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文言文翻译_注释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适当的时间去复习它,这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注释: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孔子。
2. 学:学习,指获取知识和修养。
3. 时:适时,按照适当的时间。
4. 习:复习,温习已学的知识。
5. 说(yuè):通“悦”,高兴,愉快。
6. 朋:志同道合的人,朋友。
7. 远方:指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8. 乐:快乐,愉悦。
9. 不愠(yùn):不生气,不恼怒。
10. 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在这里谈论了学习、交友和待人接物的态度。
首先,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之后及时复习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这表明孔子认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巩固和提升的。
其次,孔子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认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这反映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友谊的珍视。
最后,孔子讲述了对待他人的态度。
他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体现了一种宽容和谦逊的君子之风。
孔子在这里提倡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即不计较他人的无知,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总结:《论语》中的这段话,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人际交往和道德修养的启示。
孔子通过这段话,传达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思想:1.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复习和巩固。
2. 友谊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珍惜和培养。
3. 在与人交往中,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计较他人的无知。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典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经典文言文原文加翻译经典文言文原文加翻译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文言文全部翻译中文

原文:游园不值,方知有客至。
偶值主人出,把酒话桑麻。
山色远含烟,竹影深依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游历园中,却发现并无价值,正当我疑惑之际,忽有客人来访。
恰好遇到主人外出,我们拿起酒杯,谈论起农桑之事。
远处的山色被淡淡的烟雾笼罩,竹林里的影子依偎在房屋旁。
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弹奏着琴,又放声高歌。
深林中的人们不知道,明亮的月光却来与我相伴。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天地间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浩瀚的大江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
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白色的波浪九道流转,如同雪山般巍峨。
我兴致勃勃地吟咏庐山的歌谣,灵感源自庐山的美景。
闲暇之余,我凝视着石镜,清澈的水面洗净了我的心灵。
谢公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苍苔覆盖。
我早年服用仙丹,超脱了尘世的纷扰,琴音三叠,道行初成。
遥望那仙人,在彩云之中手执荷花,朝拜玉京。
我期待着在九垓之上,与卢敖一同游历太清仙境。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译文:明月何时才能出现?我举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难以承受。
起身舞动,清影相伴,何如人间?转瞬间,朱红色的阁楼,低垂的绮户,照亮了无眠的夜晚。
不应该有遗憾,为何总是在离别时月亮圆满?。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积淀了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展示出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并提供相应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文化瑰宝。
一、《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的名篇《学而》开篇。
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让人感到满足和快乐。
它还告诉我们,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应该感到欢乐。
而当别人对我们不了解时,我们不会生气,这正是君子的品质。
二、《红楼梦·贾府春波五首·其一》春情泛滥杂忧患,柳眉杨眼晓含酸。
任编辑露歌琴室中,乘月抵风疏帘卷。
离苦无端回傲骨,居刑多戾出商帆。
绿鬓嘉狂夸葫芦,一世风流破羊羔。
这是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的一首诗。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和纷繁的人生。
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表现出了作家的独特才华和感受。
三、《史记·项羽本纪》项籍破败,悲愤填膺,复起义旗。
青绿山中,景色凄美,烽火不已。
英勇决死,七纵七擒楚华山之上,一统六国楚人纷纷。
武士如见神明,崇拜万方。
《史记》是司马迁先生的巨著,其中的项羽本纪描述了项羽的传奇故事。
这段描写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生动地展现出了项羽作为一个英勇而充满悲壮情怀的英雄的形象。
四、《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踏辙,小车无尘埃。
故君子谨其独立,不败不漏,不踰不穿。
这是孔子的名篇《为政》中的一段话。
它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将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
这段话用简洁的措辞道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伦理和诚信问题的思考。
五、《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关雎》。
它以深情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贞矣归美的女子,君子欣然向往。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原则: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信: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提炼语言,考究用语,简明优雅。
命题规律:
①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省略句)
②古今异义
③一词多义:实词、虚词
④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使>动、动词使动、形意动、名意动、名作状)
⑤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错例分析:
1.(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老虎咬断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2.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
译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感谢项王。
以今义当古义;多义词误译。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健。
4.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
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一、文言文翻译:
1、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2、常以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3、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1、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都送给了他。
2、(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3、有个叫陈苌的人,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考查点:重点实词、虚词、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文言文翻译:注:洊(jiàn):再度
1、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1、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
2、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3、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考查点:重点实词、虚词、判断句、通假字、词类活用
三、翻译划线句子,重点关注划线词语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却匈奴七百余里。
•渔人甚异之。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
⏹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
⏹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
⏹
2.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
---《列子·说符篇》
3、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4、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1、参考译文:有个人要出卖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没有人知道他的马是骏马。
这人找到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给帮帮忙,去围着我的马转个圈儿看看它,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一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
⏹解析: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
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
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
解析: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
2、【文段参考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行。
”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
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
”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
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
3【文段参考译文】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众,军队强盛的士卒勇敢。
因此泰山不排斥细小的泥土,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广;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抛弃小民,才能显扬盛德。
因此地方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分本国的外国的,一年四季都充满着美好,鬼神就会赐福给你: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现在大王却要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从而使天下有见识的智士退缩不敢西来,止住脚步不再踏入秦国的国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4【参考译文】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答应说:“行。
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
您能有斗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
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斗升的水就能活下去。
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