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法

天干地支纪法
天干地支纪法

天干地支纪法

天干地支纪法可纪年、月、日、时,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天干地支纪法,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

一、干支纪年

1.我国古代主要的四种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近代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这里将对“干支纪年法”进行详解。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干支纪年表

如今我国夏历(农历)的纪年方法,即“干支纪年法”,称为农历(夏历)某

公历析的起点即为元旦,而农历年的起点确有立春与春节两种用法:

(一)、民用历中,习惯一个整年(12或13个朔望月)用一个干支,过了春节,年干支和生肖便更替。

(二)、纯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定序的纯阳历)中,年、月分别独立,一年(岁)并不包含整数个月(阴历月)。日起于时(夜半子时),月起于节(当月节气准确时刻),年起于节(立春节气准确时刻),即:

一天(日)从夜半子时开始;

一个干支月从从当月节气(狭义的十二节气)准确时刻开始,各月节气如下(括号内为当月地支):正月(寅)立春;二月(卯)惊蛰;三月(辰)清明;四月(巳)立夏;五月(午)芒种;六月(未)小暑;七月(申)立秋;八月(酉)白露;九月(戌)寒露;十月(亥)立冬;十一月(子)大雪;十二月(丑)小寒。

一个干支年(岁)从寅月起点:立春准确时刻开始,如2012年壬辰(龙)年始于2012年2月4日12时33分立春(时刻)。

4.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第一种算法:

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

第二种算法:

(一)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二)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

地支: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综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寅年。

二、干支纪月

1.我国古代主要的三种纪年法

(1)序数纪月法:一月、二月、三月……类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腊月”。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正月”的来历:

人们习惯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另据史籍记载。周朝时,许多国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处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穿破,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这样一直沿用到现在。

“腊月”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是内“腊日”演变而来的。腊日,是古人祭把百神的日子。始于周代,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到了汉代,将腊日定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干支纪日法地支为戌的日子)。因为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故腊日也是不固定的。后来又将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为什么祭神的日子叫做腊日?这要从腊字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象形为:一只掏掉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也称腊。在周代,掌握腊的人称腊人。用腊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称腊日。因腊日定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称腊月。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十二地支与月份的对应关系为: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

(3)时节纪月法:时节纪月法有两种。

一是各季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称代。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三个月为一季度,则一年十二个月分别为一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四月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十月孟冬、十一月仲冬、十二月季冬。

二是用一些文学化的代称,多以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代称。如“二月”称为“杏月”,“三月”称为“桃月”等。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明、清时期,还有所谓“十二花神”当值各月: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名徐惠),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

2.干支纪月

地支纪月法只跟地支有关,容易记住,而干支纪月法较不易记住,则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推算实例:2004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雨水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春分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谷雨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小满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夏至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大暑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处暑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秋分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霜降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小雪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冬至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三、干支纪日

1.我国古代主要的四种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2)干支纪日法: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由月初到月末依次称为:新月(即朔月,初一)、上峨嵋月、上弦月(初七八)、凸月、满月(即望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峨嵋月(也叫残月)

初一至三十具体名称:朔月、既朔、眉月、眉月、盈眉、夕月、上弦、上弦、九夜、宵月、宵月、宵月、盈凸、小望、望月、既望、立待、居待、寝待、更待、亏凸、下弦、下弦、有明、有明、亏眉、亏眉、残月、晓月、晦月(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2.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干支纪日法已确知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末止的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长的纪日,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

干支纪日,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日干支需查找万年历。

格里历(公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这是因为按照现在立法计算,四年一闰的规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经过400年大约会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个百年不算闰年,则正好平衡),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2

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四、干支纪时

1.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2.干支纪时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

天干地支纪法可纪年、月、日、时,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此八个字就是俗称的“八字”。一个人的八字就是他出生时间的四柱记录。正常查找出生的四柱,可用万年历查年、月、日柱,而时柱可用上表的干支纪时查找。

六、空亡

“空亡”是来源于命理八字的概念。所谓“空亡”,简单地说,是因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构成干支,而每个从甲到癸的十个干支中,配上了十个地支,因此十二地支中会有两个不出现,这就是“空亡”。空亡一般只论日空亡,而年月则几乎不论。空亡的,就是缺少的,大致可以理解为,和空亡地支相关的人和事,对于你来说是难以帮上自己忙的。

六十甲子空亡速查表

日空亡用年柱查找。

七、岁煞方位

黄历中“本日冲肖”后面标有煞的方位,如“龙日冲狗煞南”,这个煞位为岁煞。

岁煞其实是三煞之一,它会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坏事情。例:岁煞北——意思是指对你不利的人或事在北面,或者从北面而来。

三煞方位判断:

申子辰日煞在南方,也就是巳午未方。

寅午戍日煞在北方,也就是亥子丑方。

巳酉丑日煞在东方,也就是寅卯辰方。

亥卯未日煞在西方,也就是申酉戍方。

三煞有“年三煞”和“月三煞”,其方位判断相同。如:申子辰年煞在南方;申子辰月煞在南方。其余推法一样。

三煞就是指劫煞、灾煞和岁煞,三煞乃太岁门下的三位凶神,实质为三合汇局之冲煞,每日三煞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殓、安葬、启攒等诸事不宜,如煞南,就是指“南方”地不可穿凿、修营和移徙,不慎而冲犯这,家中子孙六畜将受伤害。若是搬家,则不宜往南边去,或不宜搬入南边的家。

八、七煞方位

地支取七位为冲,犹天干取七位为煞之义。如子午对冲,子至午七数,甲逢庚为煞,甲至庚七数。数中六则合,七则过,故相冲击为煞也。七煞方不宜出行、动工、动土。

黄历中的年、月、日七煞方位查找用地支相冲法即可,如公元2016年6月25日,年、月、日柱为丙申、甲午、戊寅,则年七煞为寅山,月七煞为子山,日七煞为申山,则此日寅山、子山、申山不宜动工或动土。

九、“几龙治水”等杂说

1.几龙治水:

是根据每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为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龙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龙治水”,等等。据说,龙数越多,雨量越少,龙数越少,雨量就越多。汉族民间自古就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

初一二逢辰,是一二龙治水,行雨均平,春夏秋冬雨水应之高田,全收麻豆麦也。

初三四逢辰,是三四龙行雨,雨水调均,高低大收。

初五六逢辰,是五六龙,半凶半吉,种宜早,大收之年。

初七八逢辰,七八龙治水,春秋月有虫蝗,遍伤人民,五谷长价,百姓饥荒,乡村饿死。

初九十逢辰,九十龙治水,本年大水,又有秋旱,苗焦枯,五谷不收,一水一流半收。

初十一二逢辰,十一二龙治水,其年多旱,秋夏枯干,空贵,耕种五谷不收,江湖断流,冬有雨雪

2.几牛耕田:

每年第一个丑日(丑为牛)在正月初几,就是“几牛耕田”。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3.几人分饼

每年的第一个丙日在正月初几,就是“几人分饼”(饼和丙同音)。并以此用以推算年景的收成。

4.几日得辛

每年的第一个辛日在正月初几,就是“几日得辛”。辛,是金的日子,几日得辛就是哪一天能得到金的意思。

十、彭祖百忌

彭祖,道家先驱,是中国远古道家的重要人物,他以善养生而长寿。彭祖百

忌指的是在天干地支记日中的某日或当日里的某时不要做某事否则会发生某事。

《彭祖百忌》歌诀

甲不开仓,财物耗亡;乙不栽植,千株不长。

丙不修灶,必见灾殃;丁不剃头,头必生疮。

戊不受田,田主不祥;己不破券,二比并亡。

庚不经络,织机虚张;辛不合酱,主人不尝。

壬不汲水,更难提防;癸不词讼,理弱敌强。

子不问卜,自惹祸殃;丑不冠带,主不还乡。

寅不祭祀,鬼神不尝;卯不穿井,水泉不香。

辰不哭泣,必主重丧;巳不远行,财物伏藏。

午不苫盖,屋主更张;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申不安床,鬼祟入房;酉不宴客,醉坐颠狂。

戌不吃犬,作怪上床;亥不嫁娶,不利新郎。

建宜出行,不可开仓;除可服药,针灸亦良。

满可肆市,服药遭殃;平可涂泥,安机吉昌。

定且进畜,入学名扬;执可捕捉,盗贼难藏。

破宜治病,必主安康;危可捕鱼,不利行船。

成可入学,争讼不强;收宜纳财,却忌安葬。

开可求仕,针灸不祥;闭不建造,只许安床。

彭祖百忌解释

天干部分

甲不开仓,财物耗完;

甲日这天不要打开仓库取用东西,现在可引申为用存折取款,否则钱财会源源不断的用出去!

乙不栽植,千株不良。

乙日不要种植花卉、粮食,这天种植的作物,收成会很差。

丙不修灶,必见火殃;

丙日不要修建厨房的灶(土灶,现在的天然气炉子不忌),否则会招致火灾;

丁不剃头,头主生疮。

丁日不剃头,剃头之后头部容易生疮。

戊不受田,田主不详;

戊日不可接受他人赠送或购买的田地(可引申为屋宅),原来田地的主人不一定是卖给你的人,引申为田地、屋宅的产权有问题;

己不破券,二主并亡。

己日不能撕毁合同,撕毁合同之后,甲乙双方都会有大的灾难。

庚不经络,织机虚张;

庚日不要使用针灸治病,否则导致经络虚松。(按:把这一条理解成织布机的,一看就是不懂易,不懂中医的人。奉劝这类人研究易学要用脑子,不要光看字面,更不要误导读者!)

辛不合酱,主人不尝。

辛日不要做酱料,可引申为发酵业的事情。做的东西连做的人都不愿吃,跟不谈能不能卖出去了。

壬不决水,难更堤防;

壬日(以天干壬开头的日子)”,这天不要从井里打水,会有意外发生;可引申为这天不要修护江堤。

癸不词讼,理弱敌强。

癸日不宜主动上诉、打官司,否则即使自己粘住理,也会变成不在理,而对方会胜出官司;

地支部分:

子不问卜,自惹灾殃;

子日这天不要问先生卜卦的结果,更不要卜卦,否则好事也要变成坏事!

丑不冠带,主不还乡。

丑日不要上任出行,否则会客死他乡;

寅不祭祀,鬼神不尝;

寅日不要祭奠祖先、亡灵,这天祭拜,阴间的亡人是收不到的。

卯不穿井,泉水不香。

卯日不要打井,打出的进水味道不好!

辰不哭泣,必主重丧;

辰日不可因为事情而哭泣,否则会有丧事再次发生

巳不远行,财物伏藏。

巳日不要外出旅游,走较远的亲戚,否则家里会遭贼,家里的钱财要藏好。

午不苫盖,室主更张;

午日(以午为地支的日子),这天不要盖屋顶,也就是这天不要建筑封顶。自己盖的房子,会自己缺钱而卖掉。

未不服药,毒气入肠。

未日不宜服药,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气会渗入体内。

申不安床,鬼崇入房;

申日不要安置床铺,这天安置床铺,鬼会跟着进入室内。

酉不会客,宾主有伤。

酉日不要会见客人,也不要去拜会客人,否则对主人和客人都不好。引申为生意谈不成。

戍不吃犬,作怪上床;

戌日不要吃狗肉,否则会引来怪事情。

亥不嫁娶,必主分张。

亥日不要结婚,否则会离婚。

注:彭祖百忌中的十二神值部分,在后面值神中都有解释,这里就不作解释。

十一、日禄

日禄中有“申命互禄、甲命进禄......”,要弄明白“进禄和互禄”是什么意思,它的寓意是什么,就得先从“日干十二运”说起。

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认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也像人活在自然界一样,具备那“生老病死”的漫长过程。于是,把“生老病死”这个漫长过程给予详细化:长生--沐浴--冠带--建禄--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

从娘肚中破胎而出,一个崭新的生命降临人间,大人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叫长生

新生儿如同早晨轻柔的朝霞,身体虚弱。母亲帮助孩子洗去满身的胎垢,期望健康成长,这叫沐浴

孩子渐渐长成了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就像东方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该穿上大人们的服饰了,这叫冠带

英姿潇洒的小伙子,经过努力拼搏,事业有成,坐上了办公桌的交椅,独立自主,稳步发展。老人们欣赏,小辈们佩服,这是人最辉煌的阶段,古人尊为“临官”,也叫建禄。老黄历上的“互禄和进禄”也正是源于此。

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前呼后拥,如日中天,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其实,这段时期的人最容易傲慢无礼犯错误。这叫帝旺

日将午后,极点之后就要逐渐衰落。大江前浪推后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体力和脑力都跟不上时代了,因此,逐渐落伍,这叫衰

越来越老,心力不支,以致委靡不振,这叫病

天将傍晚,无力再回眸看一眼自己曾经的功与过,他,安静地走了.....这叫死

虽然闭上了双眼,被亲人们送入生他养他的那块黑土地,但古人认为,人死后,短期内仍有灵魂,放心不下自己的亲人和生前的财富,古人把他一生的遗产称为“库”,当然是仓库的意思。针对人来讲,叫墓。这是双重的意思三年五年过去了,尸骨被细菌完全吞噬,灵魂也渐渐淡化,也不再被人们时常提起,一切灰飞烟灭,古人把这段时间比作晚间9--11点。这叫绝人们都说,人死后还要脱成。于是,一对夫妻结婚后,媾合成胎,古人把这段时间比作夜间23--1时,这没错,夫妻交媾,大约就是这个时间,呵呵。这叫胎

既然怀孕成胎了,那就养吧。于是,什么保胎片,孕宝一类补品带回家来。呵呵,这叫养。

毋庸置疑,养十个月,孩子哇哇坠地,又从长生开始,就这样,无限循环!大自然啊,真有意思......

根据上面对长生--沐浴--冠带--建禄--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十二运的解释,最令人向往的就是“建禄”。人在建禄那段时期,“事业有成,独立自主,老人们欣赏,小辈们佩服”,多叫人羡慕啊。

那么,建禄是怎么查出来的呢?从日干十二运表,一查便知。

卯;丁己禄于午;癸禄于子。

其实,老黄历“本日命禄(日禄)”一项中的“进禄”和“互禄”,也就是依据日干支建禄推算出来的。“禄”就是官司禄的意思,“进禄”就是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互禄”就是能和他人相互的促进,也就是共同在事业上有进步。

举个例子,很快就明白了。例如:2011年大年初一,日干支是庚寅日。什么互禄?什么进禄?

已知日干是庚。“庚禄于申”,申是“庚金”的建禄,因此,老黄历说“申命互禄”。就是说,属猴(申)的人,或生于猴(申)日的人,初一的日干“庚金”就占了“建禄”,称“申命互禄”。其互禄针对个人来讲,没有得到应有的益处。

已知日支是寅。“甲禄于寅”,寅是“甲木”的建禄,因此,老黄历说“甲命进禄”。就是说,出生年的日干为“甲木”,或出生日的日干为“甲木”,在初一这天做事是有益处的。

天干地支纪法

天干地支纪法 天干地支纪法可纪年、月、日、时,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天干地支纪法,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 一、干支纪年 1.我国古代主要的四种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近代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这里将对“干支纪年法”进行详解。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干支纪年表 如今我国夏历(农历)的纪年方法,即“干支纪年法”,称为农历(夏历)某

公历析的起点即为元旦,而农历年的起点确有立春与春节两种用法: (一)、民用历中,习惯一个整年(12或13个朔望月)用一个干支,过了春节,年干支和生肖便更替。 (二)、纯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定序的纯阳历)中,年、月分别独立,一年(岁)并不包含整数个月(阴历月)。日起于时(夜半子时),月起于节(当月节气准确时刻),年起于节(立春节气准确时刻),即: 一天(日)从夜半子时开始; 一个干支月从从当月节气(狭义的十二节气)准确时刻开始,各月节气如下(括号内为当月地支):正月(寅)立春;二月(卯)惊蛰;三月(辰)清明;四月(巳)立夏;五月(午)芒种;六月(未)小暑;七月(申)立秋;八月(酉)白露;九月(戌)寒露;十月(亥)立冬;十一月(子)大雪;十二月(丑)小寒。 一个干支年(岁)从寅月起点:立春准确时刻开始,如2012年壬辰(龙)年始于2012年2月4日12时33分立春(时刻)。 4.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第一种算法: 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

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 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公元541年6月癸丑日是哪一天,最最重要的是,该如何计算出来? 首先查的公元541年是梁武帝萧衍的大同七年,这一步在大多数字典上都能查到,网上也很容易。 其次,下载陈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闰表》一书,在正文第76页查得,该年六月份是辛丑朔,也就是初一,同时在旁边小字查的农历541年六月初一是西历的7月9号。 再按照干支表,初一是辛丑,按照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癸丑是十三,那么那天就是也就是农历541年六月十三,也是公历541年7月21日。 以上的困难主要在查《二十史朔闰表》表上,该表框内横排第一行是年份,以年号为准。竖排最右一行是月份。交汇之处就是该月的初一朔日所对应的干支,干支左侧有竖排小字,代表初一那天的公历日子。找到初一之后,再数准欲查之日和初一的天数,很容易算得了。 这本书在verycd上有。 速查干支纪日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我国古代用干支计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古籍中的干支纪日如何转换为公元纪日

古籍中的干支纪日如何转换为公元纪日 中国古代历法是以太阳运动为依据的回归年和以月亮运动为依据的塑望月相结合制定的,1个回归年是365.2422天,1个塑望月是29.5306天,年、月的天数只能取整数,为了协调阴阳和凑整,就有了一套复杂的置闰规则。 那时没有公元纪年和24小时制;年、月、日、时辰都用干、支二序表达,甲子、乙丑、丙寅……,一个甲子循环代表60个序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的60个循环了,如何区分重复的干支序数呢? 皇帝年号、年序就不可或缺了,皇帝年号、年序加上年的干支,就能把当年在时间长链上准确定位了;年的位置确定了,月、日的干支序数就是唯一的了,因为12、30/31或28/29都小于60。我们的祖先是用皇帝年号和干支次序来记录年月日时的。 所以,我们想要知道古代某件事发生在公元纪元的那天,首先必须不仅知道那天的年、月、日的干支序数,还需知道是哪朝皇帝的年号、年序。 现在我们习惯于公元纪年制了,因为它在古今中外历史记事中统一、通用,知道了公元日期,就在历史长河中准确定位了。这就需要知道把干支纪元的年月日转换为公元纪元的年月日的方法。 前几天游了赫图阿拉城、永陵,看到展出图片中有清代学者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的有关片段,心怀好奇,从百度文库里下载了《扈从东巡日录》,找到有关拜谒永陵的记录,一开头看到“己未……”,就懵了,“己未”是甚麽意思?是指那一天?于是萌生了想知道康熙带领大队人马来谒陵是那一天的事。 如前所述,首先要知道事情发生在那年。《扈从东巡日录》的自序末尾“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內廷供奉翰林院侍講臣高士奇謹序”,这说明高士奇写这本书自序的时间是康熙二十一年,这年是壬戌年,五月十五日(农历)。 《扈从东巡日录》开头,“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上諭……”,这是说康熙帝这次东巡谒陵是康熙二十一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开始下令筹划的;后面“二月十五日癸巳辰時上率皇太子親辭兩宮畢由東長安門出東直門……”是说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是癸巳日,辰時(7~9点)启程。 关于拜谒永陵的一段“己未告祭永陵大雪彌天……”,说明祭祀是在己未日举行的。至此,我们知道康熙这次东巡谒陵是康熙二十一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癸巳日)启程,己未日到永陵祭祀,这个己未日应在农历五月十五日写自序之前。二月十五~五月十五间只能有一个己未日。 首先,康熙二十一年是公元那年?我们有很多办法来解决,如查《中国历史年表》,大型辞书的附录里往往都有;还有早年的陈垣专著《二十史朔闰表》。我查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的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查到康熙元年是壬寅年-1662年,那么康熙二十一年就是1682年了。 其次,查启程日;下载一个万年历,这个万年历要年份跨度大、有农历、干支的。查1682年3月份(农历二月十五日一般在公历3月份),查到癸巳日是3月23日。 再次,查癸巳日与己未日相隔天数;在干支次序表中,癸巳的序数是30,己未的序数是56,两者相隔26。因为康熙这次东巡共经历80天,80 < 26+60,也就是说只能是启程后的第26天到永陵,那无疑就是4月18日了。 至此,初战告捷,答案有了;还应该再设法校核一下,确认是否正确。 先看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年的干支次序是39,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年的干支次序是59,相差20,正确! 再查万年历,查1682年4月18日是不是己未日?对了!

关于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及相关知识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及相关知识 一、序 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称“干支纪年法”。 天干与地支分别取义于树木的“干”与“枝”。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的别称与含义: 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端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游兆: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强梧: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成丁。 戊:徒维: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祝犁: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商横: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昭阳: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横艾: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尚章: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的别称与含义: 子:困敦: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赤奋若: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摄提格: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单阏: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执徐: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大荒落: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敦牂: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协洽: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涒滩: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作噩:就也,万物成熟。 戌:阉茂:灭也,万物灭尽。 亥:大渊献: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二、纪年、月、日、时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循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一甲子或一花甲子。 月:正月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一)纪年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23456789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234567891011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8 9 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丑 41 42 43 4445 46 47 48 49 50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丑寅卯辰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未申酉戌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转换 1.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公元前 :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公元后:

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 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 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 6除 余3 余3 余3 余3 余3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子寅辰午申戌丑卯巳未奇数组: 偶数组: 酉亥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200)。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 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 6个,余2为第1个,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末位数字,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6个,为第1个,余4为是 2 第2个,余5为第3个。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 个,余2为第5个,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 5为第1个。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2个,余2为余5为第6个。公元后: 第3个,为第4个,余4为第5个,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3个,余3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

干支纪年和纪日算法(怎样从已知年份和日期得到对应的干支纪年和纪日) 摘要: 从已知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很简单: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和蔡勒公式很相像,如下: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巧妙运用和干支有关的几个计算公式,还可以在没有万年历的情况下推算出古书里的干支纪日对应的公历日期。 ------------------------------------------------------------------------------ 干支纪日,从夏朝就开始使用了。根据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的日食的研究,我国的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干支纪年的出现则略晚一些,直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政府才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因此,

凡是需要接触中国历史的人,总不免要遇到查某一年的干支或某一日的干支,以及由年干支和日干支推算是哪一年或哪一日的问题。通常,这类转换靠查历书都可以解决。但既然干支也是一个循环系统,自然也就有从年份和日期求干支的公式。 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点介绍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组合。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根据干支的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的最小公倍数。而60正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1号,“乙丑”编为2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和序号的对照表,如下: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

干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一、干支的构成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排列组合,成为六十个不同的单位。具体来说,把天干的第一个“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子”配合,就成了“甲子”;天干的第二个“乙”和地支的第二个“丑”配合,就成了“乙丑”;天干的第三个“丙”和地支的第三个“寅”配合,就成了“丙寅”天干的第十个“癸”和地支的第十个“酉”,就成了“癸酉”。至此,十个天干已经轮完了一遍,而地支却留有“戌”和“亥”,这时,天干便由“甲”开始继续与地支留下来的两个相配合,组成“甲戌”和“乙亥”。十二地支第一轮至此也用完,而天干却剩下来从“丙”到“癸”八个,这时天干仍由“丙”继续下去,而地支则由“子”重新开始配合,如此不断,直至“癸亥”,十天支和十二地支刚好同事配完。六十为一次循环,第六十个单位之后,又轮到第一个单位,周而复始。因“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故称这个排列为六十甲子。其中干支名称参差错综,故又称花甲子,后谓年满六十为花甲即由此而来。 表一六十干支、五行、属相对照表 天干顺序的单数(奇数)配地支顺序的单数,天干顺序的双数(偶数)配地支的双数,则成为甲子、乙丑、丙寅等,永远不会出现甲丑、乙寅,丙卯等天干单数与地址双数搭配的情况。二、干支的起源 干支的起源及它的数字为什么分别是“十”和“十二”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力图解开的谜。有些学者试图从上古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来探索干支的起源。中国古代有以十二辰记月的做法,即以北极为中心,把天穹的大周圆等分为十二个区域。这种做法与古巴比伦人为观察太阳一年的运行路线而把星空划分为十二个区域(称为“黄道十二宫”)的做法相似。由此推测中国古代十二支是受巴比伦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很可能是受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但是这种解释由于依据不足,未能为学术界所接受。 一些学者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线索,认为十干和十二支分别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十干的产生与“十个太阳”的传说有关。《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了帝俊(即帝喾,五帝之一)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的故事“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一棵大树上,“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太阳轮流值班)。古人想象天上有十个太阳轮流出没,它们值日一周就是十天,称为一旬。“旬”的意思是“循”,即循环往复,以此为阶段来纪日。为区别起见,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之,是为十干。 选择“十”为一旬之数,与十进制密切相关。马克思《数学手稿》摘录了一段鲍波的《从古代到最新时代的数学史》中的话“最古老的民族已经按十数数了,他们通过两只手的手指就一定会想到这一点。”上古的人们计算太阳出没的周期就自然采用了“十”这个数字。

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方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来源】 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

干支纪年法的计算

干支纪年法的计算 在历史学习中,对于时间序列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纪年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干支纪年、皇帝年号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等等。由于纪年方法的多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记不清一些重大事件的具体年份和先后顺序。因此,认真了解历史上的一些纪年法是必要的。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科学纪年方法,其依据主要是天象和农时,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找到相应的规律来理解就可以很轻松的掌握计算方法了。此外,近年来各地高考题中偶尔能见到天干地支纪年法的题目,虽然有人认为考这样的题目有超纲的表现,但能够掌握好干支纪年法对历史学习不无裨益。 干支纪年法是根据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组合来纪年的。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干支纪年就会出现“六十一甲子”的现象了。用图示来表示就是: 当然,我们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去一个一个地数年份。不过,从表一的排列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即十个天干和我们现行的公元纪年都是符合十进制进位法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公元纪年尾数相同的,则天干应该是一样的,如同表一所呈现出来的规律。下面,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公元后年份的天干地支的推理方法。

一、公元后纪年的干支计算法 1.天干定位──尾数定天干 首先,我们从一些的已知的年份中去发现规律吧。大家都知道辛酉政变发生于1861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其中的共同点是干支纪年的干支都为辛,公元纪年的尾数同为1。所以,我们可以假定天干辛对应的数应该是1。那么依此类推,壬对应的数应该是2;癸对应的数应该是3。制表如下: 下面,我们可以检验一下:甲午战争爆发于1984年,尾数为4,对应的天干是甲;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尾数是8,对应的天干是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开始使用公元纪年,前辈史家通过逆推,已经确认公元元年系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是年辛酉。辛对应的数是1。 例1.(2008·海南卷)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该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这道题的答案是B。本题是比较容易的题目,解答本题可以结合《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而此前一年是庚子年。当然如果考生非常熟悉表二中天干对应的数字序列也能很轻松的回答出这道题目。 2.地支定位(1)生肖定地支 上面我们找到了天干的定位法,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而地支有十二个,定位起来比天干要复杂一些了。不过我们还是会有一些简单的方法的。 首先,我们知道中国是有十二生肖的,而这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 1定义 “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1] 2来历 古书相传,黄帝时代有位大臣,名叫大挠,此人“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 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意思是说干支是由大挠最先创作的。实际上,这只是传说。从古代的史实看来,干支和干支纪法的产生也如同“火”的发现一样,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也不能划清于某个时代。从殷墟甲骨片中文字已有干支象形(如右图),殷代帝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作为他的代号,所以殷朝已有干支毫无疑义。[1]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春秋时代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截止2013年6月已确切知道: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干支纪日法,百年来也未错乱。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1]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干 支 法 纪 年 算 法

蓝桥杯-代码填空之二 干支纪年法—歌赛新规则—红球多于白球的概率—交换变量—考拉兹猜想—利息计算 ①干支纪年法 ?在我国古代和近代,一直采用干支法纪年。它采用10天干和12地支配合,一个循环周期为60年。 ?10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果某年是甲子,下一年就是乙丑,再下是丙寅,.癸酉,甲戌,乙亥,丙子,. ?总之天干、地址都是循环使用,两两配对。 今年(2012)是壬辰年,1911年辛亥革命 下面的代码根据公历年份输出相应的干支法纪年。已知最近的甲子年是1984年。 void f(int year) char* x[]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char* y[]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int n = year - 1984; while(n0) n += 60;

printf("%s%s", x[_______], y[_______]);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f(1911); f(1970); f(2012); return 0; 这道题,最近的一个甲午年(就是对10或者12取模都为0)是1984年,就以它为标准,求模就可以了, 题目中也有对给出的年份小于1984年的处理(n+=60),这题难度,应该很小了。。。 答案: ?n%10 n%12? ②歌赛新规 歌手大赛的评分规则一般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剩下的分数求平均。当评委较少的时候,如果我们只允许去掉一个分数,该如何设计规则呢? 有人提出:应该去掉与其余的分数平均值相差最远的那个分数。即“最离群”的分数。 以下的程序用于实现这个功能。其中x存放所有评分,n表示数组中元素的个数。函数返回最“离群”的那个分数值。 double score(double x[], int n) int i,j; double dif = -1;

干支纪年法

一种推算天干地支的最简单方法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命题趋势看,有关文史常识的题目几乎年年考,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在高三备考时,要注意提醒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记忆和训练,但要注意避免盲目性,同时要注意一些学习技巧。比如有关如何推算天干地支方面的文章网上也有很多,但看了有些学生还是看不懂或是不会运用。其实我们可以简化如下,通俗记忆: 推算公式: 天干=年份尾数(如2009年尾数是 9,对应天干即己) 地支=年份除以12所得余数(如2009÷12所得余数是5,对应地支即丑) 因此2009年应该是己丑年 附:有关天干地支的其它知识如下:

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干支纪日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日与公历换算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公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

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 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 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公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公历,每8 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公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 干支纪日与公历的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

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 (一)干支纪年法的传统算法 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2.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丑寅卯辰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未申酉戊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1

(二)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 传统的计算法,必须知道一个已知年,然后往前后推算,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每个字都有对应的一个符号。如下表: 4 5 6 7 8 9 0 1 2 3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虎牛鼠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年份的最后一个数字就对应天干的相应的字,然后用年份除以12所得的余数,用这个余数去找相对应的地支字和十二生肖字,于是天干地支字的组合便是干支纪年,对应的生肖字便是生肖纪年。如2006年,6对应的天干字是丙字,2006除以12的余数是2,2所对应的地支字是戌字,所对应的生肖字狗字,所以2006年是丙戌年,狗年。1898年,8对应的天干字是戊字,18986除以12的余数是2,2所对应的地支字是戌字,所对应的生肖字狗字,所以18986年是戊戌年,狗年。1911年,1对应的天干字是辛字,1911除以12的余数是3,3所对应的地支字是亥字,所对应的生肖字猪,所以1911年是辛亥年,猪年。1901年,1对应的天干字是辛字,1901除以12的余数是5,5所对应的地支字是丑,所对应的生肖字牛,所以1901年是辛丑年,牛年。 所以,有了干支纪年法的简便算法,我们就方便的多了,如不信,快快试试看,一定会成功。 2

干支纪日与公立的换算

干支纪日与公立的换算 要实用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就够了。 以公元1601年1月1日的干支固定为“丁卯”,其后日干与日支的变化序列如下:日干与序数的关系:丁1;戊2;己3;庚4;辛5;壬6;癸7;甲8;乙9;丙10。日支与序数的关系:卯1;辰2;巳3;午4;末5;申6;酉7;戍8;亥9;子10;丑11;寅12。计算公式为:(5n+〔n/4〕-〔n/100〕+〔n/400〕+r)÷10=余数(所求日天干);(5n+〔n/4〕-〔n/100〕+〔n/400〕+r)÷12=余数(所求日地支)。n=推算年-1601;r=所求日在当年的日序数——所有月的日数的和(应注意是否是闰年,能被4除尽的为闰年,是闰年二月应加29日)。因纪日干支每60日一循环,故在计算相距日数时,被算年以前的各年中的360日均可不计,只须保留有效的5日即可。计算时可随时简化,尤其是天干的计算,n 为双数时,5n项可省略不计,n为单数时,5n项只保留5;r项只须保留个位数。计算地支时,5n项和r项亦可随时简化,直至其数小于12。推算年的选择和年数n的计算,可选择与80(纪日干支每80年为一大循环)的倍数的年份的计算,直到n小于80,计算地支时,5n项的n 可简化至小于12。式中的n/4、n/100、n/400等项,当n小于除数时,可不计,大于除数时只取其整数。最后的计算结果只看余数,余数是“几”就看天干和地支的“几”就行了。如余数是0,则是上面天干为10“丙”地支为12“寅”,即其日为“丙寅”。如果将来公历历法不变,那么上列公式就可永远适用。至于时辰的记法,只要知道日的天干,就可以记忆时辰的干支了,时的地支是固定的。有从日干推算当日子时的歌诀可助记忆。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 一、序 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称?干支纪年法?。天干与地支分别取义于树木的?干?与?枝?。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 酉鸡;戌狗;亥猪。 二、天干地支的别称与含义 天干的别称与含义: 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端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游兆: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强梧: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成丁。 戊:徒维: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祝犁: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商横: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昭阳: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横艾: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尚章: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的别称与含义: 子:困敦: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赤奋若: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摄提格: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单阏: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执徐: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大荒落: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敦牂: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协洽: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涒滩: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作噩:就也,万物成熟。 戌:阉茂:灭也,万物灭尽。 亥:大渊献: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三、纪年、月、日、时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循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一甲子或一花甲子。 月:正月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一)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中,1个干支代表1年,60个干支代表60年,俗称一个花甲子或一甲子。干支纪年法以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按干支排序麦顺序往下计数,满六十年,代表一个循环或一个干支周期结束,然后再从甲子为第一年计起,乙丑为第二年……周而复始,一个花甲子,二个花甲子……循环不息。如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那么2018年就是农历戊戌年…………以此往下计数。 换算方法: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减去?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天干:年份除以十,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减三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减三为负,则加十,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三,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除以十二,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减三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减三为负,则加十二,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三,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以2018年为例: 天干:2018—3=2015,2015/10=201余5,5对应天干第5位是戊,即天干为戊; 地支:2018—3=2015,2015/12=167余11,11对应地支第11位是戌,即地支为戌;则:公元2018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帝王年号纪年法; 3.干支纪年法; 4.年号干支兼用法。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 1.求天干的方法。 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 2.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

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原因一经过一结果”的演变过程。只有正确地分析原因印证结果,才能认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探寻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什么原因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一回事吗?主客观原因中什么原因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分清历史原因的分类及各种原因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至关重要。 1.历史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在同一事物(件)的若干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是根本原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比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打开中国市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因禁烟运动引起的中英之间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这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偶发的历史事件。 2.历史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原因。它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制约着主观原因,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应从主客观方面分析,英国综合国力强大是其客观原因。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全面落后是其主观原因。 3.历史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历史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两者互相结合。例如,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因是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初步发展;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转变为反对幕府的力量;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外因是外国入侵,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变化时常常用内外因结合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在本单元中,对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等,都可以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观点、方法分析。 4.历史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一般来说,历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内因是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具有相对性,视提问、研究的角度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