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共17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

(完整word版)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刚刚这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析了文化建设的形势。

而我想问问大家对于“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啦?有人能说出关于文化的一些特征嘛?既然没有那么接下来就由我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一.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其时代性, 又有其民族性。

认清这一点, 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纠葛可以得到解决。

(PPT)从时代性来说,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出现过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 等等。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总可以根据其时代性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

但是随着文明的推演, 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 无论中西欧亚, 这些传统的习性和观念或迟或速都会发生变化。

(PPT)文化除了时代性以外, 还有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即使处于同一个时代, 其文化也会各呈特色。

如果说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已有差异, 那么由各个时代积淀起来的不同民族的文化, 其差异就更加明显。

仅以中西文化的民族差异而言, 就很说明问题. 在西洋的文学上我们举几个代表人物:如荷马、但丁;完把这些放在一起, 我们就感到一种共同的风格:庄严和伟大, 但却不免有种气势逼人的感觉。

而中国:如《诗经》、屈原的离骚和陶渊明的诗篇, 我们也极易感到有一种共同的风格:高明而自然, 在中国人看来, 又是极亲切的。

依上可见, 时代性与民族性乃是任何一种文化无不具备、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

没有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精神便无从体现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精神便无从反映。

二.文化的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我延续和自我更新这两种机能, 然唯有文化心态健全的民族才能做到不断进行调适, 以求得稳定与发展、静态与动态、延续与更新的辩证统一, 达到文化生命之树生生不已, 枝繁叶茂。

文化的自我延续是文化生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它是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生活在文化形态方面的表现。

(完整word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

(完整word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参考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1.为什么说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2.结合个人实际, 谈谈大学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4.大学生为什么要及时确立新的目标?怎样才能确立和实现新的目标?5.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意义?6、谈谈你进入大学以来遇到过哪些人际交往问题, 又是如何处理的?7、“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8、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 谈谈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10、大学四年如何塑造自己?11. 大学生活的特点是什么?与中学生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12.新的学习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应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1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单项选择题:1.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B.是否是自然形成的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D.是否是创新思维的结果2、理想,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实现必然性 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实现可能性3.人的理想确立于()。

A.中年B.童年C.老年D.青年4.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信念。

A.基本的B.坚定的C.彻底的D.一贯的5、科学信念是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 ) 为基础, 在实践中不断受到检验、完善, 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一种观念和态度。

A、正确认识 B.错误认识 C.根本认识 D.系统了解二、多项选择题:1、理想的层次包括()。

A.个人理想B.生活理想C.集体理想D.道德理想E、人类理想2、立志高远的正确含义是()。

A.立志当高远B.立志要谨慎C.立志做大事D.立志应变化E、立志须躬行3、对于理想的错误认识有()。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存在,历史已悠久,具有其特有的理论。

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精神文化存在方式。

思维方式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实践方式,成为科技、政治文化以至于包括人们生存生活方式在内的一切实践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然而,思维方式是结构的存在,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旨趣,思维方法和思维情感等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构成了思维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

思维方式的实质上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整合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历史上不同思想团体、流派,尽管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可能势同水火,但在思想的根基处却是一致的“。

[①]哲学的思考是人生体验的系统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根基。

把思维方式理解成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

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构成。

因而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实用理性,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缺失。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本来合一,物我本属一体。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

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

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

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

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自然为人的对立物,而去探索。

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中国人刚不认为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即是研究自己内外本为一理。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不分内外物我的。

从而向了内省式的思维特征。

王阳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而不可得。

他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

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加入Wr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既是资本扩张与增值的经济过程,又是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的政治过程。

作为经济和政治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经济整合的同时衍生出文化冲突,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发民族及地区间的摩擦。

加入W10势必加剧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为厂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

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针对自然界,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精神上的满足,针对人类自身,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

由于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对文化作出较为狭义的解释,而特指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分为知识型文化和心理型文化两大类。

知识型文化往往以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人们面前,它包括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心理型文化则潜在地蕴涵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它包括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等。

概而言之,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式和行为准则。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就精神文化的现象而言,其内在蕴涵和外在形式极其复杂,它是社会因素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均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都不是惟一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WORD格式--可编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XXX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

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当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情况中酿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

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担当应当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以身作则。

文化蕴含于一样平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进修情况,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专业资料分享--WORD花式--可编辑------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XXX,任重而道远”的汗青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

思维形态的基本特征

思维形态的基本特征

思维形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1. 多样性: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涉及到感性、知性、理性和非理性的各个方面。

不同的个体和环境条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思维形态,因此思维形态具有多样性。

2. 动态性:思维形态不是静态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环境、认知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思维的内在结构、逻辑和过程也具有动态性,因为它们会随着思维的演进而不断发展。

3. 创造性:思维形态具有创造性,它能够通过想象、推理、归纳和演绎等方式,发现新的事实、原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形态的创造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4. 关联性:思维形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关联密切相关。

同时,思维形态的不同方面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系统。

5. 主观性:思维形态具有主观性,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自身的经验、知识、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思维形态,即使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反应和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思维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思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了解思维形态的特征有助于
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思维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应用和发展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国古代哲学、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2.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代表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阴阳平衡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以及阴阳两极之间的动态平衡。

3.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4. 系统整体性: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强调整体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它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5. 直觉体悟:直觉体悟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认识方法。

它强调通过直觉和体悟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

总之,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具有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系统整体性和直觉体悟等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当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西方近代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征服,特别是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殖民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之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西方文化)。

西方人的服饰、饮食、习俗无一样同于中华,中西文化的分裂,不同文化的异质逐渐成为了一种公认。

东西方在哲学思想源流上各自有不同的来源。

东方体系(特别是中国)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悠久丰富,较注重情感的变化,因此东方诸民族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诉求。

相对而言,西方的逻辑学承袭自苏格拉底以来的“三段论法”,因此西方的思维方式倾向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推理的思考,他们习惯有系统、有秩序地掌握事物的性质。

因此,东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内向的、综合的、主观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物质的、理性的、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

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为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要不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逻辑?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实践问题理论前面。

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的结果。

而西方呢?对于规律的总结,理论之于实践,是西方惯有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中国人极具创造力,却没有西方的推广性应用。

故而有人感叹:中国有改变欧洲及至现代世界的四大“技术发明”,但没有能说明其原理和用途的理论科学。

例如,在食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

而西方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食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

例如:在教育上,中国会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能做,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

我们是弱于分析的。

告诉我去做,但是为什么这样去做呢?没有理由,只是去做。

而在西方则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

西方式思维是具象,中国式思维是抽象的。

举个例子:在绘画里,前者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在他们背后加一双翅膀;后者为了说明仙女在飞,会以仙女旁边加几朵白云。

西方人善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

比如:中医的“肾”就不是专指肾器官,而是与肾相联的很多方面,就像是一个单位的一个大的部门一样。

彼此相通,彼此关联,讲究阴阳平衡,感性的成分大一些。

而西医则是很实在,很理性的东西,他们把身体组织切开,看看里边究竟是怎样的,甚至借助显微镜,将人体的里里外外、微观宏观都看个真真切切。

中西方思维还有很多差异,这些是客观形成,不能说谁优谁劣,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这里,“直觉”一词,很多人会说,但又说不出其究竟是什么,(“第六感觉”、画展、晋代诗人陶渊明、日本女刑警抓扒手——“眼神”)。

文字的解释: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

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致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有时会带有一种突发性:“灵感”——古人的“神助”。

其实,(接以上解释)“直觉来自于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因此,人们的直觉基本上与自己过去的经历或自己熟悉的东西有关:文学家的“超导”、物理学家的朦胧诗,证实直觉是过去经验的积累。

古代世界,特别是古代中国,直觉发展而来的悟性在成果研究中的作用就更突出了。

首先,古代世界的语言并不如近、现代发达,有时,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一些东西。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只能“意会”的东西,用于“言传”,可能会失真,因为,语言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语言概括无限的事物,往往不能解释清楚。

如此,倒不如不去解释。

这反而加深了中国文化的悟性。

此外,古代世界的科学手段并不发达,对古代人来说,并没有很多的试验手段可以资取,更多的只有观察和记载。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技术水平较落后的情况下,常常只能依靠悟性去认识未知的世界。

古代中国的研究成果(智慧经验)产生的系列(表例)总之,中国人对经验的积累和记载,使中国人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更偏重于悟性。

例: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一种悟性思维。

中国的语言、文字言简意赅。

例:《雍正皇朝》的年羹尧征讨青海时劫营设伏。

总结上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有的学者甚至将悟性思维看作是科学的源泉之一。

(笛卡尔。

达.芬奇的“经验之女”。

)但这种思维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太重视经验,甚至陷入经验的泥淖里不能自拔。

这种习惯多少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登载了一篇文章,提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东方,注重经验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如文理分家,搞社会科学的人似乎只会咬文嚼字,不懂科学方法、量性分析和采证取样;从领导者到普通人都抱有很多靠经验、靠偶然和靠权威,以及反实践、反逻辑和反科学的成分。

而搞自然科学的人又多限于把专业当门技术职业,满足于操作层次上的成功,很少能进行科学哲学思考,跨学科行业贯通,并有超越性的研究突破。

(参见《信息时代与东西方文明发展比较》载《参考消息》2019.2.4.③)这篇文章讲的也是一种事实,中国近现代遇到不少难解之谜,如一个问题:“中国近、现代以来为何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系统?”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份报纸所讲到的事实。

此外,注重悟性也常使人偏重不确定性、模棱两可和过多地使用暗示,虽然可以提供多角度理解的机会,但也常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带有“整体辩证”的特点,是一种“整体辩证思维”。

那么,中国整体辩证思维的特点包含了哪些内容?(一)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时间关系)在古代,科学系统还没有形成,因此,古人只能看到自己身边的东西。

他们发现这些“东西”似乎都有一个生长改变的过程——例:铜钟、一段木头、四季更替。

这种认识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成为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一种“过程性思维方式”。

过程性思维方式的定义:“将事物及其规律看成是动态的,承认其中的矛盾〈古人称之为‘两’〉和转化。

因此,它注重考虑现象的全面图景,审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状态,以此预测始终,掌握本末”。

通俗的解释: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比方,中国人特别关心一件事的“过程”,有的时候反而不是特别看重“结果”。

中国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三个结果: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例:“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乐感文化”的来源与解释。

本尼迪克特的“集团主义”、“耻辱文化”、“罪感文化”。

“乐感文化”的特点。

例:中国古典悲喜剧《灰阑记》、《陈州粜米》、《倩女离魂》、《窦娥冤》、《赵氏孤儿》、《琵琶记》等等。

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

图3.2.1 元戏曲作家关汉卿画像(李斛作于195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图3.2.2 关汉卿的《窦娥冤》(河北梆子改演)(刘玉玲饰窦娥,陈桂兰饰蔡婆。

吴鹏摄——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图3.2.3 元戏曲作家纪君详的《赵氏孤儿》(京剧改演)(马连良饰程婴,张君饰庄姬公主,小王玉蓉饰卜凤。

刘玉茗摄——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关心一件事的发展过程,也使得中国人培养出一种历史观。

“学史使人智”。

⑶导致形成“应变”习惯。

“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应变”。

《周易》。

中国古代兵法的“正兵、奇兵”之分。

“奇中有奇”。

什么是“奇中有奇”?唐太宗李世民曾谈奇兵和正兵的变化。

成语“背水一战”。

另一个例子结果刚刚相反。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

总之,变而存,不变只有死路一条,这已成为中国传统兵法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独如此,在传统文学、艺术里,这个原则也依然存在,而且比比皆是。

图 3.2.4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传统绘画若满纸都是直树,则要在适当位置上画一棵曲树。

直代表正,代表规则;曲代表奇,代表变(二)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空间关系──“宇”)日月相伴、日夜更替、天地相衬、雌雄相配→“阴阳”。

“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易》。

为了向同学们讲清楚易中所包含的关系思维,我先给大家略略介绍一下《周易》这本书。

《周易》“关系”:“潜龙勿用”(《易.乾.象传》)、“见龙在田”(同上)、“亢(kàng)龙有悔”(《易.乾.上九》。

《易?乾?文言传》:“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

“阴阳”“四象”。

“八卦”。

“重卦”。

(附:各类图解)“重重卦”。

(附:宇宙生成图)以上可见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涟漪式发散。

这种思维方式为世界科学带来一些成果,比方中国人建立的古代代数算法体系,就是注重组合、分配、变化的,这为数学科学系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比较近代西方的思维方式。

例:西方数学的公理体系:科学化、先假设结果。

对现实的影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威廉.詹姆士(Willan James,1842-1910)关于松鼠的故事。

上面,我们比较了中西之间的思维特点,当然,现代中国和西方因为长期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这些特点之间的界限,有些已不太明显,即中国人有的,有的欧美人也有了,欧美人有的,有的中国人也有了。

但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着的,这种区别使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角度。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关系,而在《周易》里揭示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比方,它提到事物间的“矛盾”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转变。

举个例子:《易》有64个重卦,其中矛盾关系,见解与我们现代人有些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