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地层学第三章(地震相分析一)

地震地层学第三章(地震相分析一)

三、前积反射结构
(2)地质解释
1 ) S 形反射结构的最大特征是解释出来的上段地 层(顶积层)的平行性和整一关系,说明了它的垂向 加积与中段的前积作用是协调一致的。 2)这种结构意味着相对低的沉积物供应速率,相 对快的盆地沉降或海平面快速上升,使顶积层得以沉 积和保存下来。 3)一般解释为相对低能量的三角洲沉积环境。
1、结构特征
为不连续,不整一的反射,一种无次序排列的
反射面。
2、地质解释——
两种成因:
1)是在一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地层。 2)原来低能环境形成连续的地层,后遭受变形后破 坏了连续性。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五、无反射(结构)
1、结构特征 空白,或极弱振幅射。 2、地质成因
2、地质解释 这种结构意味着在均匀沉降的陆棚或稳定盆地
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
平行-亚平行结构
第二节 反射结构类型
二、发散结构
1、结构特征
以楔形单元为特征,其中的每个地层单元向盆 地深部逐渐增厚,而在收敛方向,楔形体内部地 震反射出现非系统性侧向终止现象。
2、地质解释
发散结构意味着沉积速度上的侧向变化,或者
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上圈定的、由地震
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外形、
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 相单元不同。
三、地震相参数
共有 6 大地震相参数
1、反射结构
揭示地下总的层理模式。根据反射结构可以解释沉 积过程、沉积现象和古地形。
另外,流体接触面(如 平点)也可通过反射结构 识别出来。
2、楔状
多分布在盆地边缘。
3、滩状
分布在滨浅海(湖)部位。

最新(完美版)地震资料解释文字部分总结 -第四章

最新(完美版)地震资料解释文字部分总结 -第四章

第四章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1)相:facies即面貌。

(2)沉积相:sedimentaryfacies沉积物的面貌,沉积相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

具有特定的“面貌”,包括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即岩相、生物相、化学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等,根据这些物质相特征可推断其当时的沉积环境。

(3)地震相:seismicfacies地震反射的面貌,具体表现为各种地震相标志的特征,它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

根据各种地震相特征可推断其沉积相,进而恢复出当时的沉积环境。

(4)地震相划分:在相应的地震地层单元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单元。

(5)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4.1.2 地震信息的基本类型(1)物理地震学信息要正确区分两类属性:1)界面属性;2)层属性振幅统计类:均方根振幅、平均绝对振幅、振幅变差、平均振幅、最大波峰振幅、平均波峰振幅、最大波谷振幅、平均波谷振幅、最大绝对振幅、总绝对振幅、平均能量、总能量、振幅偏斜度、振幅峰态复数道统计类:平均反射强度、反射强度梯度、平均瞬时频率、瞬时频率梯度、平均瞬时相位频率统计类:优势频率、有效带宽、波形弧长、平均过零频度、峰谱频率、频谱峰最梯度相关统计类:相邻道协方差、相邻道相关时移、平均信噪比、相关长度、相关分量、卡拉信号复杂度弹性参数类: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波阻抗、泊松比、拉梅系数、纵横波速度比、体积模量、捡球模量层序统计类:过门槛百分比、欠门槛百分比、能量过半时长、能量半时长梯度、正负样数比、波峰数、波谷数吸收类:吸收系数、振幅比、频谱比振幅与波阻抗叠合剖面上振幅属性与波阻抗属性的对比:①强振幅发育在具有强波阻抗差的岩层之间。

②在一个同相轴中往往可以有多个波阻抗层。

即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分辨率高于振幅剖面。

(波形为振幅,颜色为波阻抗)(2)几何地震学信息1)剖面上同相轴或岩层的形态和相互叠置关系2)平面上地震相单元的几何形态特征3)三维空间上地震相单元的外形4.1.3 地震相的空间表现形式4.1.4 地震相标志的类型(1)剖面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configuration):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2)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2)平面地震相标志1)地震相单元的几何形态特征(地震地貌特征)2)地震相单元的岩性特征(3)三维地震相标志地震反射形状(Seismic form):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状。

第11课地震相分析

第11课地震相分析

(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
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 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 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 的。此反射构型中的连续性一般都比较好。振幅和频率则可以因情况不同而异。
关于地震反射结构与地震反射结构的术语
• 在国内一些地震地层学教材中将含义为同相轴 的排列方式特征的“Seismic configuration” 一词译为“地震反射结构”,这与人们在沉积 岩石学中对“结构”( texture)概念的理解 是不吻合的。故根据configuration的一般含义 (构型),采用地震反射构型的术语。
叠瓦状前积反射、下切谷
6)杂乱前积构型
在前面介绍的各种前积构型类 型中,如果同相轴不平整呈起伏 状,并且连续性较差,则可称之为 杂乱前积构型。它的地质意义与其 对应的前积构型类型相似,区别在 于其岩性界面横向上不稳定,变化 大,这可能是高能条件下沉积所造 成的。如冲积扇等常具此种前积构 型;也可能是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 变动使岩层发生强烈变形,如盆底 扇、陆坡扇等可具此种构造。应注 意不要把杂乱前积构型的概念与杂 乱反射结构的概念相混淆。前者强 调的是同相轴之间的排列方式,是 几何地震学信息。而后者强调的是 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具有杂 乱前积构型的沉积体一般都具有杂 乱反射结构。然而具杂乱反射结构 的岩层如果不具进积的条件,就不 会具有杂乱前积构型。
差异小
差异大
• 视周期(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 小。间距越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 差越大,即相当于视周期越大。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 期越小。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4主波长 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 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垂 向分辨率。由于视频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干扰因素的 影响往往比地质因素更强,因此除了其地质意义特别 重要的少数场合,一般可不考虑视频率的特点。

第13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第13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辫状河三角洲的类型(McPherson et al.,1987) a. 物源来自远距离山区高地的辫状河三角洲; b. 在冲积扇前方发育辫状分流平原的辫状河三角洲 c. 与冰川冲积平原有关的辫状河三角洲
无论在断陷湖盆长轴或短轴 缓坡侧都可能发育这种辫状河三 角洲砂体,其岩性、形态和分布 位置介于河流三角洲与扇三角洲 之间,短轴陡侧经过靠山型扇三 角洲向靠扇型扇三角洲的发育演 化,岸上斜坡增长变缓,也会演 变成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在 拉张盆地中可发生时空转换:在 断陷湖盆演化早期,扇三角洲的 发育与盆缘活动断裂关系密切, 随着源区高地的不断剥蚀,盆地 部分充填,冲积扇被冲积平原与 稳定水体隔开,扇三角洲转化为 辫状河三角洲。
• S型-斜交型复合前积构型
海底扇地震解释剖面
4.4.4 海盆浪控三角洲
• 当波浪和沿岸流的能量很强,将河口处的沉 积物再搬运至河口两侧沉积时,则形成浪控 三角洲。这种强烈改造破坏的结构是使三角 洲的长度减小、宽度增大,进而使三角洲的 向前推进作用大大减弱。 • 因此在浪控三角洲上一般找不出较大规模的 前积构型,而是以叠瓦状前积构型为基本特 征。同时三角洲的平面形态也不再是一伸长 的朵状体,而是成为宽度远大于长度的裾状。
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第二种砂体的分布模式与第 第一种三角洲主要由河口砂坝组 成,砂体的走向与海岸正交或斜 一种比较,河口潮差变大, 2.三角洲的骨架相 ——(4) 三角洲砂体的分布模式 交,砂体分布呈指状,各指状砂体 潮流增强,河口砂坝形态仍 的厚度不等,局部增厚,呈豆荚状。 第四种三角洲河口附近为指 为指状,但在河口砂坝之外 科尔曼 其形成条件是:波能低,潮流弱, 第三种三角洲由垂直海岸的 状砂坝,向外有平行海岸的 有顺潮流展布的潮成砂体。 河流输沙量大,且以细粒悬移质为 指状砂坝和平行海岸的滨外 滨外堤,堤的向陆侧发育泻 主。 堤组成。与前二类比较,波 湖。其形成条件是波浪较 第六种三角洲由多列平行海岸 浪作用显著增强,潮流的作 强,潮差小,潮流弱,河流 第五种三角洲是由一系列平 的滨岸堤组成,堤间为废弃河 用使河口砂坝与潮成砂体连 输沙量有限,且洪水季节与 行海岸的滨岸堤构成的席状 床。其形成条件与第三种相 接成一体,指状砂坝大大加 暴风浪季节不一致。 砂,它的突出特点是波浪作 似,波浪作用特别强烈,但区 长。 用强烈,且无定向的沿岸泥 别在于沿岸运动的泥沙数量很 沙流运动,因此,砂质纯, 大,所形成的砂体迫使河流沿 分选好,厚度稳定。 岸流动。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12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12课地震解释-区域地震相分析 [兼容模式]

4. 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4.5 典型地震相模式4.1 概述•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4.1.2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4.1.3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4.1.4 地震相单元的分级•地震相:地震反射的面貌,具体表现为各种地震相标志的特征。

•地震相划分:在相应的地震地层单元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单元,•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陆坡•相:facies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4.1.2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1)常规地震剖面上的定性信息•1)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和连续性(物理地震学信息)•2)同相轴的形态和相互叠置关系(几何地震学信息)•3)地震相单元的外形(几何地震学信息)地震相单元的外形要在三度空间上确定(2)地震资料的定量属性信息•包括波阻抗、速度、振幅、频率、吸收系数等•这些信息需要对常规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获取波阻抗剖面振幅属性(3)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2)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configuration):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3)地震反射外形(Seismic form):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1)区域地震相分析:对体系域或层序,利用地震反射构型、结构和地震相单元外形进行定性的地震相分析。

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通常用二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层速度岩性预测资料进行。

4.1.3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2)精细地震相分析:对准层序或准层序组,利用定量属性信息进行半定量地震相分析。

需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反演资料在平、剖面上综合分析。

4. 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4.5 典型地震相模式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2.1 地震反射结构•4.2.2 地震反射构型•4.2.3 地震反射外形4.2.1 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

地震沉积学-2008讲座

地震沉积学-2008讲座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四、反射波振幅 (Amplitude)
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射界面上下层岩性、 岩层厚度、孔隙度及所含流体性质等方面信息,可用来预测横向岩性变化 和直接检测烃类。但由于振幅还受地震激发与接收系统、大地衰减及处理 方法等因素影响,使用振幅时注意排除这些干扰。 强度标准: 强振幅——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迭在一起,无法分辨 中振幅——相邻地震道部分重迭,但可用肉眼分辨 弱振幅——相邻地震道相互分离 丰度标准: 在地震相中,强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为强振幅地震相;弱振幅占70%以 上为弱振幅地震相;两者之间为中振幅地震相 振幅的强弱变化指示沉积环境,振幅快速变化指示高能环境、地质性质变 化大,相反指示低能环境、岩性和物性横向变化不大。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研究地震相的目的: ①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 ②沉积史 ③构造史 ④预测生、储油相带 ⑤地层、岩性圈闭。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简单地说地震相分析就是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按一定程 序对地震相单元进行识别和作图,并解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 的沉积相和沉积体系。 地震相分析包括对地震资料的识别和沉积环境的理解,二者 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 ①地震相分析必须掌握沉积体系在三维空间分布的特点,了 解各种沉积环境模式、地层组合模式、沉积发育模式等等, 才能进行地震地层学的解释。 ②地震相分析的另一个基础是要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了解各项地震参数所代表的地质意义。地震参数主要指反射 结构、连续性、外部几何形态、振幅、频率、层速度等。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是进行区域地层解释,确定沉积体系、岩 相特征和解释沉积发育史,最后预测有利生油区和储集相带 。
2000年6月6日星期二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入门在石油、煤炭等地下沉积矿产的勘探开发中,沉积相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目的层深埋于地下,因此所采用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与露头区的沉积相研究相比有很大不同。

在地下相分析中只有通过岩石资料才能够观察到目的的沉积相标志,而钻井取心一般都不是连续进行的,并且一口探井的全井取心率往往只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这给沉积相研究造成很大困难。

利用电测井资料进行测井相分析虽可对全井做出连续的沉积相解释,但其多解性较强,因此除上述两种资料外,还迫切需要从其它资料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提高沉积相解释的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即使单井相分析的资料足够充分,但采用传统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毕竟只是一部分信息,而如地层叠置模式、沉积体外形等重要信息并没有利用。

进一步看,即使解释完全正确,但毕竟只是“一孔之见”。

要想进一步掌握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就必须有大量的足够密集的钻孔,而这在勘探阶段恰恰难以满足。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仅用少量钻孔就能较好地掌握沉积相平面变化特征的新手段、新方法。

地震相分析正是为满足上述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地震相就是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反射波的面貌。

地震相分析则是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在石油勘探及某些煤田、盐矿勘探中,地震勘探资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

这些资料一般在勘探初期就可获得,且一般都能覆盖整个盆地,其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地层、构造和沉积相信息,因此是地下地质分析中极为宝贵的基础资料。

地震相分析作为地震地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1977年左右,并在世界上迅速传播。

十几年来它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地下相分析不可缺少的锐利武器。

地震相必须在一定的地震单元内部进行。

最重要的地震地层单元是层序,它被定义为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一套地层,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的上超,削蚀及退覆型顶超来划分。

在层序内部可进一步细分为体系域(或准层序组),体系域以重大海侵面为界,这一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很强的连续反射同相轴,并在界面上下伴生有下超、视消截和前积型顶超等现象。

有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第二讲)

有用!地震反射地层解释(第二讲)

不整合四种接触关系(续4)
④削蚀是侵蚀作用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代表由于构造运动(区 抬升或褶皱运动)造成的剥蚀性间断。
地震层序划分实例
据底部上超和下超可将此划分为四个地震 层序,17—13层为层序 A;12—8层为层序B;7—4层为层序C;3—1层为层序D。这些层序 又可进一步划分亚层序。如层序B中,12—10层为亚层序B1,9—8 层为亚层序 B2。
反射连续性与地层本身的连 续性有关,它主要反映了不同 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 沉积 条件。一般反射连续性好 表明岩层连续性好,反映沉积 条件稳定的较低能环境;反之 ,连续 性差代表较高能的不稳 定沉积环境。
.连续性的标准
衡量连续性的标准包括长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①长度标准:连续性好(同相轴连续长度大于600米);同 相轴连续性中等(同相轴长度接近300米);连续性差(同相 轴长度小于200米)。 ②丰度标准:连续性好(上述连续性好的同相轴在一个地 震相中占70%以上);连续性差(连续 性差的同相轴占一个 地震相的70%以上);连续性中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2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一个沉积层序是层序顶底界均为整合面处的一定地质时期内沉积 而成的,这一地质时期称为 层序的年龄。因此,层序具有年代地层 意义,同样地震层序也具年代含义。如图4.2a 有25个地层单元。A 、B两个界面由不整合面过渡为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A、B之间的 全部地层构成一个沉积层序。
4考虑各地震相的古地理位置可结合地层等厚图及各地震相的组合关系以沉积相共生组合和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恢复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结构是不相同的在地震分辨率高的前提下可利用地震相分析来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体本节讨论常见的储集体的地震反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一)外部几何形态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

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

席状相单元内部通常为平行、亚平行或乱岗状反射结构,可代表深湖、半深湖等稳定沉积环境和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

图 1 地震相单元外形示意图3.楔状特点是在倾向方向上厚度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厚,向相反方向减薄而终止;在走向方向则常呈丘状。

楔状代表一种快速、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下降盘、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洲、浊积扇和海底扇中,是陆相断陷湖盆最常见的地震相单元。

楔状相单元内部若为前积反射结构,常代表扇三角洲;若分布在同生断层下降盘,而且内部为杂乱、空白、杂乱前积或帚状前积,则是近岸水下扇、冲积扇或其他近源沉积体的较好反映。

4.滩状顶部平坦而在边缘一侧反射层的上界面微微下倾。

一般出现在陆架边缘、地台边缘和碳酸盐岩台边缘。

5.透镜状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两侧尖灭,外形呈透镜体。

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处,有时在沉积斜坡上也可见到透镜体。

6.丘形其特点是凸起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围岩。

上覆地层上超于丘形之上,大多数丘形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快速堆积或生物生长形成的正地形。

不同成因的丘形体具有不同的外形。

根据外形上的差异,可以分为简单扇形复合体(如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块体、等高流丘、碳酸盐岩岩隆(滩和礁)。

丘状外形在断陷盆地边界也很常见。

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的走向剖面也常显示丘状。

湖盆内部的中、小型三维丘状体,特别是在其顶面有披盖反射出现时,是浊积扇的标志。

7.充填型充填外形的判别标志是下凹的底面,它反映了冲刷一充填构造或断层、构造弯曲、下部物质流失引起的局部沉降作用。

根据外形的差别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图2)。

根据内部结构还可以划分为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和复合充填等等(图2)。

充填型代表各种成因的沉积体,如侵蚀河道、海底峡谷、海沟、水下扇、滑塌堆积等。

(二)内部反射结构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该反射结构以反射层平行或微微起伏为主要特征。

它往往出现在席状、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3a, b)。

2.发散反射结构其特征是相邻两个反射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图3c),向发散方向反射增多并加厚,在收敛方向上反射突然终止。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层厚度向上倾方向变薄,低于地震分辨率的缘故。

发散结构一般出现在楔状单元中,表明沉降速度差异不均衡。

在滚动背斜上,三角洲前缘砂岩和页岩反射层系向同期形成的同生断层方向有明显的发散现象,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3.前积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通常反映某种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向前(向盆地)推进(前积)的图3 平行(a)、亚平行(b)和发散(c)反射结构示意图过程中,由前积作用产生的反射结构,这种反射结构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识别。

它在倾向剖面上相对于上下反射层系均是斜交的,是陆架一台地或三角洲体系向盆地方向迁移过程中沉积在前三角洲或大陆坡环境内岩相的地震响应。

根据其内部形态上的差别,可以进一步划分为s型、斜交型、s复合斜交型、切线斜交型和叠瓦型s种,如图4b。

前积结构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形式不同。

在倾向方向上呈前积型,在走向方向上则呈丘形。

4.乱岗状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由不规则的、不连续亚平行的反射组成,常有许多非系统性的反射终止和同相轴分裂现象,波动起伏幅度小,接近地震分辨率的极限(图5)。

图 4 前积反射结构示意图图5 乱岗状反射结构示意图a-S型;b一斜交型;c—切线斜交型;d一复合斜交型;e一叠瓦型乱岗状反射结构侧向变为比较大的明显的斜坡沉积模式,向上递变为平行反射。

该反射结构代表一种分散弱水流或河流之间的堆积,解释为前三角洲或三角洲之间的指状交互的较小的斜坡朵叶地层。

5.杂乱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的特点是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反射,振幅短而强。

它可以是地层受到剧烈变形,破坏了连续性之后造成的,也可以是在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

在滑塌结构、切割与充填河道综合体、高度断裂的、褶皱的或扭曲的地层,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射结构。

另外,许多火成岩侵人体、泥丘(盐岩)刺穿以及深部地层都可能出现杂乱反射结构。

这些地质体本身可能是均质的或成层的,但因为反射能量太弱,低于随机噪声的水平而呈现不规则的杂乱结构。

盐岩与围岩界面不规则也是形成杂乱反射的原因。

6.无反射没有反射反映了纵向上沉积作用的连续性。

如厚度较大的快速和均匀的泥岩沉积,它们有利于碳氢化合物的生成和超压带的形成。

无反射有时也反映均质的、无层理的、高度扭曲的或者倾角很陡的砂岩、泥岩、盐岩、礁和火成岩体。

三、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陆相湖盆由于沉积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育形成了多种沉积样式和特殊地质体,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各自特殊的地震属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震相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砂砾岩扇体地震相、三角洲地震相、滩坝砂体地震相、河道砂体地震相、生物礁地震相、火成岩地震相、白云岩地震相、潜山地震相、深湖相泥岩地震相、盐丘地震相等10种类型。

这里主要介绍与砂岩沉积体有关的地震相特征。

(一)砂砾岩扇体地震相陆相湖盆由于湖岸至深湖中心距离短,物源充足,水系发育,使本区沉积发育了大量的砂砾岩扇体。

同时不同时期地质条件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由于沉积部位不同沉积的砂砾岩扇体,也会因物源的距离、水体深度、湖底坡度、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其形态、规模、岩性和物性都有所不同。

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标志特征,将陡坡带划分为6种不同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近岸砂体前缘滑塌浊积扇。

各类扇体的一般地震相特征为;(1)一般产于箕状断陷盆地陡坡一侧的断层面附近,或古地貌的山谷出口。

(2)平面外形复杂,典型的呈扇形,顺倾向方向呈楔形,横界面为典型的丘状。

(3)在顺倾向方向的地震剖面中,发散型的反射结构十分发育,或称帚状结构,收敛点指向扇端。

在多期扇体相互叠置的剖面上,由于侧向上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水流的冲刷剥蚀作用,扇体也可呈丘形反射特点。

(4)在倾向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是多变的。

一般说,在各期扇体的顶面和远端的反射连续性强,在它的内侧靠近断层面附近,反射杂乱或无反射。

在它的顶端,特别是靠上的扇体顶面,反射的连续性变差。

(5)在走向剖面上,典型扇体的外包络多呈丘状反射,背斜反射幅度最高部位多为扇中,内幕反射向扇端方向连续性变好,向扇根方向连续性变差。

典型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如下:1.冲积扇体这类扇体主要发育于陆相湖盆边缘,处于湖盆近物源区的峡谷出口处,由于古地形高差大,古气候干燥炎热,在湖盆边缘由季节性洪水搬运和堆积了一套粗碎屑物质,在平面上可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其最大特征为突发性强,以剥蚀充填为主,沉积厚度和面积相对较大。

在顺延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其反射外形呈宽缓的丘状反射,内部反射结构在扇体的不同亚相特征又有所不同,其中扇根和扇端亚相为空白和杂乱反射,而扇中亚相为低频的亚平行或发散结构(图6);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其反射外形为倾角较陡的丘状反射,内部为杂乱一短波状反射结构,同相轴连续性差,反射振幅较强。

2.水下扇体近岸水下扇体是在滨浅湖、半深湖区水下形成的扇形砾岩体。

它主要形成于陆相断陷湖盆的扩张期,随着湖水范围的扩大,扇体也不断后退,并始终沿湖盆边缘紧邻山麓部位分布,平面上也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自下而上表现为扇根一扇中一扇端一浅湖一深湖沉积,构成向上变细变薄的垂向层序。

近岸水下扇由于它整体没于水下,地震反射成层性和连续性好,但在陡坡带的不同部位所发育的扇体其地震相特点有所不同,通常在顺延物源方向的剖面上,由于与上覆地层岩性差异较大,扇体包络面反射振幅较强,其反射外形一般呈逐渐收敛的楔状体,内部反射呈小角度的发散结构(图7);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扇体大都为丘状反射,内部反射为亚平行结构,同相轴为中等连续的中强振幅。

图6冲积扇体地震反射特征(垂直物源方向)图7近岸水下扇体地震反射特征(沿物源方向)3.扇三角洲扇三角洲是从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海、湖)中去的冲积扇,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源区地势高、坡降陡,具有丰富的物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