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高考名著阅读《红楼梦》重点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名著复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知识点汇集

高中语文名著复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知识点汇集

高中语文名著复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知识点汇集一、基本知识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

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

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

13.“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1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

16.《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

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贾探春)。

17.《红楼梦》中,“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高中阅读《红楼梦》易考点梳理

高中阅读《红楼梦》易考点梳理

高中阅读《红楼梦》易考点梳理“整本书阅读”是高考备考其中重要一环,高中阶段需要整本书阅读的名著有《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这两本。

其中《红楼梦》因其体系庞杂、人物众多、情节伏线千里,让不少考生倍感头疼。

但其实从应试角度,《红楼梦》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易考的情节。

一、林黛玉进贾府与宝黛初会(含宝玉第一次摔玉)【第3回】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贾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

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便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

✩补充:宝玉两次摔玉第一次:第3回,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林妹妹很漂亮,十分有好感,但当他得知黛玉无玉时,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低都不择,我不要了。

此举吓得众人争去拾玉,多方哄他才作罢。

表现宝玉平等的思想。

第二次,第29回,贾府众人到清虚观打醮。

张道士来为宝玉提亲,黛玉中暑,宝玉前去探望,只因黛玉提起“好姻缘”之事,宝玉一听,便觉“逆了己意”,心里暗语对黛玉的一片真心,但“口中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

表现宝玉对纯洁爱情的追求。

✩补充:“木石前盟”西方灵河赤霞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生命,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他携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而神瑛侍者是宝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他们在初次见面时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问答题1.宝黛初次见面,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这和前文的哪个神话有关联?答:神瑛侍者曾灌溉过一棵绛珠仙草,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的灌溉之恩,这两个人都下界历练,因此两个人感到熟悉。

2.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高考语文复习:回顾《红楼梦》高考题目,明确考试重点

高考语文复习:回顾《红楼梦》高考题目,明确考试重点

高考语文复习:回顾《红楼梦》高考题目,明确考试重点《2023届高考适应性测试座谈会纪要》指出: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形式:基本不会命制考查名著细节的识记类试题,会偏重做完整本书阅读后核心素养提升的能力类试题。

名著也不仅限于《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教材内的书目,设计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提升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和影响的古典名著。

清人得舆在《京都竹枝词》中曾写道:“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近代王国维评价《红楼梦》是“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类似评价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明确阅读范围。

《红楼梦》现在通行版本有两种,一是八十回的脂批本;一是高鹗续写的一百二十回本。

高考考查的虽然是一百二十回本,但是重点却在前八十回。

11年的高考题,只有2012、2018年考点在第98回与107回;其余9年都在前八十回:2008年在第1回、第8回,2009年在第2回,2011年在第5回,2013年在第74回,2014年在第76回,2015年在第40回,2016年在第17回和第33回,2017年考第四十五回,2018年考第107回。

所以,学生阅读原著,重点应放在曹雪芹创作的前八十回上。

但不可忽略后四十回和相关评论性文章。

综合来看江苏省的红楼梦考题,多以简答题为主,分值多为4-6分,难易适中。

(红楼梦专家的评论,后40回也重要)例如2008年:《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答:“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

“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神瑛侍者,两者有恩有义,今世应结成姻缘。

2010年,选择题,5分,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红楼梦的题干是E选项:《红楼梦》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详解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详解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一、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认同。

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

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

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

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

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

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

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

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

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

【详解】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

《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

考生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宝钗的世故,比如赢得湘云的认可,得到王夫人的喜爱,甚至连丫鬟们也喜欢她。

而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

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黛玉其实什么都懂,却又保有了一份纯真。

因此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

【点睛】这类名著阅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红楼梦》及答案详解

北京2020高三各区统考《红楼梦》及答案详解

北京市2020届高三各区历次统一考试《红楼梦》及答案详解一、试题部分2020适应性测试16.“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赏月时即景吟出的。

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海淀区20191122.文中提到世人“希想以儿女永续其自我”,请从《红楼梦》贾政对待宝玉的相关言行中举出一例,谈谈你对这种观念的看法。

(6分)朝阳区20191120.《红楼梦》中塑造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鲜明而独特的经典人物形象,但这两个形象也有很多共性。

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概括这两人在一个方面的共同之处,并谈谈你的理解。

海淀区20200115.《红楼梦》的人物取名是门艺术,曾有“省力之甚,醒目之甚,却是俗中不俗”的评价,例如迎春的丫鬟取名“司棋”,用字平常,但大有深意。

请从《红楼梦》中另举一例,谈谈你对取名“俗中不俗”的理解。

(6分)西城区202001(二)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0题。

(5分)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20.文段中“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请根据上下文,结合《红楼梦》的故事背景简要分析。

(5分)东城区20200120.《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临走时对袭人说:“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红楼梦》高考常考知识点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红楼梦》高考常考知识点

《红楼梦》高考常考知识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

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

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开卷诗。

3、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贾府日常事务是王熙凤,在管理上最具改革色彩的女子是探春。

在贾府四小姐中,有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小姐,其治家能力足可与王熙风媲美的是贾探春。

4、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叛逆者形象,分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前世分别是青埂峰下的顽石和绛珠仙草。

《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还泪之说”。

【经典】2020-2022年北京三年高考真题《红楼梦》阅读汇编-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经典】2020-2022年北京三年高考真题《红楼梦》阅读汇编-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经典试题】2020—2022年北京三年高考真题《红楼梦》阅读汇编(教师版)2020·北京高考真题《红楼梦》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请从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答案示例:①心比天高:晴雯撕扇/晴雯笑骂秋纹。

②灵巧:晴雯病补雀金裘。

③毁谤生:王善保家的毁谤晴雯,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

④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死后宝玉写《芙蓉女儿诔》。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

题目考查的是晴雯的判词,需要考生对应三处画线句举出相应的例子。

比如“心比天高”,可从“晴雯撕扇”等情节中体现。

端午佳节间,宝玉因金钏儿之事,心情很糟糕。

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不仅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且连来劝架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

最后,宝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罢。

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

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

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作为一个丫环,她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所有的事情都按着主子的意思来做,喜欢了就要,不喜欢了就扔。

她要求宝玉尊重她的人格,要求她做什么就做到底,不可凭性子来。

试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哪个丫环敢这样要求自己的主子,而晴雯就恰是这样这是一种不因为身份而妄自菲薄的“傲骨”。

“灵巧”可从“晴雯病补雀金裘”中体现。

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拿出来叫人织补,谁知道东西太名贵,没有裁缝敢揽活。

睛雯心灵手巧,重病中连夜补好。

“毁谤生”可从王善保家的毁谤晴雯,王夫人下令抄检大观园中体现。

王善保家的说:“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

北京2023高三各区统考《红楼梦》及解析

北京2023高三各区统考《红楼梦》及解析

北京2023高三各区统考《红楼梦》及解析根据最新的消息,北京2023年高三各区统考将包含《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该考试科目进行一些解析。

考试内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视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考试将重点考查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考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红楼梦》的作者、出版背景和写作动机。

2.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 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4. 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5. 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

解析要点考生在备考《红楼梦》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解析要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背景,包括清代社会背景和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可以从言谈举止、行为和与其他人物的互动等方面入手。

3. 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每个回目的主要事件和角色关系的演变,重点关注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4. 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如爱情、财富、家庭、权力等,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作者的思辨性语言等方面入手。

5. 注意小说的文学技巧和艺术手法,如描写手法、对白和心理描写等,分析这些技巧对情节、人物塑造和意义的贡献。

备考建议为了更好地备考《红楼梦》,建议考生采取以下策略:1. 认真阅读原著,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倾向。

2. 多写读书笔记,做好提纲和笔记,有助于整理思路和加深记忆。

3. 制定研究计划,合理分配时间,注意重点内容和难点。

4. 参加相关的讲座、讨论会或读书俱乐部,与他人交流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练提升解析能力和应试技巧。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努力,相信考生们能够在北京2023年高三各区统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大家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高考名著阅读《红楼梦》重点解析背景介绍《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

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

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

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

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金陵十二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大悲剧结局《红楼梦》结局,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

至后四十回,贾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

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贾宝玉完婚。

因黛玉咯血,只好迎娶宝钗。

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

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贾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

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

元春先薨,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又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贾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头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

梦醒后发奋读书。

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

宝钗已有身孕,而贾宝玉应试后走失。

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

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贾宝玉。

贾政忙问,贾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

贾政再问,贾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

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后人见了这本小说,亦题诗一绝云:“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大的背景看,应该是产生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主要是18世纪),这是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该产生于乾隆的前期,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27年(1723-1763)。

这一时期,中央政权强大,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封建文化的集大成第,都使这一时期表现得异常繁荣。

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政治高压,吏治腐败,思想僵化,贫富不均,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形象地揭示了盛世背后的深刻危机,并融入了对时代、社会、民族、家庭、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了强烈的惋惜、感伤、留恋以及无可奈何。

明末清初的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亲身经历了晚明农民起义的时代潮流的冲击和抗击清兵入侵的实际战斗生活之后,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他们以研究明亡为契机,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转而对君主专制、名族大义、学校制度、等现实问题提出自己鲜明的看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曹雪芹对明末以来的男女真情、个性自由等传统命题作了全新的探索,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歌颂男女发乎自然的真情,继承并发展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文学作品中的战斗精神,对传统儒学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了激烈的批判:对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人欲横流的时代作了毫不留情的斥责。

小说中,对林黛玉、贾宝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爱情自主的强烈渴望与不懈追求。

对薛宝钗、花袭人、贾探春、史湘云等人物,作者既肯定他们身上的过人才气,又对他们忠实于时代的道德要求与礼教束缚,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对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等老年女性所代表的传统道德的因袭与压抑,作了辛辣的讽刺。

对贾宝玉这样的精神贵族,在现实面前的软弱无能作了深刻的精神剖析。

《红楼梦》的两大特点:一是伟大;二是复杂。

其伟大在于写得最好,影响最大;其复杂在于争议最多,最难理解。

文学历史文化影响《红楼梦》的美学成就表现在她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

她终结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

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

《红楼梦》是通过“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展现的是整个封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总体毁灭。

在《红楼梦》展示的世界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趋势,而且会提高对历史感性的认识。

《红楼梦》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等描写,都具有很强的可信性。

名物、风俗等描写,融会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戏曲等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

在曹雪芹创造的艺术境界里,还可以发现新的哲学、文化,即曹雪芹的哲学、《红楼梦》独特的文化。

这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红学”。

对于《红楼梦》作者家世、版本、名物、风俗等方面的考证训释,都在“红学”中蔚为大观;“红学”研究还集纳了各种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如哲学、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使“红学”研究走向了现代。

高考方向解析:1、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2017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第②小题,分值10分。

)考点解析: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旨情感)、迁移能力(联系生活(自然人文))、逻辑分析与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1)若寻一种花喻史湘云,明艳如霞的海棠应当十分合适。

湘云性子中沉稳隐含热烈,契合海棠的艳丽颜色;为自家丫头起名“韦大英”,亦得窥见女儿中难见的豪气;诗社联诗,她也径自倚石而眠,醉后率直憨态可掬;中秋与黛玉联诗又展露闺阁儿女的惊世才华。

正如海棠花形秀美,明丽灿烂,美的自然纯真,不忸怩作态。

“群芳夜宴寿怡红”中,湘云也刚好捻出海棠花签来,“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花当如此女子般热烈绝美。

(2)在我看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像是一朵玫瑰花。

玫瑰之盛开热烈美丽,正如黛玉之绝世才华、仙人风貌。

香冢葬花、吟诗得冠,都是那么充满追求与灵气;玫瑰带刺,反抗着外物,坚守着自己,黛玉亦是坚守着自己内心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对宝玉始终不渝的爱,黛玉用反叛精神来守候着内心的洁净美好;玫瑰食之味苦,黛玉又岂不是怀揣了无限的凄凉与悲苦?其身世之凄、爱情之苦,与时代格格不入之悲,令人叹惋唏嘘。

2、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150-200字。

(2018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第②小题,分值10分。

)考点解析: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旨情感)、逻辑分析与表达能力。

3、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2019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第③小题,分值10分。

)考点解析: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旨情感)、逻辑分析与表达能力。

4、“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 76 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赏月时即景吟出的。

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全市统测)·古诗鉴赏第16小题,分值4分。

)考点解析: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旨情感)、诗歌鉴赏能力(联系生活(自然人文))、逻辑分析与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在原著中,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确实孤苦、凄凉。

命运:“葬诗魂”,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寂寞而亡。

5、《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看了十二个咏菊的诗题之后,探春感慨说:“竟没有人作《簪菊》。

”于是她在《簪菊》题下作了一首,诗中写道:“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