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老人与海》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伊甸园》《死在午后》《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等中长篇小说。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另外八分之七在水下。

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也没必要写得太过直露。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这种理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老人与海》简介: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

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话题概念、举例、重要观点和解释叙述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

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我的叔叔于勒》是孩子在讲故事。

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的功能: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主题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

小说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

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课件(共26张PPT)
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 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 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的 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 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 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 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 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2.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这是一种更为深 刻的真实,它并不与现实的客观事物一一对应。
3. 小说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 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 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 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 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真正的小说是一种 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 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荒诞手法:西方文学中表现主义 文学流派,主张用主观感受的真实去 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在艺术表现上 则任意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用 来强化和外化主观的思想感情,或则 采用象征的手法用以表现某种抽象的 观念。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 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 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 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 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第五单元:情节
1.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 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快捷方式一口气跑 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 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 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 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人教版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及各课要点

人教版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及各课要点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教师用)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 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桥边的老人一、字音桥头堡bǎo瓦窑堡bǔ 撇①piē②piě二、字形1.轮辐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三、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墙上的斑点一、字音一哄而上hōng哄堂大笑hōng哄骗hǒng铁裙箍gū芜菁wú jīng箭镞zú都铎duó二、字形1.赝品义愤填膺2.箭镞花团锦簇3. 油漆膝盖三、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品。

炮兽一、字音槌chuí一垛墙duò晕眩yùn xuàn剐guǎ颠簸diānbǒ嵌qiàn瞥piē颠踬diān zhì痉挛jìng luán 飓风jù fēng二、字形 1.胳膊肘儿思忖(cǔn)三、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悲惨世界》等。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还有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克伦威尔>序言》,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

《巴黎圣母院》开创了浪漫主义小说的新纪元。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高考语文复习《外国小说欣赏》内容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外国小说欣赏》内容整理
主题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场景
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是生活的横截面。场景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
《战争与和平》(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里程碑作品)
《复活》(世界文学不朽名著)
对贵族生活的批判,道德自我修养的主张,擅长于心理分析。
关注“人民的思想”
“娜塔莎”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经典的形象。
本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素芭
通过刻画哑女素芭永恒孤寂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示了素芭的不幸以及她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长大后,由于自身的残疾,素芭被迫远嫁到加尔戈达,远离了她熟悉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孤寂之中,美丽、聪颖、内心丰富,充满爱心的善良女性素芭的遭遇让人同情。
艾萨克什维辛格(美国)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卢布的魔术师》
“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拟人叙述的作用;理解主题。

高中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整理

高中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整理

小说赏析知识提要概述:●四大文学类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小说: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传统运行方式)“摇摆”(现代运行方式)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何赏析小说题目:线索;悬念;寓意;主题。

一、叙述:二、场景:●什么叫场景?场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篇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

★小说场景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①给全篇“定调”(一般置于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背景) :热爱、赞扬、批判、向往、反对、喜爱、憎恨……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欢快、悲伤、压抑、轻松、紧张、和谐、纷乱……③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一般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之中)④导引人物出场;(铺垫,一般置于人物出场前)⑤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衬托、一般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⑥具有象征意义,深化小说主题。

(照应,置于小说结尾)三、主题:●小说主题的实现:①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②形象大于思想:“情”大于“理”;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③模糊处理:朦胧美(隐喻、象征)④主题的表现:多元化(复杂性、矛盾性)★怎样分析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②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③从题材中寻找:作者在小说题材确定时,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其中蕴藏着小说的主旨。

如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为主题。

④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一:注音赝品脚踝撇下呆滞箭镞鸟窠梗条芜菁鬈发撞城槌挣断痉挛颠踬飓风歼灭麦秸倾圮膻味发绺伛偻娇妍骟马阒无一人狗吠狺狺宅邸浑身解数疵点蜷缩犄角牝鸡脖颈呱呱直叫狞笑麋集龟裂趿拉不啻树杪剐刑麦垛黏泥量体裁衣供应勋绶皱襞毗邻情愫诡谲逾越鸡仔大腹便便冰雹捋着装帧蒙骗费劲二:判断写法并修改碳块嘎然而止合拢振憾见风驶舵编码偌大扛鼎之作人才流逝就地收集心生报怨工作检查寻物启示民族融合遍地踪迹登报声明肖象画悬而未决禀赋林荫道瓷实克勤克俭美轮美奂颐指气使品头论足交鸿运欠收膘肥体壮安贫若素销声匿迹剥啄有声付之一炬临摩记事簿煞有介事闪烁其词不过尔尔气喘吁吁百般支吾三:填空与课文内容的理解1:《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______记者和作家。

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__________”的代表作,1954年因中篇小说《____________》获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的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反映了______内战造成的民不聊生和作者对战争的厌倦。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____________”。

2:伍尔芙,__________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这是一篇____人称叙述的小说,小说通篇以内心独白贯穿。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

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3:<炮兽》节选自《_______》。

这部小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势。

课文节选中,那个被船员们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其实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___ ________。

同时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了主人公的刚毅性格,塑造出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雨果创作主张“_____________”,场面之间的对照映衬,显示出浪漫主义瑰丽的艺术效果。

4:《安东诺夫卡苹果》伊凡•蒲宁_____国作家。

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全文的灵魂,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毋宁说它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

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丹柯》高尔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丹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结构方式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篇以人物为主的小说,故事紧紧围绕美少年丹柯展开,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故事结尾,丹柯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引领大家走出黑森林,毅然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

这一高贵的举动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丹柯的形象藉此霎时高大起来,那颗被误解的心明亮地燃烧着,叙说着丹柯一心为公、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执著的信念。

不仅一直抱怨不停的族人吓呆了,就连刚才还气焰嚣张的森林也安静下来,给他们让开了道路。

丹柯带领大家最后抵达了草原,那充满安宁、自由的空气,不由得让人心动,丹柯死而无憾,他那颗骄傲的、燃烧的心最终却被踏为蓝色的火星,小说的主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作家。

西班牙少年_______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他终于领悟到了财宝埋藏的地方。

小说象征性地描述了一种人类可能的成长历程;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历尽九死一生的追寻,才会发现自己身边的财富,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

7:托尔斯泰19世纪_______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战争与和平》、《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

课文《娜塔莎》选自《_______》。

小说的主人公除了娜塔莎,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诗集《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

9:志贺直哉是日本“__________”的代表作家,《清兵卫与葫芦》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它有两层题旨。

首先,它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也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其次,在更深一层,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10:伯尔,_______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桥边》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深层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尤其是透过反讽手法的运用,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层意蕴的存在。

人“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11:卡尔维诺,___________作家,小说《牲畜林》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卡尔维诺选择了“牲畜林”这一意象来结构全篇,面对战争,“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

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这妖魔的基础。

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12:《半张纸》作者__________,瑞典作家。

作品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13:《山羊兹拉特》辛格,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讲述的是一只老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和主人公___________的亲情故事。

小说通过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告诉人们它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和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14: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家。

1982年(《_______》获诺贝尔文学奖。

《礼拜二午睡时刻》把情感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暗流,力图展示因各种原因不得不被压抑和克制的情感关系,风格上也较为内敛。

如果说《山羊兹拉特》集中表达的是情感和贫困的较量的话,那么《礼拜二午睡时刻》交织的则是情感和道德的纠结。

《礼拜二午睡时刻》里,最让我们回味的,是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的镇静以及神父在这位母亲面前的不安。

这种镇静与不安的“倒错”说明了什么?“小偷”被世人唾弃,他的死似乎是不值得同情的。

然而在母亲那里,却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只有无边无际的母爱。

即使在世人面前孩子死得毫无尊严,但在母亲心目中,他却永远得到尊重和爱怜。

母爱的无所畏惧与无所不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15: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

《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1同时,“沙之书”所代表的“无限之物”,也可以做多方面的阐释。

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

《沙之书》提供了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一经验是新鲜的、独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16:弗兰茨•卡夫卡,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名作有《变形记》等。

《骑桶者》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的这一刻,似乎也可以看做是“我”彻底弃绝世界的暗示。

四:书本习题的复习1:请归纳记叙类文章中人称运用的不同作用.2:请表述场景描写的作用.3:如何分析小说的标题含义,概括人物性格,思考结构上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4:分析《礼拜二午睡时刻》在不同的背景中,文中三处出现神父劝阻母女俩立刻去墓地的句子,表述人物的情感转变.(1.“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背景: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

(2.“等一会儿走吧,”他说。

(背景: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在杏树下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

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

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3.“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背景: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

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5:阅读下面<炮兽>的选段,回答问题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命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疵聋.(1简析文中”报复”一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6:学校进行课本剧汇演时,某班表演<娜塔莎>的课本内容,但是根据课本内容,第二幕(舞会上和第三幕(索尼娅很迟回来的晚间之间缺少很多的内容,请你写一段中间部分的串词,将两段中娜塔莎的突出性格特点概括出来,使观众便于理解内容.7:请用对联的形式概括<炮兽>中炮队队长和神秘老头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与相关事件.8:请用第一人称叙述如下情节.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去.终于因为在上课时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挲,给级任教员看见了…………于是这个一心热爱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