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时法(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一、序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称“干支纪年法”。
天干与地支分别取义于树木的“干”与“枝”。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二、天干地支的别称与含义天干的别称与含义: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端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游兆: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强梧: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成丁。
戊:徒维: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祝犁: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商横: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昭阳: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横艾: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尚章: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的别称与含义:子:困敦: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赤奋若: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摄提格: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单阏: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执徐: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大荒落: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敦牂: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协洽: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涒滩: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作噩:就也,万物成熟。
戌:阉茂:灭也,万物灭尽。
亥:大渊献: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三、纪年、月、日、时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循环。
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一甲子或一花甲子。
月:正月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
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文化常识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文化常识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源于课堂]《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都有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拿纪年来说,既有干支纪年,也有年号纪年,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有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七月既望”;纪时如“五鼓”。
[拓向课外]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干支纪年法

<语文百科乐园>干支纪年法一.十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1234567 89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12345678 910 11 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 2 3 4 5 6 78 9 10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41 42 43 4445 46 47 48 49 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三、干支纪年法计算方法(1)、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
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2)、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
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3)、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
国古代年份读法

国古代年份读法中国古代有两种年份读法,一种是以天干地支纪年为主的干支纪年法,另一种是以朝代年号为主的年号法。
1.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根据天干和地支设定的纪年方式。
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组成,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循环六十年,每一年都有对应的天干地支。
比如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
这种年份读法主要用于个人的年龄计算和纪年。
2. 年号法:年号法是根据历史上朝代的更替而设定的纪年方式。
每一个朝代都会定制一个年号,表示当时的年份。
例如,明朝的年号是洪武、永乐等,清朝的年号是康熙、乾隆等。
这种年份读法主要用于历史事件或社会活动的时间标记。
这两种年份读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书籍、碑铭等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中国古代,有两种常见的年份读法:农历和公历。
1. 农历:农历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年份读法。
农历采用阴阳历结合的方式计算,每个月的天数会根据太阳运行轨迹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农历年份的表示通常以地支和天干相结合的方式,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例如,2019年是农历的己亥年。
2. 公历:公历是西方的年份读法,也被称为阳历或格里高利历。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基准计算的。
在中国古代,公历年份的读法开始于公元前841年,以西元年份表示。
公历年份通常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例如2019年。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中国在公历之前主要使用农历进行记年,公历的使用在近百年来才逐渐普及。
现代中国通常使用公历作为官方的年份读法,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农历新年或传统节日,农历的使用仍然很常见。
古代中国年份的读法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十干十二支纪年和皇帝年号三种方式。
1. 天干地支纪年: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六十年的纪元。
关于天干地支的记时、记日、记月、纪年法

关于天干地支的记时、记日、记月、纪年法记时法学习天干地支纪时法首先要知道,每天24小时中,每2个小时对应一时辰,共计十二时辰,这十二时辰各自由天干地支所组成,这就是天干地支纪时所使用的元素。
天干地支纪时法规定十二时辰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时辰,每天十二时辰与24小时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中华时辰对应西历小时每日子时 23:00时~ 00:59时每日丑时 01:00时~ 02:59时每日寅时 03:00时~ 04:59时每日卯时 05:00时~ 06:59时每日辰时 07:00时~ 08:59时每日巳时 09:00时~ 10:59时每日午时 11:00时~ 12:59时每日未时 13:00时~ 14:59时每日申时 15:00时~ 16:59时每日酉时 17:00时~ 18:59时每日戌时 19:00时~ 20:59时每日亥时 21:00时~ 22:59时从上表我们得知每天十二个时辰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接下来我们则需要推导出每一时辰的天干是什么,这样才算完成天干地支纪时。
“时”的天干由对照当天的“日干”来推求,推导时辰天干古人早已编成《五鼠遁》歌诀如下:甲己还加甲, 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
具体推算方法:如甲子日,天干是“甲”,按照歌诀“甲己还加甲”,那么这天从子时起,子时的天干就是甲,也就是甲子时,接下来就是乙丑时,丙寅时,丁卯时……如此排完十二个时辰即可;又如某日是癸卯日,其日干是“癸”,按照歌诀“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那么这天的子时配天干“壬”,也就是壬子时,癸丑时,甲寅时,乙卯时……循序排完十二个时辰便可。
总而言之,如果当天的天干是甲或己,则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时;该日天干是乙或庚的,则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时;天干为丙或辛的日子,则在子时配上戊,为戊子时;丁或壬为日干的,子时为庚子;戊或癸为日干的,子时为壬子。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指中国纪年历法,自上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干支纪年以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
起源: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以致无穷。
但也确有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开辟天地的起点。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
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
其实,是岁星纪年,采用岁阳岁阴结合以纪年。
岁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岁阴: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如“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岁星是颗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即岁星)11.862年绕太阳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
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
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
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下去。
因此,东汉人以此用干支与岁星纪年对应进行了了前推,以至于有了我们的历史年表。
天干:(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
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方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
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来源】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
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
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
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
如何计算年月日时干支

年月日时干支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使用的一种时间计算方法,主要用于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干支是指天干和地支,共十干十二支,分别表示了不同的年、月、日、时。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计算年月日时干支。
1.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循环周期为60年。
根据甲子纪年表,可以得到甲子年为第一年,乙丑年为第二年,以此类推。
计算方法如下:-年份除以60,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序号,余数为0时对应地支为第12位。
-年份除以10,得到的余数对应天干的序号,余数为0时对应天干为第10位。
例如,2024年对应的是辛丑年,辛为第8位天干,丑为第2位地支。
2.干支纪月:干支纪月是以天干和地支纪法来计算月份,每年的月份循环周期为12个月。
计算方法如下:-以立春为分界点,立春前为腊月,立春后为正月。
-计算年份的天干位置,例如2024年是辛丑年,辛为第8位,丑为第2位。
-计算立春的干支纪年,例如2024年的立春是在2月3日,即辛丑年的干支纪年为庚寅年。
-计算干支纪月,以立春为始,依次按照干支顺序排列,例如辛丑年的立春前一月为庚子月。
3.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是根据天干和地支的顺序来编号和计算每一天。
计算方法如下:-天干序号除以十,得到的余数为干日的序号,余数为0时对应干日为第10位。
-地支序号除以十二,得到的余数为支日的序号,余数为0时对应支日为第12位。
例如,2024年1月1日对应的是庚子日,庚为第7位天干,子为第1位地支。
4.干支纪时:干支纪时是在一天24小时的基础上,根据天干和地支的顺序来计算每个时辰的干支。
-从早子时开始,依次按照天干地支的顺序对应到每个时辰。
-例如,早子时对应甲子时,早丑时对应乙丑时,以此类推,晚子时再次对应甲子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计算方法是以农历为基础,对应的公历日期可能会有所不同。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历法的变化和修正。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的农历工具或网站来获取具体的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
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
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
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
年的干支
对应数字:1、2、3、4、5、6、7、8、9、0
相应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对应数字:1、2、3、4、5、6、7、8、9、10、11、0
相应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公元年份-3,除以10得余数可得天干,如1984年,(1984-3)|10=1所以天干为甲;
公元年份-3,除以12得余数可得地支,如1984年,(1984-3)|12=1所以地支为子;
所以公元1984年为甲子年。
月的干支
月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是寅,二月是卯,三月是子,依次类推.....
月的天干记忆比较简单,只要在你年干的基础上记住几句歌诀就可以了:
甲己之年丙做首;乙庚之年卯为头;
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
还有戊癸何方觅,甲定之上好追求。
意思就是说,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有表如下:
年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甲、巳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乙、庚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
丙、辛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丁、壬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戊、癸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
(注意:农历的闰月是不记干支的)
日的干支
我们都知道,日的干支,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
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奇数月i=0,偶数月i=6。
G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余数为7 ,天干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余数为9 ,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时的干支
时的地支是固定的,这个就不多说了。
时的天干由日天干也可轻易得到: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该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
知道了子时的天支,便可推知其余。
《天干地支与月份搭配表》
《天干地支与小时搭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