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总复习导学案
初三物理导学案【三篇】

初三物理导学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小编小编整理了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测小灯泡的电功率》2.5 V)实验电路图:实验要求:(1)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别为额定电压、低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约 1.2U额)。
(2)记录电压值,电流值,同时观察比较灯的亮度有何区别。
实验步骤:(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在阻值处。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依次为2.5 V、2 V和3 V,依次记下电压表示数U和对应的电流表示数I,分别将U、I记录在表格中;(3)观察并比较三次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电压U/V电流I/A发光情况电功率P/W实验结论:小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小宇同学思考能不能只用一只电表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他设计了下列四个电路图。
图中的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U0,且U >U0,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S2闭合S3断开时,电流表把灯泡短路,灯泡不发光;S2断开S3闭合时,电流表把电阻短路;两个都闭合或断开时,电流表均无示数.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B、S2闭合S3断开,电压表测电灯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正极、下端为负极;S3闭合S2断开,电压表测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负极,下端为正极;电压表的两次接线方法相反,在不改变电路连接方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测量,B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C、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和电阻串联后的两端电压U;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的两端电压U0,则小灯泡的电流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表达式是,该电路能测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符合题意;D、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流表把灯泡和电阻短路,电流表测量滑动电阻的电流;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流表把小灯泡短路,测量的是通过电阻的电流.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针对训练1】图中是小明和小兰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连接的电路,所用小灯泡标有“2.5V”字样。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导学案》一、物理学复习概述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学生打下了日后继续深造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本导学案将对各个重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梳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复习效果。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在物理学中,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描述和解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至关重要。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而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量的变化率。
加速度则是描述速度随时间变化率的物理量,可以通过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得到。
通过实际例题练习,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在运动学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量不变的运动,速度保持恒定。
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
通过例题分析,掌握两种运动状态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及相关计算方法。
三、力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点1.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及相互作用的物理量,根据不同性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力的单位是牛顿,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之一。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关系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加深对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能量的转化和守恒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和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
在物理学中,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守恒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原理。
2.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只要没有外力做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通过具体例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压强、浮力和密度1. 压强的概念及测量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是描述物体受力情况的物理量。
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87页)(新人教版)导学目标•了解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掌握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前预习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导学内容第一章运动的基本概念1.运动的定义及基本概念2.位置、位移与位移矢量3.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关系4.加速度、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第二章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与分类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等速运动3.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5.压强的概念与计算6.浮力与浮力大小的计算第三章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1.合力与力的合成2.平衡力与力的分解3.杠杆原理与力矩的计算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第四章动能与功率1.动能的定义与计算2.常见能量形式及其转化3.功率的定义与计算4.功率与动力的关系第五章声的产生和传播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征参数—音调和音量3.力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4.声音的传播速度第六章光的反射与折射1.光的反射现象2.光的折射现象与折射定律3.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4.光的折射和色散第七章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1.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3.成像公式的应用4.光学仪器—眼睛、照相机和望远镜第八章电流和电路1.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计量单位2.电路的概念和基本要素3.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4.电流的分流与合流5.电阻与电阻的计量单位第九章感应与电磁现象1.磁感线与磁感强度2.定义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3.电流感应定律4.连续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第十章静电场和静电力1.电荷与静电力2.电场的产生与电场强度3.电场力与电势能的关系4.高压电的危害与安全防护导学方法和技巧•课前预习:对于每一章节,先浏览主要内容,并了解基本概念和公式•提问思考: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和解答问题,增强理解和记忆•注重实际: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联系,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总结每章的重点内容,结构清晰,可以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导学要求•预习并思考每章的内容,做好相应的知识点的笔记•完成课后习题,并及时批改和总结错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与同学分享•与同学组队,互相讨论和解答疑惑导学评价•预习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程度•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小结本导学案概括了九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并提供了学习方法和技巧。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导学案----力学部分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导学案----力学部分(一)测量 课时2一、复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体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二、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小结1、长度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_________,比它大的单位有___________;比它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2)要求注意换算关系:1m= _______km= _______dm=_______cm=_______mm= _______μm= _______nm 。
1km=______m,1dm=______m,1cm=______m,1mm=______m,1μm=_______m,1nm=_______m 。
2、时间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为_______。
比它大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比它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要求注意换算关系:1 h =_______ min = _______ s =_______ ms3、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1)72m=_________ cm。
(2)7.2×105mm =_________ m。
(3)7200s =_________ h 。
4、认识刻度尺和停表(如图),其中停表的示数为_______。
5、正确使用刻度尺(五会)(1)会选: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刻度尺(考虑量程和分度值)。
(2)会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______________被测物体。
(3)会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导学案电学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 导学案 电学(一)电流、电路和电压与电阻一、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复习目标: 1.理解电流(电流强度)的概念、电流强度的单位。
2.知道电压的概念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3.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4.会用电流表测电流;会用电压表测电压;会根据电表的特征判断电路故障; 5.知道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构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知道电阻箱的示数。
二、合作探究(考点梳理与提升)【考点一】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识别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常采用下列方法:电学基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 。
异种电荷相互 。
电荷 导体与绝缘体 电荷量:指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 C 。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
两种电荷三种状态: 、短路和断路。
组成:由 、开关、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路 连接方式串联:组成电路的元件 相连。
并联:组成电路的元件 分别连在一起。
电流 方向: 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路中的电流是从 出发回到 。
单位:安(A ),1A = mA = μA.。
形成: 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只有电路 时才有电流。
连接方式: 在被测电路中。
电流表 选择量程:试触法。
连接方法: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从 接线柱流出。
电流规律 并联:干路电流等于支路电流这和,即I = 。
串联:处处电流相等,即I = 。
电压规律 串联: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各,即U = 。
并联: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即U = 。
作用:使电路中形成 。
电压 单位:伏(V ),1kV =103V =106mV 。
连接方式:和被测电路 。
电压表 连接方法: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从 接线柱流出。
选择量程:试触法。
电阻物理意义:导体对电流的 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影响因素:导体 、材料、 和温度。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大全15篇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经过了反复实践和优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九年级物理复习课 导学案[精品]共13页
![九年级物理复习课 导学案[精品]共13页](https://img.taocdn.com/s3/m/72cf3caed5bbfd0a79567372.png)
课题:复习一声现象(两课时)二高附中九年级物理备课组使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复习目标:1.记忆有关基础知识;2.掌握典型习题的解决思路;3.完成《巩固与提高》相关习题,并认真纠错。
二、重难点:重点:掌握典型习题的解决思路;。
难点:完成《巩固与提高》相关习题,并认真纠错。
三、必记考点基础知识:(认真阅读《巩固与提高》P15—P16“真题回放”)五、达标训练:1、学生完成《巩固与提高》P16-P18“巩固练习”习题;2、小组对完答案后讨论问题;3、小组派代表展示;六、作业设计:1、纠错本:《巩固与提高》上自己做错的习题进行纠错(不抄题,注明页码题号,写出错误原因和正确的分析过程);2、作业本:《巩固与提高》P17第4小题。
(要求同上)【附】《声现象》知识网络详表(见下页)课题:复习二(1)光的反射(两课时)二高附中九年级物理备课组撰稿人:吴常伟使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复习目标:1.记忆有关基础知识;2.掌握典型习题的解决思路;3.完成《巩固与提高》相关习题,并认真纠错。
二、重难点:重点:掌握典型习题的解决思路;。
难点:完成《巩固与提高》相关习题,并认真纠错。
三、必记考点基础知识:四、典型习题指导:(认真阅读《巩固与提高》P20—P22“真题回放”)五、达标训练:1、学生完成《巩固与提高》P22-P24“巩固练习”习题;2、小组对完答案后讨论问题;3、小组派代表展示;六、作业设计:1、纠错本:《巩固与提高》上自己做错的习题进行纠错(不抄题,注明页码题号,写出错误原因和正确的分析过程);2、作业本:《巩固与提高》P23第12、13小题。
(要求同上)【附】《光的反射》知识网络详表(见下页)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靠介质向外传播的。
初中中学物理中考复习导学案(全部)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第1讲声现象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2.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方法提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典例讲解:终结性练习中例题课堂训练:终结性练习中基础巩固题课后作业:复印习题课后练习:终结性练习中习目标达成评估题第2讲物态变化考点聚焦:本部分涉及到的考点有: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知识结构:一、温度1.温度的意义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3.温度计:(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2)正确使用温度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三、知识梳理一、复习内容及过程1、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
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例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
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
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B .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C .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D .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2、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 。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 。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 ,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 /h ,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 ,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 h 。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变形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2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速度图象:Ⅱ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E 、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3、长度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v s t = t sv = vt s = v st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5、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三、堂上练习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h.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
某同学的身高是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为参照物。
他是静止的,若选为参照物,他又是运动的。
第二章声现象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知识梳理 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声音的感知过程音调:决定因素响度:决定因素 音色:决因素来源和危害定义 防治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基础知识讲解 声音的产生:A 、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 、 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 、 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 、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1、 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 固>v 液>v 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例题分析例题1:莱芜市200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例题2:(2006年南通市)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例题3:(06河北)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 .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声音的传播规律 声音的特性 噪音声音的利用 声 现 象2.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
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
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例题6:2006年福州市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例题7:(江苏省宿迁市2006)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例题8:浦东新区2006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主要根据声音三个特征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三个特征全都有堂练:1、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_____。
2、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