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承载下的初唐城市诗

合集下载

歌行体

歌行体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摆脱齐梁诗风,走向新的诗歌气象的过程。

一、初唐早期(高祖武德年间 - 太宗贞观年间)1. 宫廷诗风主导。

- 在初唐早期,宫廷诗风盛行。

当时的诗坛主要被宫廷诗人所占据,像唐太宗李世民周围就聚集了一批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等。

- 这些宫廷诗大多内容上比较狭窄,主要是歌功颂德、应制唱和之作。

就拿应制诗来说,就是诗人按照皇帝的旨意或者宫廷的需求创作的诗。

比如上官仪的诗,风格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他总结的“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虽然在诗歌格律的发展上有一定意义,但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就像一个精心打扮却没有灵魂的美人,外表好看,可就是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2. 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延续。

-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南朝齐梁的诗风。

南朝诗歌注重形式美,讲究声律、对偶等技巧,初唐早期的宫廷诗也是如此。

诗人们在诗歌的音韵、辞藻上下功夫,比如在描写宫廷建筑或者宫廷生活场景时,会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像“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之类的句子,满眼都是金光闪闪、美玉玲珑的景象,但是读多了就会觉得有点腻味,因为都是些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质或者诗人内心的深处。

二、初唐中期(高宗永徽年间 - 武后时期)1. “初唐四杰”的崛起。

- 这时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 “初唐四杰”虽然在诗歌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诗中仍然有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和情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就像给一个原本只是外表漂亮的花瓶注入了芬芳的鲜花,开始有了内涵。

2. 诗歌题材的拓展。

- 随着“初唐四杰”的努力,诗歌的题材大大拓宽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友情、边塞、个人境遇等题材,还有对社会现实的一些反映。

比如他们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虽然不像中唐诗人那样深刻和全面,但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

初唐诗歌赏析

初唐诗歌赏析

初唐诗歌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史上,自秦汉开始,都有重要的地位,而初唐诗歌尤其值得研究,初唐时期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时代特征,还体现了文人叛逆和追求自由的情绪。

初唐以杨炯为代表,将秦汉文学贵族式的高、调风气打破,以用辞见长的新诗形式,融入更多地方特色,表现出更为灵活、立体的文学技法,影响了后来几个朝代的文学创作。

初唐诗歌以山水类为主,对诗歌的赏析也以描写山水的文字为根基,特别是描写山水的变幻,引发读者思考和回味,更能表达诗人游山玩水时的情绪。

比如《行宫》诗中李白写道:“白马穿谷雁南语,清歌落花红满座”,表现出大自然的热闹与活力,让人体会诗人的欣喜之情。

另外,初唐诗歌还描绘了那个年代的官僚文化,主要以宴会、春节和礼仪等为主要话题,表现出当时官僚文化的繁华热闹,也可以折射出宦官们的欢乐气氛。

比如《观沧海》中韩愈写道:“惊起千层浪,滔滔两岸潮。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出乘风破浪的快乐。

此外,初唐诗歌还有许多其他话题,比如描写初唐人物及其独特性格、描写政治社会状况和反抗官僚文化风气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艺术创作。

总结一下,初唐诗歌以山水类为主,以宴会、春节和礼仪等为主要话题,表现出当时官僚文化的繁华热闹,反映出宦官们的欢乐气氛,
描写初唐人物及其独特性格,描写政治社会状况和反抗官僚文化风气等,展现了古代文学的灵动与艺术美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

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

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边塞诗在整个唐代存诗两千来首,自初唐以至晚唐,从没间断,尤其以盛唐时期最多。

著名诗人出了一箩筐,其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岑参,被世人称为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

为大家分享了初唐边塞诗人有哪些,欢迎借鉴!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26岁时,曾漫游西北,后中进士,任职江宁丞,因性格不拘一格,“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所以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其结局颇为悲惨,在安史之乱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一生位居下僚,没做过多大的官,但在诗坛上却名声大噪,曾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王昌龄的边塞诗感情饱满,往往在雄壮热烈中潜含着一股激越悲凉之气,十分感人。

他对七绝尤其擅长,成就也最高,被后代称为“七绝圣手”,能和他相媲美的,也只有李白、杜牧等几个人。

《从军行》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称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疆有征夫,自然内地就有离妇,有离别,王昌龄在写闺怨、赠别诗时,仍然写得感人至深。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狂放不羁高常侍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州市)人。

二十岁,到京城长安科考落榜后,便长期在燕、赵、梁、宋一带漫游,穷困潦倒,几乎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性格也越发变得狂放不羁,不拘小节。

天宝三载(744年),高适与李白、杜甫一起漫游梁宋,结下深厚友谊。

一生曾经历三次边塞军旅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大将哥舒翰坚守潼关,失守后,积极找到“中央组织”,得到连续升官的机会,最终封为渤海县侯。

可以说在唐朝著名诗人中,高适成为官运最好的一位,后人因此又称他为高常侍。

他的边塞诗多关心国家大事,思想深刻,能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强烈。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初唐诗歌概况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即位。

这是唐诗的准备阶段。

在风格、意境、声律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齐、梁的颓靡遗风。

正如明人陆时雍所说:“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诗镜总论》)南朝齐梁宫体诗:咏内人昼眠萧纲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倚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眼鬟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赋得樱桃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

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

昔作园中实,今为席上珍(唐太宗)第一节初唐宫廷诗人1、宫廷诗第一代诗人:唐太宗、虞世南、魏征、李百药等。

诗歌特色:华赡典雅,气象恢宏壮丽,洋溢着帝国初兴的气息。

宫廷诗第二代诗人:上官仪(龙朔变体)(1)诗歌以“绮错婉媚为本”,讲求诗歌对仗工整、用典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的诗篇,为诗歌格律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提出所谓“六对”“八对”等写作技巧,对律诗形式的发展和格律的完善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日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日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又曰:诗有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

空叹复空叹,朝朝君未归”是也。

去其重复,共十种:正名对(的名对):天地、日月、东西同类对:意义上属于同类的异类对:意义上属于异类的双声对:双声词对双声词叠韵对:叠韵词对叠韵词连珠对:叠音的形容词或象声词对联绵对:五言诗的二、"三字重叠。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唐代杜甫《兵车行》赏析--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丌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亍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亍点行频。

戒仍十亏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不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巫。

君丌闻汉家山东事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戓,被驱丌异犬不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甲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仍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丌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词句注释 1. 行:本是乐府歌曲丨癿一种体裁。

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癿乐府新题。

1 / 122. 辚(ln)辚:车行走时癿声音。

3. 萧萧:马蹄声。

4. 行人:仍军出征癿人。

5. 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癿幵称。

仍军癿人既有十几岁癿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癿成年人,所以送行癿人有出征者癿父母,也有妻子呾孩子。

耶,同爷,父亲。

6. 咸阳桥:又叨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癿大桥。

7. 干(gān):冲。

8. 过者:路过癿人。

这里指诗人自巪。

9. 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最新资料推荐------------------------------------------------------ 10. 戒仍十亏北防河:有癿人仍十亏岁就仍军到西北区防河。

歌行体

歌行体
歌 行 体
•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古体诗。 •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 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 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 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 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 标志。
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代 表 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琵琶行》、杜甫 的《兵车行》、李白的《少年行》《长干行》;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 •
以“吟”命名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韦庄的《秦妇吟》; 以“谣”命名的: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 虚舟》。
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 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 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
• 在命名上,诗人通常用“歌”、“行”、 或“歌行”来命名。



• 篇幅可短可长。

歌行体诗歌

歌行体诗歌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 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 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 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 “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 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 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 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 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 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 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 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 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 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 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 极言天之寒。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 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 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 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乐府遗响,风华绝代 ——初唐歌行体乐府古诗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行体承载下的初唐城市诗摘要:唐代城市诗在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随着唐诗的繁荣走向鼎盛。

初唐城市诗喜用歌行体形式,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歌行体在唐初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歌行体本身采用铺叙的手法、篇幅长、气势壮大以及多用对偶、杂以律句、整齐划一的诗歌美学特征特别适宜表现城市风貌。

对歌行体与初唐城市诗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初唐城市诗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初唐;城市诗;歌行体;审美初唐城市诗就是描写初唐城市建筑及城市生活,表现居住生活于城市中的诗人所思所想所感的一类诗。

初唐城市建设发达,出现了许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城市,而长安作为唐代都城,规模宏大,气象雄伟,成为众多城市中的典型。

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众多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唐太宗即位后,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一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1]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体验过长安的城市生活,在长安城中,诗人们或赏玩、或交游,留下了无数璀璨的篇章。

在赵俊玠等人编写的《唐代诗人咏长安》一书中,收入了大量关于长安城的诗歌。

这些诗歌从内容的角度分为风貌、四时、宫阙、名胜、郊野、山川、古迹等七类,单从这些类别即可想见长安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诗人们对于这种生活的热衷。

早期的城市诗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

两汉文学以赋为主,对于长安城的描写大多集中于汉赋中,但是从现存不多的古诗和乐府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城市诗的影子。

古诗《青青陵上柏》中“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2]可以算作是诗歌对城市面貌的较早表现,诗中的长衢、夹巷、两宫、双阙都是城市中特有的景观。

乐府中《相逢行》中有“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3]说明汉代的城市道路建设还不够发达,道路比较狭窄,多为单行道,车辆不能并行。

《长安狭斜行》中写到“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适逢两少年,夹毂问君家。

”[4]则是直接点明长安城道路“狭斜”。

此外,《妇病行》、《孤儿行》、《陇西行》等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中人们或喜或忧的生活。

两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城市描写的诗以南朝的宫体诗最具代表性。

《艺文类聚》中所收录的有关居处的诗,内容包括城、宫、阙、楼,差不多都是南朝的作品。

梁简文帝的《从顿还城》、《登城诗》、《新成安乐宫》、《登烽火楼》、《水中楼影》,宋文帝的《登景阳楼》,陈朝孔奂的《名都一何绮》,陈朝阴铿的《新成安乐宫》,周明帝的《过旧宫》,隋朝江总的《咏双阙》,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典型的城市诗。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客观描述为主,主观意向不明显。

如梁简文帝的《新成安乐宫》:“遥看云雾中,刻角映丹红。

珠帘通晓日,金花拂夜风。

欲知弦管处,来过安乐宫。

”[5]整首诗只是为了铺叙安乐宫的富丽堂皇而进行渲染,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主旨既单薄,便不能给人以情感共鸣。

但它作为一种对城市建筑的描绘手段,对唐代城市诗的形成很有影响。

尤其是初唐,当长安城以严整、宏伟的布局呈现在世人面前时,诗人们无以抒怀,很自然地选择了城市建筑为自己描摹、赞叹的对象。

李世民《帝京篇》“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6]很明显地带有六朝遗韵,只是比六朝诗稍多了些豪气而已。

同属此类诗风的还有袁朗《和洗椽登城南坂望京邑》:“二华连陌塞,九陇统金方。

奥区称富贵,重险擅雄强。

龙飞灞水上,凤集岐山阳。

神皋多瑞迹,列代有兴王。

”[7]王捷三评其“文字堆砌,诗味很少,惟关中气势,长安繁华,总算描写出来,可供后人想像。

”[8]城市诗终于随着初唐诗歌的兴盛而得到了全面发展。

即使是那些专以描摹皇室宫阙、城市布局的诗,也焕发了异样的风采。

戴叔伦《晓闻长乐钟声》“汉苑钟声早,秦郊曙色分。

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

……能令翰苑客,流听思氛氲。

”[9]以大国子民之思,书写了唐王朝的盛世景象。

戎昱《秋望兴庆宫》“先皇歌舞地,今日未巡游。

幽咽龙泉水,凄凉御榻尘。

”[10]将宫殿的描写与历史慨叹联系起来,写出了历史沧桑,遥寄深远。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

遥认微微上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11]用词稍嫌俗陋,想像倒不失贴切。

值得关注的是,初唐城市诗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歌行体的形式,如王勃《临高台》、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等等,这在此前的城市诗歌发展史上非常少见。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歌行体在唐初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歌行体本身的诗歌美学特征特别适宜表现城市、铺叙城市的风貌。

歌行体作为一种诗体,有一个嬗变过程。

以“歌”名篇,由来久远,《击壤歌》、《易水歌》、《越人歌》等皆周秦之作。

以“行”名篇,则产生于汉代,《相逢行》、《善哉行》、《孤儿行》等皆属此类。

胡震亨云:“歌,曲之总名。

衍其事而歌之曰行。

”[12]歌行作为一种诗体,也产生于汉代“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于汉,唐人因之。

”[13]七言歌行体肇自曹丕的《燕歌行》,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之后值得注意的是隋代卢思道的《听鸣蝉篇》,进入唐代之后,七言歌行则从乐府诗中完全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初唐七言歌行是歌行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胡应麟认为:“建安以后,五言日盛。

晋宋齐间,七言歌行寥寥无几。

独《白歌》、《行路难》时见文人集中,皆短章也。

梁人颇尚此体,《燕歌行》、《捣衣曲》诸作实为初唐鼻祖。

陈江总持、卢思道等篇什浸盛,然音响时乖,节奏未协,正类当时五言律体。

垂拱四子,一变而精华浏亮,抑扬起伏,悉协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

七言长体,极于此矣。

”[14]他将初唐四杰的歌行看作是七言歌行体成熟的标志。

对一些具体作品,后人更是推崇备至。

如毛先舒曾云:“初唐如《帝京》、《畴昔》、《长安》、《汾阴》等作,非巨匠不办。

非徒博丽,即气概充硕,无纪省之养者,一鸣即走。

唐人无赋,此词可以上敌班、张。

盖风神流动,词旨宕逸。

”[15]乔亿也说:“唐初四子外,如李峤《汾阴行》,情词斐然,可歌可泣,古今绝调也。

郭元振《宝剑篇》,托兴微婉;王翰《饮马长城窟》,足当史断,并皆高作。

”[16]后人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赞叹不已,说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17],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18]。

由此可见,初唐七言歌行所取得的成就是勿庸置疑的,而置身于大都市长安中的诗人们喜用歌行体抒怀就不难理解了。

初唐时期歌行体的美学特征特别适宜表现城市风貌,这也是城市诗采用歌行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看,初唐歌行体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采用铺叙的手法,篇幅长,气势壮大。

诗的赋化是六朝以来诗歌发展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诗、赋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其规定性有很大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抒写方式不同,前者是抒情言志,后者是赋事见志。

但是它们毕竟都是文学作品,状物抒情是共同特征,尤其是经过六朝宫体诗对事物细致描摹的发展,初唐诗歌保留了浓郁的赋的色彩,而这一点迎合了初唐诗人对于繁华都市景象描绘的需要。

唐代前期,长安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类编长安志》卷二《京城·城制度》载:“(隋文帝)自开皇二年六月十八日,始诏规建制度。

三年正月十五日,又诏用其月十八日移入新邑。

所司依式先筑宫城,次筑皇城,亦曰子城,次筑外郭城。

”[19]长安城按照宫城、皇城、外郭城顺序依次建造,宫城位于全城正北,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这样一种城市布局,带给诗人们豪气万丈的情怀。

骆宾王《帝京篇》写道:“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20]雄奇壮美的歌行体与初唐诗人慷慨崇高的英雄主义情操相映成辉。

除了宫城这样的皇权象征,也有东西二市这样各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21]的繁华市场,两市中还设有茶肆、酒楼等饮食场所,加上长安城内的百万人口的需求,更显示了它的繁荣。

虽然唐代采取了坊市分离和禁夜制度,但是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22],辅兴坊“车马往来,实为繁会”[23]。

这样令人目不暇接的都市生活带给诗人们耳目一新之感,想要完整地记录下来,就要有长篇幅、大容量的歌行体作为载体。

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道:“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24]这是长安夜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唐代长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风气,摄影似的被记录下来。

”[25]其二,多用对偶,杂以律句,整齐划一。

讲求对偶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整饬美的表现,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趋势。

故诗歌的对偶现象,由来已久。

到齐梁时期,新体格律诗的出现,更促使诗人有意识地追求诗句的对偶。

同时,七言歌行体中掺杂符合近体诗平仄格律的句子。

讲究平仄搭配是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现象。

齐梁以前虽也偶有一些诗句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但那只是一种巧合。

齐梁以后,诗人才自觉地按照近体诗平仄规律创作诗歌。

但在古体诗中这种律化的句子仍然是罕见的。

进入唐代以后,古体诗中律化的句子渐渐多起来了,尤其是在七言歌行体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的“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26]十二句就基本合律。

歌行体的律化代表了大一统王朝之下的初唐诗人对秩序、规范、节奏的追求。

就直接的现实性而言,它反映的是一种初唐社会饱满自足、祥和安谧的社会心态,而这恰恰与长安城那种整齐划一、格局严谨、步调一致的建筑风范相契合,成为稳健、端庄、和谐的社会美的典范。

初唐城市诗以歌行体作为诗歌载体,是初唐诗人在王朝建立初期出于对华美盛世的深切感受所做出的选择。

城市诗以歌行体的形式初步显示出唐诗风韵流转、华润美艳的风貌,表现了初唐诗人面对大一统王朝时的信心、勇气和豪情,代表了诗人雄浑、蓬勃、富有朝气的审美取向。

歌行体也因为城市题材的加入增添了新鲜诗风及内涵,在诗歌抒情方式和艺术表现上一扫六朝柔靡、细碎的弊病,呈现出篇制宏阔、格调高朗、气象雄壮、感慨深沉的特点,焕发出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1]李洁萍,中国古代都城概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121页,1981.[2][5]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3][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6][7][9][10][11][20][24][26]刘俊玠等编,唐代诗人咏长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7.[8][25]王捷三,唐代诗人与长安,2000.3.[12][13]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15]清毛先舒,诗辨坻(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1.[16]乔亿,剑溪说诗(卷上).[17]王运,湘绮楼.[18]闻一多,唐诗杂论·论宫体诗的自赎.[19]元骆天骥,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21][22][23]白寿彝总主编、史念海、陈光崇主编,中国通史⑨(第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