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世界遗产
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

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
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密切相互关联。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具有文化、自然或混合价值的地点、建筑或景观。
旅游开发是指针对特定地区或景点进行的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活动。
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
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世界遗产提供资金支持、管理保护的技术和资源,以维护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价值。
旅游活动也可以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其保护和继承的责任意识。
世界遗产的保护也需要考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
旅游开发若不加以控制和规划,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景区过度开发、过度拥挤、文化传统的商业化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世界遗产的原始状态和价值造成损害。
因此,旅游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合理的规划、管理和保护策略,确保世界遗产得到长期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还可以通过提高世界遗产的曝光度和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世界遗产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和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
这种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资源投入。
总结起来,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开发可以为世界遗产提供支持和保护资源,同时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旅游开发也需要注
意保护世界遗产的原始状态和价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确保其可持续传承与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设想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设想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艺术、建筑、科学和社会意义的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反映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成就,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同时也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世界文化遗产之所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因为它们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思想、艺术和科学成就。
这些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包括建筑、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美学追求。
这些遗产具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其中包括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工业遗产等,展示了人类在建造方面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这些遗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包括天文观测站、古代观测设施、文化遗迹等,这些遗产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世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这些遗产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对于维护社会和文化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文化遗产之所以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和历史魅力。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魅力,增进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研究价值。
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研究,增强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还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增进世界各国的友谊和合作。
在旅游开发方面,需要注重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保护和开发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世界文化遗产既是一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自身的需要,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并不总是协调和和谐的。
本文将分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并探讨其协同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
有时,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对文化遗产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
一些旅游地点已经成为了大量游客的热门景点,若不能适度控制游客数量,过度开发以及人类活动对文化遗产的污染将变得更为严重。
例如,一些著名的景点,如长城、福建土楼等,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这些古迹的原貌就会被永久破坏。
二、保护和开发的平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可以通过平衡保护和发展而得到缓解。
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慎重考虑。
首先,必须根据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旅游开发的计划,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遗产和保持其真实性。
其次,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以避免过度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
例如,中国故宫博物院就施行了“一日游”的限制,每日游客数量不超过8万人。
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对旅游开发进行审慎评估和管理,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管理。
三、协同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的服务行业之一,它与文化遗产的发展息息相关。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协同发展实现。
协同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如下:1. 加强文化遗产的市场推广和宣传。
通过市场营销手段,提高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
通过提供有关文化遗产的深入解释和介绍,吸引游客对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和研究。
3.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技术体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护,保持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第一章:前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建筑、城市或者其它文化景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也可以被视为文化遗产。
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对于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以及如何更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遗产有保护的权利,这些遗产包括建筑、城市、考古遗址、文化景观等。
保护这些遗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它们的历史、文化、美学和生态价值,并使它们成为世界遗产,留给后代人类。
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修复和再利用。
保护意味着保护建筑和遗址,防止它们受到破坏,这个过程需要准确的检查和诊断,并开展恰当的修复工作。
修复意味着在原始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整,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
再利用是指将原始建筑重新利用,例如用作博物馆、文化中心和旅游场所等。
遗产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保护者的文化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它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前提。
第三章:旅游业的开发旅游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部分,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旅游,游客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艺术、文学、音乐和风土民俗等。
同时,各种旅游活动可以为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如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
旅游业的发展和运营通常由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完成。
公共部门负责制订政策、规划旅游线路和区域发展,而私营部门则主要负责旅游业服务。
旅游业的发展和运营需要严格的管理和监管措施,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权益。
第四章: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旅游的繁荣,但同时也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持续性产生不利影响。
旅游行业会加速文化遗产的物化(把文化遗产转化为商品),这可能会导致文化遗产失去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护者和旅游从业者应该共同合作,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推广可持续的旅游形式来平衡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旅游行业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旅游行业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近年来,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旅游行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本文将探讨旅游行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首先,旅游行业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参观、了解文化遗产。
旅游带来的观光收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可以用于文物修复、保护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例如,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地,如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故宫,依靠旅游行业的支持得以保存和修复,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其次,旅游行业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就业机会,还吸引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旅游行业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文化遗产,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激发了对文化保护的责任感。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景点也成为了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窗口,从而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然而,旅游行业对文化遗产保护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景区可能破坏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
一些旅游景点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可能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重建和改造,给文物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此外,大量游客的涌入还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和环境问题。
因此,要实现旅游行业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行业与文化遗产保护密不可分。
旅游行业作为文化遗产的推广者和保护者,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人才培养。
然而,也需要注意旅游行业对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以保持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旅游行业与文化遗产保护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遗产体验和价值。
地理中的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

地理中的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涉及到人文地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本知识点主要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价值、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如名山大川、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如历史文化名城、古迹遗址、博物馆等;–社会旅游资源:如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现代游乐设施等。
2.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面影响: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知名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文化同化等。
3.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价值–概念: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价值,代表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价值:如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4.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法律法规保护: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实物保护:如修复古迹、保护遗址、保存传统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传承民间艺术、保护语言文字、记录传统习俗等;–旅游开发与管理:如合理规划旅游路线、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5.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文化遗产和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措施:如推广绿色旅游、倡导文明旅游、加强国际合作等。
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认识到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以及如何在旅游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列举三种自然旅游资源,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方法:回顾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选择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旅游资源,如黄山、九寨沟、张家界,然后描述它们的特点。
答案:黄山(中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九寨沟(中国):以多彩的湖泊、瀑布群和秀美的山景著称的自然保护区;张家界(中国):以奇特的山峰、峡谷和喀斯特地貌闻名的风景名胜区。
旅游与文化遗产

旅游与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遗产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概念。
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持,而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的资源,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旅游与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旅游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以及文化遗产对旅游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旅游与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旅游与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旅游是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历史、艺术、人文等多重价值的事物,通过旅游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文化遗产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旅游者往往会因为文化遗产的存在而选择前往某一地区旅游,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美感和历史韵味。
因此,旅游与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
二、旅游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旅游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旅游活动为文化遗产提供了直接的经济支持。
游客的到来为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保护提供了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推动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旅游活动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机会。
通过展示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保护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此外,旅游也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提供了平台,激发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关注并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中。
三、文化遗产对旅游的意义文化遗产对旅游的发展与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独特的吸引力。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都与文化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故宫等,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其次,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增加旅行的深度和内涵。
最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旅游与文化遗产的地理价值

旅游与文化遗产的地理价值一、引言旅游和文化遗产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旅游活动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旅游与文化遗产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地理价值。
二、旅游与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关系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到其他地方游览、观光或体验的活动。
文化遗产则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是特定群体的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旅游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旅游业需要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丰富性,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的独特卖点,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
三、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地理价值1. 经济影响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经济影响。
旅游活动带来的游客消费和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空间分布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对旅游业的地理价值至关重要。
一些具有独特文化遗产的地区往往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更加成熟,旅游资源更加丰富。
而那些缺乏文化遗产的地区则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吸引游客。
3. 文化传承和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影响,也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的需求促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创新和演变的可能性。
旅游活动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文化遗产得以活化和发展。
4. 地方形象和认同文化遗产是地方的象征和标志,也是地方形象和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活动能够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形象,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该地区的文化遗产。
同时,旅游活动也促进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的欣赏和认同,增进了地方与游客之间的情感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与世界遗产》期末论文人类艺术的殿堂——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它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这里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
而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文化体系都戏剧性地在这里交流与融汇了。
莫高窟——历史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
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
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莫高窟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则是中国境内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石窟。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
莫高窟——风格演变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北朝—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
隋唐—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五代和宋—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西夏和元——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
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
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莫高窟——艺术特色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
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品。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有以下特色:建筑艺术—现存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
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彩塑艺术—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
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壁画艺术—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敦煌艺术—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
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
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莫高窟——艺术特色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
彩塑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菩萨、力士、天王等佛教尊像,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只有十几厘米。
壁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教尊像画、佛传故事画、佛教因缘故事画、供养人物画等和部分中国神话故事画。
其中隋唐作品占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
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
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会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莫高窟——藏经洞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
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
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侍女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另有一通石碑,该碑高僧洪辨的告身碑,即记录洪辨一生事迹的纪念碑。
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可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注:躲避西夏军队的说法在学术界有所怀疑,因藏经洞内的所藏之物品有经过条理性的排列,且洞外也有经过弥封跟彩绘掩饰,故应非仓皇躲避战祸时所封闭。
)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菩萨像展示了东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称为“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称为“东方圣母”。
莫高窟——文物流失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
莫高窟——受灾2012年6月4日至5日,甘肃酒泉市境内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暴雨给敦煌造成巨大影响。
莫高窟前的大泉河发生洪水,洪水沿着大泉河倾泻而下,冲断了敦煌市区通往莫高窟景区9公里处的一处桥梁,冲毁了多处路基,通往莫高窟的唯一一条道路中断。
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三处石窟基础设施和文物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莫高窟——保护中国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六十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
风沙对莫高窟崖体的风化和壁画的磨蚀,是长期难以克服的一项难题。
从2 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敦煌研究院与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莫高窟崖顶风沙综合治理项目。
在莫高窟崖顶设置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气象站,通过系统的气象监测,掌握了莫高窟风沙活动的规律,从最初的防沙障阻沙开始,逐步发展到建立化学固沙、沙生植物林带挡沙、草方格固沙和砾石压沙的综合防沙、治沙体系。
据监测,该项目的实施使莫高窟的风沙流量减少了70%左右。
莫高窟——评价与价值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艺术在社会价值方面也有充分体现。
首先,壁画中人物的服饰和穿着风格各异,充分体现敦煌这颗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昔日的辉煌,这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服饰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其次,在敦煌壁画中,还表现了历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商贸;军事和体育方面的珍贵画面和史料;也是中国古代生活的写照。
另外,敦煌也可以说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馆。
1000年间的中国古代民俗概貌活现于壁画之上,不仅包括现今已看不到的事象,还包括流传到今天的民俗民风。
由于纸绢绘画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画真迹已绝无仅有,敦煌壁画堪称珍贵记录。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