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穴位定位
阳池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阳池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阳池穴,又称胃俞穴,是人体背部的一个穴位,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
方隆凸的凹陷处。
阳池穴的定位:阳池穴位于人体背部,具体位置为第7胸椎棘突下方,其凹陷处。
找到该穴位的方法是从颈部的第七颈椎棘突,沿着肩胛骨内侧
的骨缘下滑至第七胸椎棘突,再从该点向下找约1寸的距离即可找到阳池穴。
阳池穴的功能:阳池穴是胃经的经穴,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按
摩阳池穴可以改善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缓解胃部疼痛和胃酸
反流等症状。
此外,阳池穴还具有疏肝和胃经气血的作用,可以帮助舒缓
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
按摩阳池穴的方法:按摩阳池穴可以通过自我按摩或他人按摩来实现。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按摩方法:
1.双手自然垂放,在阳池穴位置上交叠,指尖自然弯曲。
2.用中指按压阳池穴,以适中的力度,按压时间约为1-2分钟。
可以
采用适当的旋转按摩,来增加刺激穴位的效果。
3.按摩时可采用深呼吸,放松身体,帮助缓解胃部的疼痛和不适感。
4.每天按摩1-2次,保持均匀的力度和频率,可获得良好的按摩效果。
总结:阳池穴位于人体背部的第7胸椎棘突下方,按摩阳池穴可以缓
解胃肠功能不良、胃部疼痛等症状。
按摩时可用指尖适度按压穴位,采用
旋转按摩可增加刺激效果。
每天按摩1-2次,保持均匀的力度和频率,可
获得良好的按摩效果。
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按摩方法。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得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
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
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定位】鼻尖得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得凹陷处、【功效】清热止痛、【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得上1/3与中1/3交点处、【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2)急性腰扭伤、(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颏唇沟得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得口角歪斜,面痉挛得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操作】微向上斜刺0。
3~0。
5寸、7、廉泉【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开窍利舌,清音。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暴哑。
(2)流涎,舌下肿痛。
(3)扁桃体炎,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部斜刺0、5~1寸,或再分别向两旁斜刺0。
5~1寸。
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
背部点穴操作流程文字

背部点穴操作流程文字
背部点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的穴位
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在进行背部点穴
操作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技巧来进行,下面将介绍一下背部
点穴操作的流程。
首先,进行背部点穴操作前,需要让患者脱掉上衣,躺在舒适
的位置上,保持身体放松。
操作者需要先进行简单的按摩和揉捏,
以放松患者的背部肌肉,为后续的点穴操作做准备。
接着,操作者需要准确地找到背部的穴位,这些穴位通常位于
脊柱两侧的肌肉中。
在找到穴位后,操作者需要用手指或拇指轻轻
地按压穴位,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和经络,促进气血的流动。
在按摩穴位时,需要注意用力的大小和频率,一般来说,按摩
的力度应该适中,不宜过轻或过重,频率也应该适当,不宜过快或
过慢。
按摩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调整。
在进行背部点穴操作时,还可以结合一些其他的疗法,如拔罐、刮痧等,以增强疗效。
这些疗法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和寒气,
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的康复速度。
最后,在完成背部点穴操作后,需要让患者休息片刻,让身体
逐渐恢复平衡。
同时,还需要告诉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如避免受凉、保持情绪稳定等,以帮助身体更快地康复。
总的来说,背部点穴操作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
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在进行操作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技巧来进行,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希望以
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背部穴位定位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膏盲: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足太阳膀胱经)
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足太阳膀胱经)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正中(督脉)
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正中(督脉)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正中(督脉)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正中(督脉)
天宗: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手太阳小肠经)
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经外奇穴)
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督脉)
常用体表解剖定位
肩胛下角:与第7胸椎下缘等高
胸骨角:平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髂嵴:平第4腰椎棘突
髂前上棘:平第2腰椎
双乳头连线中点(男):平第6胸椎
胸骨体中点:平第7胸椎
胸骨剑突末端:平第11胸椎
肋弓下缘(最低点):平第3腰椎
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平第2骶椎。
经络穴位定位表

⏹经络穴位定位表⏹一:督脉(后背正中线上)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旁开1.5寸)三:布磁穴:督脉旁开3寸⏹1:取穴位置编号穴位编号穴位编号穴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 大椎⏹第一胸椎棘突下, 2 陶道 1 大杼⏹第二胸椎棘突下, 2 风门1 附分⏹第三胸椎棘突下 3 身柱 3 肺俞2 魄户⏹第四胸椎棘突下, 4 厥阴俞3 膏肓⏹第五胸椎棘突下, 4 神道 5 心俞4 神堂⏹第六胸椎棘突下, 5 灵台 6 督俞5 意禧⏹第七胸椎棘突下, 6 至阳7 隔俞6 膈关⏹第九胸椎棘突下,7 筋缩8 肝俞7 魂门⏹第十胸椎棘突下,8 中枢9 胆俞8 阳纲⏹第十一胸椎棘下,9 脊中10 脾俞9 意舍⏹第十二胸椎棘下,11 胃俞10 胃仓⏹第一腰椎棘突下,10 悬枢12 三焦俞11 肓门⏹第二腰椎棘突下,11 命门13 肾俞12 志室⏹第三腰椎棘突下14 气海俞⏹第四腰椎棘突下12 腰阳关15 大肠俞⏹第五腰椎棘突下16 关元俞⏹第一骶后孔13 腰俞17 小肠俞13 上寥⏹第二骶后孔18 膀胱俞14 胞肓⏹第三骶后孔19 中旅俞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肩背部1.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2.臑俞:人体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岗下缘凹陷中。
3.天宗:在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4.秉风: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5.曲垣:位于人体肩胛骨内上侧。
6.肩外俞:位于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7.肩中俞: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二寸。
人体前面:1.肩井定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2.云门: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3.鹰窗穴: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旁开四寸4.中府: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5.乳中穴定位:乳头中央6.天池穴:腋下三寸,乳后一寸窝。
7.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曲池进针方法

曲池进针方法
"曲池进针"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针灸技法,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颈项痛等症状。
下面是曲池进针的方法步骤:
1. 定位穴位:曲池是一种位于人体肩部的穴位,具体位置在肩胛骨下缘、肩峰下方1横指,背部第2肋间隙,平举上肢时外旋的最高点处。
2. 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针具,如银针或不锈钢针,消毒器具等。
同时,让患者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平卧位。
3. 消毒:在进行针灸前,务必对曲池穴位和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4. 进针:针灸师使用适当的针具,以手法熟练、稳定地进针到曲池穴位。
进针时要注意角度和深度,通常是斜向进针,深度约为0.5-1寸。
5. 得气:进针后,等待片刻,感觉到患者有气感或出现酸胀感,表示已经得气。
6. 运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运针操作,如提插、扣转等,以增强针刺的疗效。
7. 保持时间:保持针灸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调整。
8. 取针:在结束针灸后,使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取针处,然后小心取出针头,注意避免伤及患者。
9. 整理:取针后,用消毒棉球或药棉球轻压取针处,
观察是否有出血,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止血,避免感染。
请注意,曲池进针属于专业的针灸技能,请注意要咨询专业的医师。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 最新资料推荐------------------------------------常用中医穴位定位.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
【主治】(【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
(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髅【定位】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
4、太阳【定位】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
(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
【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
【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2)急性腰扭伤。
(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6、承浆【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的口角歪斜,面痉挛的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
(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人体背部穴位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人体背部穴位有哪些?
导语:“人”是最高级的物种,从猿猴进化成如今的样子,少了尾巴,而且可以站立行走,有了思想情感,真的是很神奇。
身体同样也是有各种器官组成,
“人”是最高级的物种,从猿猴进化成如今的样子,少了尾巴,而且可以站立行走,有了思想情感,真的是很神奇。
身体同样也是有各种器官组成,有的时候身体疲劳或者哪里不舒服,有的人喜欢经常去按摩,因为每一个不同的穴位都是有不同的影响的。
那么我们的背部有多少穴位呢?
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风门穴、肝俞穴、肾俞穴、厥阴俞穴、小肠俞穴。
补:灵台穴、筋缩穴、中枢穴、悬枢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风穴、臑俞穴、肩贞穴、大杼穴、督俞穴、气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长强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胞肓穴、秩边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经络上。
经典学位:
1八髎穴
位置:骶椎。
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膏盲: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正中
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正中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正中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正中
天宗: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
常用体表解剖定位
肩胛下角:与第7胸椎下缘等高
胸骨角:平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髂嵴:平第4腰椎棘突
髂前上棘:平第2腰椎
双乳头连线中点(男):平第6胸椎
胸骨体中点:平第7胸椎
胸骨剑突末端:平第11胸椎
肋弓下缘(最低点):平第3腰椎
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平第2骶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