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思考
中医或毁在中药上?卫计委副主任:绝非危言耸听

2016.1212热点扫描中医或毁在中药上?卫计委副主任:绝非危言耸听■ 朱 平北京12月6日上午,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药的质量问题、资源可持续问题对中医的发展至关重要,下一步将推动《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的落实,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此前,王国强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
在今天上午的发布会上,他再次强调“这句话确实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对于中药质量的一种忧虑”,中药的质量问题、资源可持续问题将会对中医的发展带来影响。
中药种子资源的保护体系,切实加强对中药材主要产区资源的监测和保护,提升中药材资源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促进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坚持以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建设常用的、大宗的、优质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鼓励野生孵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沙漠来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生产基地,保证临床和产生的原料供应,坚持以道地药材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支撑,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的力度,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中药材的生产。
第三,积极推进中药的标准化行动。
重点针对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加工、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的质量提升等生产全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或过时等问题,着力于中药生产各流程的技术规范优化、中药产品标准及中药产品可溯源的系统建设,完善并修订一批中药生产全流程标准,强化中药产品的监督、鉴别和鉴定的方法。
王国强说:“大家都知道,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中医中药不分家,懂中医的人如果不懂中药、不懂中药的药性、配伍,他就不是一个好中医。
”但在各地调查后,王国强发现野生变家种、道地药材异地种植,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加上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情况比较多,而这些做法都可能影响到药材种植的质量。
为解决中药质量、资源等现实问题,去年国家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和中药材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告别中医中药

告别中医中药中医中药的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医学和健康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医中药的疗效产生怀疑。
作为一名与医学相关的人士,我认为告别中医中药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首先,中医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特征和治疗方法的个性化。
相比之下,西医主要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忽视了个体差异。
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中,中医中药能够有效地缓解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中医中药在预防和健康保健方面也有其独特价值。
中医强调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适当地应用中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对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以及老年人来说,中医中药的保健作用尤为重要。
此外,中医中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中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健康和生命的探索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告别中医中药,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削弱了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然而,尽管中医中药有其优势和价值,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不合规范的中药制造商和医生滥用中药,导致中药市场疑云重重。
此外,中医学术体系和标准化尚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因此,要想保留中医中药的优势和价值,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提高其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加强对中药制造商的监管,切实保障中药的安全和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对中医医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医术水平。
总之,尽管中医中药在当代医学中存在一些争议,但其独特的优势和文化价值使得我们无法轻易地告别它。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医中药,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其潜力。
只有在充分发展和利用中医中药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与幸福。
中医将亡于中药(深刻到绝望的好文)

中医将亡于中药(深刻到绝望的好文)2006年,记者采访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他曾预言:“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
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2011年,记者拜访骆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医药不分家。
现在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医也完了!”“前些日子得了结肠炎,一直拉肚子,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十几次。
”骆老解释说。
这位学徒出身、从事中药工作53年的退休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从来都是自己开方、抓药。
结肠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为了根治,骆老从医书找到一方。
该方需要的药材,有一味颇为独特:伏龙肝。
伏龙肝就是灶心土,可治腹痛泄泻、便血。
骆老托了朋友,终于在湖南农村寻找到了传统的老灶台。
他特意交代:“要挖取灶底中心烧得最红的那一块,有多少要多少。
”——这东西如今太金贵了,骆老保存了整整一大包,以备后用。
为了保证这服药的品质,骆老亲自按古法炮制。
果然几剂而愈。
很多人都以为“中医是慢郎中”,有时候连骆老的女儿都不例外。
一次孩子发烧,咳得很厉害,工作繁忙的她为了快速治愈,也是直接送医院挂水去了,没想到连着一星期都没见好。
而北京中医院一位医生,是名老中医的孙子,仅用了5味药,3服下去,小朋友就活蹦乱跳了。
这位医生姓周,夫人也是名门之后,是京城名医施今墨的第三代。
周医生用药有何高明?骆老说,重点是他每一味药都经过自己精心炮制。
而现在的医院大多不炮制、或者乱炮制。
一位老医生则对记者说:“不能怨老百姓骂中医。
现在中药不灵了。
价格涨得那么厉害,假冒伪劣又空前严重,老百姓怎么能不骂?从来没有见过中药材质量像今天这么差,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没见疗效。
”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连治病救人的药都“病”了。
骆老说:“我搞了50多年中药,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都不敢吃。
不是危言耸听,很可能吃出问题。
我吃中药,都得自己跑到药材市场亲手选药材,自己炮制。
中药病了 中医死了

中药病了中医死了?2015-06-21沈文朋首页字号:小中大经常听病人甚至中医说,现在的中药的疗效差甚至不能治病了。
再看看《新民周刊》2011年第45期的《中药病了中药已死》,我也很感慨。
确实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自己也遇到过不地道、质量差影响疗效的事。
不过,我感触更多的不是药材炮炙不规范、质量差的问题,更多的是对中药的管理的西医思维,很多治病救人的中药因为有西医认为的毒性无法购买到,而耽误了治疗。
其实,中药毒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合理范围内,只是的中药的偏性,中医正是利用了中药的偏性来纠正人失去的阴阳平衡,没有这些有较大偏性的所谓“毒药”,中医药在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治病救人就十分棘手,疗效大大削弱。
就好像军队要打仗却没有武器。
另外,源自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十八反歌”和源自刘纯的《医经小学》“十九畏歌”也成了中医的教条,成了法律。
这极大限制了中医用药。
本来医圣张仲景就没这玩意,其用药很多就是十八反、十九畏的。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曾叹息,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连治病救人的药都“病”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断言:“中医将亡于药!”(见《新民周刊》2011年第45 期的《中药病了中药已死》)。
我可以理解他们的痛心疾首。
据统计,治大病治疑难杂症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种,其中绝大部分为普通用药。
我也治过很多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我的用药也是普通药店抓的药,但绝大部分都疗效显著,少数疗效不好的大多是辩证不准,重新辩证准确后,也能效如桴鼓。
我在想,如果辩证不准,再好的药也会没有疗效甚至加重病情,比如医生用红参而且是野山参治热性很大的病人,我看药越好,问题越大。
如果辩证准确,就算药稍差,最多就是药量大点、治疗的时间长点,不会没疗效更不会加重病情。
我觉得,如果说中药病了,则中医则是病入膏肓了。
没有真正的中医,再好的中药也是一堆烂草甚至于一堆毒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要命。
就好像用鱼雷来打飞机,用地对空导弹炸潜艇,哪能打打仗?中医药,中医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
中医害人源于中药已死

本人从事过3年的中药行业,深知此中“奥秘”,试为各位读者略作解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首先,90%以上的饮片都是用硫磺熏过的,即使同仁堂也不例外。说起硫磺,是即便宜又好用,经硫磺熏过的药材,不仅颜色好看,还能防虫,防霉,所以广大药农在药材收获之后和加工(切片等)晒干之前要用硫磺熏,以便存储和保持鲜亮颜色。而过期的陈药材和发霉的药材经过硫磺熏后也会焕然一新。但是,中医上说“硫乃火中精”,吃了用硫磺熏的药材必然要上火,特别是癌症病人,吃了必死无疑。这是中药害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以次充好,假药泛滥,各种造假手法层出不穷,不是"久经沙场”的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辨别中药材的好坏。假药对病人的危害我想就不必多说了。
所以在此奉劝各位,千万不要买市场上及医院的中药,要吃中药,就要自己去寻找品质可靠的原药材(即未经加工的,刚成熟的药材),然后自己按照书上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服用,才能产生相应的疗效。
中医确实是个好东西,怎奈中药已死,导致中医已名存实亡,成为害人不浅的伪劣中药材的替罪羊。若想拯救中医,需从整治中药,从寻找中医药界人士的良知开始。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但随着改革开放,西医全面进入中国,使得中医越来越被轻视,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谁富裕谁光荣”、“先富带动后富”等思想的引导下,广大药农、药商及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财富的驱使下,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使得中药毁坏殆尽,严重危害了病人的健康,也使得中医成为病人久治不愈甚至病情越治越严重的“替罪羊”。
中医将亡于中药【第3期】药材炮制或将后继无人

中医将亡于中药【第3期】药材炮制或将后继无人引言:前面两期,我为大家介绍了“药材原产地迁徙”、“中医传承的没落”,感觉一直没有聊到药材对于中医存亡至关重要的一点:中药材的炮制。
今天我将引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的经历,为大家讲述中医最为看重的“药材炮制”,如今步入绝境的无奈。
一言难尽话炮制很多人都听说过何首乌能治少白头,但为此闹肚子的也比比皆是。
原来生首乌中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能滑肠致泻。
必须经过炮制,让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乌须黑发的功效。
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收藏着一套国家一级文物——金铲银锅。
紫雪散祖传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银钵内,用黄金铲搅拌煎熬。
很多人以为这不过是药店的噱头,后来经过化验证实,白银含有硝酸银、弱蛋白银,对人体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则具有镇惊、安神功效。
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的疗效,除了靠医生技术,还要有优质的中药饮片。
优质的饮片依赖于药材炮制得法,否则再高明的方子,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这其实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儿,好方子要好中药来配,如果没有好中药,再好的方子也是空的。
以常用药材半夏为例,内服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外用能消肿止痛。
但生半夏是有毒性的,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用于临床。
根据传统不同炮制方法,半夏可分为京半夏、仙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制半夏、苏半夏、竹沥半夏、青盐半夏等。
但随着不少炮制技法的失传,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半夏大多为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等少数几个品种。
“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
”骆诗文曾感言道:“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
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
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
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
有些传统方子标明要用京半夏,但只能用制半夏来取代,这样一来经典方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但据骆诗文观察,现在的药厂和医院,虽然有炮制标准,但都锁在柜子里,好多都是不炮制,或者炮制不到家。
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中医也完了

「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中医也完了」!?上海新民周刊在2013年9月7日刊登了一篇署名张襦心的文章,记者两次采访了骆诗文先生——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2006年骆先生预言:「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
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五年后的2011年,记者再拜访骆老,他直言:「医药不分家。
现在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中医也完了!」大陆老百姓埋怨中药失效,原因有几点:1、医院不炮制、或者乱炮制药,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现在十服八服也没见疗效。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断言:「中医将亡于药!」2、中药材历来讲究「地道」,即原产地,骆老:「一旦改变环境,药效就不行了,文革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
现在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
」「云南白药的原材料『七叶一枝花』已经濒临灭绝。
地道药材大多产于穷地区,为了增产盈利会用尽一切手段。
麦冬使用催生剂『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
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
」「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归头止血,归身补血,归尾破血(催血),以前用当归要分清部位,一钱一钱算得很仔细,现在去配药,药房的人给你一整根,跟吃萝卜差不多,也没甚么疗效。
」3、农药污染:「几乎在所有的药材样品中都检出。
二三十年前,为了消灭长白山上的松毛虫,政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规模洒下666等剧毒农药,至今该成分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
」4、转基因。
1999年成都已经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枸杞等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药材产量。
「国家投资了好几个亿在黄河以南搞黄芪转基因,黄河以北的黄芪疗效才好,到黄河以南有甚么用?转基因之后是否影响药性,这事没有人管,科研经费才是大家更重视的。
中医亡 则中国亡

中医亡则中国亡原文地址:则中国亡----思考我们的今天和明天"href="/s/blog_85ed64f30102v0pb.ht ml" target="_blank">中医亡则中国亡----思考我们的今天和明天作者:北京丰瑞华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的确不是西方标准定义的科学,更不仅仅是治病的技术,说它是科学和技术显然都贬低了它,因为它超越并包容科学技术。
它既是形而上之道,无形无象,通天达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像,医病救人,同时也是一种渗透于东方世俗生活的文化、哲学、艺术、价值观,甚至就是一种美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学了中医生活一定会更美好,所以我以为每个中国人都该学中医。
《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的经典语录应该直接进入大中小学的课本,因为这些都是中医的源头。
试想,你即使不给人治病,学了中医也能给自己养生保健,这也是积德行善,因为你减少了自己的痛苦,也就减轻了亲友的麻烦。
则中国亡----思考我们的今天和明天"name="image_operate_54781409671134032" alt="[转载]中医亡则中国亡----思考我们的今天和明天"src="/DownloadImg/2014/09/1 709/45343178_1"real_src="/DownloadImg/2014/09/1709/45343178_1"action-data="http%3A%2F%%2Fmw690 %2F002s3SvNzy6LJBWCf1l1f%26690"action-type="show-slide"> 中医与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核心文化内涵,对道的追寻令它们异曲同工。
无论皇家的正统学说还是民间的世俗文化都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之道密不可分,而中医兼俱道与术之特征,并彻底融入世俗生活,且雅俗共赏,所以不仅人人皆可学习中医,进一步努力还可成为业余郎中,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从古到今的一种现象,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思考【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将亡于中药的原因,分析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
方法: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中药来源和品种的混乱对临床疗效影响,药材产地的不同对临床疗效影响,中药的采集、收购与贮存方面对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和剂型对中药疗效的影响,中药的配伍、剂量、给药途径对中药疗效的影响,中药的调配、煎服方法、饮食等因素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结果:中药来源和品种的混乱,药材产地的不同,中药的采集、收购与贮存,中药炮制和剂型,中药的配伍、剂量、给药途径,中药的调配、煎服方法、饮食等因素对中药疗效均有明显影响。
结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应该提高警惕,避免中药来源和品种混乱,重视药材产地,重视药材采集、收购与贮存,重视中药炮制和剂型,重视中药的配伍、剂量、给药途径,重视中药的调配、煎服方法、饮食等因素对中药疗效的影响,对提高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质量【前言】自古“中医药不分家,药为医所用,医因药而存。
”中药的品质是维系中医临疗效关键因素。
然而,现在的中药面临着险峻的质量问题。
中医将亡于中药绝非危言耸听。
为保证中药的品质,必须从源头把关,严格控制中药在流通领域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体系。
2006年,记者采访原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他曾预言:我们错误执行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
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2011年,记者再次拜访骆老,他直言:“医药不分家。
现代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了,医也完了!”骆老的警示绝非空穴来风,目前中药质量参差不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而中药是中医的魂魄,如果中药的有效成分消失或减少,毫无疑问影响到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民众对中医的信心。
有专家甚至发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警示。
1 传统中医药的独特性和有效性中西医之争的背后,根源在于中医不能像西医那样去解释——比如,药物的成分、结构以及有无毒性、副作用等。
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它将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气象、哲学、军事、音乐等融为一体,,充分反映和体现了东方文化和东方思维,这是中医药的总体特色, 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趋势。
得过肠胃病的人都知道,这种病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但是中药有一味药叫做“伏龙肝”,治疗肠胃病疗效显著。
伏龙肝就是灶心土,可治疗腹痛泄泻,便血。
但是这东西现在太金贵了,一般医院根本没有。
中医药讲究的是把人作为整体,利用自然界的中草药,根据它们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彼此间君臣佐使的配合使用,使人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只要其中一味药达不到质量要求就会影响整付药的疗效。
然而,市场上的中药质量江河日下,参差不齐,甚至假药、劣药滥竽充数,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2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其实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药物方面,主要是药品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及药效高低;二是临床医学方面,主要是医生业务技术的能力,临床诊断的正确性,所开处方对症与否等。
三是社会因素方面,如医患双方的工作生活环境及习惯、心理状态、用药目的等,这方面比较复杂,无法量化,难以干预。
2.1 中药种植来源的混乱中药的来源有单品种,也有多个品种。
如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之鳞茎。
前三者质优,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质次,习称炉贝。
它们虽然都属于川贝母,但生物碱含量相差很大,其疗效差异就更大。
因此,为了明确用药的差别情况,常把中药区分为正品、地区习用品、代用品、混淆品和伪品等。
正品是《中国药典》和《部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
地区习用品是指在该地区有长期使用习惯的药品,质量逊于正品,但在某些地区使用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能对某一病症疗效又非常好,有的已演变为正品药材的主流商品,如广巴戟、川续断等;代用品是与正品在化学成分、性味功效上有某些相似或正品货源紧缺、价格昂贵而使用相似品代替正品,如水牛角代犀角、人工牛黄代天然牛黄;混淆品是由于历史原因或用药习惯不同而致药材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或性能外形相似而相互混用,如金钱草与广金钱草、小金钱草、风寒草(聚花过路黄)相混淆;伪品是用其它中药人为加工后的假药来冒充正品,如桔梗冒充人参、紫茉莉冒充天麻、亚香棒虫草冒充冬虫夏草等。
以上复杂情况的存在,势必影响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时还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2.2药材产地的不同,造成中药疗效的差异传统中药历来讲究产地,自古就有“道地药材”的说法,比如云南、广西的田七,蒙古的黄芪等。
因为药效和种植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药界流行着凉利之药生湿地,破积之药产高峰的说法,强调的也是这种说法。
产地不同,大部分的药材的生长环境,偏向于中性土壤。
但是芳香类的植物需要酸性的土壤,只有金线莲等少数药材对土壤有要求此外,除了一些耐寒的植物外,药材种植的朝向也很有讲究。
假如向西北,则容易受到西北风的影响,药材易霜冻。
如砂仁,本来三年能结果,受到风的影响冻死,存活一两年就死了,就谈不上结果了。
同一种药所含有效成分也不完全相同,从而使临床疗效有区别,如甘草,产于新疆的甘草,次酸含量为7.2%,甘草甜素为11.1% ,品质最佳;产于内蒙古的甘草,次酸含量为4.2% ,甘草甜素为5.2 % 品质较好.由此看来,产地对中药质量和疗效影响很大。
但这些年有的受经济利益驱使,造成中药产地不明,或张冠李戴,或等次不分,或以次充好,或野生家种不分,甚至以假乱真,引起中药剂量、理论与实际难掌握,影响了疗效和用药安全[1]。
2.3 中药的采集、收购与贮存方面对疗效的影响2.3.1 中药的采集药材的果、花、叶、枝、根等的采收时间也和药效有着很大的关系。
杨开元的一首采药歌形象的描述:采药识季节,春夏与秋冬、春生叶奏效,夏聚花枝中。
秋收头独胜,冬藏根有功。
中医“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药材采集时间把握不好,出现夏药春采、秋果夏摘、或春药夏收、冬药春挖等,使有效成分含量低;有的滥采滥挖,杜仲等药材过去的标准为0.3厘米厚,树龄一般是10-15年。
折断后杜仲的丝拉都拉不动,这样才有效。
现在不管年限,不管加工,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丝。
黄芩五寸长才有用,现在长到一寸就被玩出来了。
甘草、大黄三年以上才能达标,可是农民一旦遇到价格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有的药材,药农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使用农药,如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
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以增加一倍,但是药效可想而知了。
有的动物药材采集方式不妥造成变质腐烂;有产地加工不合理,比如挑选、切制、蒸煮、干燥等未能按要求处理,使质量得不到保证。
中药止咳化痰的一味常用药就是枇杷叶,枇杷叶必须从去年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五年。
用鬃刷把叶背上的毛刷的干干净净、放在竹垫上晾干到八九成干,拿出来,一公斤的单位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再立起来彻底干燥。
用药的时候切成0.5厘米的丝,再加入蜂蜜和水,拌匀后文火炒至全部粘上蜜但又不黏手。
但是现在很少有这么做。
很多人为了利益不管新叶老叶,甚至烂在地里的叶子也用,采回去洗都不洗,毛也不去。
炮制的时候甚至不解开绳子。
2.3.2 中药的市场流通不规范药材市场收购方面,若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差,对药材质量标准了解不够,则可导致假药真药分不清,好药劣药分不清,药用部位不明确。
有些药材“萝卜快了不洗泥”,杂质沙土多,甚至于药材中故意掺假,如市场上的茵陈、菟丝子所含的泥沙重量基本占了20%以上。
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麦冬、莲子不去心,山萸肉掺夹着葡萄皮,黄芩中含有桑寄生,在海马的肚子里灌玻璃胶,在虫草上粘粉、插铁丝半夏与水半夏相混、柴胡根变成了全草入药、海金沙中掺沙土、金银花中洒糖、全蝎腹中灌水泥等。
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这么的问题:买回去的西洋参一泡就没有味道了。
原因是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利益在出售前已经将药材浸泡提取过了。
在实际工作中若遇到此种情况必须拒收,以保证药材质量。
2.3.3 中药的贮存和保管贮藏也是保持药效的关键。
贮存主要注意做好“四防”:一防霉变。
发霉的药物直接影响药物的性质,俗称“霉药不治病”。
二是防虫蛀。
三是防变色,因为色变则质变,比如党参本身是白色的,如果变成深蓝或者黑色,就是变质了。
比如黄芩,本来是黄色的,如果变成绿色的,就氧化了。
四是防走油,这主要是介于种子类,比如酸枣仁、柏子仁,一旦走油就失效了。
大多数中药成分复杂,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甙、淀粉等各种有效成分,非常容易受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的影响,易虫蛀、霉变、走油、分解、氧化变色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改变了中药的性味,甚至失去了原有疗效。
但也有的宜久存,如陈皮等药。
陈皮适当久存其有效成分橙皮甙反而升高,更有利于疾病治疗。
所以中药贮存宜新则新,宜陈则陈,要科学贮存才能提高药物疗效。
当下的现实是:中药材的种植,以分散农户为主,在种植过程中,中药材的种质来源、种植规范、生产地的加工、农药的超标、残留等情况存在严重的不足。
农民市场跟风有余,对行情的判断不足,无论是抗自然的风险还是抗市场的风险都十分的脆弱,对于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并没有规范运作。
2.4 中药炮制和剂型对中药疗效的影响许多中药经炮制加工后会引起所含化学成分的变化,使性味功效改变,增强或增多,毒副作用降低或消除,有的能缓和药性,便于服用。
如传统炮制杏仁的方法是用开水稍微煮一下,或炒至黄色。
通过加热破坏杏仁酶,保存杏仁甙,杏仁甙水解能产生氢氰酸,是止咳的有效成分。
通过实验分析,炒杏仁的火候、时间对氢氰酸的含量影响较大,大火炒至“外黑内棕色”,氢氰酸含量降至44.6 % ;炒到“内外均黑色”,可降到10.8%。
若用蒸的方法加热,蒸十分钟,氢氰酸的含量能保留99.6% ,蒸一小时,能保留92.2%,实验证明,蒸比炒容易保证氢氰酸的含量,利于止咳功效的发挥;牡丹皮能清热凉血散瘀,炒炭后就成了既能止血又能活血的“双向性”药物。
如果将中药根据不同性质和用途制成不同的剂型,则可更有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利用率[2]。
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
炮制用醋如果用工业用醋配置的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的小鼠死亡,而米醋则无不良反应。
饮片的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
板蓝根的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
但是现在基本都是机器切得,没有当年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切得好。
2.5 中药的配伍、剂量、给药途径是影响中药疗效的重要因素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同一种药在不同的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疗效也不同。
合理的配伍能提高中药疗效及用药安全,反之,配伍不合理则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麻黄与桂枝配伍可提高其发汗解表作用;生半夏与生姜配伍可降低半夏毒副作用;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则可降低人参补气作用;瓜蒌与川乌配伍则产生毒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