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治

合集下载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法中医穴位按摩与针灸的疗效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法中医穴位按摩与针灸的疗效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法中医穴位按摩与针灸的疗效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给患者带来不少不适和痛苦。

除了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外,中医也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式,如穴位按摩和针灸等。

本文将介绍中医穴位按摩和针灸在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中的疗效。

一、中医穴位按摩的疗效中医穴位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穴位来调理人体机能的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包括十二指肠溃疡。

穴位按摩能够通过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起到缓解症状、改善疾病的作用。

1. 穴位选择在中医中,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常用的穴位有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等。

三阴交位于下腹部,是一个具有调理子宫和胃肠功能的重要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部,不仅可以调理脾胃功能,还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关元位于下腹部,有益气活血、调理脾胃的功效。

2. 按摩手法按摩穴位时,可以使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推拿和旋转按摩。

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活络经脉,增强穴位的疗效;旋转按摩则能够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胃肠道的紧张和痉挛。

3. 按摩频率和时间对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每天按摩穴位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0-30分钟,每次按摩可进行2-3遍。

按摩的频率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一般建议每天进行2-3次。

二、针灸疗法的疗效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式,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

针灸可以通过调理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达到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目的。

1. 针刺穴位常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曲骨、太冲等。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部,具有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曲骨位于腹部,有益气活血、调理脾胃的功效。

太冲位于脚底,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的作用。

2. 针灸方法针灸方法有多种,如手针、气补法、气泄法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师的判断来决定。

一般来说,通过针灸可以调理胃肠道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3. 针灸频率和时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针灸疗程一般为10-15天,每天进行1-2次。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中药详解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中药详解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中药详解胃或十二指肠粘膜被腐蚀,形成疮面,就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差不多,所以医学上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通称为溃疡病.溃疡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溃疡病发生的原因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器官,都是受大脑管理的,胃和十二指肠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大脑皮层受到某种有害的刺激,如忧愁、恐惧、愤怒、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都会使大脑皮层的机能降低。

在大脑皮层机能降低的同时,比较低级的神经中枢的机能反而亢进,结果就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功能不正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胃部肌肉紧张性加强,臂蠕动增加,供应胃和十二指肠血液的血管痉挛等等,导致部分的胃粘膜或十二指肠粘膜被消化而形成溃疡病。

当胃或十二指肠形成溃疡以后,它不象其他的皮肤破损或粘膜破损那么容易愈合;由于胃液的消化与刺激,溃疡多半变成慢性。

溃疡病的疼痛等症状对大脑皮层来说也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它可以影响并加重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溃疡病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这就是溃疡病之所以会反复发作、不易愈合的道理。

溃疡病的发作或复发,还有一些诱因,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等等。

还有一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辛可芬、利血平、考的松、强的松等,都能使溃疡病复发或恶化,因此,溃疡病人不宜用这些药物。

溃疡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

痛的部位是在上腹部正中或略偏左侧。

疼痛的特点和饮食有密切关系,可分为“早发的疼痛”与“迟发的疼痛”两种。

早发的疼痛,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出现,疼痛持续1~2个小时才逐渐消失。

直到下次进食以后,疼痛又再度出现。

迟发的疼痛,在进食后2~4小时出现,又可分为“夜间痛”和“饥饿性疼痛”两种。

“饥饿性疼痛”就是一饿就要痛,吃一点东西疼痛就可以减轻或消失。

“夜间痛”是指病人吃了晚饭入睡后被疼痛惊醒。

“夜间痛”吃点东西也可减轻疼痛。

一般的说,“早发的疼痛”是胃溃疡的特征,“迟发的疼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特征。

中医内科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多属于中医学“胃院痛”、“吞酸”、“嘈杂”等范围。

发病原因为长期的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以致肝胃不和,脾胃不健,胃气郁滞而发生疼痛。

并可进一步气郁化火而伤阴,气滞寒凝而伤阳,或由气及血。

【诊断】1.上腹(胃脱)部疼痛反复发作,常伴暧气、嘈杂、泛酸。

在秋、冬季节发作较多,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胃溃疡疼痛多在食后半小时〜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后2~4小时,食后反可减轻。

2 .发作时上腹部有轻微压痛,胃溃疡的压痛点大多在中上腹部剑突下稍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大多在中上腹或脐上方及其偏右处。

纤维胃镜及胃黏膜活检、胃液分析、钢餐造影均有助于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

3 .如大便呈黑漆样颜色,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提示有内出血。

4 .注意出现并发症凡反复呕吐大量腐臭食物,尤以晚上为甚者,常为幽门梗阻。

中年以上的病人长期不愈,疼痛的规律性消失,消瘦,贫血,或上腹部摸到肿块的,为癌变表现。

可作钢餐造影、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如合并大量呕血、便血,或因急性穿孔,突然剧烈腹痛,腹部肌肉强直的,应及时送外科作必要的诊查和处理。

5 .鉴别诊断慢性胃炎:上腹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上腹部压痛区域较广,且不固定,食欲不佳,食后疼痛胀闷加重,常伴呕吐。

胃神经官能症:上腹疼痛无规律,与饮食无明显关系,常因情志刺激引起疼痛,上腹部一般无压痛,或压痛部位常有变动。

慢性胆道疾病:上腹疼痛无规律,以往有阵发性腹绞痛或黄疸史,发作与吃油脂食物有关,右上腹(胆囊区)有压痛,可伴局部腹肌紧张,或有低热。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与饮食的关系,辨别虚实寒热气血的不同。

如久痛不已,痛势隐隐喜按,食后减轻,为虚证;痛势急剧,拒按,食后加重,为实证;冷痛喜热为寒证;灼热急痛为热证;胀痛或走窜疼痛为气滞;刺痛且痛处固定为血瘀。

临床常见证候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两大类。

治疗原则以调和胃气、疏肝运脾为主。

1.肝胃不和胃皖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胁肋背后,食后痛甚,胸闷,暧气,泛酸,口苦,舌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辨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辨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辨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临床表现胃脘痞胀疼痛,多以久痛,饥时痛,喜温喜按,得食少愈为主要特征。

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1 发病特点①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②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

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

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③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④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2 病因病机溃疡病的形成,大多和情志饮食有关。

思虑伤脾,或情志所郁、肝郁犯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机能损伤,逐渐形成溃疡。

亦由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生冷辛辣等损伤脾胃,致使溃疡发生或加重。

过度忧愁、持续强烈的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病情加重有一定的关系。

大量实验材料与临床观察表明,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有人对华东地区891例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示性情急躁者较易患消化性溃疡,尤以十二指肠溃疡为多。

3 鉴别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属消化道溃疡,临证时同中有异,不可不辨。

两者均是久痛,喜温喜按,胃溃疡疼痛常于饭后0.5~1 h发作,俗称“食后痛”或“饱食痛”,夹杂胃气不降,不通则痛的病机,属虚中夹实;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常于食后3~4 h发作,俗称“食前痛”或“饥时痛”,多属脾不升清,不荣则痛。

两种溃疡初痛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均可伴黑便,为脾虚不能统血之征,胃溃疡多兼呕血,夹胃气上逆病机,虚中夹实。

4 类证辨治溃疡病多属虚证,久病体弱,痛喜温按,得食可缓,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厚腻或滑白,脉弱。

中医辨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分析
2 0 பைடு நூலகம் 4年第 2 7 期
中医辨 证治 疗 十二指 肠溃 疡疗效 分 析
林金 德 ‘
摘要 : 目的 : 探讨 中医辩证 治疗十二指 肠溃疡 临床效 果。方法 : 选 取我 院近期 收治十 二指肠溃 疡患者 1 4 0 例, 以随机数 字表 法分为 对照组 ( 7 0 例) 和 中医辨证 治疗组( 7 0 例) ; 对 照组 患者 采用西 医药物 治疗 , 中 医辨证 治疗组 患者则 采用 中医辨证 治疗 ; 比较 两组患者 临床 疗效和 H P感染 清除率 。结果 : 对照组 和 中医辨 证 治疗组 患者 临床 治 疗总有效 率分 别为 6 8 . 5 7 %( 2 8 / 7 0 ) , 9 4 . 2 9  ̄ / 6 ( 6 6 / 7 0 ) ; 中医辨 证 治疗组 患者 临 床 疗 效显 著优 于对照组 ( P < 0 . 0 5 ) ; 对 照组和 中 医辨证 治疗组 患者 H P感 染清除 率分 别为 3 5 . 7 1 % ( 2 5 / 7 0 ) , 6 2 . 8 6 %( 4 4 / 7 0 ) ; 中 医辨 证 治疗组 患者 HP感染清 除率显著 高于对照组 C P < 0 . o 5 ) 。 结论 : 中 医辨证 治疗十二指 肠溃疡 相较 于 西医药物 治疗可有 效改善症状 体征 , 缩 小溃疡 面 积, 并提 高 H p感 染清除效果 。 关键词 : 中医辨证 ; 西 医; 十二指肠 溃疡 中图分类号 : R 6 5 6 . 6 2 文 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2 7 — 0 0 2 3 — 0 1 讨 论 十 二指 肠 溃 疡是 消化 科 常见 病 与多 发 病 之一 , 以食 欲 减退 、 3 流行 病学 研 究显 示 ,我 国 十二 指 肠溃 疡 发病 率 呈 逐 年增 高 上腹疼痛、 纳 差及 反 酸 嗳 气 为 主要 临 床 表 现【 1 】 , 严 重 影 响正 常 工 作生活。 十 二指 肠 溃 疡常 规西 医 药物 治 疗具 有一 定 疗 效 , 但长 期 趋 势 , 这 与 工作 生 活 节 奏加 快 及 饮 食 习惯 改 变 密 切 相 关H 。西 应 用不 良反应 明显 , 治疗 依 从性 较 低[ 2 1 。本次 研 究选 取 十 二指 肠 医药 物治 疗 十二 指肠 溃 疡 近期 疗效 尚可 ,但 远期 预 后 及 复发 风 溃 疡 患者 1 4 0例 , 分别 采 用西 医 药物 和 中 医辨 证 治疗 , 比较 两 组 险较 高 , 无 法 满足 临 床 需要 [ 6 - 7 ] 。十 二 指肠 溃疡 祖 国 传统 医学 将 患者临床疗效和 H P感染清除率,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十二指肠 其归于“ 胃脘痛” 范畴 , 认为 胃脾互为表里 阴阳, 故应调肝和 胃, 溃 疡 临床 效 果 。 因果 兼治 ; 十二指 肠 溃 疡 中医 分型 如 下 : ① 胃热 阴亏 型 , 以 胃脘 1 资料 与方 法 隐痛 , 口燥咽 干 , 便结 舌 红及 脉 细数 为 表现 , 治 则 应 清 胃养 阴 , 和 1 . 1 临床 资料 : 选 取我 院 消化 科 2 0 1 1 年 1 月一 2 0 1 2 年1 2 月 收 治 胃止 痛 ; ②肝 胃不 和型 , 以 胃脘 及胁 部 胀 痛 , 胸 闷泛 酸 , 苔 薄 白及 十 二 指肠 溃疡 患 者 1 4 0例 ,均 经 胃镜 活 检 确 诊 ,且 H P感 染 阳 脉 弦为表 现 , 治则 应 疏 肝理 气 , 止 痛益 胃 ; ③ 脾 胃 阳虚 型 , 以 胃迁 性 。人 选 患者 以随机 数 字 表法 分为 对 照组 ( 7 0例 ) 和 中 医辨证 治 延 隐痛 , 反 吐清 水 , 神疲 倦 怠 , 大便 溏 薄及 舌 淡脉 弱 为 表现 , 治 则 疗组( 7 0例 ) 。对 照 组 患者 中男性 3 8 例, 女性 3 2 例, 年龄 4 5 — 7 2 应健脾温胃, 和中止痛。 中药方剂中各种天然动植物组分可有效 岁, 平均年龄( 5 8 . 5 1  ̄ 6 . 2 8 ) 岁, 病程 0 . 5 — 8 年, 平 均 病程 为 ( 3 . 3 7  ̄ 修复 十二 指肠 病 变粘 膜 , 避 免 了西 医药 物 较 明显 毒 性损 伤 , 且无 0 . 7 6 ) 年; 中 医 方 剂组 中男 性 3 6例 , 女性 3 4例 , 年龄 4 3 — 7 3 岁, 耐药 性风 险[ 9 - 1 0 1 。 平均年龄( 5 8 . 7 0  ̄ 6 . 3 1 ) 岁, 病程 1 - 9年 , 平均病程为( 3 . 4 3  ̄ 0 . 7 7 ) 本 次 研究 结 果 中 ,对 照组 和 中医 辨证 治 疗 组患 者 临 床 治疗 年; 两 组 患者 一 般 资料 比较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O . 0 5 ) 。 总有 效 率分 别 为 6 8 . 5 7 %( 2 8 / 7 0 ) , 9 4 . 2 9 %( 6 6 / 7 0 ) ; 中医 辨 证 治疗 1 . 2 治 疗方 法 :对 照 组 患者 采 用西 医药 物治 疗 ,包 括 奥 美拉 唑 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 < 0 . 0 5 ) , 提示 中医辨证治疗有 ( 1 5 m g / 次, 3 次, d ) 和 甲硝 唑 ( 0 . 5 次 , 3 次, d ) ; 中 医辨 证 治疗 组 患 助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症状体征 , 促进溃疡面愈合 ; 而对 照 P感 染 清 除 率 分 别 为 3 5 . 7 1 %( 2 5 / 者 则 采用 中医 辨证 治疗 :胃热 阴亏 型 给予 清 胃散合 一 贯 煎加 减 组 和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组 患 者 H 治疗 ; 肝 胃不 和 型 给予 柴胡 疏 肝散 加减 治 疗 ; 脾 胃阳虚 型 给予 黄 7 ( I ) , 6 2 . 8 6 %( 4 4 / 7 0 ) ;中 医辨证 治 疗组 患 者 H P感染 清 除 率 显 著 芪 建 中 汤加 减 治疗 ; 两 组患 者 均 以 1 周为 1 疗程 , 共行 2个疗 程 高 于对 照组 ( P < O . 0 5 ) , 则 证 实 中 医方 剂 辨证 分 型 治疗 十二 指 肠 溃 疡在 促进 病 变部 位 H P清除 方 面具 有 优势 。 治疗。 1 _ 3 观察 指 标 : ① 观察 患 者临 床症 状 体 征改 善 情 况 , 包 括食 欲 减 综 上所 述 , 中医辨证 治疗 十二指 肠 溃疡 相较 于西 医药 物 治疗 退、 上腹疼痛 、 纳差及反酸嗳气等 ; ② 胃镜下记录治疗前后溃疡 可有效改善症状体征 , 缩小溃疡面积 , 并提高 H P感染清除效果 。 面积 , 计算 溃疡 面缩 小 百分 比 ; ③记 录治疗 后 胃镜病 理 活 检诊 断 参 考文 献 H P感 染 清除 例 数 , 计算 H P感染 清 除率 。 【 1 】 李冀, 高青竹, 柴剑波, 等. 胃溃疡中医寒( 热) 辨证与儿茶酚胺的 J ] . 中医药 信息 , 2 0 0 9 , 2 6 ( 1 ) : 1 3 — 1 4 . 1 . 4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显效 : 临 床 症 状 体 征 明显 减 轻 , 溃 疡 面 缩 关 系『 d x > 5 0 %; 有效 : 临 床症 状 体 征有 所 减 轻 , 溃 疡 面缩 小 2 5 %一 5 0 %; 【 2 ] 张 团结 . 失 笑散 合 丹 参 饮 治 疗 十 二 指 肠 球部 溃 疡瘀 血 停 胃型 无效 : 临 床症 状 体征 未 见减 轻 。 3 ( ) 例评e e [ j ] 冲 医研 究, 2 0 0 9 , 2 2( 4 ) : 5 2 . 1 . 5 统计学处理: 数 据 处 理软 件 采 用 E p i d a t a 3 . 0 2和 S P S S 1 5 . 0 ; 【 3 】 苏文 台, 孙 薇. 中医辨 证 治 疗 对 消化 性 溃 疡 并 幽 门螺 杆 茵 感 染 统 计 学方 法 选 择 x z 检验; P < 0 . 0 5 判 定 为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 义 。 患 者 的疗 效影 响『 J ] . 陕西 中 医, 2 0 1 1 , 3 2 ( 1 0 ) : 1 3 1 8 — 1 3 1 9 . 2 结 果 f 4 】 刘道 喜 . 溃疡 宁汤 治疗 消 化 性 溃 疡 1 2 6例 临床研 究 [ J ] . 光明 中 2 . 1 两 组 患者 临床 疗效 比较 : 对 照组 和 中医 辨证 治 疗组 患者 临 医, 2 0 1 2 , 2 7 ( 7 ) : 1 3 7 3 - 1 3 7 4 . 床 治 疗 总有 效 率 分 别为 6 8 . 5 7 %( 2 8 / 7 0 ) , 9 4 . 2 9 %( 6 6 , 7 0 ) ; 中 医辨 【 5 】 许邹华. 中 医药 三 步 疗法 治疗 十 二 指 肠 球部 溃 疡伴 出血 疗 效 证 治 疗组 患 者 临床 疗效 显 著优 于对 照组 P < 0 . 0 5 ) ; 见表 1 。 观 察[ J ] . 辽 宁 中 医学 院学报 , 2 0 0 5 , 7 ( 6 ) : 7 1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6 】 王冬 梅 . 中 医辨 证 治 疗十 二 指 肠 溃 疡【 J ] . 中 国 实用 医药 , 2 0 0 9 , 4

6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治疗

6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治疗

6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治疗笔者运用中医辨证分型于1998~2002年6月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65例(本病相当于中医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在我院或外院进行钡餐透视或胃镜检查确诊,其中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3例,复合溃疡3例。

本组患者中男49例,女16例。

年龄在20岁以下3例,21~30岁8例,31~40岁27例,41~50岁19例,51岁以下8例。

病程在1年以内7例,1~5年17例,5~10年16例,10年以上25例。

2 辨证分型及治疗2.1 脾胃虚寒型(37例) 症见胃脘隐痛,空腹遇冷疼痛加重,得食疼痛减轻,喜温喜按,神倦便溏,舌苔薄白,舌淡或胖润,脉沉细或沉细无力,宜温中健脾。

用黄芪建中汤加良附丸,主药:黄芪、白芍、甘草、良姜,香附,灵脂、饴糖。

2.2 肝气犯胃型(16例) 症见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大便干结,每逢生气后病情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枳壳、香附、佛手、陈皮、甘草、炒栀子、川楝子、丹皮、元胡、代赭石。

2.3 阴虚胃热型(8例) 症见胃脘灼热,嘈杂易饥而不欲食,口干便艰,手足心烦热,干呕,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益胃养阴,用益胃汤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麦冬、白芍、乌梅、石斛、生地、川楝子、甘草。

2.4 气滞血瘀型(4例) 症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拒按食后加重,或呕血或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止血。

药用丹参、蒲黄、五灵脂、当归、赤芍、木香、三七、甘草。

3 疗效标准和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根据全国消化系统会议制定的疗效设立标准评定,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大便潜血阴性,钡餐或纤维胃镜检查龛影消失,溃疡及周围炎全部治愈;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纳食精神恢复,大便潜血转服,X 线钡餐或纤维胃镜检查龛影消失;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或好转,X线钡餐龛影缩小,胃镜检查溃疡消失仍有炎性反应;无效:主要症状经治疗无变化,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不及50%甚至扩大。

中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药方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药方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药方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方法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

中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药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中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药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药方土豆蜂蜜治十二指肠溃疡【功能主治】健脾和胃,养血生肌。

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鲜土豆50克,蜂蜜适量。

【用法用量】将鲜土豆洗净连皮切碎捣烂,用消毒纱布绞汁,加人蜂蜜搅匀。

每日早晨空腹饮用,日服1剂。

【宜忌】治疗期间忌食辣椒、大蒜、浓茶、醋、酒等刺激性食物。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52例,随访1年,疗效显著者36例,有效者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

三七白芨治十二指肠溃疡【功能主治】消肿定痛,收敛止血。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三七粉、白芨粉、生大黄粉克6克(冲),仙鹤草、煅瓦楞子克20克,枳实9克,陈皮、茯苓各15各,清半夏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0剂为1疗程。

【病例验证】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5例,临床痊程34例,好转1例,平均止血时间为4天。

白芍延胡索治十二指肠溃疡【功能主治】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白芍40克,延胡索20克,十大功劳叶、五灵脂各15克,白及30克,乳香、没药、生甘草各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口服;每日1剂,半个月为1个疗程。

【加减】若胃酸偏低者,加乌药10~15克;若胃酸偏高者,加乌贼骨10~15克。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6例,其中,治愈者50例,显效5例,无效1例。

对治愈者随访2年,未见复发。

白头翁黄芪治十二指肠溃疡【功能主治】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偏方组成】白头翁210克,生黄芪105克,蜂蜜280克。

【用法用量】先将白头翁、生黄芪用清水漂洗并浸泡1昼夜,然后用文火浓煎2次去渣取上清液。

另将蜂蜜煮沸去浮沫加人药液中浓缩成糖浆,备用。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法中医药疗法的应用和效果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法中医药疗法的应用和效果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法中医药疗法的应用和效果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和胃烧灼感。

传统的中医药疗法在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效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医药疗法在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

中医药疗法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依靠中药的药性调理和针灸的微刺激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针对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药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以及针灸疗法。

首先,在中药内服方面,中医药疗法主要使用具有抗炎、消炎、止痛和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陈皮、黄芩、白蔹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适当的煎煮和配方搭配,来消除病灶周围的炎症,减轻疼痛感,并促进溃疡的愈合。

此外,中药中还包括一些滋补药材,如人参和党参,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溃疡病变。

其次,在中药外用方面,中医药疗法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或熏洗的方式。

在外用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粉、黄柏粉等,可以直接敷在患处,起到抑制炎症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熏洗的方式,将中药煎汤加入热水中,让患者用腹部或背部进行熏洗,通过药性的刺激来改善症状和加速愈合过程。

最后,在针灸疗法方面,中医药疗法采用经络针刺的方式刺激相关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经络的通畅。

对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和维道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疗法在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通过中药内服和外用,可以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辅助治疗溃疡病变。

而针灸疗法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当然,在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时,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调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药疗法在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疗效。

通过中药内服、外用和针灸疗法的综合应用,可以缓解病痛,促进溃疡病变的愈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治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治
临床表现及特点
十二指肠溃疡中医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临床表现胃脘痞胀疼痛,多以久痛,饥时痛,喜温喜按,得食少愈为主要特征。

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

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①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②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

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現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

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③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④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属消化道溃疡,临证时同中有异,不可不辨。

两者均是久痛,喜温喜按,胃溃疡疼痛常于饭后0.5~1小时发作,俗称“食后痛”或“饱食痛”,夹杂胃气不降,不通则痛的病机,属虚中夹实;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常于食后3~4小时发作,俗称“食前痛”或“饥时痛”,多属脾不升清,不荣则痛。

两种溃疡初痛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均可伴黑便,为脾虚不能统血之征,胃溃疡多兼呕血,夹胃气上逆病机,虚中夹实。

病因病机
溃疡病的形成,大多和情志饮食有关。

思虑伤脾,或情志所郁、肝郁犯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机能损伤,逐渐形成溃疡。

亦由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生冷辛辣等损伤脾胃,致使溃疡发生或加重。

过度忧愁、持续强烈的精神创伤,如丧偶、离婚、事业失败、恐惧等,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病情加重有一定的关系。

大量实验材料与临床观察表明,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物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有人对华东地区891例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示性情急躁者较易罹患消化性溃疡,尤以十二指肠溃疡为多。

类证辨治
溃疡病多属虚证,久病体弱,痛喜温按,得食可缓,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厚腻或滑白,脉弱。

在类证中分寒证、热证、气阴两虚、气陷等。

虚寒证:先天秉赋不足,饮食生冷,劳倦伤阳,导致胃气不和而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稍减,食少纳呆,大便溏涩,嗳腐吐酸,手足不温,舌体胖大,苔白脉沉弱。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甘温补虚。

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

温中散寒止痛加木香、炮姜等。

泛吐清酸者,用六君子汤,寒甚者,用吴茱萸汤、理中汤加减。

虚热证:平素体弱,久病伤阴,或嗜食辛辣肥甘、饮酒成癖,耗伤胃阴,胃脘灼热胀痛,入暮尤甚,嘈杂脘闷,食少舌酸,若进辛辣,疼痛更重,灼热胀闷,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大便燥或软,舌质四边鲜红,苔腻或滑,脉沉而关部弦,小数而无力。

治疗原则:益胃调中、滋阴生津。

方选芍药甘草汤加葛根、陈皮。

胃灼热者少佐芩连;脘胀者加枳壳、白蔻;入暮加剧者加丹参、当归。

气阴两虚证:久病未愈,病情迁延日久,阳虚于前,阴失于后。

症见外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而内胃脘热胀灼痛,虽喜温而恶寒,脘腹胀痛拒按,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口渴咽干,目赤溲黄,舌体略胖,质红苔黄,脉沉左关虚弦。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调中和胃。

方用益气养阴汤加减,药用:黄芪、陈皮、知母、甘草、白芍、香附、石斛、寸冬。

气陷证:多因情志所伤,劳累过度,且忽视体力锻炼,思劳成疾。

胃脘疼痛不剧,但有重坠木胀之感,饥则嘈杂不舒,食则痛满不安,形体瘦弱,气短气衰,少气懒言,疲倦喜卧,舌体偏瘦,质淡苔白,脉软无力。

治疗原则:增补元气、升阳益胃。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加枳壳、柯子、木香以导气敛胃。

典型病案
患者,3年前因饮食不节,胃脘疼痛,时作时止,胃纳不佳,大便不正常,偶有黑便,胃痛多在夜间或空腹时发作,每于进食后疼痛转轻。

曾在西医院诊治。

钡餐检验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西药效果不佳。

近日又感风寒,胃痛尤甚,脘腹挛缩,喜按喜温,四肢不温,畏寒,脘腹发作有似牵拉状,嗳气吞酸,便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诊断:胃脘痛;证型:脾胃虚寒。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白芍40g,甘草15g,生姜25g,红枣10枚,白术15g。

6剂,水煎服。

此方即黄芪建中汤加白术、黄芪益气,桂枝、生姜温中祛寒,芍药、甘草、红枣缓中止痛。

因该患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故加白术健脾养胃。

方中重用芍药,以增强柔肝止痛缓解痉挛之功。

本证特征为胃脘挛缩痛。

此侯盖为“虚寒”而成。

姜桂温中散寒,黄芪、白术补虚,甘草、大枣和中,重用芍药以缓解痉挛而止痛。

服药6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继续服用上方甘温填补,佐以乌贼、瓦楞、乳香等制酸,止血止痛。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乌贼15g,芍药30g,木香20g,瓦楞20g,乳香10g,甘草15g,白及15g,生姜25g,白术20g。

服药10剂,手足得温,二便正常,经钡餐检查溃疡基本愈合。

诸症消失,至今未复发。

讨论
消化性溃疡多见于脾胃亏虚症,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痛、时作时止、空腹尤甚,泛吐清水,喜温喜按,得食腹胀,嗳气不畅,纳食减少,倦怠乏
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大便溏稀,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

脾气亏虚而不散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

消化性溃疡或炎症变化实质也就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

虚是本,在脾,瘀在胃肠,是标。

因而临床治疗时,应针对脾胃病的特点,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

大抵遵“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这一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