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图》赏析

合集下载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二)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二)

100幅中国名画赏析(二)11. 《游春图》/展子虔《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12.《历代帝王图》/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古帝王图》,传为唐代阎立本画作,绢本,设色,现存后人摹本。

画面为横卷是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

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

画面从右至左画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宣帝陈顼、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

《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13.《步辇图》(局部)/阎立本《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所绘的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

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整理版]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整理版]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整理版]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展子虔,550年生,617年逝世,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北周末隋初画家。

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擅画人物、山水及杂画,几无所不能,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与董伯仁齐名。

亦工台阁,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

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但不及董伯仁,圣寺等绘制佛教壁画。

画迹有隋朝官本《法华变相图》、《长安车马人物图》、《白麻纸》、《弋猎图》、《南郊图》、《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朱买臣覆水图》、《北齐后主幸晋阳图》、《维摩像》等,著录于《历代名画记》、《北极巡海图》、《石勒问道图》等20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游春图》轴。

画史称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为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是我们今天难得看到的唐以前山水画趋向成熟过程中一件独立成画的珍品,那么,在此前的山水画是什么样的呢,据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这样记载:“其画山水,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中可领略一二,其背景之山水,就大致是这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情形。

也就是说,山水在画中,依然是人物的陪衬,虽然勾画已经较前细致,但在比例上还远不能相称,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峦低矮似是土堆。

画面平铺直陈,富装饰感然而缺乏空间感。

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大有改善。

《游春图》卷,隋代,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卷首有宋徽宗赵佶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

画面描绘了阳光和煦的春天,翠岫葱茏,碧波荡洋,贵族士人于堤岸策马游赏的景象。

《游春图》不同于南北朝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石若伸臂布指”的山水画的早期幼稚阶段,而发展到了人与山有了适当比例,远近关系有所解决。

因此唐人称展画有“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势。

在画法上是青绿填色,有勾无皴,人物与枝干直接用粉点染,全画以青绿作主调,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春日读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赏析《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游春图》局部《游春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二是在构图上,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而变为以山水为主,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游春图》局部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

”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游春图》局部《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

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

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

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

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

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隋朝初时期展子虔绘画赏析

隋朝初时期展子虔绘画赏析

隋朝初时期展子虔绘画赏析游春图展子虔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是现存我国著名画家作品中最古的一幅,也是卷轴山水画最早的杰作。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北周末隋初画家。

渤海 (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最擅山水、楼台亭阁。

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绘制佛教壁画。

其画风继承了顾恺之的特点,笔调工整,法度严谨。

对隋代绘画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世人誉为“唐画之祖”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李思训立轴纠木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

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

画树、松已用交叉取势,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

李思训(653—?1 8),唐代书画家。

宇建,一作建景,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

宗室,孝斌子。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

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善用小笔硬画的技法。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

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明董其昌则推之为“北宗”之祖。

下:江帆楼阁图辋川图(部分) 王维绢木设色 (日)圣福寺藏此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

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

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

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

02-1隋唐五代时期-展子虔和《游春图》

02-1隋唐五代时期-展子虔和《游春图》

下村
这岸可见四个骑马人和 随从,欲游深山,或欲 度小桥,山中卧有一农 舍和一红柱殿宇。
画上有宋徽宗赵信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字
• 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题
下村
• 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
拓展内容
名画背后的故事
《游春图》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后。明朝初 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 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 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 到行笔的轻下重村、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 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 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 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 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关于《游春图》流落后最终入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事,被传为一段佳话。
1924年的十一月,溥仪被赶出紫禁城,逃往天津之际带走了许多文物,其中包括展子虔的游 春图;在伪满洲国建立后,这批书画便跟随其下来村到东北。1945年伪满洲政府覆灭,溥仪再次 出逃,此次形势严峻使其未能顾上带走文物,包括《游春图》在内的1200余件书画散落于通 化、长春一带。
Thanks
买下《游春图》后,张伯驹将住所更名为“展春园”,又自号“春游主人”。
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均 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
但《游春图》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进入故宫后,这幅字画已破烂不堪,经研究,故宫博物院决定此画由杨文斌师傅负责,徒弟 徐建华做助手。杨文斌在当时有“装裱界的梅兰芳”之称,故宫里80%的画都是经他之手。 可即使如此经验丰富的装裱师傅,面对《游春图》依旧难以下手。

最喜欢的古画之一《游春图》

最喜欢的古画之一《游春图》

《游春图》简介:《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

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1]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3]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1]创作背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一部分,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在《游春图》出现之前,中国早期的山水画通常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也就是说,绘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山还要大,而对于水的绘画,却永远不会有波光粼粼的形态,而是犹如一潭死水般地停留在画布上。

可见,在展子虔之前,画家们通常无法把握好山水、人物的比例关系,也不能完美、生动地展现水的飘逸,山的壮阔。

同时魏晋时期在整个画面的用色方面也都十分单一。

而《游春图》出现之后则打破了这种限制,全图无处不展现着一种空问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现着自然界的交替、交换与重叠。

《游春图》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它乘上起下,不仅仅在于画面呈现的内容,更在于它异于前人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展现出了于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艺术特点。

[8]他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

[10]作品内容主题画卷首段近处露出倚山俯水一条斜径,路随山传,自到妇人立于竹篱门前才显得宽展。

山此向上,山限岸侧,树木掩映,粗细、明暗的变化,它们没有刻意地添加皱祈,也照样现出古朴苍劲、俊朗豪迈的形象。

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树,围绕山庄。

描绘出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

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1]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图中除描绘了山水树石外,还描绘了白云出岫,杂以楼阁、院落、桥梁、舟揖,并点缀着踏春赏玩的人物车马,展示出一幅杏桃绽开、绿草如菌、水波粼粼,春风荡漾的春日融融之景象。

咫尺千里尽生机——浅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

咫尺千里尽生机——浅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

咫尺千里尽生机——浅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中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作品以抒情而近似纪实的手法,展示了江山的美丽,以及贵族生活的优雅闲适。

近处,一条倚山俯水的斜径,路随山转,便见一位妇人立在竹篱门前。

由此向上,山隈岸侧,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

水面上,布篷游艇,清波荡漾。

画面下半部分,有坡陀花树围绕山庄,桃李盛开,新绿成荫。

远处水天一色,莫辨深浅;山峦连绵起伏,屋宇鳞次栉比。

春光中,一切都是么融洽和谐。

全图用鸟瞰方式遥摄景物,“游春”这一主题不言自明。

开阔的视野与多变的场景,得到了完美的统
当然,《游春图》的不朽,决非仅仅因为其年代久远。

展子虔的绘画成就,早在隋唐时就已有定评。

他善于表现活泼生动的情景意态,更能画出远近山川”的“咫尺千里”之势
中国山水画起源很早。

但是,早期的山水画只是将山水作为人物的点级,山水树木的画法完全与常态不同。

或者是水面小得容不下一叶扁舟,或者把人画得比山还大,至于树木,更画得像人直挺挺地伸开了手臂张开了手指,与复杂多变的自然状态相去甚远。

再看《游春图》,主体是山水,人物却作为陪衬。

景物的大小比例、远近距离、前后层次和空间关系等都处理得较为妥贴。

这就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游春图

游春图

《游春图》《游春图》长卷,绢本,横80.5厘米,设色纵43厘米。

作者是展子虔,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该文物原属:张伯驹先生藏,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文物历史《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

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

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

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

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

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随溥仪出宫被携至长春。

文献记载《游春图》卷收归张伯驹先生后发生的故事:“月余后,南京政府张群来京,即询此卷,四五百两黄金不计也。

而卷已归余有。

马霁川亦颇悔恚。

然不如此,则此鲁殿仅存之国珍,已不在国内矣。

”——摘自张伯驹《春游纪梦》名称由来据记载《游春图》上无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没有图名。

因宋徽宗赵佶在前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

《游春图》的修复《游春图》一共修复过三次:北宋宣和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分别大修过一次,民国时被马霁川买下后由他的徒弟小修过一次。

进入故宫时,它残破不堪。

20世纪70年代,故宫决定集中修复馆藏的众多珍贵文物,包括《游春图》。

《游春图》的修复计划开始于1977年,整个修复过程历时1年多。

修复之后,它曾经的光彩得以重现。

《游春图》时代背景《游春图》大致属于隋代左右时期。

隋代社会的短暂统一,给当时的文化交流与繁荣带来了契机,大运河的开凿与佛教的兴盛,更给南北交通和绘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隋代统治者好奢华,又大兴土木,且雅好收藏书画名迹,艺术创作颇为活跃。

但对于这幅名作是否展子虔亲笔,是否隋代作品,历史上有人提出过疑问。

元周密《云烟过眼录》中曾两次提到这幅画,第一次说:“展子虔《游春图》,徽宗题,一片上凡十余人。

亦归之张子有”,未加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和景的比例也不准确
美术学111
“人大于山,水不 容泛”
美术学111 展子虔《游春图》 人、马、舟、桥与 山石、树木、江水 的比例已经十分合 适,树、石近大而 远小,江水斜下, 两岸错落,树林密 布,白云缭绕,显 得疏密有致,透视 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也十分恰当。
美术学111 《游春图》的构图
画面取俯瞰的构 图方式,重叠的 山冈,平远的河 水,获得了“远 近山川,咫尺千 里”的效果。奠 定了中国山水画 的“三远”即 “平远,深远, 高远”
美术学111
《游春图》赏析
美术学111
画家背景
展子虔,550年生,617年逝世,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北周末 隋初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擅画人物、 山水及杂画,几无所不能,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 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与董伯仁齐名。
美术学111
美术学111
谢谢大家
小组成员: 1 2 3 4 5 6
20
他 的 其 他 画 作
美术学111
这都是后人的临摹而已,原作都已不见所踪
美术学111 《游春图》卷,隋代,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 院。卷首有宋徽宗赵佶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
美术学111 游茏 画 赏, 面 的碧 描 景波 绘 象荡 了 。洋 阳 ,光 贵和 族煦 士的 人春 于天 堤, 岸翠 策岫 马葱
宋 范 宽 《 溪 山 行 旅 图 》
对以后的山水画 的家有着深远的 影响
美术学111
《游春图》对以后的山水画的家有着深远 的影响,奠定了中国画所特有的透视法 “多点透视”
美术学111
五 代 关 仝 《 关 山 行 旅 图 》
美术学111
美术学111
美术学111
美术学111
隋末至唐初,中亚及西域盛产的石青、石绿颜料大量地供应给中原画家,如 果往前看看,可以看到《九色鹿经图》中国王等人的飘带用的就是这种颜色。 而在《游春图》里,画家考虑的是如何将青绿设色法用于对自然的表现。画 家以线勾出轮廓,一层层地染上花青、翠绿等透明的水色,再罩上一层石青、 石绿,最后以墨或赭石重勾轮廓。
画 《著 《 《 《 《 《 谱 石录 北 贞 王 白 法 》 勒于 齐 观 世 麻 华 。 问《 后 公 充 纸 变 其 道历 主 私 像 》 相 中 图代 幸 画 》 、 图 传 》名 晋 史 、 《 》 世 等画 阳 》 《 弋 、 作 记图;白猎《 品 件》 》 《 描 图 长 有 ,、 、 朱 》 》 安 《 著《 《 买 等 、 车 游 录北 维 臣 六 《 马 春 于极 摩 覆 卷 南 人 图 《巡 像 水 , 郊 物 》 宣海 》 图 著 图 图 轴 和图 等 》 录 》 》 》,、于、、 、
美术学111
唐 李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美术学111
应该说,这幅画对中国绘画空间美的 认识,诗画合律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山水 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决定了《游 春图》在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地位。
美术学111
历史小故事 北宋徽宗最早得到此图,题“展子虔游春图”,钤 “宣和五玺”。此后辗转宫内外。清乾隆时复归内府。 清末溥仪逊位后,被偷出宫外。1946年出现于长春的 一家古玩店,转到北京琉璃厂的马霁川,意欲高价卖 给洋人。张伯驹闻讯,拍案而起,但马霁川开价八百 两黄金。张伯驹找到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先 迫使禁止倒卖于外国人,但故宫博物院拿丌出那么多 钱。最后,张伯驹变卖了他的曾为李莲英居住的老宅, 加上夫人的全部首饰,终于将《游春图》留下。1956 年,张伯驹将其不其他文物一起献给了国家。
美术学111
美术学111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 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 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 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 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美术学111 《游春图》之所以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必有它独特之处
在他之前山水是这样画的
据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这样记载:“其画山水,若钿 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美术学111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树石若伸臂布指”---山 和树非常的简单,像人的 手指一样非常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