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阶段划分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分享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分享
改 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 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 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 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 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 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 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 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 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 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 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 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 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 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 康他社说会:形"我成们不社了会"主。义原制因度何是在?大一对个科重学要发历展史观贡作献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 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 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 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 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 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 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 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 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 有太穷的人。

第07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第07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C 大认识问题,史称“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表明邓小平( )
A.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B.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C.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 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7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
Part One
基本考情
5年8考,侧重考察经济建设成就和对外开放水平
课标要求及备考策略
一、课标要求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
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 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二、备考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期是高考的长效热门考点,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对外开放历程等经济建设成就的识记和理解。新教材大篇幅的增加了21世纪以来的内容, 史实下限截止党的十九大,但是对应内容的时政敏感度较高和政治学科重复度也较高,在高 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对会比较小。在复习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调整的主 要特征和意义,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必然是前途光明的。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一、世界历史背景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后,在70年代初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等国还出现了“滞胀”现象。

随后,各国进行了改革,并向国际联合方向发展,90年代兴起了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

社会主义苏联改革陷入困境;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引人注目,使亚洲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

政治: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美苏争霸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且随着经济的多极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体化:苏联的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政治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外国势力的影响美苏争霸第三阶段在哪一时期,争霸的优劣状况如何?(P87)何时出现苏东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P101-106)此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如何?(P106-114)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一)政治①阶段划分、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何事为开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根本任务是什么?(P126、P133)?②民主建设:在何时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P126)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P134)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何时在哪次会议上怎样对建国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P127)但平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怎样的错误思潮?(P134)其出现的国际、国内原因有哪些?(P101-106)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斗争的?(P134)③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何时的什么文件上?(P137)首次阐明统一后对台湾基本政策是何时的什么文件?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并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获得通过?(P138)在此指导下,首先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经过了哪三个阶段?意义如何(P139)?然后解决了澳门问题: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在台湾问题上,是哪些因素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进程?(P141)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目标是什么?为此,在兵种、兵役制、军衔制、高尖国防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建设?(P152)(二)经济①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是哪次会议?(P126)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详细分类)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现在)

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现在)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及三反五反运动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导学引思题】 1、中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2、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一: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 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的地区,则只靠我们自 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 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 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 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信 材料二:“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 从不也永不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 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 不理。” 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对美国的警告
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一 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2、开国大典 ⑴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 为施政方针。 ⑵接着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尚未稳定的新中国有没有必要入朝参战? 请陈述理由.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及三反五反运动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背景:1950年夏,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组织“联 合国军”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第七舰 队开进台湾海峡,严重危胁中国的安全。 2、原因:朝鲜政府的请求;保家卫国(目的)。 3、概况:时间:1950年10月至1953年夏;领导人: 彭德怀;结果: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失败。 4、意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 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 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 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对外政策的调整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字
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
●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实现了中国 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访问
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
4 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
1、确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 2、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二大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方向和发展道路
结论:提前进入社会主义和选择苏联 模式的结果: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 产力共存。
● 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落 后的生产力【1956年,在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没有根 本改变】
● 在社会制度上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但并 未拥有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未经过发达 的市场经济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杜艳华
专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的现代是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
2、中国现代化的类型特点——追赶形 的现代化。
这个特点决定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3、中国近30年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 这个成就证明: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 中国现代化规律。
●历史的逻辑:体制不改革现代化无法 实现;而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 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体制上,推进民主 化进程。
二、中国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现代化的 巨大推动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与 中国现代化局面的打开
1、改革开放的前奏 ●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 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 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 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 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 康社会形成不了"。原因何在?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 他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 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 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 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 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 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 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 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 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 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 有太穷的人。
总 结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 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 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 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 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 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 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 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 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已经赶上日本。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 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 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 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 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 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 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 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 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 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 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该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 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中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祖国统一步伐明显加快,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益完善,开展全方位外交,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提出并成功运用,海峡两岸不断交流和发展。

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

4.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召开:1978年12月。

(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内容:①政治: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②经济: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

③思想: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组织:强调民主法制,拨乱反正;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党历史上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927八七会议: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1949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2.平凡冤假错案(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表现: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982年10月),是拨乱反正实现和改革开放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夕(1982年9月-1992年1月),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
第三阶段: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1992年2月-1997年9月),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第四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六大召开(1997年9月-2002年11月),是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