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复习教学案

初三物理复习教学案
初三物理复习教学案

初三物理复习教学案

第17章.分子和原子

课时:1课时执笔:裴志勇 xx.5.15

中考要求:

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知道原子的组成

课前热身:

1.在科学研究中,对现象的本质进行猜测并提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叫分子。

3.如下图,气球吹足气,并用细线将口扎紧,过一两天就瘪掉了,气球中充的气没了,这个事

实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子是非常小的,我们肉眼是(填“看到”、“看不到”)的。

5.(1)如图所示,把装有空气的瓶子倒放在装有红棕色二氧花氮气体的瓶子上,中间用

玻璃片隔开;抽调中间的玻璃片,仔细观察,你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表明气体的分子在___________着。

(2)如图所示,先将量筒中盛半筒水,再把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小心的倒入量筒底部。

经过一段时间后,水和硫酸铜的分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表明液体分子也在________________着。

(3)还有人用固体做过实验,将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过了五年,铅片和金片就结合在一起了,切开后发现铅和金相互渗透了约1mm深。

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扩散,它是引起的。

7.如图,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可以看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量实验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越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如图,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图 (b)

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皂液薄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指

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一侧,表示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拉向了另一侧。

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取两块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使之紧密接触,铅块就能结合在一起,在它的下面还可以挂一个较重的物体呢。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

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

竖起来,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实验直接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又间接

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10.分子理论的初步知识是:①物质是由②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子间存在。

11.如图,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其中

带正电,带负电。原子核是由和

组成的,其中不带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

是不的。

12.放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放出的,有三种,即射线,它是由正电的微粒(氦核)

组成;射线,是由带负电的微粒(电子)组成; 射线,是一种不带电的射线(电磁波)组成。三种射线中射线穿透能力最强。

点击中考:

一、选择题

1、(xx年福建莆田市)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观点加以解释的是 [ ]

A. 春天,柳絮飞舞 B.夏天,玉兰飘香

C. 秋天,落叶纷飞 D.冬天,瑞雪飘飘

2、(xx年广东汕头市)春天到来,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流行病传染,对以下两种防护措

施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 A.用消毒液擦试教室门窗后,可以闻到气味,这是升华现象

B.用消毒液擦试教室门窗后,可以闻到气味,这是凝华现象

C.用醋熏教室时,对醋加热使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D.用醋熏教室时,对醋加热使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减缓

3、(xx年广东汕头市)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

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中哪个图最相似?[ ]

4、(xx年河北省)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蔗糖能溶于水,说明分子作无规则运动

5、(xx年广东省云浮市)下列事例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水变红

B.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灰尘在空中飞舞

C.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

D.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 6、(xx年湖北省宜昌市) 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不正确

...的说法是

A.地球是由物质组成的

B.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D.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7、(xx年辽宁省大连市)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8、(xx年沈阳市)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 小明把透镜胶带紧压在错字上面,揭起时就把表层的纸和错字一起粘了起来

B 、 考场中小明为了提神,涂了清凉油,许多考生都闻到了气味

C 、 当有人用修正液覆盖错字时,常能闻到刺鼻气味。

D 、 煮茶叶蛋时,蛋壳会变成茶色

9、(xx 梅州市)原子核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 [ ]

A.质子和电子

B.质子和中子

C.中子和电子

D.质子、中子和电子

10、(xx 年宿迁市)观察下列四组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的图是: [ ]

二、填空题

1、(xx 年北京市)做饭时,厨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这是 现象。

2、(xx 年广西桂林)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问就会充满烟味,这表明分子在 。在公共场所,为了他人的健康,请你给吸烟者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3、(xx 年锦州市)五月的一个星期天,妈妈带小红到北湖公园游玩。一走进公园,她们就

闻到了阵阵的槐花香,这是________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

4、(xx 年临沂市)煤气是生活中常用的—种燃料.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为了安全.在煤气中添加了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旦发生煤气泄露,人很快就能闻到这种气味,及时排除危险。这—事例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xx 年攀枝花市)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________电荷,中子不带电。

6、(xx 年攀枝花市)物体能够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____________,而固体、液体又很难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_________________.

7、(xx 年苏州市)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

D .墨水滴入水中 C .酒精与水混合

翻转 A .1cm 3水中有3.35×1022

个水分B .肥皂膜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初三物理教学案(31)总复习热现象练习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九年级物理教学案(31) 课题总复习热现象练习一主备张继维审定时间 1、在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不变,从外界吸收热量 B.温度降低,向外界放出热量 C.温度升高,从外界吸收热量 D.温度不变,向外界放出热量 2、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A.蜡 B.冰 C.玻璃 D.松香 3.(09福州市)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4.(09重庆)如图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 5.(09湖州)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 ) A.沸点低 B.密度小 C..凝固点低 D.比热大 6.夏天用同样多的00C的水和0C的冰来冷却饮料,结果是 ( ) A.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的温度低B.用水的效果好,因为水与饮料瓶容易接触 C.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在熔化成水时要吸热 D.两者效果相同 7.(2009年自贡市)右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8.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9.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10、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当水的温度为100℃时,水() A、一定沸腾 B、一定不沸腾 C、可能沸腾 12、在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现象的是() A.樟脑球放久了会变小B.水结冰 C.冬天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D.夏天,晾在绳上的湿衣服,过一段时间会干 13、下列各例中属于物质液化现象的是() A.卫生球日久天长逐渐变小或消失 B.在草、荷叶上出现露水

初三物理学案

初三物理学案 声音的特性 一.学习目标:(本节课,你需要知道的) 1.声音的三个特性。 2.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三、学习过程 1.音调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观察并仔细听,得出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_________,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__。 物理学中,我们用_________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如,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频率相当于次/秒)请同学们记住: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我们需要了解的: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Hz。人们把高于2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响度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教师演示课本上39页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得知: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 由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四、同步习题 了解一下: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1.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2.发声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_. 3.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_音调越高;__________音调越低. 4.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__,响度越大;__________,响度越小.响度还跟__________有关系. 5.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旋钮是为了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善声音的音色 D.减小噪音 6.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______的叫声音调高,__________的叫声响度大. 四、反馈习题 1.蜜蜂载着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而载着花蜜飞行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否采了蜜,他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飞行的路线不同. D.飞行的高低不同. 2.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音色逐渐改变。 B.音调逐渐降低. C.响度逐渐降低. D.音调,音色,响度都不变 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鸟语、琴声……我们能把这些声音辨别出来,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频率D。音色。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仔细想一想,你们学到了什么,自己总结一下吧。六.作业 请完成《配套练习册》P32,1—4。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者:合肥市永和学校王传树 (本文曾获得合肥市优秀教案评比一等奖) 这是一堂区级公开课活动,面对全区的物理教师和部分学校领导。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物理教学案例.docx

物理教学案例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 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 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 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 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 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 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度电。我们家少用度电。我们家少用度电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度电、度电、度电、 1 度电的家庭数字。师:好,少用度电的家庭数是 10 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 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 灭。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 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 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 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 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 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欢迎阅读参考使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

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

(完整)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 学生:用实验! 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 教师: 廖兵林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题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 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2013-07-03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初三物理教学方案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物理 教 学 计 划 2017年8月10日

初三物理教学计划 初三物理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并且电学在中考总分中占28分,是初中物理的核心部分,因此初三物理越发重要了,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学情分析: 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优秀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3、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本期共10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措施: 1.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物理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物理素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物理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快乐的学习,快速提高成绩。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物理能力。

初三物理教学案81综合复习提高题1

图8 甲 乙 乙 甲 C D A B O 图13 ΔU /V ΔI /A 0 0.1 0.2 0.3 1 2 3 4 5 图1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九年级 物理教学案(81) 课题综合复习 提高题1 主备 张继维 审定 时间 12年海淀一模 12.如图8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个薄壁容器,其底面积分别为S 1、S 2,容 器内分别盛有密度为ρ1、ρ2的两种液体。现有A 、B 两个实心球,其体积分别为V A 、V B , 质量分别为m A 、m B ,密度分别为ρA 、ρB 。将A 、B 两个实心球分别放入甲、乙容器中(两容 器中液体均未溢出),当A 、B 两个球静止时,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A 、F B 。甲、乙两容器 内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Δh 1、Δh 2,液体对甲、乙两容器底的压力分别增加了ΔF 1、ΔF 2, 压强分别增加了Δp 1、Δp 2。甲、乙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分别增加了ΔF 3、ΔF 4,压强 分别增加了Δp 3、Δp 4。已知2m A =5m B , 4V A =3V B ,F A =F B ,4S 1=5S 2,7ρ1=8ρ2,2Δh 1=3Δh 2。 则 A .ΔF 1:ΔF 2=15: 7,ΔF 3:ΔF 4=2: 5 B .Δp 1:Δp 2=4:5,Δp 3:Δp 4=2:1 C .如果ρ1=0.8×103kg/m 3,那么ρA =2.0×103kg/m 3 D .如果ρ2=4×103kg/m 3,那么ρB =1.6×103kg/m 3 22.图11所示的电路中,R 1为滑动变阻器,R 0、R 2均为定值电阻,电源两端的电压保持12V 不变。若改变滑动变阻器R 1的滑片位置,V 1、V 2两电压表以及电流表的示数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V 1、V 2两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大小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的大小的关系图 线分别为图12所示①、②直线。根据以上条件可知当电流表示数为0.3A 时,滑动变阻器 接入电路的阻值为_______Ω。 23.如图13所示,有两个底面积均为S 的实心圆柱体C 和D ,分别用两根细绳的一端系于它们 的上表面的中央,细绳的另一端分别系在轻质杠杆的两端,杠杆恰好水平平衡。把质量 为800g 的酒精缓慢注入底面积为S 1的圆柱形容器甲中,同时向上下横截面积分别为S 2、 S 3的圆柱形容器乙中注入某种液体,当两容器中液体均静止,且杠杆再次水平平衡时, 圆柱体C 下底浸入酒精中的深度为2.5cm ,酒精对容器甲底面的压强为1100Pa ,圆柱体D 下底浸入液体的深度为4cm 。若把圆柱体D 从B 端取下后将其从原位置再竖直向下移动2.5 cm ,圆柱体D 刚好被液体浸没,此时细线的拉力为10.5N 。在圆柱体D 向下移动过程中, 液体在容器乙截面积不同的上、下两部分上升的体积相等,在以上整个操作过程中,两 容器中液体均未溢出,且圆柱体C 和D 均未与容器壁接触。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 103 kg/m 3,S 1为80 cm 2,AO :OB =3:1,S 2: S = 5 : 4,S 3 : S = 9:4,g 取10N/kg ,则圆柱体D 的密 度为 kg/m 3。

九年级物理教学案例

沪科版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探究调光台灯的奥秘”——电阻与变阻器 【教学目标】 1.从自身的动手实践中,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所标规格的含义,会识别滑动变阻器规格,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电流。 3.在实验探究合作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实验的不足之处,交流与讨论主动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表达自我意见的能力。 【重点、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 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引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 对问题进行猜想且学生发表各种看法。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 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 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 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 (包括滑片、金属杆、四个接线柱、密绕的电阻丝) 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符号和结构示意图 符号: 结构示意图: 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 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 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 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4.课堂活动:学生练习连接滑动变阻器并尝试调节滑动变阻器,熟悉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C D A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摸索探究进行高效的物理科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参与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乐意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是目前物理老师所关注的问题。针对我校物理教学现状,结合我校物理科学习实际情况,我组确立了“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力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子课题进行研究。而其中研究探索提高物理学习力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提高合作学习的策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合作学习在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具有显著实效,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被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案例: 在学习《认识动能和势能》这节课时,上课前,我按全班学生的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差的分到一起,分成15小组,每组4人,每组配备钢轨、小球两个、纸杯、斜面、盛沙子的盒子(内有三个小球)、木块、橡皮筋2条等器材,教室的布置尽量营造一种随意宽松的氛围。 整节课的重难点是: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我是这样安排的: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来分组讨论,动能、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小组学生猜想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小组长合并类似猜想,我综合总结可能的因素。接着,我把整个实验探究交给各小组来完成,并提醒各小组成员在讨论实验方案中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生活实例、经验或可利用分配给小组的器材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同意其他成员观点的,要提出反驳。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都能先根据猜想讨论后,得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分工。有的负责设计实验表格,可以填写实验数据,有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 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

灯灭。

……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教学总结

初三物理教学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总结8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三物理教学总结篇1 实施课改,执行新《课标》以来,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校都加强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加之近年提高了中考题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分值,从而引起了各校的高度重视。通过两年的探索和总结,可以看到现在我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探究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前几届有所增强。这对提高我校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它反映出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实验重视不够,也反映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为此,应改进教学方法,及时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质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实验教学中过程学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 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 2、操作不规范。 3、背实验和数据,违背实验事实。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册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其实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 4、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不去推敲其合理性,如探究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不是严格按要求把高度作为控制变量;在其他问题上也是不注意让“别的量保持不变”。 二、造成上述错误的原因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比较盲目,缺乏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有的问题虽然存在某一部分学校的学生或个别学生身上,但反映了我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 《汽化和液化》 【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3)初步认识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