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过程类题目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特别提醒](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四节【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4分(知识点1:自然界的水循环。
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2](2020年北京丰台区检测)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在《论浑天象体》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代号最能解释文字中“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降水B.②—蒸发C.③—水汽输送D.④—地表径流2.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连线正确的是( )A.“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B.“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C.“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D.“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基本形态【答案】1.D 2.B[解析]第1题,“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是地表径流的描述;图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
第2题,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被称为“传送带”;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被称为“纽带”;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被称为“调节器”;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被称为“雕塑家”。
[知识点1](2020年辽宁实验中学检测)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3.C 4.B[解析]第3题,结合示意图分析,实验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凝结的水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太阳能、地球重力。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题解析【高考真题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自然地理答题实用模板

自然地理答题模板1、简述地形特征:地形特征:①地表形态特征:如地形以平原;或以山地丘陵为主等。
②地势高低起伏:如地势西高东低等简述云贵高原地形特征:喀斯特地形广布,地形崎岖,多山间坝子;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2、分析或比较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1)气候特征:①气候类型②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季节分布特点,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特点;气温的年、日较差大小(表现海洋性和大陆性特点)③该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大小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如全年多雨;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降水集中的时间和长短等(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主要影响该地的气温状况,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主要考虑影响降水情况季风: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季风,来自陆,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是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同时考虑阳坡和阴坡对气温的影响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陆分布:临海迎风岸,年、日较差小,海洋性较强,降水较多临海离风岸或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年、日较差大,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洋流影响: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降水较多,如遇迎风岸,降水丰富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降水较少,如遇离风岸,降水稀少3、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水文特征:(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为例)流量:流量受流域年降水量的影响,流域年降水量大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受流域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受流域雨季的长短和雨量大小影响含沙量:受流域植被覆盖率的大小影响,还要受流域地形条件影响结冰期:受流域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有结冰期凌汛:如果河流流向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该河段在初冬结冰时或初春融冰时有凌讯现象。
河流的开发条件:(水力资源、河航运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流域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河流流量大。
【热点探究】2023届高考地理热点探究—自然地理演变过程

2019年7题
气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山东卷
2013年1~2题
2013年3~4题
2013年5题
2013年26题(1)(2)题
2013年33题
2013年34题
水循环主要环节、地表径流特征的变化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的影响
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类型;地形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如2021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的形成过程;2021湖北高考真题考查天气系统形成过程;2021福建高考真题,考查三角洲演变过程;预测2023年高考仍然以新情景为载体考查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并分析某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考情统计
类型
年份、题号
考查内容
全国卷
2019年Ⅰ卷9~11 题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2019年Ⅰ卷9~11 题
2019年Ⅰ卷37 题
2019年Ⅱ卷9~11题
自然地理作业 第5章 地貌(答案)

第五章地貌一、名词解释1.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风化壳: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3.倒石堆:由于崩落形成的坡麓的岩堆。
4.溯源侵蚀:5.坡积裙:坡积物连片分布于坡麓形成类似展开的裙裾的地貌。
6.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7.侵蚀基准面:8.离堆山:深切河曲的曲流颈被切穿,曲流颈与废弃河曲间的山丘。
9.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地壳运动、气候变化)而抬升到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谷的地貌。
10.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地表和地下水对可溶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塌陷、堆积形成的地貌。
11.羊背石:12.冻土:处于零温或负温,含有冰的的各种土体或岩体。
13.冻融作用: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些列应力变形的复杂过程14.冻胀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
15.热融地貌:由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产生的地貌。
16.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于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
17.黄土: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18.潟湖:浅水海湾或海港被沙堤或沙嘴与海水分隔形成的湖泊。
二、填空题1.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而寒区则以冰川作用独占优势。
2.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3.温湿气候地貌带以流水作用占优势,流水地貌发育。
此带沿纬向变化较大,地貌发育也有较大差别。
4.干旱气候地貌带植被极为贫乏,地面裸露,风化作用强烈。
雅思阅读自然地理类真题:ANewIceAge

雅思阅读自然地理类真题:ANewIceAge大家在备考雅思的阅读的时候,多多参考一下往年的真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雅思阅读考试的题型和考点,为了方便大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雅思阅读自然地理类真题:A New Ice Age。
雅思阅读自然地理类真题:A New Ice AgeA New Ice AgeAWilliam Curry is a serious, sober climate scientist, not an art critic .But he hasspent a lot of time perusing Emanuel Gottlieb Leutze’s famous painting “George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which depicts (v. 描绘)a boatload ofcolonial American soldiers making their way to attack English and Hessiantroops the day after Christmas in 1776. “Most people think these other guys inthe boat are rowing, but they are actually pushing the ice away,” says Curry,tapping his finger on a reproduction of the painting. Sure enough, the leado arsman is bashing the frozen river with his boot. “I grew up in Philadelphia.The place in this painting is 30 minutes away by car. I can tell you, this kind ofthing just doesn’t happen anymore.”BBut it may again soon. And ice-choked scenes, similar to those immortalizedby the 16th-century Flemish painter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may also returnto Europe. His works, including the 1565 masterpiece “Hunters in the Snow,”make the now-temperate European landscapes look more like Lapland. Suchfrigid settings were commonplace during a period dating roughly from 1300to 1850 because much of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was in the throes of alittle ice age. And now there is mounting evidence that the chill could return. Agrowing number of scientists believe conditions are ripe for another prolongedcooldown, or small ice age. While no one is predicting a brutal ice sheet likethe one that covered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th glaciers (n. 冰川)about12,000 years ago, the next cooling trend could drop average temperatures5 degrees Fahrenheit over much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10 degrees in theNortheast, northern Europe, and northern Asia.C “It could happen in 10 years,” says Terrence Joyce, who chairs the Woods HolePhysical Oceanography Department. “Once it does, it can take hundreds ofyears to reverse.” And he is alarmed that Americans have yet to take the threatseriously.DA drop of 5 to 10 degrees entails much more than simply bumping up thethermostat and carrying on. Both economically and ecologically, such quick,persistent chilling could hav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A 2002 report titled“Abrupt Climate Change: Inevitable Surprises,” produced by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pegged the cost from agricultural losses alone at $100billion to $250 billion while also predicting that damage to ecologies could bevast and incalculable. A grim sampler: disappearing forests, increased housingexpenses, dwindling freshwater, lower crop yields (n. 产量),and acceleratedspecies extinctions.EPolitical changes since the last ice age could make survival far more difficultfor the world’s poor. During previous cooling periods, whole tribes simplypicked up and moved south, but that option doesn’t work in the modern, tenseworld of closed borders. “To the e xtent that abrupt climate change may causerapid and extensive changes of fortune for those who live off the land, theinability to migrate may remove one of the major safety netsfor distressedpeople,” says the report.FBut first things first. Isn’t the earth actually warming? Indeed it is, says Joyce.In his cluttered office, full of soft light from the foggy Cape Cod morning,he explains how such warming could actually be the surprising culprit of thenext mini-ice age. The paradox is a result of the appearance over the past 30year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f huge rivers of fresh water the equivalent of a10-foot-thick layer-mixed into the salty sea. No one is certain where the freshtorrents are coming from, but a prime suspect is melting (adj. 融化的)Arcticice, caused by a buildup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that traps solarenergy.G The freshwater trend is major news in ocean-science circles. Bob Dickson,a British oceanographer who sounded an alarm at a February conference inHonolulu, has termed the drop in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in the LabradorSea—a body of water between northeastern Canada and Greenland thatadjoins the Atlantic”arguably the largest full-depth changes observed in themodern instrumental oceanographic record.”HThe trend ( n. 趋势)could cause a little ice age by subverting the northernpenetration of Gulf Stream waters. Normally, the Gulf Stream, laden withheat soaked up in the tropics, meanders up the east coasts of the United Statesand Canada. As it flows northward, the stream surrenders heat to the air.Because the prevailing North Atlantic winds blow eastward, a lot of the heatwafts to Europe. That’s why many scientists believe winter temperatures onthe Continent are as much as 36 degrees Fahrenheit warmer than those inNorth America at the same latitude. Frigid Boston, for example, lies at almostprecisely the same latitude as balmy Rome. And some scientists say the heatalso warms Americans and Canadians. “It’s a real mistake to think of thissolely as a European phe nomenon,” says Joyce.IHaving given up its heat to the air, the now-cooler water becomes denser andsinks into the North Atlantic by a mile or more in a process oceanographerscall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This massivecolumn of cascading cold is the mainengine powering a deepwater current calledthe Great Ocean Conveyor that snakesthrough all the world’s oceans. But as the North Atlantic fills with freshwater,it grows less dense, making the waters carried northward by the Gulf Streamless able to sink. The new mass of relatively freshwater sits on top of theocean like a big thermal blanket, threatening th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That in turn could make the Gulf Stream slow or veer southward. At somepoint, the whole system could simply shut down, and do so quickly. “There is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we are getting closer to a transition point, from whichwe can jump to a new state. Small changes, such as a couple of years of heavyprecipitation or melting ice at high latitudes, could yield a big res ponse,” saysJoyce. Model of Pur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J“You have all this freshwater sitting at high latitudes, and it can literally takehundreds of years to get rid of it,” Joyce says. So while the globe as a wholegets warmer by tiny fractions of 1 degree Fahrenheit annually, the NorthAtlantic region could, in a decade, get up to 10 degrees colder. What worriesresearchers at Woods Hole is that history is on the side of rapid shutdown.They know it has happened before.雅思阅读中不可忽略的逻辑关系我们在雅思备考的过程中,尤其是学习雅思阅读,老师会特别强调四大逻辑关系在理解和做题中的重要作用。
高二自然地理练习题

高二自然地理练习题1. 简答题:(1) 请简要叙述地球的形状及原因。
地球是近似于椭球形的,其原因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
地球自转造成赤道处有较大离心力,使得地球在赤道两侧略为膨胀,而赤道两极相对应的收缩形成了近似椭球形的地球。
(2) 地球内部由哪些层构成?分别叙述各层的特点。
地球内部包含了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三个主要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它分布在地球的表面,根据不同地区和地质构造的差异,地壳上的岩石类型和厚度也有所不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最厚的地层。
地幔中的岩石主要是硅酸盐岩石,它们的物理状态介于固体与半固体之间,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合金组成,在外层部分还包含少量的硫和氧等元素。
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合金组成,由于压力极高,使得内核能够保持固态。
(3) 请说明板块构造理论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壳上具有相对移动的能力。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大约20个大小不等的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对运动。
这种板块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所产生的动力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的发现和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领域的进步,解释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等。
它对地球演化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的地壳不是连续的,而是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的。
这种相对运动不仅形成了大陆和海洋的分布格局,也解释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活动的规律。
其次,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许多火山和地震的分布模式和形成机制。
在板块边界处,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分离和擦挤会产生巨大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最后,板块构造理论为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过程的深入研究,丰富了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
2. 计算题:(1) 当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已知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75公里,请计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物质经过风化、侵蚀、
搬运等过程后,堆积在地势
M
较低的地方,经过压紧固结
形成沉积岩;在沉积岩的形
成过程中动植物遗体或遗迹
逐渐变成化石;随着板块挤
压,含有化石的岩层逐渐被
抬升到地表。
自然地理过程
循环过程
节点1
环节
环节
初始
位置
节点2
环节
环节
节点…
节点3
地貌形成过 程
海水运动
三圈环流形 成过程
天气系统形
成过程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到大气,反射辐射的大小 与下垫面的性质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我国某考察站测得的一年中地 表反射率的变化情况(注:图中横坐标时间原点为1月1日)。
(1)推断该考察站的半球与纬 度位置特征并说出你的理由。 (2)比较第60-180天与第180240天两个时间段反射率的差异, 并简述原因。 (3)从材料所给信息考虑,简 述该考察站终年气温较低的原因。
(1)原生矿受外力风化、侵 蚀(2分);流水搬运、沉积 于奥兰治河入海口(2分); 在洋流的作用向北搬运(2分 );海浪沉积于“钻石海岸” 一带(2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一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
件下形成的。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 如图二),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1)该考察站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理由:读图可知,该考察站 附近地面反射率的年变化很大,10月底至次年2月底约4个月的时间 没有测得地面反射率的数据,说明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基本为零, 处于极夜区,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2)第60-180天为冬季,地表被冰川和冰雪覆盖,反射率大;第 180-240天为夏季,地面冰雪融化,地面反射率低 (3)该地冬季为极夜,无太阳辐射,夏季,太阳高度角小,辐射 强度弱,且多数时间冰雪地貌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高,地面吸收太
件下形成的。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 如图二),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1) 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过程。( 5 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一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
件下形成的。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 如图二),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试分析人们一般在秋季于甲处拾 玉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和田玉形成于昆仑山的 变质岩体中;矿体经外力风化、侵 蚀,出露地表;夏季冰川大量融化; 河流水量大,玉石易被搬运至较平 缓的甲处堆积;秋季气温下降,河 水水位下降,玉石显露,便于人们 拾玉。(每点2分,共10分)
右图所示河流是南非径流量最大的河 流,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在金伯利 附近死火山通道中发现了金刚石原生 矿,并在该河入海口发现了规模大、 品位高的金刚石砂。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阳辐射少,因此地面辐射少,大气的直接热源为近地面,因此终年 气温较低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 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 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 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自然地理过程”类题目分析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自然地理过程:就是自然地理事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
来的动态变化过程。
高中阶段主要的自然地理过程如下: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受热过程
岩石圈物质 循环
水循环过 程
生物多样 性变化
热力环流形 成过程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阐释纳米布 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的原 因。
由于沿海地区 空气总是达到或近饱 和 ,因而多浓雾 。白天,浓雾对太 阳辐射的反射 作用强 ,(2 分〉 加 之寒流的降温作用 ,气温偏低: ( 2 分〉 夜晚浓雾能够增强大气 的 保温作用,气温偏高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一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
(1) 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过程。( 5 分)
乌龙河位于板块交界处,地 壳活跃,岩浆侵入地壳上部, 形成岩浆岩;后经高压作用 形成变质岩;再经地壳运动 抬升至地表附近;最后被外 力侵蚀、搬运、堆积而形成。
和田玉是白云岩(一种沉积碳酸盐岩)的变质岩,其矿脉位于海拔 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地区,开采难度大,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 河,自古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 拣玉,一般在秋季于甲处拾玉。
从岩石成因角度说出金刚石原生矿所 在的岩石类型,并简要描述河流入海 口金刚石砂形成的地质过程。
岩浆岩。(2分) 含金刚石的岩浆岩经风化侵蚀,(2分)流水搬 运,流水沉积,出现于入海口。(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奥兰治河以北海岸地带因沉积有丰富的钻石矿砂被称为 “钻石海岸”。据科学考证,该地钻石矿砂来源于奥兰治 河中上游地带的金刚石原生矿。 推测“钻石海岸”钻石矿砂形成的地质过程。
推测玉龙喀什河和田玉的形成过程。
在远古的海洋中由沉积作用 形成白云岩;后经岩浆侵入 发生变质;再经地壳运动抬 升形成昆仑山矿脉;最后被是白云岩(一种沉积碳酸盐岩)的变质岩,其矿脉位于海拔 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地区,开采难度大,发源于昆仑山的玉龙喀什 河,自古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 拣玉,一般在秋季于甲处拾玉。
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 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 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 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 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 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几乎无降雨 ,但空气总是 达 到或近饱和 。
环节
演变过程
环节
环节
初始 状态
节点...
新的 状态
思维方法
起 环节 点
预测变化
环节
节 环节
点
解释成因 预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