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合集下载

4第十章动物的循环、呼吸和排泄系统

4第十章动物的循环、呼吸和排泄系统

1.3.2 人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十分重要的器官,是循环系统的 总枢纽,其收缩和舒张造成血液的循环流 动。心博一旦停止,血液循环不能进行, 各处组织不能获得营养,也不能排除废物, 生命就很快完结。 人的心脏重约400克左右。位于胸腔的 围心腔中。 心脏分为四室,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 房右心室。左右两半界限分明。右心房右 心室的血液是从大静脉流入的带二氧化碳 的血,左心房左心室的血液是从肺流回的 带氧的血。 但它们的博动却是心房与心室分别同步。 即左右心房先同时收缩,然后左右心室再 同时收缩。
心肌的特殊传导系统 数字表示兴奋从窦房结传 递到该点的时间(秒)
Ø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以浦肯野氏细胞为例: 0期——细胞快速去极化(动作 电位的升支) 1期——短暂而快速的复极化 2期——缓慢复极化(平台期) 3期——较快复极化 4期——复极化至静息膜电位 浦肯野氏细胞的动作电位
自律细胞到达静息膜电位水平 后又开始缓慢去极化,直到阈电 位水平,再引起心肌细胞的兴奋, 又开始出现新的动作电位。
Ø Rh因子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兰德斯 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 细胞上存在另一种抗原物质,命名为Rh因子。 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因子者,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 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 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
Ø 血液成分
淡⻩色液体,约占血液体积的53%,其中水分 血浆(plasma) 约占92%,其余8%为溶于水的晶体物质(无 机盐)和胶体物质等(血浆蛋白)。 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 无颗粒细胞 淋巴细胞 起防御作用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鱼类: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

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脊柱的颈椎较多,而胸椎互相愈合,腰椎、骶椎及部分尾椎与腰带合成复合的骶部,尾椎最后为一块尾综骨。

哺乳类: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

2.头骨:脊椎动物的头骨,在软骨鱼类只有软骨颅,硬骨鱼才变为硬骨,加以真皮形成的骨骼参加在内,头骨数目可多到180余块。

以后随着进化,合并和消失等方式,到哺乳类减到35块,到人类只留28块。

3.附肢骨:肢带(肩带和腰带)和肢骨是连动器官的支柱,依照动物生活状况而起变化。

鱼类:肩带和腰带都不与脊柱相接,末端为鳍条,成为胸鳍和腹鳍。

两栖类:肩带在腹中线上与胸骨相接,包括喙骨、前喙骨、肩胛骨和上肩胛骨。

前肢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

腰带与脊柱相接,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

后肢由股骨、胫腓骨、附骨、跖骨及趾骨组成。

哺乳类:腰带组成骨盆。

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

锁骨变化多。

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观察液浸标本,比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鱼类: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

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两栖类:幼体仍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但肺的构造简单,还得依靠皮肤帮助呼吸。

爬行类:终生用肺呼吸,但肺结构尚较简单。

鸟类:适应飞行,除肺外,尚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构成双重呼吸。

哺乳类:肺更趋于发达、完善,呼吸的动作也更复杂,尤其是膈的存在,呼吸作用更为加强。

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

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

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动物学思考题⼀、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1.物种(species)2.⼆名法,举例说明3.简述⽣物界的5界系统4.简述动物界的主要类群⼆、动物体的基本结构1.简述动物体的基本结构机制及其发展进化趋势动物的对称类型可分为;动物的体腔类型可分为;同律分节、异律分节、⾝体分部。

2.真体腔动物真体腔(Eucoelomata);裂体腔法和肠腔法;原⼝动物与后⼝动物。

重要名词:物种,⼆名法,五界系统,侧⽣动物,分类阶元,分类⽅法,系统发⽣,个体发⽣3.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3.1 动物的完全卵裂的2种主要形式和特点动物的完全卵裂有两种主要模式:即辐射卵裂和螺旋式卵裂。

卵裂⽅式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胚胎后期的发育。

3.2 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的⼏个主要阶段及发育过程的特点囊胚(blastula):囊胚层(blastoderm),囊胚腔(blastocoel),原肠胚(gastrula):原肠腔(gastrocoel),中胚层和体腔(mesoderm and coelom) ,神经胚(neurula)。

3.3 动物的中胚层的发⽣中胚层的形成⽅式主要有2种:(1)体腔囊法(2)裂体腔法3.4 假体腔与真体腔3.5 简述神经胚的形成过程4.试⽐较原⼝动物与后⼝动物的差别胚孔(blastopore),原⼝动物(Protostomia)和后⼝动物(Deuterostomia)。

三、动物的系统与进化(各门类的特征与进化关系)1. 原⽣动物门2.海绵动物门3.腔肠动物门4.扁形动物门5. 原体腔动物6.环节动物门7.软体动物门8.节肢动物门9.棘⽪动物四、各门动物的分述1. 原⽣动物门(Protozoa)1.1原⽣动物的主要⽣物学特征及其在⽣物系统进化中的地位1.2 区别纤⽑⾍纲、鞭⽑⾍纲、⾁⾜⾍纲原⽣动物要点特征1.3 简述纤⽑和鞭⽑的结构及其在原⽣动物⽣活中的作⽤1.4 原⽣动物的⽔分调节和排泄1.5 纤⽑⾍的接合⽣殖和⽆性⽣殖的过程1.6 原⽣动物的⽆性⽣殖⽅式1.7 昏睡病、⿊热病是哪⼀类原⽣动物引起的疾病?(我国⼈体五⼤寄⽣⾍)1.8 原⽣动物分布在那些环境中1.9原⽣动物在污⽔处理系统中所起的作⽤1.10 简述疟原⾍的⽣活史,引起⼈类发病原因及症状(1)红细胞前期(2)红细胞外期(3)红细胞内期引起⼈发病的原因及症状:1.11 哪类原⽣物中的种类有外壳1.12 孢⼦⾍纲与丝孢⼦⾍纲的区别1.13 纤⽑⾍感受外界刺激和防御的结构2. 侧⽣动物—海绵动物门(Spongia)2.1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个侧枝?2.2 描述海⾯动物的体壁结构2.3 海绵动物⽔沟系的结构和功能2.4 海绵动物⽔沟系是如何进化的?2.5 以钙质海绵为例,说明海绵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2.6 海绵动物分为哪纲及主要区别2.7 海绵动物的体制与其⽣活⽅式的适应关系3. 腔肠动物门3.1 ⽐较腔肠动物中⽔螅型和⽔母型的异同3.2 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细胞出现了初步的组织分化?3.3 举例说明世代交替和多态现象3.4 如何区分⽔螅纲⽔母和钵⽔母纲⽔母?3.6 如何确定腔肠动物的进化地位?3.7 简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3.8 如何看待栉⽔母动物的进化地位4. 三胚层⽆体腔动物4.1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的主要特征4.2 ⽪肤肌⾁囊的结构4.3 形动物的中胚层分化的组织和器官4.4 扁形动物神经系统的特点4.5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的结构特点4.6 扁形动物门分纲及各纲的主要特征4.7 扁形动物⾼度适应寄⽣⽣活的特征4.8 寄⽣⾍和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防⽌原则4.9 为什么说三胚层⽆体腔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个新阶段重要名词:原肾管,杆状体,囊尾幼⾍,厌养呼吸,中间寄主,终末寄主,幼体⽣殖,假分节,不完全消化管,牟勒⽒幼⾍。

脊椎动物五大类的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脊椎动物五大类的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脊椎动物五大类的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鱼类: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单循环
两栖类: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爬行动物: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其中鄂类出现左右心室,但左右动脉弓基部存在“潘氏孔”,血液混合度较少)
鸟类:两房两室,仅保留右体动脉弓。

完全双循环。

哺乳动物:两房两室,仅保留左体动脉弓。

左心房和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

完全双循环。

(整理)脊椎动物

(整理)脊椎动物

中学生物竞赛试题资源库——脊椎动物A组一、单项选择1.未受精的鸡蛋是一个卵细胞,细胞膜是A 卵壳B 外壳膜C 内壳膜D 卵黄膜2.两栖类脑最发达的部位是A 间脑B 中脑C 小脑D 延脑3.猫头鹰在分类上属于A 鴷形目B 隼形目C 鸮形目D 佛法僧目4.鲸体表A 披粗毛B 披绒毛C 披粗毛和绒毛D 无毛5.下列哪种动物雌体乳头最多?A 家猪B 家兔C 家猫D 家鼠6.下列哪种动物不具泄殖腔?A 鲤鱼B 黑斑蛙C 石龙子D 家鸽7.黑斑蛙幼体与成体的食物A 主要是动物B 主要是植物C 幼体吃植物,成体吃动物D 幼体是杂食性的,成体吃动物8.下列哪一种两栖类在繁殖前必定会出现雌雄抱对的现象?A 极北小鲵B 中国大鲵C 肥螈D 中国雨蛙9.两栖动物的蝌蚪以鳃呼吸,成体则以肺呼吸,其血液循环方式是A 蝌蚪为单循环,成体是双循环B 均为单循环C 均为双循环D 蝌蚪为单循环,成体是不完全双循环10.蚓螈、中国大鲵和棘胸蛙卵的受精发生在A 均在雌性体外的水中B 均在雌性体内C 棘胸蛙在雌性体外,蚓螈和中国大鲵在体内D 棘胸蛙和中国大鲵在水中,蚓螈在雌性体内11.下列动物仅在幼体中保留有脊索的是A 海鞘B 鲟鱼C 七鳃鳗D 鳗鲡12.住囊虫属于A 尾索动物B 半索动物C 昆虫纲D 环节动物13.不具逆行变态的是A 柄海鞘B 玻璃海鞘C 住囊虫D 樽海鞘纲14.下列动物为雌雄同体的是A 文昌鱼B 七鳃鳗C 盲鳗D 柱头虫15.最早发现的古软骨鱼类化石是精品文档A 栅鱼B 梯棘鱼C 裂口鲨D 古鳕鱼16.进行家鱼人工孵化,常取鲤鱼的脑垂体研磨液注入亲鱼体内,这是利用垂体分泌的A 生长激素B 促性腺激素C 性激素D 促甲状腺素17.四大家鱼混合放养时,鳙鱼栖息在A 上层,吃浮游植物B 上层,吃浮游动物C 中层,吃草D 下层,吃软体动物18.素有“国鱼”之称的大黄鱼在分类地位上属于A 鲱形目B 鲤形目C 鳕形目D 鲈形目19.古总鳍鱼登陆是在三亿年前地质年代称为纪晚期的时期。

09、10级动物学(下)总复习

09、10级动物学(下)总复习

10级动物学(下)总复习一、名词解释脊索、咽鳃裂、胸腹式呼吸、口咽式呼吸、晚成鸟、早成鸟、洄游、休眠、头索动物、后口动物、恒温动物、羊膜动物、逆行变态、性逆转、适应辐射二、填空题1、半索动物门肠鳃纲的常见代表动物是,它的全身由、和3部分组成。

2、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3、鱼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鱼类的头和躯干之间以或鳃孔为界,而躯干与尾的分界线是。

4、软骨鱼体表被有,硬骨鱼体表被有骨鳞,根据其形状的不同,可细分为、和三种类型鳞。

5、鱼类不仅具有、和等奇鳍,还出现了偶鳍包括_________和。

6、圆口纲动物的尾鳍为完全对称的尾,软骨鱼具有尾,而硬骨鱼大多数为尾。

7、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和编织巢4种。

8、反刍动物的“胃”可分为4室,即胃、胃、胃和皱胃,其中皱胃是胃本体。

9、现存两栖动物约5500种,分别隶属于目、目和目3大类。

10、鸟类的羽毛类型可分为羽、羽和羽3种。

11、现存的圆口纲动物约70多种,可分为2个目,即目和目。

12、突胸总目的鸟类可分为6大生态类群,分别为禽、禽、禽、禽、攀禽和陆禽。

13、鱼类的消化管由表及里由四层组成,即、、和粘膜层。

14、哺乳类的皮肤腺特别发达,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皮脂腺、、和。

15、罗非鱼属于目,中国林蛙属于目,巴西龟属于目,金丝猴属于目,褐家鼠属于目。

17、哺乳动物的齿型有分化现象,称为齿,即分化为齿、齿、齿和臼齿。

18、哺乳类口腔中有三对唾液腺,即、和。

19、鸟类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生态类群,即游禽、_______禽、猛禽、_______、禽和鸣禽。

20、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炫耀、、产卵、和育雏。

21、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水面浮巢和编织巢4种。

22、根据鸟类迁徙的特点,可把鸟类分为和。

23、哺乳动物是、运动快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24、哺乳类前肢的关节向转,后肢的关节向前转,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一:心脏⒈位置:心脏位于体腔前部,消化管腹侧的一个围心腔中,由围心膜所包被。

鱼类和有尾两栖类的围心腔位于体腔前方。

陆生脊椎动物的心脏向后,向腹方移动至体腔的前腹位。

⒉结构: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两栖类演变为两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爬行类的心脏包括完全分隔的2个心房1个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完全的分为四室,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中哺乳类的左右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左右心房之间有三尖瓣。

二:血液循环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即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入鳃动脉进入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出鳃的多氧血不再回心脏而是经出鳃动脉直接沿背大动脉流到全身,从各组织器返回的缺氧学经主静脉系统再流回心脏,形成一个大圈。

两栖类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它们最后均进入心室。

爬行类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为完全双循环,从体静脉回心的缺氧血经右心房进入右心室,被压入肺动脉弓,从肺静脉回心的多氧血经左心房进入左心室,被压入体动脉弓。

三:动脉系统动脉系统的基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脉,动脉弓胚胎期一般为六对动脉弓的演变:鱼类:由于以鳃呼吸,动脉弓在鳃部断裂为两部分,即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中间以毛细血管联系,以进行气体交换。

软骨鱼类保留第2至6对动脉弓,硬骨鱼类保留第3至6 对动脉弓,其余退化。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成体因营肺呼吸,动脉弓不再断开,并只保留第3,4,6对动脉弓。

第三对为颈动脉,分布于头部和脑;第四对为体动脉弓,左右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队为肺动脉弓;其中鸟类成体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哺乳类则保留左体动脉弓。

四:静脉系统⒈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一对前主静脉窦,一对后主静脉窦,一对总主静脉,最后汇入静脉窦。

动物学问答题

动物学问答题

动物学(乙)问答题1.原生动物有何主要特征?为什么它们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2.试比较原生动物门各纲的运动器官。

3.试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4.试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5.中胚层和两侧对称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6.试述中胚层形成的意义7.试述疟原虫的生活史。

8.羊肝蛭的生活史。

9.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10.十二指肠钩虫的生活史。

11.比较实验中观察到蛔虫和蚯蚓体壁横切面上的主要不同点。

12.吸虫纲主要特征13.假体腔动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是什么?14.假体腔与真体腔有何不同?15.何谓次生体腔?它有何意义?16.线虫动物门的简要特征是什么?17.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8.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9.河蚌适于埋栖生活的特点20.试述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1.对节肢动物现有的6个纲作一分析比较22.以对虾为例说明甲壳纲的主要特征23.举例说明昆虫的生殖和变态24.试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25.简述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6.简述半索动物主要特点和半索动物在动物系统上的地位。

27.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8.试述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29.试述鱼类主要特征和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30.鱼类的亚纲分类情况。

31.软骨鱼和硬骨鱼的特征32.简述侧线器官的作用33.试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4.试述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35.羊膜卵的结构及羊膜卵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3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的循环系统也是不完善的双循环?37.试述鸟纲的主要特征。

如何适应飞翔生活?38.今鸟亚纲的有哪三个总目?特征如何?39.鸟类双重呼吸特点40.试述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41.哺乳动物三个亚纲的主要特征。

42.哺乳动物可分为哪三个亚纲,及其主要特征?并举代表种43.简述比较脊椎动物各系统:循环、呼吸、排泄44.比较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进化?45.比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进化?46.鸟类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的47.为什么说从爬行动物开始,才算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动物学(乙)问答题1.原生动物有何主要特征?为什么它们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从单细胞动物(细胞器)、分布广、营养(自养、异养)、呼吸、排泄、应激性和运动、生殖、包囊等方面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一:心脏
⒈位置:
心脏位于体腔前部,消化管腹侧的一个围心腔中,由围心膜所包被。

鱼类和有尾两栖类的围心腔位于体腔前方。

陆生脊椎动物的心脏向后,向腹方移动至体腔的前腹位。

⒉结构:
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两栖类演变为两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爬行类的心脏包括完全分隔的2个心房1个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完全的分为四室,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中哺乳类的左右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左右心房之间有三尖瓣。

二:血液循环
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即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入鳃动脉进入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出鳃的多氧血不再回心脏而是经出鳃动脉直接沿背大动脉流到全身,从各组织器返回的缺氧学经主静脉系统再流回心脏,形成一个大圈。

两栖类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它们最后均进入心室。

爬行类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为完全双循环,从体静脉回心的缺氧血经右心房进入右心室,被压入肺动脉弓,从肺静脉回心的多氧血经左心房进入左心室,被压入体动脉弓。

三:动脉系统
动脉系统的基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脉,动脉弓胚胎期一般为六对
动脉弓的演变:
鱼类:由于以鳃呼吸,动脉弓在鳃部断裂为两部分,即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中间以毛细血管联系,以进行气体交换。

软骨鱼类保留第2至6对动脉弓,硬骨鱼类保留第3至6 对动脉弓,其余退化。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成体因营肺呼吸,动脉弓不再断开,并只保留第3,4,6对动脉弓。

第三对为颈动脉,分布于头部和脑;第四对为体动脉弓,左右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队为肺动脉弓;其中鸟类成体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哺乳类则保留左体动脉弓。

四:静脉系统

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一对前主静脉窦,一对后主静脉窦,一对总主静脉,最后汇入静脉窦。

两栖类:四足类的基本模式—Y型大静脉(腔静脉)和肺静脉,出现一对前大静脉,一对后大静脉。

肺静脉的出现与肺的出现相适应,肺静脉直接进入左心房。

爬行类: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鸟类:肾门静脉更趋退化,对提高后肢血液回心脏的血流速度和血压有积极意义。

哺乳类:进一步简化,肾门静脉完全退化消失,多数哺乳类仅保留右前大静脉。

⒉门静脉系统
门静脉两端为毛细血管,官腔内无瓣膜。

肝门静脉,肾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系统。

脊椎动物静脉系统的演变趋势为:
a Y型大静脉系统代替了H型主静脉系统,静脉主干逐渐简化和集中。

b陆生脊椎动物出现了肺静脉,与肺脏的出现相呼应
c肝门静脉在各纲动物中均很稳定,保证营养代谢的需要
d肾门静脉由发达逐渐退化消失,提高回心血流的速度和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