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复兴
中医复兴申论作文

中医复兴申论作文中国传统医学的复兴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悠久的传统医学历史,中医作为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西方医学的引入,中医渐渐面临着衰败的局面。
然而,近年来中医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复兴的趋势。
首先,中医复兴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医被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文件,为中医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比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加强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医药服务、完善中医药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为中医的复兴指明了方向。
其次,中医疗效的广泛认可也促使了中医的复兴。
作为一个综合性医学体系,中医注重人的整体调理和平衡,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减少病后的并发症发生。
这种独特的治疗理念和疗效使得中医在健康保健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进而推动了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复兴。
另外,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也有助于中医的复兴。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不断参与国际医学交流和合作,将中医药智慧分享给世界各国。
这种国际传播不仅能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也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医学的复兴和发展。
最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也是中医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药融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如中药提取工艺的改进、中医诊断设备的研发等,使得中医药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增强了中医的治疗效果和可靠性,从而为中医复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中医的复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疗效的认可、国际传播的推广以及创新发展的力量。
中医拥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观,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医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真正的复兴。
中医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联系 -回复

中医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联系-回复【中医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医疗实践和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保健传承和人民健康的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不断推进,中医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中医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联系】这个主题,探讨中医与民族复兴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中。
中医的发展与中国民族复兴的进程息息相关。
中国民族复兴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引领的一场浩荡伟大的民族复兴运动,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保健和医疗实践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代社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中医的发展对于中国民族复兴有着重大意义。
其次,中医在保健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符合中国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观。
中医强调“治未病”的理念,注重以预防为主,强调平衡和协调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因素,追求“天人合一”的健康境界。
这与中国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观——“和合”、“和谐”的理念相契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人民的健康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
中医通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调节身心平衡,为实现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再次,中医的现代化发展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为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现代化转型。
以中药为基础的中医药产业正在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制造2025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中医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同时,中医与现代科技融合也推动了中医诊疗技术的创新,提高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科学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中国梦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医的国际传播与文化自信相互促进,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复兴的进程。
中国的民族复兴意味着要在国际社会中发展壮大,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论中医复兴-郭生白

论中医复兴-郭生白论中医复兴——郭生白中医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的选择,是中华医学与西方医学百年较量的结果。
我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这个论断。
任何一个文化体系的复兴,都是在发展中的复兴。
没有发展而妄谈复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今天的中医与昨天的中医已经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昨天。
中医没有系统的理论;中医的理论是模糊的、随意的;中医是不可复制的;中医是玄奥难以理解。
……种种对中医的议论,中医自己都不能回答。
百年以来在沉默的思考之中。
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
近百年之中两次被政府官员提出封杀,但这不可怕。
中医背后是人民的支持。
近年又有一次封杀,是某几个人的一场闹剧而已。
然而,最可怕最可恶的是由一些人精心设计的消灭中医的阴谋:暗下刀子,肢解,杀死中医。
这不是耸人听闻。
这是人人看得见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已经实现了计划。
我请大家想想看:中医自从萌生时便是医家与药家为一人。
医家治病采药、制药、处方、加工炮制集于一身,这样才有中医不断的发展。
在2600年前有了《内经》与《本草经》的出现。
东汉建安年代伤寒流行,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
中医由经验医学发展到人体生命本能医学。
清乾隆年代流行瘟疫,有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辩》和叶天士的《温热经纬》的出现。
发展了中医的病种与方法系统。
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流行“乙脑”,蒲辅周先生治疗167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伤寒论》的方法,本世纪03年邓铁涛先生治“非典”50余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温病学中的方剂。
如果中医不是医与药集于一人,绝没有仲景的伟大成就,吴鞠通、叶天士的医学贡献。
医学家、药学家在同一个大脑中工作是中医的一大优势。
而阴谋家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在中医药大学中把中医腰斩,学医的不学药,学药的不学医。
从此中医的大脑被切去了一半。
这是阴谋家的第一刀:腰斩。
中医的思维来自于中华的根文化,来自“天人合一”的合一性与和谐性。
中医对生命的思维,对疾病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对药物、方剂的选择、组织都是用均势、平衡的和谐思想,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为的。
论中医的“衰落”与复兴

论中医的“衰落”与复兴郭生白(2009-11-21 17:00:19)近几年海内外人士对中医的衰落发出感叹,希望抢救中医的呼声日高。
关心中医的人多方面求索中医衰落的原因,并寻求中医的复兴道路。
但也有人认为:中医是落没的,不科学的,其衰落是必然的,没什么可惜!而主张废医存药的大有人在。
关心中医存亡的人在研究中医衰落的原因时,第一个讲到是余云岫,汪大燮之流的无知行为,至今还能在一些人的身上看到。
第二是归咎于现代科学主义与伪科学的干扰。
第三是社会运动与中西医不平等的待遇等等。
当然这三项并不是概括人们对中医衰落所发出的抱怨。
对这些关注中医事业的言论无论什么态度都是无可非议的。
作为一个共和国公民,我认为:说中医在衰落,不敢苟同。
应该说是冷落。
因为中医走到今天的地步,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统天下,到八十年代的仅有一隅之地,并不是中医的无能,也不是中医学的过错,而是因客观原因被冷落了。
在近代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从社会到医学界,特别是西医,皆视中医不及西医。
这是因为什么呢?上述的三类原因都不是根本的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中医被冷落的原因是战争!从民初的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朝战争,中印,中越之战,大约三十年的战争,特别是十余年的全民战争,需要多少医生?当然是西医!中医在战争中是不能胜任的。
培养医生是战争的迫切需要。
是战争制造了西医这个宠儿。
西医队伍的急剧扩大,在群众中,社会上威信不断上升,而中医的影响却日微。
这其间,一切不利于中医,干扰中医,以及不平等的待遇,都是在战争的影响中而出现的。
以至演变到今天的局面。
简单地说:历史的原因酿成战争!战争培养了对西医的宠爱,发展了西医的170余万人的群体。
而中医在全国人口平均数中大为下降。
而且中医处于西医的领导之下工作。
特别是培养中医的教育体制,采用了西医的模式,忽视了中医成长的特殊规律。
其结果,培养的西化中医,使得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很大一部分自动改行,作西医了。
中医药学论文范文:复兴中医药学思考

复兴中医药学思考1复兴中医药要克服对中医药学无科学价值的错误倾向中医药学是否具有科学价值?本来是一个实践中的客观效果问题,应该由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去判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无数次地证明了它的真理性、有效性。
当今国际上好些著名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脏病研究中心、英国卡迪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专家等,对中医药学的确切疗效、专利申请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广泛认可和热忱参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说得好:“中国对世界是有很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
中医尽管有些道理还说不清,但行之有效就是真理。
”可是,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中,传统的优秀的文明古国被西方坚船厉炮的强攻下打败后,一些学习西方、主张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出于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却对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也丧失了信心,产生了疑问。
连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者、领导人也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了疑问。
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能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胡适说:“西医能说清楚他得的什么病,诊断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而且可以看得见—显微镜下可以看得见。
中医能治好病,但就是说不清楚得的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
”正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而提出的这些误判的影响,中医药学无科学价值的认识一直危害着中医药学事业的繁荣和昌盛。
为什么时至今天,仍有人会将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视为无科学价值的呢?依笔者看来,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一错误倾向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和认识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拨乱反正。
笔者认为,这些复杂认识根源中最为主要的是4个方面:一是落后挨打,被打懵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学地位作用的认识出现了误判。
这种认识上的误判,是一些人认识上片面化、走极端的体现,不仅未能真正找到中华民族求亡图存之道,反而导致丧失民族自信和自尊,贻害无穷。
中医近几年复兴的案例

中医近几年复兴的案例中医近几年复兴的案例近几年来,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一次复兴的浪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和认可。
这一复兴的案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展示。
首先,中医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并进行相关的研究。
他们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药中的有效成分、药理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中药材中的某些化合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这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中医药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引入中医药服务,将其与西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改善免疫力、调节身心平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中医药治疗。
此外,中医药在一些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也得到了认可,例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领域的应用,成为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医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通过组织中医药论坛、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与此同时,中医药在一些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药列入了传统医学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这些都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打开了大门。
第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中医复兴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中药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医药产业成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外不少企业纷纷涉足中医药领域,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同时,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中医教育的发展也是中医药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国内多所高校开设了中医药专业,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中医的复兴与困局

COVER STORY封面故事中医的复兴与困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已成全民共识。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引领下,《中医药法》即将实施,中医药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过,如今,在众多中医医院中,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看诊模式已经被化验、B超、CT等西医检测手段所取代,人们已经很难看到“印象中的老中医”。
“这不就是西医大夫拿中药看病么?”略带嘲讽的言语背后,映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医的尴尬现状。
据2017年3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7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94.7%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医,但是在生病需要看医生时,却只有17.7%的受访者首选中医。
相信中医,却不选中医。
在《小康》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中医从业者将之归因于西医的冲击。
虽然《宪法》已经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但几十年来,中医并没有真正的主体医学地位,也不能发挥主体医学的作用。
其实,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制定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但几十年来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主要原因是关于中医发展方向,人们存在分歧。
其中,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应用现代科技。
有人认为,中医应遵循传统,拒绝现代科技;有人则觉得,中医原本就是在吸收各种传统医学后逐渐壮大起来的科学,不该拒绝科技。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人才匮乏更是不争的事实。
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点的院校教育相比,孰优孰劣?哪种更适合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面对争议,北京中医药大学给出的答案是,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
而与科班中医相比,民间中医的处境则更显尴尬。
【原创】传统文化与中医复兴

【原创】传统文化与中医复兴中医是国粹、国宝。
作为传统医学的主体,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从中不断吸取营养而得以成长。
谈中医就不能不谈传统文化,不理解传统文化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医的。
从《黄帝内经》时代中医理论体系的创立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成熟,2000多年过去了,中医的处境已经变得十分艰难了。
我们知道,一棵树即使有参天之势,当它根植的土壤出现营养不足甚至渗入了有毒有害物质时,它也会慢慢衰败,最后死去。
中医的命运如同一棵树。
,8j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传统文化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佛教、道教(简称“儒释道”)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儒家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教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中医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
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
“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
”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
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医复兴——郭生白中医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的选择,是中华医学与西方医学百年较量的结果。
我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这个论断。
任何一个文化体系的复兴,都是在发展中的复兴。
没有发展而妄谈复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今天的中医与昨天的中医已经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昨天。
中医没有系统的理论;中医的理论是模糊的、随意的;中医是不可复制的;中医是玄奥难以理解。
……种种对中医的议论,中医自己都不能回答。
百年以来在沉默的思考之中。
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
近百年之中两次被政府官员提出封杀,但这不可怕。
中医背后是人民的支持。
近年又有一次封杀,是某几个人的一场闹剧而已。
然而,最可怕最可恶的是由一些人精心设计的消灭中医的阴谋:暗下刀子,肢解,杀死中医。
这不是耸人听闻。
这是人人看得见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已经实现了计划。
我请大家想想看:中医自从萌生时便是医家与药家为一人。
医家治病采药、制药、处方、加工炮制集于一身,这样才有中医不断的发展。
在2600年前有了《内经》与《本草经》的出现。
东汉建安年代伤寒流行,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
中医由经验医学发展到人体生命本能医学。
清乾隆年代流行瘟疫,有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辩》和叶天士的《温热经纬》的出现。
发展了中医的病种与方法系统。
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流行“乙脑”,蒲辅周先生治疗167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伤寒论》的方法,本世纪03年邓铁涛先生治“非典”50余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温病学中的方剂。
如果中医不是医与药集于一人,绝没有仲景的伟大成就,吴鞠通、叶天士的医学贡献。
医学家、药学家在同一个大脑中工作是中医的一大优势。
而阴谋家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在中医药大学中把中医腰斩,学医的不学药,学药的不学医。
从此中医的大脑被切去了一半。
这是阴谋家的第一刀:腰斩。
中医的思维来自于中华的根文化,来自“天人合一”的合一性与和谐性。
中医对生命的思维,对疾病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对药物、方剂的选择、组织都是用均势、平衡的和谐思想,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为的。
所以中医无不可治愈之病,是道与德合一的和谐医学。
而阴谋家看准了和谐理念是中医的灵魂,于是让他先学习两年西医,而后再学两年中医。
在两年西医的课程里,学生已经装满了对抗理念、分割理念,在微观世界看生命,在物质的量变上看生命等等基本观念。
后两年学中医时,和谐理念、宏观世界、整体观念,顺应自然法则等等中医的基本思想已格格不能进入。
这些人名为中医,其实没有中医,只是最低级的西医而已。
因为中医的基本观念,和谐思维,整体思想……已被暗暗地抽走了。
这是阴谋家谋杀中医的第二刀:割去了中医的和谐理念,整体思维,中医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这是最恶毒的一刀。
不仅仅如此。
中医的一部《本草经》,被篡改为每味药先是大篇幅地讲分析为某化学单物质,可以抗什么、抑制什么,完全成为化学药,丝毫没有了中药的味道,只是后面有几笔治什么病,被新编为中药学。
一打开便闻到一股“废医存药”的味道。
这是砍向中医的第三刀。
这三刀足可以致中医于死命。
不仅仅如此,所有对中医的一切规章,都是不许中医生存,变中医为西医的硬性方法。
这足以证明,中医的命运五十年来完全掌握在西医手中。
而西医又在谁的掌握之中呢?中医的百年坎坷,五十年痛苦地思考着自己,在冻土中孕育着生机,等待春雷的发动。
人总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中医何其不然。
请看当今的祖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一亿六千万;糖尿病患者六千万;肿瘤患者每年死亡六百万至七百万;亚健康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点六。
只这四个病,累计已达十一亿以上。
这是逐年递增而来,还会逐年递增而扶摇直上。
这个健康危机是历史所无,今天独有。
怎么办?这些人都在吃化学药。
我们每年用的化学药有多少是进口的?今天的这个主导世界的医学体系对今天的健康危机有没有责任呢?对今天的健康局面有没有能力改变呢?能不能克服你自己的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呢?能不能改变你自己命名的终身服药,终身病为可愈的病呢?你的基因工程能不能改变人类的健康危机呢?到什么时候、什么年代才能实现这个基因梦想呢?人民在死亡的痛苦中等待到什么时代呢?没有人回答,却有人思考着这一切。
今天这个健康危机的现实,是历史上第一次,历史已向世界各民族的医类发出了求救的信号。
谁没有药源性、医源性疾病,谁能使亚健康以及各种功能性疾病,包括那些“终身服药”的病恢复健康,使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更加快捷、简单、有效、安全、廉价,谁是胜利者。
当然,中医,只有中医,发展了的中医是这次的胜利者。
在历史的痛苦呼唤中,中医在痛苦中站起来了,要走进这个考场中,捧出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捧着创建和谐社会的春雷,要为人民的健康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这便是历史对中医复兴的必然性。
发展的中医是复兴的内在因素,这很重要。
中医有没有生存能力,有没有复兴的能力,是决定中医能不能复兴的最根本的条件。
中医的发展在历史上,每一次都是在历史的机缘中发挥了自己的内涵。
第一次在东汉建安年代流行伤寒,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问世,把中医从经验医学提升到“生命本能”医学的高度。
中医的第二次发展是清乾隆年代流行温病,吴鞠通、叶天士等有《温病条辩》和《温热经纬》问世,发展了中医的方法系统。
而今天与历史的不同之处是慢性功能性疾病对人类的挑战。
往昔的中医在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疾患方面也是薄弱部分,这是中医自身的不足。
第二,中医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因为读懂它的人很少,但受《伤寒论》的影响中又发生了众多流派,各持一得之见自立门户,各逞一家之言。
以致中医理论芜杂难学,没有系统理论,而有的理论概念不清,随意性、模糊性都很严重。
理论如此,而行为也无不如此。
中医常因此被人耻笑。
中医不是完美的,但却正因为其不完美而才能完美。
五十年的痛苦思考,中医从“伤寒论”中走出一个“生命本能系统理论”。
“本能系统论”诠释了中医的核心思想。
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治未病、模糊理论、不可复制……种种质疑都给予圆满的回答。
并且对传染性疾病及慢性功能性疾病发生了令西方难以置信的临床效果。
你想得到吗?流行性感冒一剂药便可痊愈?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所有并发症一张方剂便可治愈,并且其所有并发症也随之消失,发生系统痊愈效应。
而且息肉、囊肿等各种肿瘤都可以在自身本能系统中被溶解而排出体外,已成为事实。
中医的本能系统医学已成功把现代医学判定不可逆转的变化发生绝对逆转。
……如果在一个病例上得到了什么成功,用几句话可以说出来。
一个医学体系在“道”上有了什么发现,那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概述的。
我今天只是同关心中医复兴的朋友们透个信,详情在《本能系统论》、《说白伤寒论》、《中医本能系统方法论》三个小册子中皆有道及。
说到这,我有两句话,奉告诸位:中国和希腊,东西西方在两千四百年前,在医学上十分一致。
中国在《内经·六微旨大论》中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中国人提出人体与大自然都有一个相同的本能系统。
而形成了升降出入内外调节的生命本能系统理论。
到八百年后,东汉建安年代张仲景创造了《伤寒杂病论》一部本能方法系统,形成了中医的生命本能系统医学。
而在与《内经》差不多的时间中,希腊人希波克拉底也同样发现了人体生命本能是医学的根本。
希波克拉底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的。
”希波克拉底与张仲景在医学上的观念是一致的。
希波克拉底的话,简直就是说张仲景本能方法系统临床的具体行为的。
这个东西方医学竟然是这样的如出一辙。
可惜,张仲景的是人体生命本能方法系统,而希波克拉底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特别是没有方法。
所以东方人传承了下去,而希波克拉底却没有传承下来。
而西方医学竟走了一条违悖生命规律的路,走入化学、还原分割,在微观世界里寻找生命的路。
西医走上了与中医相反方向的路。
从哲学方法中看中、西医学,中医是用整合的方法看生命,在宏观世界中认识生命、顺应生命法则,完善生命,是和谐的医学。
西医是用分割的方法看生命,在微观世界中认识生命,用对抗的方法改造自然、取代自然,是对抗医学。
这是哲学方法的不同,不是优劣的比较。
二者都是以保护生命为目的,以此为方法而已。
但是不同的方法则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可以用实际案例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例如,流行性感冒:体温发热39-40摄氏度,头疼、腰疼、身疼、骨节疼痛而喘。
现代医学中常用酒精或冰袋物理降温,或用激素退热,(03年“非典”是用大剂量激素退热)其结果则是发生肺炎,或肺感染,后果很坏,虽不死也留有后遗症。
中医却不是退热。
中医认为发热是排异本能系统的排异反应,是经营排汗的过程,这是生命本能排异活动的趋势,医生帮助本能系统,用发汗的药剂,吃下去汗排出来,病便痊愈了。
这就是中医不用抗毒药而治愈病毒性传染病的道理。
这也是对抗方法与顺应生命规律方法产生的不同结果。
再举一例阑尾炎。
阑尾肿大,疼痛,确认为阑尾炎后,怎么治疗?现代医学的最佳方法自然是手术切除,用些抗菌药物,可以病愈。
但阑尾没有了,人体从此失去了部分组织。
中医的方法不是切除,也不抗菌,而是用通血的方法,牡丹皮与桃仁使血液增强流动,用大黄、芒硝加强肠蠕动;强烈的肠蠕动,增强了肠循环能力,提高了肠腺的分泌能力。
这样帮助排异本能系统,把肿大的阑尾中的有毒血液从大便排出,病愈了。
这是中医的本能系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两种理念,两种方法两种结果。
我想再举两个慢性功能性病例:糖尿病与肿瘤。
以此来说明慢性功能性疾病的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首先是降低血糖。
无论是磺脲类或双胍类,还是胰岛素都是对抗高血压的药物,至于胰岛组织对血中葡萄糖的浓度是双向调节的功能,不是一个固定的单独的活动。
药学家则没注意考虑,只是作了降低高浓度,所以对于动态的血糖浓度的调节无能为力,所以在使用降糖药的过程中常出现低血糖,又要使病人吃糖来补充糖的能量。
这种治疗既不能治愈糖尿病,又不能拒绝降糖药对肝肾功能的伤害。
在明知不可为,又不得不为过程中眼看着并发症一个又一个的出现。
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肾小球硬化、前列腺肥大、风湿、类风湿、溃疡不愈合……等等并发症都会先后发生。
而且,所有的并发症都是在用降糖药的过程中发生的。
怎么办?常常是一个糖尿病有多少并发症的患者,在医院中冠心病要去心血管科;肝病要去消化科;前列腺病要去泌尿科;眼病要看眼科;风湿病上一个科室;溃疡上一个科室……每到一个科室都给一组药。
五个科室互不通声因而各自给药,发生什么化学反应,谁都不知道,只有病人的身体负责。
这是对抗医学分割理念不可避免的弊端。
中医治糖尿病则大不同于现代医学。
中医对慢性功能性疾病是用自主性调节本能系统,对自己的功能性障碍以升降出入,来调节恢复原来的程序。
我简单的解释一下。
糖尿病是什么病?血中的葡萄糖的浓度持续居高。
因为生化系统程序障碍,内分必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