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基于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
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基本上是同质的(如铁 矿),国际贸易中行业间贸易大多是初级产品之间的 贸易(如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同时向澳大利亚 出口玉米)。但是,大多数制造产品都是差异产品 (如汽车),这些产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 把其视为不同的产品,大量差异产品的存在是行业内 贸易出现的重要原因(美国既向日本出口汽车,又从 日本进口汽车)。
众多企业模仿
该行业繁荣
刺激投资 带动相关行业
激发社会投资热情
促进新一轮经 济增长
经济繁荣
创新与经济周期(2)
模仿企业增多
超额利润减少
需求萎缩 投资减少
经济衰退
超额利润趋于零
经济跌入谷底
直至新一轮创新出现
(二)技术差距论
[美]M.Prosner(1961)《国际贸易与 技术变化》提出
各国技术创新 发展速度不一
4.4.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的的内涵 规模经济的判断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含义
Economics of Scale
——企业在扩大规模时,总产量的增加 幅度大于总成本的增加幅度,即长期 平均总成本下降。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贸易理论分析起点: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放松
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不 完全竞争模型
传
产品异质
统 贸
偏好相同
偏Hale Waihona Puke 不同需求决定论易理 论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
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 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 甚至基础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一是环境目标。
二是社会目标。 三是经济目标。
选择技术的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是指根据引进技术对引进方来说目前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和 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先进性的要求出发选择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 (二)经济性原则 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使引进技术在使用后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 (三)适用性原则 是指在技术转让中,引进方必须考虑生产要素、市场规模、 劳动就业、社会文化、消化吸收能力等诸多要素,只有选择符合 条件的技术,才能实现技术引进的效果。 (四)带动性原则 是指技术引进方应自觉利用引进技术的带动性效应,通过技 术引进促进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 口总额)中的比重。
在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创新国跨国公司有对外投资的动力,对外投资客观上又带来 了技术的扩散,从而使技术发明国丧失了在某种产品生产上 拥有的技术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移给其他国家,导致贸易
此会阻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斋藤优指出,解决NR关系不适
应性的途径有两个: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 因此,可以看出,NR关系的不适应性是促进技术开发、技术 革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
三、后发优势论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第一个在他的论文《经济落后的历史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
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
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
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赵春明版)国贸理论课件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一、钻石理论
1990s 发 达 国 家 的 资 本 要 素 占 世 界 的 比 例 ( % )
国 家 实物资本 高度熟练 劳 动力 中度熟练 劳 动力 简 单
劳动力
美 日 德
国 本 国
2 5 .8 1 5 .0 9 .3 3 2 .3 1 7 .6
2 8 .5 1 0 .4 4 .6 2 9 .9 2 6 .6
三、研究与开发(R&D)要素说
• R&D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 研发要素指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所投入的费用。 • 研发要素禀赋的国际比较——衡量指标
研发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研发人员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 研发费用占一国GDP的比重
当代西方国家的R&D
• 1985—1995年,西方国家R&D费用/GDP比重:
1 3 .6 7 .2 4 .5 2 0 .3 5 4 .4
0 .5 0 .3 0 .2 1 .2 9 7 .8
其他工业国 所有发展国
资 料 来 源 : 据 T.P u gel& P.Lin d ert,In terna tio n a l E co n o m ics ,11h ed ,20 0 0 ,M cG ra w _ H ill,p .7 0 ,整 理
第一阶段(OA),即新产品阶段。在创新国(如美 国)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AB),即产品成长阶段。创新国在国内和 国际市场拥有完全垄断地位。主要是面向与创新国经济 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如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
第三阶段(BC),即产品成熟阶段。新产品在创新 国已经标准化,创新厂商开始授权外国厂商生产 这种产品。其他发达国家的厂商的新产品在本国 市场上能与美国的产品相抗衡,故减少进口规模。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整理ppt
3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 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造 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整理ppt
4
第二节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以不 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整理ppt
24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 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 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 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 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欧 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产 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欧 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中 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整理ppt
7
整理ppt
8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 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 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整理ppt
9
思考
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 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整理ppt
10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 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社科院继教校考题库,国际经济学,2011.112013.5

简单题1,简述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对静态H-O模型的动态扩展。
1,技术差距模型:技术领先国家引入技术创新后,研究成功新产品,凭着技术领先,该国向国外出口这种新产品,然而当外国渐渐熟悉并通过技术合作、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等途径掌握了这些高新技术,就能模仿生产这些产品,从而减少进口,并且最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反而向技术领先国出口该产品,到此,技术领先国的创新利润完全消失,但它不断地引入更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又制造出新的一轮的技术差距,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2,产品周期理论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基本内容:第一阶段,初始期:产品技术未成形,研发费用占较大比重,少数发达国家(创新国)由于具有充足资本和高新科技,具备比较优势。
该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它发达国家之间;第二阶段,成长期:技术已确定,被普遍采用,研发成本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拥有这一优势,该阶段产品由发生在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第三阶段,成熟期:产品实现标准化,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是重要成本,发展中国家具备此优势,产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产品周期理论的国际贸易演变图2,简要论述重叠需求论的假设条件和主要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工业产品的贸易问题一、假设条件1.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二、主要观点:1,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 D
图中的OP线表示。在E和F之间 C 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
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 O 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p B
A
yB
yB y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 1.能够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从需求方面看,发 生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 密切关系。 2.能够解释发达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 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 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 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 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 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 拥有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当新产 品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 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 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 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 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 为止。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三)基于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发
生变动。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 说明了这一模式。
林德理论从另一个可能的角度阐释 了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林德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需求者”的 需求倾向决定。而这一倾向会随着该国人均收入 的提高而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 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 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规模就会 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结果是,产量增加的 速度超过需求的增加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 别国出口。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品,只有与之收 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 的主要国家也是高收入国家。根据林德理论,工 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 断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注重动态分析。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 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 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变。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指因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 造成的不同需求。
需求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 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 习惯造成的。
第四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需求与国际贸易
技术差异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适用性分析
需求、技术变化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
1.从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 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 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收入水平:事实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 不同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水平 的不同。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一)重叠需求理论
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
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 q 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H
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
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
G F
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 E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需求
需求 需求
需求
需求决 定新产 品研发 和出口
需求决 定出口 市场的 规模
需求决 定进口 国将成 为下一 出口国
需求决 定国际 价格水 平高低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贸易双 方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告诉我们,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 同决定的,即使供给条件相同,如果双方 的需求不同价格仍会有差异,因而,需求 的差别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是过去对研发事业进行投资的结果。可以看 成是一个资本或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能够改变土地、 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即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但现实 中各国使用的技术确实存在差距,并且差距还是动态的。
那么,建立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贸易原因与贸易模 式是什么样的?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纳斯建立的技 术差距模型率先给出了解释,维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 品生命周期理论。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二)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假定同样的生产技术(即各国生产能力相 同) ;同样的资源禀赋条件;同样的生产规 模等。
两国的互利贸易也可以仅仅因为需求偏好 的不同而发生。对某种商品偏好较低的国家, 该种商品的无贸易相对价格就会较低,该国对 该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障碍的情 况下,国际分工和互利的交易过程将会发生。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1966年, 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 首次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就是关于技术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产品周 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 因素。
这个理论是解释工业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 力的理论之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 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充实和 发展了该理论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
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 态转移,只是富有创新意义的,而且也 为研究一个具体产品创新过程的产品周 期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差距论只是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 而无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 构的改变。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一)技术差距论
波纳斯首创,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 变化》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在H-O模型中,如果两国的资源禀赋和需求 条件相同,则无贸易发生。波纳斯指出,技 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产生影 响,技术差距也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Biblioteka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