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
歌行体

歌行体定义“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特点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
杜甫的《兵车行》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
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边塞诗歌行体

边塞诗歌行体
边塞诗歌行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典型的民歌体裁,常常用在描写塞北风光和边疆哀怨的诗歌中。
边塞诗歌行体的特点是流畅朴实,用词简短精练,节奏明快而有节奏感,旋律变化多样,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情调。
在构成上,边塞诗歌行体大多采用四言、五言或七言的句式,每句通常有四到六个字,按照一定的旋律配合着歌唱或吟诵。
它不仅是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塞诗歌行体最早出现在唐代,随着唐代的诗歌发展而风靡一时,如《半夜雷轰》《关山月》等。
它描绘的是边塞的苦难和沉痛,表现了民间的真实感受,体现了民间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边塞诗歌行体在宋元时代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歌行是什么类型的诗

长歌行是什么类型的诗《长歌行》是一首中国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长歌行是什么类型的诗《长歌行》的行是一种古代诗歌的体裁,是歌行体的简称。
长歌行指的是以“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诗的字数和和句子的长度都不受限制。
歌行由南朝宋的鲍照所创,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歌行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歌行的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同时歌行的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
长歌行是谁写的《长歌行》是李白写的。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长歌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的是作者期望尽早建功立业、功垂千古、名留史册的强烈用世之心。
长歌行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劝人珍惜时间的汉乐府民歌。
诗中首先使用了起兴的手法。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青青的葵芽也从土里露出了头。
清晨,青翠的葵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
红日东升,太阳无私地散发着光和热,照耀着世间万物,一切都沐浴在阳光的温暖与光明中,万物感激太阳的恩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然界是这样,人的生命也是这样。
人的青青就像植物在春天充满了活力。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人要努力珍惜时间,吸收阳光雨露,不断成长。
春去秋来,黄叶飘落。
植物过了成熟的季节,枝叶枯萎凋零,慢慢失去了生命的力量。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自考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自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白歌行体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典型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叙事诗歌,最早出现于汉代,后来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歌行体诗歌堪称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注重形象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诗歌中,往往能够看到具体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这种形象感受和情感抒发相互交织,形成了诗歌独特的魅力。
歌行体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
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往往具有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韵律,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
他善于运用平仄对仗和押韵,使诗歌更具有韵律美感和节奏美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歌行体诗歌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
李白在其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和比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以及寓意深刻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歌行体诗歌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冲击。
李白的诗歌常常出现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冲击,通过语言的力度和韵律的起伏来表现诗歌的节奏感和动感,使诗歌更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李白歌行体诗歌以其形象感受和情感表达、节奏感和韵律感、象征和比喻手法以及节奏的变化和冲击等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
其诗歌不仅在诗歌形式上有创新,而且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抒发上更是别具一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自考】第二篇示例: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堪称璀璨的艺术瑰宝。
他创作的歌行体诗更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歌行体诗具有豪放洒脱的风格。
他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语言豪放直率,情感激昂奔放,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结发为乾坤,六翮如浮云”、《蜀道难》中的“危楼高五凤,长安市千门”,这些都展现了他的豁达开朗、奔放激昂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2月12日,课,歌行体的写法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歌行体及其写法歌行体简介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统称"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点1,篇幅可以长也可以短,主要以叙事为主。
比如李颀的《古从军行》12句,曹丕的《燕歌行》共15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18句,王维的《洛阳女儿行》20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24句是比较短的歌行体;而白居易的《长恨歌》120句,韦庄的《秦妇吟》238句歌行体,秋风的《千骏赋》142句,《神话》(目前195句)是比较长的歌行体。
中篇的比如秋风的《醉酒行》有36句,杜甫的《兵车行》有37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共68句,白居易的《琵琶行》88句。
因为歌行体的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所以古人所做歌行体主要是记录,叙述所见所闻所感的事件,通过事情而把作者的情感和议论融入作品之中,所以歌行体的内容是既充实而又很生动的。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为浔阳江遇琵琶女的事件而作,秋风的《醉酒行》就是对如今世态所感而作。
此处举例为短篇例子,中篇例子,长篇例子篇幅太大不利于举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看。
短篇例子:《古从军行》作者: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中篇例子:《醉酒行》作者:秋风梦萦清秋广寒走,我饮吴刚桂花酒。
吴质问我因何去?我道人间欲无休。
-;红尘琐碎烦心事,爱恨纠纷水长流。
-;贫穷难奈凄凉景,富贵不解苦中忧。
徒为功名染霜鬓,空学诗书对月愁。
-;灯红绿酒繁华夜,侯门深巷酒肉空。
歌行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昌宫词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
歌行体
歌行属于古体诗一类,其源于乐府与古诗 题多沿袭乐府古题或自创新题,显示出某些乐 调特征 句式以七言为主,兼有杂言 格律不严谨,偶有律句 多长篇巨制,抒情写意,感情充沛、词语绚丽
什么是歌行体

什么是歌行体?歌行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一般被视为是五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其间又兼有杂言。
歌行以叙事为主,篇幅长短不限、句式参差错落、不大讲究平仄用韵,体制灵活,具有浓厚的音乐节奏感。
一般来说,歌行体作品的题目中多有“歌”或“行”这样的标识,如李白的《襄阳歌》、《侠客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
明人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以及“歌行”作过解释,他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当然,也有一些篇名中没有“歌”、“行”标识的歌行体诗歌,最著名的莫过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关于歌行体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在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的基础上创造的,由于鲍照擅作七言,故最初创造的歌行体仅为七言形式。
但这时期的歌行体只是属于草创阶段,成就并不高。
到了初唐时期,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歌行体才正式确立,一般以《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的出现为标志。
此外,由于歌行体是从汉魏六朝乐府那里汲取了营养,如“歌”、“行”等字眼也在乐府篇名中屡见不鲜,因此关于歌行和乐府的区别,学界仍有争论。
现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对歌行体的特点作一个粗略分析。
首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二十四句,基本上以七言为主,但也杂有一句二言与四句九言,如“呜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
其次,它也继承了乐府叙事的本色,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如诗中先是记叙了茅屋如何被大风侵袭,中间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最后还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样忧国忧民的感叹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救赎高意。
第三,诗中二十四句换韵自由,出现了好几个韵脚,且平仄不限。
总之,歌行体的形式是由其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决定的。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歌行体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一种诗体,它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白歌行体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白歌行体诗歌在形式上是高雅结构化的。
李白歌行体诗歌有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它的核心是“古今对诗”这一形式,其核心命题“传受求证礼乐”,是它的灵魂所在。
这种形式的特性是使用民间押韵的乐府诗歌,“古今对诗”的押韵既有轻松的趣味性,又有深沉的思想内涵,使诗歌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诗情画意。
其次,李白歌行体诗歌在内容上充满张力。
李白歌行体诗歌融合了韩愈、柳宗元等民间文艺的内容,在宗教思想、战争文化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内容丰富多彩,能够体现出历史的生动活泼,有时甚至能抒发出激情的吟咏。
歌行体诗歌的主题非常抒情,让读者得以身临其境,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最后,李白歌行体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很独特。
李白歌行体诗歌以对偶句、对仗句、夸张修辞、比喻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融合了说义、说功能以及说谐的特点,将一种诗意和自然之美,融入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表现手法之中,这使得李白歌行体诗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能够脱胎换骨,超越时间、地域、文化长廊,流传至今。
以上就是李白歌行体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
李白歌行体诗歌的独
特艺术特色使得它不仅在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将在艺术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它的首演堪称传奇,其美的延续及深远的影响,使它受到赞誉和赞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特点: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
杜甫的《兵车行》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
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其一)忆江南(其二)忆江南(其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山寺月中寻桂子,吴酒一杯春竹叶,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春来江水绿如蓝,郡亭枕上看潮头。
吴娃双舞醉芙蓉。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又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