夜长度相等。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以下是建筑热工设计常用的计算公式和参数:
1.建筑热负荷计算公式:
建筑热负荷(Q)=冷负荷(Qc)+供暖负荷(Qh)+通风负荷(Qv)
其中,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Ql+Qw+Qv)
供暖负荷计算公式为:Qh=(Ql+Qw+Qv)
通风负荷计算公式为:Qv=V(t1-t2)ρc
其中,V为室内空气流量,t1为新风温度,t2为室内空气平均温度,ρc为空气密度和比热容之积。

2.热传导计算公式:
热传导热阻(R)=L/(λ*A)
其中,L为热传导距离,λ为材料的热导率,A为传导截面面积。

3.热辐射计算公式:
热辐射(Qr)=ε*σ*A*(T1^4-T2^4)
其中,ε为材料表面的辐射率,σ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A为
辐射表面积,T1和T2分别为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

4.太阳辐射计算公式:
太阳辐射(Qs)= G * A * f * k * cosθ
其中,G为太阳总辐射,A为所接受辐射的面积,f为表面吸收系数,k为太阳辐射入射角度与法线夹角的余弦值,θ为太阳高度角。

5.空气换算参数:
空气换算需要使用以下参数:
空气密度ρ=P/(R*T)
其中,P为大气压强,R为气体常数,T为气温。

6.热容量计算公式:
热容量(C)=m*c
其中,m为物体质量,c为物体比热容。

以上是建筑热工设计中常用的计算公式和参数,通过这些公式和参数
可以计算建筑的热负荷、热传导、热辐射、太阳辐射以及空气换算等关键
指标,从而指导建筑的热工设计和能源利用优化。

太阳辐射计算讲座

太阳辐射计算讲座

太阳能990206
页码,6/6
实例:计算东经110°北回归线上1999年6月23日北京时12∶42的太阳高度角及 当日的日落时的方位角。 计算:将JD=110,JF=0,NF=1999,Y=6,R=23,S=12,F=42,各参数输入运行 中的程序;屏幕上立即显示:Er=1.0330,Ed=23.438,Et=-1.84 将北京时12∶42换算成东经110°的地方时,利用式(10),可得Sd=12∶02 加当日时差Et≈-2,得此时当地的S⊙=12∶00,将其代入式(9)得τ=0°,北 回归线处φ=23.442° 最后根据式(8)求得h⊙=89.966° 读者可能产生疑问,为何在北回归线上,夏至日的中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不等于 90°,大家不妨变换NF的输入值,看一看结果不仅都不等于90°,且各年之间还略 有差异。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夏至不仅有日期,还有时刻,很难遇到夏至时刻在 正午是12时的。 在计算日落时的方位角时,由于此时h⊙=0,所以式(12)的形式有所变化: cosA=-sinδ/cosφ (13) 将已知参数代入,得cosA=-0.3977 依照判据90°≤A≤180°,故A=113.44°
3 时差
真正的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不是匀速的,而是时快时慢,因此,真太阳日的长 短也就各不相同。但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一种均匀不变的时间单位,这就需要寻找 一个假想的太阳,它以均匀的速度在运行。这个假想的太阳就称为平太阳,其周日 的持续时间称平太阳日,由此而来的小时称为平太阳时。 平太阳时S是基本均匀的时间计量系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平太阳是 假想的,因而无法实际观测它,但它可以间接地从真太阳时S⊙求得,反之,也可以 由平太阳时来求真太阳时。为此,需要一个差值来表达二者的关系,这个差值就是 时差,以Et表示,即

第二节太阳辐射

第二节太阳辐射

第二节-太阳辐射第二节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气象上所讨论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其波长范围约在0.15-120μm之间。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μm;地面和大气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3-120μm。

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把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光谱分三个光谱区,紫外区(λ<0.39μm )、可见光区(λ为0.39-0.76μm)和红外区(λ>0.76μm)。

其中可见光区占能量的50%,红外区占43%,紫外区占7%。

可见光区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和紫七色光波段。

红光(0.76-0.622μm)、橙光(0.622-0.597μm)、黄光(0.597-0.577μm)、绿光(0.577-0.492μm)、青光(0.492-0.480μm、蓝光(0.480-0.455μm)和紫光(0.455-0.390μm)。

太阳辐射中可见光部分不仅辐射能量大,而且是辐射最强的部分,所以太阳光是可见的。

二、太阳常数(solar constant)在日地平均距离的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用S0表示。

世界气象组织(WMO)测得S0为1367.7w/m2。

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S0有7%的变化。

1cal·cm2·min-1=697.8w/m2,所以,S0=1367.7/697.8=1.96cal·cm2·min-1。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太阳常数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

(一)吸收作用大气中的臭氧、氧、水汽和二氧化碳都能直接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

第二节 太阳辐射

第二节 太阳辐射

第二节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气象上所讨论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其波长范围约在0.15-120μm之间。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μm;地面和大气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3-120μm。

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把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光谱分三个光谱区,紫外区(λ<0.39μm )、可见光区(λ为0.39-0.76μm)和红外区(λ>0.76μm)。

其中可见光区占能量的50%,红外区占43%,紫外区占7%。

可见光区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和紫七色光波段。

红光(0.76-0.622μm)、橙光(0.622-0.597μm)、黄光(0.597-0.577μm)、绿光(0.577-0.492μm)、青光(0.492-0.480μm、蓝光(0.480-0.455μm)和紫光(0.455-0.390μm)。

太阳辐射中可见光部分不仅辐射能量大,而且是辐射最强的部分,所以太阳光是可见的。

二、太阳常数(solar constant)在日地平均距离的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用S0表示。

世界气象组织(WMO)测得S0为1367.7w/m2。

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S0有7%的变化。

1cal·cm2·min-1=697.8w/m2,所以,S0=1367.7/697.8=1.96cal·cm2·min-1。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太阳常数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

(一)吸收作用大气中的臭氧、氧、水汽和二氧化碳都能直接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

臭氧主要吸收波长小于0.3μm的紫外辐射。

太阳能辐射量及重要公式及数据

太阳能辐射量及重要公式及数据

太阳能辐射量及重要公式及数据
太阳能辐射量由太阳辐射能、大气辐射和地面反射等组成。

太阳辐射能是指太阳向地球表面发射的能量,包括太阳光辐射和热辐射;大气辐射是指大气层中各种气体和云层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和散射;地面反射是指地面对入射太阳辐射能的反射。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得到太阳能辐射量的具体数值。

太阳能辐射量的重要公式有太阳辐射度公式和日射量计算公式。

太阳辐射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太阳直射辐射和太阳总辐射。

太阳直射辐射是指太阳直接射向地面的辐射能量,可以通过太阳角度余弦、太阳辐射常数和大气透过系数等参数进行计算。

太阳总辐射是指太阳直射辐射和大气散射辐射的总和。

日射量计算公式则用来计算单位面积地面上的辐射能量,可以通过太阳辐射度、地面倾角和朝向、大气消光系数以及太阳升起时间和太阳落下时间等参数进行计算。

太阳能辐射量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观测和统计得出。

在世界各地,太阳能辐射量的分布存在着差异,主要受到纬度、季节、云层覆盖率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最丰富,而极地地区则比较缺乏太阳辐射能。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人们不断开展太阳能辐射量的调查和研究,并建立了全球太阳能辐射量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可以提供各地区太阳能辐射量的统计数据,为太阳能利用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支持。

总之,太阳能辐射量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太阳能辐射量的公式和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太阳能资源,并推动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射太阳辐射计算
入射太阳辐射的计算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球表面的大小和形状等。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计算方法:
1.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太阳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能量。

根据太阳光谱,太阳辐射强度在可见光区域(波长约为400-700纳米)约为1.5千瓦/平方米(kW/m²)。

2.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约为1.5×10¹¹米。

这个距离会影响太阳辐射到达地球时的强度。

根据平方反比定律,太阳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辐射强度= 初始辐射强度/ (距离²)。

3. 然后,我们需要考虑地球表面的大小和形状。

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0⁶米。

假设地球表面是一个平坦的圆形区域,我们可以计算出地球表面的面积为4πr²,其中r为地球半径。

4. 最后,我们可以计算入射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入射太阳辐射的总能量= 太阳辐射强度×地球表面面积×阳光直射时间。

阳光直射时间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和季节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阳光直射时间在赤道地区约为12小时,而在极地地区则接近0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计算方法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实际情况下,入射太阳辐射的计算要复杂得多,需要考虑诸如大气层的影响、地球自转、季节变化等多种因素。

此外,本文中的数值仅供参考,实际辐射强度和计算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